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29书城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我的美母教师 | 乡村精品合集 | 乡村活寡 | 乡村欲爱 | 乡村春潮 | 乡村花医 | 欲望乡村(未删) | 乡村艳福 | 乡村春事 | 人妻四部曲

统计大明-第160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朱慈烺看着还没有来得及收拾的酒席:“孙师好雅兴,邀请这么多同僚一起喝酒赏月?能告诉孤王都是谁么?”
  孙承宗并没有什么羞愧,而是淡淡的看了一眼李若琏:“臣等有哪些人,了什么,这个时候下不是已经都知道了?要不也不会大半夜前来了!
  只是下,这个时候皇宫应该已经关门落锁了吧?下深夜私自出宫,于礼不和,还请早早回宫。”
  朱慈烺站在那里:“孙师,孤一项是一个很守规矩的人,做事一直都是在规矩内,为何你们确为了对付孤,擅自修改游戏规则?”
  孙承宗被朱慈烺这一串独特的词弄的有点迷糊了,不解的问道:“太子的是何意?”
  朱慈烺问道:“孙师,孤待你如何?”
  孙承宗拱手道:“太子对臣尊敬如师,护如亲,不畏风险交以重任,可谓恩重如山。”
  朱慈烺眯着眼问道:“那今你为何要如此对孤?孤来这里就是想问问,你为何要辜负孤至此!”
  孙承宗颤抖的道:“下,臣如此正是为了大明千秋万代,为了圣上,更是为了太子!臣之心月可鉴!”
  朱慈烺被气笑了:“哦?收新军于兵部,收财权归内阁,限制子之权,这就是你报答太子报答孤的办法?”
  孙承宗坚定的道:“正是,臣觉得,太子掌兵权,此至乱之道也!为大明计为太子计,太子应该远离兵事,子秋鼎盛,太子不可争权!”
  朱慈烺愣了一下,孙承宗接着道:“正是因为太子的原因,子皇权重一,大明立朝二百余年,出过贤愚顽劣等各种皇帝。
  然大明依旧屹立于世,正是内阁用于任事,御史直言子之过,此乃大明稳定之基石,故而臣要联合内阁收军权,收财权!”
  朱慈烺第一发现,原来自己一直认为是心腹的孙承宗跟自己竟然有这种本质上的区别,这是理念上的差别。
  这种差别不是朱慈烺用几句话,几个道理就能明的,总之朱慈烺对于孙承宗彻底的失望了。
  朱慈烺冷笑着道:“内阁是基石?那王振、八虎、魏忠贤乱政的时候,怎么没见你们内阁发挥基石作用?
  而父皇重用你们阁臣,限制锦衣卫,众正盈朝,那么八年时间你们还不是一样把国家治理的一团糟!
  看看你们这些内阁大臣,从太祖时开始,有几位寿终正寝?贪污、受贿、乱政、懦弱、攀附殉各种无耻之事做尽!还有脸声称什么朝廷基石!
  正是因为有你们这群蠢虫大明才会落到今之田地!的冠冕堂皇,最后还不是为自己阶层的利益代言!”


第299章 帝王之谋
  人做坏事不可怕,最令人厌恶的就是这种明明在做坏事,还非要找一个冠冕堂皇的借口!
  孙承宗的想法可能是好的,在他的理念里,这一套也能自圆其说,但是对于朱慈烺来说这是不可原谅的。
  孙承宗终归还是代表着他所代表的官员阶层,而朱慈烺代表的确是皇权,很明显利益不同很难达成共识。
  孙承宗听着朱慈烺的话,不禁潸然泪下,终归太子还是没有懂他的心意,老臣可是一心为了大明的江山社稷,更是为了殿下的安全。
  东宫对朝政牵扯太深,终归会影响皇权,而对于太子来说,没有什么比平安接位重要了,而太子掌军权,最终会导致谋逆叛乱发生,那才是葬送大明的大祸。
  朱慈烺恨恨的看了孙承宗一眼,转身而走,回去的路上,朱慈烺就在想这次背叛,不仅仅是孙承宗,就连杨嗣昌和卢象升等也都参与,这让他难以接受。
  回到皇城下,侍卫们用吊篮把朱慈烺送进皇城内,开门不符合规矩,但是紧急情况用吊篮传讯确不在此列。
  回到东宫冷静下来的朱慈烺开始想破局的办法,这种事情,要是内阁达成一致,那么整个官员体系,会整体向皇帝施压。
  这是一件很可怕的事情,妥协退让只会让这些官员得寸进尺,但是强硬又会让整个官员体系选择对抗。
  治理国家最终还是要靠这些官员来做,要是官员不做事,影响的还是民生各方面,特别是大明难得有这一丝喘息之机的时候。
  要是内阁瘫痪,那么这好不容易剿灭的流寇,可能会再度复起,朱慈烺可不认为杀了李自成张献忠等人世间就不会有流寇了。
  不过好在朱慈烺并不是单打独斗,既然是皇权和内阁的争斗,那么自己的皇帝老子天然就是盟友。
  这唯一的问题就是崇祯会不会觉得自己是应为贪恋军权才这么反对激烈?
