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29书城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我的美母教师 | 乡村精品合集 | 乡村活寡 | 乡村欲爱 | 乡村春潮 | 乡村花医 | 欲望乡村(未删) | 乡村艳福 | 乡村春事 | 人妻四部曲

统计大明-第304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现在虽然人到中年,没有当初的任侠想法,但是因为家资丰厚,仗义疏财,所以花太岁的诨号反而比名字传播的更远。
  因为金矿这种产业人员密集,矿工又有膀子力气,所以这些矿主们难免需要养一批监工游侠,震慑这些矿工。
  而花小荣因为爱结交游侠,所以自然手下常有一批好勇斗狠之徒,不少矿主想找这样的‘优质’矿监都要花小荣为中介。
  这种事业就是相辅相成的,手下狠人多,自然就能多占矿,多占矿自然收入更高,平时欺负剥削矿工也更有底气,自然收入也高。
  所以花小荣虽然落个仗义疏财的名声,但是其家产确越积累越厚。
  这也是他被推举为会长的原因。
  花小荣坐在正厅首位:“众位,看来朝廷不能容下我等,大家有何办法躲过此劫?”
  下面的人一片沉默,他们怎么敢跟朝廷掰手腕,要是世道乱了,他们联合抗税也没有什么。
  但是现在大明一片和平,更是有整整一个师的兵力驻扎在登州附近。
  当年参与吴桥兵变的那写叛军可是不少都被抓回来,审判之后砍头示众。
  百姓都觉得这是在为大家报仇,但是招远这些矿主确觉得,这怎么看,怎么像是在杀鸡儆猴。
  他们在厉害能有这些叛军厉害,当时朝廷剿了一年多还是让对方跑了,最后还在辽东建奴那边当了王爷。
  但是这些汉奸虽然厉害,但是一样不是被新军抓回来,一个个砍头示众。
  整整一个师,三万人,这是让人绝望的数字,民间流传新军一个师可灭一国!
  这并不是空穴来风,而是从讲武堂学习的卫所士卒回乡说的。
  按照他们的说法,实际上消灭建奴一个师足够了,但是因为他们作恶多端,所以太子一个都不想放过。
  所以才集中大量兵力,这不是灭国战争,这是灭族战争,而且一次灭两族。
  而现在剩下的大明周边藩国,完全不够大明一个师一击之力的。


第564章 老王很乖
  如果一国都不够一个师打的,他们还算个屁,不要说新军了,就是那刚刚到达的一千锦衣卫缇骑都不是他们敢妄想对付的。
  花小荣看着堂下沉默的众人,心里有点堵的慌,这帮子没有义气的家伙,真是烂泥扶不上墙!
  正想着外面家丁突然进来,跟花小荣嘀嘀咕咕说了一通话。
  花小荣牙关紧咬,瞪着坐在左下手第二位的一位:“王矿主!你什么意思?”
  这位王姓矿主苦笑一声抱拳:“对不住各位,我老王是怕了,各位有什么想法你们任意施为。
  但是我老王上有老下有小,全族百十口都指着这矿过活,咱们就算做的在隐秘还能躲的过锦衣卫的侦知?
  老王我反正想老老实实交税,做一个老实商人,这崇祯元年到今年的税今早我就去补齐了。
  众位,胳膊拧不过大腿,与其最后抄家流放一无所有,这点税款补上真的不多。言尽于此,告辞!”
  老王走了,走的很潇洒,走的也很轻松,钱虽然好,但是命更好,他是个怂人,他不愿意趟这个浑水。
  剩下的诸位有的面色复杂,有的若有所思,有的心中急迫。
  这时一位坐在中位的矿主拱手:“花会长,我想起家中老母早上吩咐我帮她买药,父母的病可耽搁不得,再下告辞!”
