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29书城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我的美母教师 | 乡村精品合集 | 乡村活寡 | 乡村欲爱 | 乡村春潮 | 乡村花医 | 欲望乡村(未删) | 乡村艳福 | 乡村春事 | 人妻四部曲

统计大明-第226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制度是在不断的修正,特别是正德年间的刘六刘七响马盗乱之后,大明马政进行了一定的宽松。
  原本一年一匹马驹的制度改为两年一匹,缓解了百姓的压力。
  那些不适合养马的地方马匹被收回,马户不在养马每年只需要五户合计交二两的草料钱即可。
  以至于到了朱慈烺翻看太朴实档案的时候,每年太朴实能获得的马匹数量已经少于五千匹,不要说够用了,就是补充损耗都不够!
  朱慈烺对于马政的改革主要是三点:
  第一是进一步降低百姓的负担,把按年数定期缴纳改为:每下发的一批种马需要在二年内上缴五匹一岁幼马。
  之后该马归马户自己,任其处置。过程中官府除了提供配种外,不再提供任何补贴。多生的可以自己处置,不够的需要赔偿。
  马匹一般能活三十到三十五年,正常每三年两只幼崽是正常产量,也就是说二十年的时间马户正常可以繁育出十三匹小马。
  朱慈烺只要五匹,也就是说养马二十年能获得八匹马的收益。之后更是还有十年可以自由支配。
  一只马能给马户带来持续的收益。
  除了马之外,朝廷的官牛也是这么办的,看着百姓像是吃亏了,但是实际上这种借鸡生蛋的机会并不是谁都能碰到的。
  第二个改革就是迁马户到辽东、河套和济州岛开辟马场。
  选择马户中善于养马的到三地开辟马场,除了饲养种马之外,还担负骑兵马匹的饲养任务。
  当然同样官府提供场地,提供种马,这些人要上缴马匹。
  辽东和河套就不用说了,一直都是养马产马之地,济州岛这个地方则是大明新占,当年为蒙古的二十四牧场之一,现在归大明所有朱慈烺自然要恢复养马。
  这次新设立的县中,济州岛就被设为一县,专职养马和港口转运任务。
  第三个改革就是在太仆寺之下建立大明的种马培育、专职兽医、马匹评级制度。
  种马培育就不用说了,提高马匹质量,完善培养体系至关重要。
  招募专职兽医处理牲畜疾病预防,牲畜常见病诊治,牲畜瘟疫防治还有兽医的培训。
  这些虽然民间有自己的一个系统,但是官方的统一管理非常具有指导意义。
  马匹评级就是评定马匹的等级,马匹根据速度、耐力、体型、适应性等可以有很多分类。
  好马劣马也不能根据太仆寺官员的一句话就定下,而且马匹评级制度的确立对于养马者也具有指导意义。
  规范了这三类之后,朱慈烺想看看改革的成效如何。
  马神庙一般是养马的马户和太仆寺祭拜马神也就是民间说的三只眼的马王爷。
  朱慈烺驻扎在此,谁便选了一个临近的村子,走了一圈,紧紧在村东南角发现一户人家家中养着马匹。
  推开门进去,户主连忙出来跪拜,他们早看到朝廷的骑兵路过,也看到不少官兵进到村子。
  正担心呢,自家的大门被推开,边上的军士告诉他来的是太子殿下,他才出来跪拜。
  朱慈烺坐在一个行军凳上,看着立在一边的汉子:“你是马户?”
  那汉子屈伸弯腰:“回太子大人的话,俺是马户,那里是俺养的马!”
  朱慈烺点点头:“你这马养了多久?说说今年的马政吧!”
  那汉子犹豫的说道:“这马养了有一年了,去年四月去领的,马政?马政说啥?”
  朱慈烺见对方不懂就问道:“官府把马给你养,怎么个章程?”
  汉子想了想说道:“官府说,二十年交五匹合格的一年幼马这马就归俺唻!也不知道是不是真的!”