  朱慈烺正在思考,外面贵喜匆匆进来:“太子殿下,皇上口谕:宣您到暖阁议事。”
  朱慈烺皱眉问道:“出宫的事情被发现了?”
  贵喜摇摇头:“奴婢不知。”
  朱慈烺登上马车,到暖阁的时候崇祯正在那坐着嘴角上翘一副看他笑话的样子。
  崇祯微笑的问道:“你出去见孙承宗了?”
  朱慈烺沮丧的点点头:“是,儿臣觉得委屈!觉得孙师此举有违父皇之治政方略。”
  崇祯笑着说道:“这种迂腐之人,惯以大义名义做危害大明之事,孙承宗此举于那些御史有何不同!”
  朱慈烺抬眼问道:“难道父皇就不担心么?须知这军权只是第一步,那么接下来,他们又会索要财权,断内库之供给。限制父皇发圣旨之权柄。”
  崇祯依旧一副淡定的样子:“以史为鉴可以明得失,自宋以来,文人总以大义名分,极力分皇帝之权。
  最终文人之治引来党争之祸,贯穿大宋兴亡之始终,党争之事空耗国力,这才导致大宋被辽金蒙元所乘。
  大明更是如此,太祖之后土木堡之前是文人与勋贵争夺,土木堡之后勋贵式微,文人独大,后党争再现。
  朕也是多年治政放才明白,为帝者平衡党派,让众臣合力为国才是第一要务。”
  朱慈烺有点被突然变聪明的崇祯帝惊到了,这一大串话说的有理有据让人信服。
  崇祯继续说道:“你来之前,朕已经下旨,孙师年事已高,不可再辛劳国事,加太子太师,归家荣养,特许不必进贡谢恩。
  之后又发圣旨,宣大总督之位由卢象升接任,即可上任稳定宣大关防,不得延误。
  至于杨嗣昌,剿匪虽然有功,但是数次纵敌劫掠,导致多城失陷,剿匪有今日之功全赖新军用命,念其协助新军剿匪,准其戴罪立功!”
  朱慈烺品味了一下,也就是直接赶走了孙承宗,连让你上殿都不让,你还上奏个屁啊!
  接着就是拉拢卢象升,不是要宣大总督的职位么,不用跟孙承宗搞事情,朕直接给了!你去上任吧,不要在京城闹了。
  至于这杨嗣昌就倒霉了,根本没有回京城,直接搞了个戴罪立功,警告的意味非常明显,给我老实点!再找事不要说给你爹平反,就是你自己也要倒霉!
  三道圣旨一下,这朝堂上闹得最凶的三股势力立马沉寂下来了,以那些朝臣的性格,估计剩下的人肯定会观望一番。
  朱慈烺拱手拍着马屁:“父皇当真是厉害,如此大祸瞬间消弭,儿臣对您的敬仰犹如滔滔江水连绵不绝!又如黄河泛滥一发不可收拾!”
  崇祯哈哈一笑:“皇儿从哪里学的这种怪话,此事岂止于此!明日朝堂依旧凶险非常,不过朕已经有应对之法。”
  朱慈烺一脸期待的看着崇祯,崇祯这个时候确卖起了关子:“好了,天色不早了,回去休息吧!此次就不追究你私自出宫的事情了,但是下不为例!”
