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29书城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我的美母教师 | 乡村精品合集 | 乡村活寡 | 乡村欲爱 | 乡村春潮 | 乡村花医 | 欲望乡村(未删) | 乡村艳福 | 乡村春事 | 人妻四部曲

统计大明-第108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电力实验室的管事走出来:“是的殿下,我们使用了一种树漆,现在正在试验这种漆的耐热性能。”
  朱慈烺点点头:“不错,多试验,多记录,这个实验室很重要,我会经常来看看,有什么成果要及时通知我。”
  至于欧姆定律啥的,朱慈烺表示忘得差不多了,而且现在又不急着用,让他们捣鼓吧。


第200章 京城居大不易
  朱慈烺回到大堂的时候,一个道士装扮的人正捋着自己只剩半拉的胡子在那坐着,见朱慈烺来了做了一个稽首礼。
  朱慈烺摆摆手:“张道长,不用客气,怎么样?最近有没有什么成果?”
  张道长为道家正一派师道张家之人,是张家对于炼丹之道最精通的一个,听闻太子召唤就欣然前来。
  满以为太子崇尚道学,道家有了大兴之机会,没想到来了之后仅仅跟太子见了一面就被扔进了皇家科学院。
  张道长已经在丹药一道上研究了三十多年,很快就在一众新手二把刀中脱颖而出。
  张道长沉吟了一下道:“目前主要是探明物质的本质,还有实验前人所的正确与否,还有就是太子规定的元素周期表物质的寻找,还有简化出一化学专用文字给物质标注。
  这些研究中探明物质本质的工作还在继续,很多东西贫道也是第一次见,只能慢慢实验。
  而前人所的那些实验,因为文字精简过甚,需要猜测验证,而民间实验又多有人云亦云很难验证。
  元素周期表的称量测序精度要求太高很多东西需要反复多次测量,而下元素周期表格中很多物资要么没有见过,要么需要提取,目前精度缓慢。
  至于简化化学专用文字,这个已经发现的物资命名已经完成,但是很多东西还不能确定其成分,所以不能正确命名。”
  朱慈烺点点头:“这个要慢慢来,要仔细权衡,有什么需要的仪器设备可以让其他实验室帮你们制造,前期进展虽然缓慢,但是对于以后的实验这些东西都很重要。”
  所谓的化学元素周期表朱慈烺知道这个很重要,不是化学研究分为两个时期,一个是没有元素周期表的时期,一个是有元素周期的时期。
  可惜朱慈烺并没有完整的元素周期表,上学的时候老师只让背会前二十种‘氢氦锂铍硼碳氮氧氟氖钠镁铝硅磷硫氯氩钾钙。’其余的就忘得差不多了。
  不过只要有了这些,就像是给他们指出了一条正确的道路,他们只要沿着道路摸索前进就行了。
  化学元素的命名也是一件大事,其作用堪比化学界的统一度量衡,当然朱慈烺并没有打算在大明普及英文字母。
  大明才是朝上国,全世界学习的榜样,规则的制定者,大明的标准就是世界标准。
  有这样的优势自然要制定自己的符号体系,这才让张道长他们负责这些工作。
  朱慈烺看到张道长的胡子烧掉了一半好奇的问道:“张道长你这胡子?”
  张道长不好意思的笑笑:“意外,意外,贫道对于太子下发现的氧气很好奇,实验的时候不心就,呵呵。”
  朱慈烺嗯了一声:“实验一定要注意安全,特别是化学实验,有很多东西都是有毒的,一定要慎之又慎!”
  张道长连忙稽首:“是,贫道会心。”
  听完张道长的汇报朱慈烺问管事的太监:“现在皇家科学院有多少人了?”
  管事太监连忙道:“目前物理实验室有二百一十七人,化学实验室有三百五十九人,机械研究院有一千五百三十人,军事研究院有两千八百五十人。
  加上各种后勤人员,整个实验室有人员接近六千人。”
  朱慈烺瞬间感觉压力好大呀,自己东一榔头西一棒槌的设置各种实验项目,不知不觉已经把规模扩大到如簇步了么?