  见马户对于新马政知道的跟自己下达的一样。
  朱慈烺微微一笑:“当然是真的,官府除了这个还有没有别的说法?”
  那汉子想了想说道:“有啊!就是上缴的幼马必须是跟官府指定的种马配出来的,还有有病可以到马神庙这边找大夫看。”
  朱慈烺又问道:“你们村有几个养马的?”
  那汉子想了想:“有八个唻!”
  朱慈烺听到这眼睛就眯了起来,为什么明明有八户养马,自己确只看到一匹马?莫不是有什么隐情?
  朱慈烺站起来:“那走吧,带我去看看其他几个养马户的情况!”
  那汉子愣了一下:“哎,好的,太子殿下您等一下啊,我把马牵屋里就跟你去!”
  朱慈烺奇怪:“牵屋里?那不是马棚好好的么?”
  那汉子不好意思:“这不是怕小偷么,这一匹马可是一家人的命根子,夜里都是在屋里,可不敢放外边。大家都是放屋里……”


第421章 天津海军造船厂
  朱慈烺走了一圈才搞明白,原来是自己误会了,并不是有什么猫腻在里面,而是百姓为了防止被偷马所以天黑了马都牵屋里去了。
  而刚刚那个汉子是有事耽误了,所以才没有来得及牵马。
  然后对于新马政的看法,大家最担心的是朝廷突然变卦,倒是对于这种换马没有什么抵触。
  虽然养马朝廷不再有补贴,但是只要上交了五匹马之后,那么马就是你的了,所以大家等于是在养自己的马,自然用心没有怨言。
  而且拉长了交马时间,宽松的政策,对于百姓也不是太大的压力,即使遭遇意外,哪怕母马死亡,也有足够的时间应对。
  不会出现因为养马卖儿卖女的情况。而且要是中途解约,只需要交还马匹,付给每年四分之马价的租金在减去提供的小马价格之后的钱就行。
  例如一户人家养马两年上交幼马一匹想要解约,只需要交还母马,根据当年马价二十两计,两年租金为十两,一匹幼马值八两,十两减去八两,那他只需要付给二两银子就行。
  公种马养殖除了每年补贴二两银子的草料钱之外,每次完成配种一样有五十文钱的补贴,一匹马每年配种次数不得低于五十次,不得高于八十次。
  也就是说每年配种一项可以在挣三两到四两的银子,这样养马一年就有五六两银子的收益。
  公马力气大还能耕田拉车,平时也是顶好的畜力。
  当然每次配种前都要测量体重,体重不得低于成年军马体重的百分之五,否则不予交配权。
  一年内如果因为体重原因达不到最少交配次数,那么将会取消领养资格,造成马匹损失的还要赔偿。
  百姓对于这些限制措施抵触很少,毕竟这都是防小人的,又不是防他们这些老实巴交的农民。
  搞清楚了之后朱慈烺又邹眉了,怎么小偷已经这么猖獗了么?
  这事肯定不是一地如此,默默记下之后就在村子里地主腾出来的屋子里休息。
  看着好像扰民,但是对于这个地主家来说,确是一种莫大的荣耀。
  第三日一直跑到杨村,这里距离天津城还有四十多里,在杨村转了几个农户。
  问了问田地产出情况、赋税情况、朝廷的各种减免有没有落实下来、还有就是当地官府有没有贪污等等。
  大问题没有,小问题一大堆,当然朱慈烺带着近四千骑兵出门,倒是没有碰到什么不开眼的地主家的公子,勋贵家的爵爷之类的狗血。
  所过之处百姓回避,官府净街,奉旨代天子巡视那可是黄土垫道,各种礼器可都是遵照皇帝出行!都带着呢!
  这人要傻到什么程度才敢冲撞!
  朱慈烺也没有搞什么微服出巡啥的,看电视感觉好像很刺激的样子,但是万一真有危险挂了找谁说理去?