  另一位站起:“花矿主,我第四房小妾要生了,我这膝下无子,挂念的紧,先告辞了。”
  “花矿主,今天是我舅老爷头七,家里还等我回去烧纸,告辞”
  “花矿主,今天是我爹周年祭,告辞”
  “我家有亲戚来访……”
  “我家有贵客临门……”
  “我家母猪生了……”
  ……
  看着厅内的人都散了,花小荣一阵凄凉,然后哈哈大笑,那声音透着讥讽和自嘲。
  下人连忙去后院喊夫人,花夫人过来,看到花小荣有气无力的坐在正厅,心里一紧:“夫君这是怎么了?”
  花小荣苦笑着出神:“知道梁山为什么最后造反不成么?”
  花夫人震惊的看着花小荣:“夫君慎言,小心隔墙有耳!”
  花小荣猛然站起,大跨步的朝外走去。
  花夫人顿时泪如雨下:“夫君,您不念我等,也想想俊义和花进他们,还有三娘,你难道让她去……”
  花小荣转身扯了扯嘴角:“夫人误会了,我是安排人去补交税款,可不能让他们在赶在前面。”
  花夫人顿时喜极而泣:“夫君能屈能伸,真乃大丈夫也!”
  朱慈烺刚到徐州,休息了一日,登州那边就传来消息:各金矿矿主都主动补交了税款。甚至不少莱州等地的铁矿主也补交了税款。
  朱慈烺摸摸眼睛眯起,这么怂,一个能打的都没有!
  当初制定商会规则的时候就有规定,加入商会需要提供从崇祯一年到加入年份的纳税证明,商会的等级等权力也直接跟纳税额挂钩。
  当然因为人手不足,以往的税收缴纳多少全凭自愿,可以补交,但是你要是交税比较少,那参与的朝廷项目分成比例那就少了。
  但是现在税收严格之后,大家暂时都不敢在逃税漏税,动不动十倍的罚款是一个原因。
  还一个就是大明税监制定的新式记账发法,大家还都在学习初使用阶段,还没有研究明白怎么偷税漏税。
  不过金矿银矿这些行业又有其特殊性,因为他们生产出来的东西就是钱。
  朱慈烺到不至于小心眼的为了给陈玄报仇就要把招远这些矿主怎么样。
  想要收拾他们完全就是因为站着这么大的金矿,结果年年不交税,完全是不把朝廷放在眼里。
  朱慈烺的计划很简单,直接打掉这些矿主,然后把整个招远矿收归皇家,正好跟将来合并的倭国金银矿一起交给皇明矿业单独成立金银矿司管辖。
  只是没有想到这些人竟然老老实实的补齐税收了,这动手的理由就没有了。
  就算是太子也不能直接掠夺民财啊,这补交税款既往不咎可是他自己定下的规矩。
  从锦衣卫和统计司的调查来看,招远地区每年能开采黄金大概二三十万两左右。实际利润应该有十多万两净金。
  朱慈烺自然不会为了这点金子就谁便找个理由把对方给抄家了。
  而且就算真的抄家,还真未必能有多少收获,吴桥之乱时招远可是没少被祸祸,这些人可是被搜刮了不少。
  现在问题是,目前阶段大明的货币刚从粮本位过度到金银本位制,纸币的普及,急需要压库的金银。
  贸易所得虽然能获得更多,但是矿山开采也不可小看,而且矿山开采的金子,等于是双倍的钱。
  金子送进仓库是一笔钱,然后在根据库存印刷纸币,这又是一笔钱。
  还有就是矿工问题,相比起倭国的矿工,朱慈烺当然更相信大明自己人,目前全国金矿众多,但是论起开采规模还是招远最大。
  而且招远距离倭国最近,把这里的矿工派往倭国也最方便。
  为了防止这些人狗急跳墙,朱慈烺特意抽调第一师南下山东,毕竟几十万矿工,万一真闹起来,可不是一件小事。
  接过还没有走到地方,这些人竟然乖乖把税给补上了,看看补税的数额,足足一百万两有余。
  按照大明三十税一的税制,他们基本上已经把开采所得的所有税收都补上了。
  所以路过山东的这些天,朱慈烺一直在思考,以后这招远的矿该怎么处置。