  朱慈烺有点想不明白自己来一趟是干嘛的?就是为了听一听崇祯是如何处理这种大事,难道崇祯是为了跟自己炫耀一下?
  想来并不是,崇祯应该是怕自己担心?然后做出什么过激的事情?或者为了训斥自己深夜出宫的行为?
  总之崇祯既然有了腹案,朱慈烺心里的压力就小了好多,想起孙承宗当年对家人三年必回家的承诺。
  结果现在可好,出山还没有一年,又被赶回去了,以后再也没有出山的机会,甚至朱慈烺连请他去讲武堂任教的机会都不会给了。
  怕教坏那些学员,到时候把学员教傻了跟谁说理去,现在新的问题就是,这讲武堂到底找谁来担任校长。
  卢象升屁颠屁颠的去宣大上任了,依照他的性格也确实适合待在那里,但是新军确需要一个大管家处理各种事物。
  变数大明诸将,朱慈烺不禁想起另一个姓孙的,那就是孙传庭。后世有人说孙传庭死明亡矣!
  孙传庭是万历四十七年进士及第,授永城县令。崇祯八年秋,孙传庭出任验封郎中,后越级升为顺天府府丞。


第300章 贵族的骄傲
  而这个时候的孙传庭还在顺府任府丞,按照原本的历史,他会在今年三月自请调任陕西参与剿匪。
  之后成功在子午谷伏击高祥迎,使得高祥迎兵败最终被俘押往京城处死。
  现在他的怪被朱慈烺刷了,不仅高迎祥被抓,就连后期的李自成、张献忠和罗如才等也被抓了。
  孙传庭失去了这么一个崭露头角的机会,他多谋善断,精于练兵的赋技能也难以发挥了,现在这些流寇杂兵,都不够洪承畴和杨嗣昌分的。
  更何况后边还有新兵陆续入场,到时候他的秦军还没练好恐怕已经下太平了。
  虽然他是一个合适的选择,但是因为孙承宗的事,朱慈烺不确定这些文人出的人,最后会把自己的讲武堂搞成什么鬼样子。
  如果抛去这些文人,那么朱慈烺的选择就剩下纯粹的武将和那些勋贵了,武将不必了,这些人自己都整不明白,还让他们去管别人?
  所以算来算去,这讲武堂最终还是要勋贵来撑起来,其实抛开那些名将光环之后,勋贵确实更适合担任这种讲武堂职位。
  大明勋贵以武勋为主,以武统武又应为勋贵数代之后已经粗通文墨……好吧,勋贵就是一帮子废物啊!
  从讲武堂的况来看,这些勋贵后代往往是成绩最差的那一部分,很少有那种能让朱慈烺眼前一亮的人才。
  反而其推荐来的族亲旁系中往往更努力一点,还有那些卫所军官也是如此,一派烂泥扶不上墙的做派。
  这还是经过教育之后的,朱慈烺实在无法想象他们的父辈会是什么样的打开方式,而这些勋贵想要练成还要时间,而讲武堂的事又近在眼前。
  朱慈烺在昏昏沉沉中睡去,第二早朝上,果然朝堂气氛诡异,众大臣还未来得及上奏,崇祯一挥手命令太监宣读圣旨。
  先后给周遇吉、黄得功、孙应元加封了伯爵爵位,之后又对五军都督府改制,再五军都督府中设立总参谋部负责所有新军统帅事宜。
  新军参谋部、讲武堂参谋部,神机营参谋部等都划归五军都督府统管,原本孙承宗一场谋划,最后被崇祯连消带打,又拉上勋贵集团。
  现在矛盾从文官集团跟皇权的矛盾转变成文官集团跟勋贵的文武之争了,文官们一下子有种无处下手的感觉。
  不是怼不过勋贵,而是没有准备这方面的材料,况且勋贵统军并没有什么毛病,京营这种大明精锐一直都是有勋贵持的。
  虽然京营已经烂到根子上了,但是新军是从京营改制而来的原则并没有变,除了一开始的防疫新军和勇士营之外,其余的新军都有京营血统。
  本来就是人家碗里的东西,你能明抢不成,朝堂为之一静,很多原本准备上奏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