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29书城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我的美母教师 | 乡村精品合集 | 乡村活寡 | 乡村欲爱 | 乡村春潮 | 乡村花医 | 欲望乡村(未删) | 乡村艳福 | 乡村春事 | 人妻四部曲

统计大明-第273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这汉子想了想,不一定吧,要是活多,辛苦点,东家大方的,一天七八十文一百文也是有的,要是活不多,挣不到也是有的。
  显然这样的回答不能让朱慈烺满意:“那你说说最近十天挣的分别是多少。”
  那汉子回忆了一下:“昨天挣了四十八文,前天六十文,大前天五十四文……”
  朱慈烺简单一计算大概就是每天五十文的样子,这个收入可不是什么好消息,要知道现在一石米都要一两银子了,这一个月仅仅挣到一两半银子,只够买一石半米,这还是没有其他开销的情况下。
  朱慈烺开口问道:“你们平时吃的是什么?干活管饭么?”
  那汉子点点头:“要是活超过半天的东家一般都管一顿饭,要是连夜干的,还多一顿,在家吃米粥,家里用鱼篓捉杂鱼虾螃蟹等等凑合着吃。”
  正所谓靠山吃山,靠水吃水,山里人能挖野菜,这住在长江边,自然是靠吃鱼虾了。
  不过怎么算这些人不要说攒钱挣钱了,就是够吃吃饱都是奢侈的事情。
  朱慈烺继续问道:“去年这个时候你们收入怎么样?比今年多了还是少了?”
  汉子挠挠头:“少了吧,去年这个时候,金陵的船比这多,各种货物堆积如山,码头都摆不下了。
  今年比去年少了一大半,去年这腊月能挣到三五两银子呢,今年不行了。
  朱慈烺摸摸鼻子,看来因为自己的整治,江南的经济确实萧条了很多。
  接着朱慈烺问道:“你们那个牙人一趟活收你们多少钱?”
  汉子对于这个倒也没有隐瞒:“这个按照工钱来吧,大部分牙人都是逢十抽一,也有多的,也有少的。”
  这个价格也不算太黑心,人家干的就是这个,你要是自己有本事找活干人家也不是逼你非要这么干。


第507章 不是花的多
  严格来说,金陵码头工人并不算漕丁,不过从这里码头工人的生活状况也就可以推测出其他地区漕丁的大概生活状况。
  如果是往年水平,年底挣三两银子,平时不多,二两左右,那么在金陵城维持一家开销也就够了。
  今年因为朱慈烺的关系导致金陵的生意不好干,所以连带着码头的活也不好找,工钱降低,已经影响到百姓生活。
  一两半银子,买好米是一两银子一石,如果买差一点再配点粗粮,也就是两石,四百多斤的样子。
  如果一家四口人,每人每天三斤粮食,看着是不少,实际上这个没有荤腥的时代大家饭量都很大。
  再加上你也不能全部买粮食啊,在金陵这样的地方生活的方方面面都需要钱,这点钱当真是勉强维持了。
  在问了几个人,情况都是大同小异,每人赏了二十文钱,让他们散去了。
  朱慈烺站在码头,看了看工人们装卸。这里并不是像朱慈烺想象的那么黑暗肮脏。
  其实在一个成熟的行业,其收入自然有其市场行情,如果干什么连饭都吃不饱,自然不会有人去干。
  只要不是大规模灾荒,就不会出现劳动力过渡贬值的情况。
  当然商人是为了挣钱,不会让你靠扛包发财,但是也绝对不会让你干一天活连吃饭都不够。
  大明已经进入稳定,没有大规模流民杀入,这些行业自有其市场规律。
  所以朱慈烺估计今年之所以这么多人加入那个什么罗教,估计是因为船只减少,导致这些人收入剧减,有一部分人确实影响到正常生活。
  这种不踏实感迫使大家抱团取暖,相信等博览会开始,大量订单到来,各地一定会迎来一波复苏。
  朱慈烺走在码头工人居住的窝棚区域,得益于朱慈烺对于环境卫生的强制要求,这些窝棚虽然简陋破败。
  有用芦席编制扎制的围墙,上面蒲草做顶,也有的是泥巴糊墙,以芦苇为骨,这样的墙更挡风一点。
  再好一点的就是那种土坯墙,瓦片盖顶的,这已经是最好的了。
  但是卫生还是不错,公共厕所等设施也有醒目标识,街道上也有环卫工人在打扫卫生。
  几家破落的窝棚处,正有人在门口垒的石灶,锅里炖着东西,朱慈烺走过去一看,正是小鱼碎虾加一点米熬得。
  朱慈烺见那妇人看火就蹲下来:“这位……问你一下,你这每天都吃这个么?”