  所以一路平安到达天津城,天津城里可是有皇帝行宫的,朱慈烺住进行宫当然没有作死的住正殿,而是住在了东南的偏殿。
  官员前来拜见,拒绝了他们宴饮邀请,朱慈烺考虑了第二天的行程,开始安排。
  天津城里其实没啥好看的,天津水师驻扎在大沽口,大沽口距离天津还有几十公里,而天津城附近的天津港仅仅是一个内河港口而已。
  朱慈烺对天津港口的修整主要集中在大沽口区域,天津城这边也就整修了河道和道路。
  所以第二天朱慈烺计划直接前往位于大沽口的天津水师造船厂!
  第二天一早朱慈烺就动身前往大沽口,到了下午才到造船厂,船厂里工匠和管事都列队等在工坊们外。
  行礼之后吩咐让工匠们各归其位,朱慈烺并没有怪管事搞这种仪式影响了生产,代天子巡视,他们敬的是天子,朱慈烺没有权利免去必要的礼仪。
  到船厂第一件事就是奔向新船,在船厂外的老远就能看到船坞里,鹤立鸡群的那艘新船。
  这是大明第三代炮舰,也是大明第一代风帆战列舰。
  全舰按照西方标准排水量为两千三百多吨,装备火炮九十九门,当然是不同口径的炮配合,这很符合大明天道法则,损有余而不不足,不足胜有余。
  这个也是同时代的一流水平了,只要这一条海试成功,那么就能批量制造。
  目前第一代炮舰只建了六条已经全部下水,根据第一代炮舰改进放大的第二代也建了三条,第一条已经下水。
  第二条和第三条等明天朱慈烺剪彩之后也会下水交付天津水师。
  之后新的四条第二代炮舰明天铺设龙骨。
  第二代炮舰吨位为一千五百吨,火炮七十二门,取七十二地煞之意,这个其实在同时代的欧罗巴也到了三级战列舰的标准。
  而第三代则是二级战列舰的标准,想要建造更大的,则需要更多的技术积累。
  以前朱慈烺说无非是小船放大一点而已,那纯粹是给自己打气,造船远比想象中复杂,仅有两代炮舰设计经验的大明,建造二级战列舰已经是大跃进了。
  再想憋出一级战列舰,恐怕至少需要三到年的积累,然后建造周期还要两年,也就是说朱慈烺可能最快崇祯十五年才能看到。
  要是遇到技术瓶颈,那就不知道要卡多久了。
  这个时代,第一次工业革命还没有开始,东西方的技术水平还没有拉开差距。
  经过这三年朱慈烺不断的招募欧罗巴科学人员工程师,顶尖技术虽然没有学会。
  但是到达一流水平那完全是没有问题的!
  例如第三代炮舰,即使放在欧罗巴那也是主力舰,大英帝国全盛时期的十八世纪在这个级别以上的战列舰也仅仅有十艘而已。
  加上三级战列舰也紧紧二十七艘而已。
  也就是说就算不是最先进的,以大明的国力,这样的船造百十条还是完全没有问题的。
  所以朱慈烺特别关注这条船的进度,顾不得旅途的劳累第一时间就奔上这条船看看建造情况。
  目前第三代炮舰的主体船板已经拼装大半,船上的桅杆也正在装备,大明有领先于世界的榫卯结构,不仅能极大的加强结构连接的紧密性。
  同时又能降低大量使用结构紧固件导致的重量增加,还有抗锈蚀等问题。
  当然在必要部位加装紧固件,等于双倍的增加结构强度,这些都是优势。


第422章 郑家的最新态度
  登上战舰,船舱里面正在做隔断,整条船分成对称的十六个水密隔舱,能保证在损失五到六个隔舱之后不会沉没。
  不过看到船舱里混乱的场面朱慈烺担心的交代一句:“一定要注意防火,木屑要及时清理,让铁匠定制一批铁盘,所有蜡烛油灯都要安置在铁盘里,避免碰撞倒了走水。
  除了防火之外要增加灭火能力,要在必要地段准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