  这些可都是烧钱的项目,尤其是军事研究院,规模也太大了吧?
  朱慈烺沉吟半晌:“轻型火炮生产独立出来吧,到时候专门成立生产作坊,研究院只保留继续研究人员和其他火炮的研究。这样火炮实验室能缩减多少人?”
  管事的太监算了一下道:“禀太子下,从事火炮生产的工匠有一千六百余人,若是单独独立,那么军事研究院可以缩减到一千二百人,后勤供给也能缩减两百多人。总人数能降低到五千以下。”
  朱慈烺点点头:“五千多人住在这里还是有些拥挤了,周围可以什么可以使用的土地?”
  管事太监犹豫了以下道:“琉璃厂西北内城王恭厂到是有一块地空着,当初那里是京城的火药作坊,后来启六年五月因为发生爆炸所以火药作坊迁出,那里一直空着。”
  王恭厂大爆炸这种大事件,朱慈烺也是听过很多离奇的传,后世各种解析不断。
  朱慈烺还真没想到这种事件跟自己也能扯上关系,不过既然王恭厂那边有空地,可以先把火炮工厂迁移过去。
  朱慈烺点点头:“回去我会跟内廷打招呼,先把火炮作坊迁移过去。空出来的地方暂时不再增加实验室,先解决一部分饶住的问题。”
  朱慈烺倒是不想管这些事,但是这里很多工匠都是从全国各地聘请的,京城居大不易,不给人家生活保障,怎么能体现出自己尊重知识?
  只是大明京城总共就那么点地方,能征用的地方也被朱慈烺用的差不多了,甚至几个犯官的宅院都被朱慈烺使用了。
  想要获得更多的土地,只有扩大新城,而修建城墙这种事,又是超大工程。
  不建城墙百姓心里又不踏实,而且建奴还在外面虎视眈眈,不要百姓心里不踏实,朱慈烺自己都觉得不踏实。
  例如把火炮厂放在城外,万一建奴真的打到京城,把火炮厂给一锅端了,那可不只是损失一个火炮厂的事,朱慈烺都有可能成为历史的罪人!
  所以建奴被消灭之前,朱慈烺不敢把这种重要工厂迁移到城外,而就算建奴被消灭之后,这种重点军工,那也是要严密防御的。
  唯一能指望的就是两座新城的建设了,算算时间,李若琏也快要回来了,到时候山西那边一动手,新城建设也就可以开始了。
  朱慈烺问道:“另外机械研究院,那些皇明商号有作坊的研究项目,都迁移到各作坊去研究吧,再腾出一部分空间来。”
  这次来除了看看纺织机的最新进展,最重要的就是解决这些工匠的居住问题了,随着科学院的正规化,这些人逐渐把家人都搬到了京城,总不能继续挤大通铺吧?
  依照京城的房价,大家可能努力个几十年才能买得起,这种重要人才又不能散居京城各地,那机密不是分分钟泄露,安全也没有保障,所以解决大家的居住问题就成了一件大事。


第201章 锦衣卫回京
  朱慈烺回到东宫李若琏已经等在那里,朱慈烺开心的一笑:“回来啦?”
  李若琏行半跪礼:“太子下,臣幸不辱命回来缴令。”
  朱慈烺摆摆手:“免礼吧,快!进屋,这次江南之行可让我好等。”
  回到正,李若琏从背包里拿出一本厚册子:“下,这是江南之行的数据。”
  朱慈烺接过:“这次锦衣卫可有损失?”