  那妇人抬眼看看,见一个护卫带着一个少年,没有起身只是嘴上客气了一下:“公子有礼,嗯也不是天天吃,这也不是每天都能打到鱼。
  孩子们要是玩的疯了,就忘记了,那就熬点粥也就凑合了。公子有事么?”
  朱慈烺笑着问道:“我就是随便看看,看你们这做饭好奇,我想问一下,这一月之中那些地方花钱最多?”
  妇人奇怪的看了一样朱慈烺:“人都说开门七件事‘柴米油盐酱醋茶’花钱最多的自然是这七个了。
  我们贫困人家没有啥酱醋茶的花销,油也很少买,花钱最多的就是米,柴和盐了。”
  朱慈烺一挑眉毛,难道自己眼皮底下,还有人敢拿盐做文章?不动声色的问道:“哦?最近盐价不是降低了不少么?怎么吃盐还贵么?”
  妇人摇摇头:“八文十文的对你们大户人家自然不算多,但是对我们这些小户,那可是一笔大开销。”
  朱慈烺这才知道自己想差了,确实,这笔钱对于收入不多的贫困之家确实是一笔大开销。
  朱慈烺记得前世小的时候,家里住在偏远农村,八九十年代的时候家里经常还有断盐的时候,那时候几毛钱都能买不少盐,但是对于贫困家庭来说,有时候几毛钱都凑不出。
  当然那个时候的几毛钱和现在的几毛钱不是一个概念,一个人工作一个月只有十几块钱,几毛钱的购买力跟现在的几十块相当吧。
  想明白之后,朱慈烺继续问道:“刚刚你说柴火也是一大消耗,怎么你们这边没有煤么?一个月要多少柴火?”
  那妇人抬头看看:“煤?煤炭么?那是大户人家用的,柴火啊,十文钱一担,一担能烧三五天吧,没有要七八十文钱在这上面。”
  这么算下来,这一个月开销的大头还是买粮食,朱慈烺看着院子里探出头的孩子问道:“孩子没有读书么?”
  妇人摇摇头:“哪有那个闲钱,孩子平日就在江边捉点鱼虾,或者在家里帮着做点家务,读书是你们贵人的事,我们世世代代都是这出力的命,学那个干嘛?”
  朱慈烺示意李若琏给了二十文钱出去,妇人连忙谢过,继续走了一圈朱慈烺看到远处有人在江里打水朝这边提。
  朱慈烺问道:“这边没有打井么?”
  李若琏四周看看,然后摇摇头:“没有看到,兴许是觉得离江近没有必要吧。”
  朱慈烺正要往回走,突然看到前面几个妇女正一人捧着一尊佛像一样的东西四散而走。
  朱慈烺连忙跟上一个:“这位大婶,你那手里是什么?”