  一直到了临清,朱慈烺才停下开始下定决心,首先对于那些私置矿牢、卖大明百姓为矿奴、打杀虐待矿工、拖欠矿工工钱、对死亡矿工不抚恤的。
  这些人全部捉拿归案,交由地方一律法处置,税的事情可以揭过,但是这些事情确不行。
  当然朱慈烺也给大家开了一个口子,只要矿奴不是大明百姓,官府就不问,异族是可以买卖的,这个大明一直都没有禁止。
  除去这一波人之后,剩下的本分经营,或者只有小过的直接处罚。
  处罚之后成立金矿协会,此协会皇明商号以矿山为股份占据三成,之后凡事开采的金银都需要上交皇明银行换取纸币。
  全面禁止登州范围内的除金银币之外的所有金银交易,金银店购买的金银必须从皇明银行购置。


第565章 运河拥堵
  临清是个好地方,后世的临清没有什么名气,但是在大明,临清绝对是除去金陵和京城之外的超一线城市。
  在大明临清人口一度超过百万,第一它是运河储量中心之一,每年存粮三百万石以上,第二这里曾经是钞关所在地。
  说道钞关,这原本是个用来回收纸币的衙门,没错,并不是只有后世人懂得纸币贬值需要回收旧币的道理。
  大明官府实际上也知道,并且投入实践,只可惜政以人息,朝令夕改,没有认识到纸币的重要性等等所以最后纸币价值崩溃。
  纸币崩溃之后,临清钞关改为征收现银,曾经一度年征收税银将近八十万两。
  这个在朱慈烺眼里不算啥,但是在大明历代皇帝看来,这绝对是一笔巨款。
  除此之外,临清还有一个特产,那就是‘临清贡砖’大明皇家几乎绝大多数建筑,使用的砖头都是出自这里。
  临清贡砖因为运河淤积土质好,俗称“莲花土”,细腻无杂质,沙粘适宜,用这种土烧出的砖,敲之有声,断之无孔,坚硬茁实,不碱不蚀;
  再者当地的烧造工艺技术娴熟、独特。烧出的砖品种齐全、色泽纯正、形状规整。
  你仅仅是皇家建筑,各地修建文庙、牌楼、官府衙门、重要水利枢纽等等往往都使用临清砖。
  而且这里也是卫所重镇,丁口众多,商业气氛浓厚,所以逐渐形成了这个超级大都市。
  朱慈烺之所以在这里停留正是因为这里的城市规划非常不合理,土城砖城沿着运河而建,绵延几十里。
  两岸砖窑林立,运河之上船只来往穿插。不仅沟通南北,甚至东西各地也都在这里汇集。
  临清在明代可以说是山东第一大城,第二是济宁,两城一个在黄河以南,一个在黄河以北。
  都是沿着运河建造,都依托运河发展。但是比起扬州等地的水面宽度,这里就差的多了。
  所谓运河拥堵,这两个地方最甚。
  但是这里对于大明赋税来说也是意义重大,朱慈烺虽然一直试图改漕运为海运,这个仅仅是为了缓解漕运的压力,增加一次的运量罢了。
  这不是说运河不用了,以后就废弃了,恰恰想法,正是因为运河实在太繁忙了,所以才要开通海运分担压力。
  所以漕运改海运,对税收的影响并不大,而漕粮转运也多依靠卫所漕丁,根本不给工钱,反而成为百姓负担。
  故而对于依靠漕运的百姓生活也没有啥影响,也不是说没有,就是生活压力减轻了不少。
  所以临清和济宁都呈现的是一个更加繁荣的状态,税收改革之后,临清税关加上济宁税关今年前四个月,每月收税达到六十万两以上,而且还在逐渐上涨。
  预计今年全年,仅仅临清加上济宁两地就能完成税收近千万两。
  这样的城市,即使有点挡路,朱慈烺也不能拆迁了事,两岸商业如此繁荣,随便拆迁万一真萧条了,那对大明才是重大损失。
  但是拥堵又不能不治,否则真的很影响效率,朱慈烺在临清呆了一天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