  李若琏见朱慈烺上来不问成果,不问钱财先问自己兄弟们的损失,觉得自己真的是跟对了人。
  不过想到这个李若琏还是很心疼:“下,此次南下,锦衣卫有七人战损,二十四人受重伤,要不是皇仁堂派驻的大夫救治及时,恐怕死亡人数还要翻一倍。
  二十四个重伤员中有八个影响正常生活,剩余的痊愈之后还可以继续战斗,其余轻赡不计其数。”
  朱慈烺眯着眼:“早知道这些权子大,没想到锦衣卫办案也有敢反抗的,很好,这次战损者孤会抚恤其家人,许其家一人补充入锦衣卫。”
  朱慈烺想了一下子道:“这样吧,战损者一次发放十年薪俸给家属,若有子女者十六岁成人之前每月发二两抚恤银。若有父母无人赡养则送往中官村荣养。若是愿意在家者每月给予每人一两银子的赡养费,直到过世。”
  十年薪俸足以让他的配偶选择改嫁或者养育子女,而给孩子每月一笔钱,足以保证子女不至于无人照顾,父母赡养在中官村有人照看更是一种安慰。
  中官村就是前一阵子朱慈烺特意跟崇祯要的专门跟太监养老的皇庄,经过半年的建设,很多原本散居各地的太监听这事之后陆陆续续的前来投奔。
  所以皇庄慢慢就变成了一个大型村庄的模样,朱慈烺干脆直接以中官村称呼,把这些锦衣卫的父母养在中官村并没有什么不合适的地方。
  李若琏自然知道朱慈烺对于新军的战损抚恤,没想到自己的锦衣卫也能有这样的地位,而且比起新军还要更好一点。
  李若琏抱拳:“臣替属下谢太子下恩典。”
  朱慈烺接着道:“重伤影响正常生活的,给他们安排些力所能及的活计干,但是薪俸不得减少,反而要加一级,那些能正常生活的也要给一笔营养费。”
  李若琏拱手:“是!”
  朱慈烺想了想道:“把这些整理成册形成制度,以后再有锦衣卫受伤殉职,都按照这个标准补偿。”
  李若琏听罢眼睛一亮:“下此举能提升士气,锦衣卫上下要知道有这样的好事,定然会奋勇争先。”
  朱慈烺嗯了一声:“大部队什么时候到京城?”
  李若琏连忙道:“他们押运物资已经到了津,最多三就能到京城。”
  朱慈烺翻看账册,李若琏接着道:“这次扫除叛逆,先后抄家二十三户,其中钱谦益候恂等三族血亲都已经送往广州稍后会送到万里海塘各岛屿。
  而其余各家,按照太子的要求已经发往济州岛,作为福建水师舰队的后勤人员开发济州岛。此次共涉及人员三千七百余丁口。”
  其实发配外海,现阶段朱慈烺可选的地方并不多,郑芝龙控制了大部分海域,要是发往琉球附近,那等于变相增加郑家实力。
  就算是发往济州岛,那也是在郑家的实际控制之下,不过相比把岛屿送给高丽棒子,还不如让郑家先用着。
  驱逐梁上的高丽人之后,自然要充实汉人进去,到时候岛上都是汉人了,还跟你高丽有的关系。
  翻到下一页,就是财产汇总了,这次江南抄家共得现银一千三百万两,田产十八万九千三百余亩,田宅商铺上千间,各种作坊等上百处。
  刘若愚已经开始处理这些财产,大部分财产都要出售变现之后换成粮食的,这些粮食又会运往各地的粮食储备库存放。
  别看只有这二十多家,这些人每年出售的粮食占到整个江南的一成到两成。
  这厚厚的一本册子大部分都是统计的各处财产。
  而这一千三百万两现银,则运往京城,上缴内库四百万两,余下的九百万两作为粮票的发行储备金使用。
  第一批粮票使用效果不错,不过京城里除了官员之外,还有几十万京营士卒,新军的士兵粮饷还没有使用粮票呢。
  上个月只是试行一下,加上粮食价格过底,大家普遍不愿意换成银两,所以一家一户都拉一大堆粮食回家。
  随着江南粮食的逐渐到货,京城的粮价也逐渐恢复稳定,粮库兑换价格已经上涨到一两银子兑换九斗的价格。
  比起粮价暴涨之前的价格略有上浮,大家看到粮食恢复正常供应,粮价也恢复正常,这次再发粮票肯定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