  妇人连忙护着:“这是姚祖“天上弥勒”“无极圣祖”说了你也不懂,莫要挡住姚祖法驾。”
  朱慈烺看了一样李若琏,李若琏凑上来说道:“姚祖姚文宇五十八岁,自称是殷继南祖师转世,师从道士与罗教之师,法名普善,号称龙华会和老官斋。
  万历四十六年,金陵下令取缔罗教,崇祯六年数名信徒注释了罗教五部六册,并号召信众捐款,刊印此册,并改称华龙会。”
  朱慈烺本来想跟这个妇人打听一下消息,没想到李若琏竟然知道的这么清楚。
  也是靠他一个人碰运气都能有重大发现,那岂不是相当于他养了几万锦衣卫都是吃干饭的。
  那妇人显然急着把佛像请回家供奉,也不愿和人多说话,趁着李若琏跟朱慈烺耳语的功夫,绕过两人匆匆回家去了。
  朱慈烺眯着眼:“回去吧!”说着出了棚户区,登上马车回城。


第508章 完全两码事
  朱慈烺回去的路上还在想,这一路走下来,发现这个行业并没有想象中那么黑暗混乱。
  最近之所以出这么多岔子,也完全是因为货流下降导致的。
  而这些船工之所以这么困难并不是被什么人欺压,不是因为花钱太多,而是挣钱太少。
  想要大规模的涨工钱,必须要解决这种货流下降导致的人力过剩。
  朱慈烺看到江边还是有不少地方码头残破,而有些低洼地方淤泥杂草丛生。
  朱慈烺觉得只需要投资一笔钱,对码头进行修缮,顺便修整码头道路,增加仓库,这样大规模用工之后金陵附近的力工价格一定上涨。
  不过金陵一地好解决,但是天下可不是只有金陵一地,回到皇宫,锦衣卫已经把调查漕丁的信息汇总送了上来。
  果然漕运跟这些金陵的码头力工不同,可以说完全不同。
  漕运分为军运和民运两种,不管军运民运,承担漕运任务的百姓可是都要交税的。
  为维持漕运,大明规定漕粮全征本色,不得减免,严格限制漕粮改折。只许在重灾、缺船或漕运受阻等严重情况下才实行部分的改折,折征时正、耗各项合计在内。
  漕运的费用由粮户承担,包括运费、运军行粮及修船费等,均按正粮加耗派征。
  大明官员的素质,不用想救知道了,由于漕政腐败,各级官府贪污聚敛,加耗杂派层出不穷,农民的负担极为苛重,通常为正粮的二三倍,甚至四五倍。
  承运者无论民运或军运,都是繁重的徭役。农民被点应役,荒时废业,艰苦万状,又遭风涛漂没,官吏勒索,势必负债赔纳,甚至家破人亡,被迫纷纷逃亡。
  甚至前两年的流寇中就有不少是漕丁出身。
  一般运军下层,亦遭受同样的苦累及长官的克扣,不断出现逃亡现象。
  景泰二年设漕运总督,与总兵官同理漕政。漕府领卫军十二总共十二万七千六百人,运船一万一千七百只,另遮洋总七千人,海船三百五十只,专职漕粮运输,称为运军。
  这个时候大明漕运是有海运编制的,当然这个时候海运基本已经完全停止,有编制确没有活干。
  因为永乐九年,山东济宁州同知潘叔正上书,疏浚拥塞的运河故道会通河:“浚而通之,非唯山东之民免转输之劳,实国家无穷之利。”
  四年之后河道疏通,大家一看,只要河道通畅,无灾害的时候,光漕运解决北方问题就完全足够了。所以干脆完全停止了海运。
  但是当时是够了,那时候进城刚刚修建,北方边患平息,再加上运河畅通没有灾害所以自然没有问题。
  过了一段时间,京城人越来越多,北方也越来越乱,加上官员和宗室的膨胀,北运的漕粮增加了。
  而河道因为连接黄河,黄河水经常倒灌,导致泥沙堵塞河道,河道屡修屡坏,连年修理还是经常决堤。
  隆庆六年,在内阁首辅高龚的支持下,顶住满朝“海运天波难防”的压力,开始了一次海运试运行。
  可惜运气不佳,试运的海运船队,在山东福岛等处遭到飓风,损失船只十艘,损失粮食五千石。攻击者又占了上风,说:“河道可靠经常”而海道是“畏途”。
  正好这时,高拱被张居正排挤下台,海运没有了后台支持。而张居正任用著名水利专家潘季驯治河,河运的环境好了很多,海运很快就下马,河运的地位又得到了巩固。
  自此大明再也没有试过海运,后来倭寇横行更是连提都没有人提了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