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统计大明-第105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今崇祯突然否定建立州府而是改为卫所制度,显然是惦记着朱慈烺的卫所挣钱的事。
上次的四个卫所迁移,朱慈烺虽然没有大赚一笔,但是通过对卫所财产的处理,除去迁移费用之外还是盈余了一二十万两上缴内库的。
显然崇祯是得利之后,对此念念不忘了。
朱慈烺抱拳道:“既然如此,那儿臣建议从山西和陕西挑选十卫充实五原和朔方两地。”
崇祯嗯了一声:“你仔细挑选之后由五军都督府配合你迁移之事。”
五军都督府就是中军都督府、左军都督府、右军都督府、前军都督府、后军都督府五都督府的总称,统领全国军队的最高军事机构。
听着好像很牛掰一样,但是实际上自从土木堡之变之后,基本丧失了职能。
原因嘛有很多,像什么勋贵阶层因为土木堡之变大量死亡导致的文官集团夺权,还有卫所制度的崩坏导致五军都督府掌握的卫所军队失去战斗能力。
还有募兵制的发展,使得兵部有了跳出五军都督府管辖的兵力,进一步使得五军都督府名存实亡。
卫所制度的崩坏,导致各地卫所由自给自足变为依赖兵部户部拨款供养,地位进一步降低。
等等一大堆理由,反正到了崇祯这里,五军都督府更像是一个武官和勋贵的养老机构。
就连都司卫所任命官员呈送五军都督府的步骤都直接省去,这使五军都督府彻底丧失了武将官员的选拔任命权。
后来崇祯更是宁愿练太监当兵都没有想起来过五军都督府。
但是现在又不一样了,朱慈烺自从提出了把卫所改造成屯垦殖民部队之后,崇祯也记起来他还有两百万卫所士兵可用。
而且大明有钱之后,原本各种拖欠的款项也能及时还上了,而且朱慈烺根本不可能把这个钱在拨给户部和兵部,让户部和兵部漂没两层在发给各卫所。
所以五军都督府意外的又掌握了一点的财权,这只要有了权利,这些人就好像活过来了。
而且朱慈烺建立了勋贵讲武堂,最后扩大到所有卫所,但是当初的勋贵讲武堂底子,第一批学员还不是他们这些勋贵之后。
很明显朱慈烺是要大用勋贵的,对于卫所子弟的在培养,朱慈烺虽然扼住了人员安置的命脉,不过五军都督府在协调配合的时候自然也有参与的机会。
而且讲武堂到底里面都是卫所的人,这些人很大一部分是要回去继承卫所的家业的,即使不回卫所在新军中那也有一份好前程。
所以下面的人为了这样一个上讲武堂的机会,又开始想办法走动五军都督府的关系。
也就是,以前的清水养老衙门,现在依然靠着朱慈烺对于卫所制度期待复苏了过来。
特别是朱慈烺的提议让崇祯觉得卫所有利可图,打算纳入皇家直管之后,崇祯这次干脆不问户部和兵部直接让朱慈烺跟五军都督府一起把事就办了。
要知道原本五军都督府有统兵权而无调兵权,兵部拥有调兵权而无统兵权。五军都督府和兵部相互节制互不统属。
崇祯这样做等于就是赋予朱慈烺原本属于兵部的调兵权,虽然紧紧限定在五原和朔方十卫的补充。
但是谁知道这以后会不会成为常例呢?在朱慈烺看来这是必然的。
这样一个问题皇上跟太子两人商量了一下就解决了?不过满勇又觉得不对,改成卫所制能化解两族的矛盾么?
满勇心的问道:“陛下,太子下,臣愚钝,臣觉得好像设立卫所并不能改变两族矛盾吧?”
朱慈烺微微一笑:“怎么不能,现在再五原和朔方的汉人只有五万,若是增加到二十万,三十万,那时候不就不用担心矛盾了么?”
是这样么?满勇觉得太子的话好像意犹未尽,朱慈烺接着道:“现在蒙古人聚集在河,是因为建奴的袭扰,等建奴被控制之后,这些人中的一部分还是要回到草原生活,到时候留下的都是会种田的蒙古人,几代人之后,他们自然就会忘记自己的份。”
第195章 故意的
朱慈烺也懒得给他解释的太清楚,你一个搞情报的,对于这种大政方针指手画脚个啥。
能听懂是你的悟性高,是个人才,听不懂,那只能说你就是个干情报的!
我会告诉你,这些蒙古人只是暂时借住这里,等以后那边稳定,这些人要么分散内迁,要么回草原,河套以后是汉人的河套,不会留下蒙古人。
所以你一个租房子住的,闹什么闹,要不是看着你们还有点用,早就让你们滚蛋了!
朱慈烺微笑着问道:“你说的第二个问题是什么?”
满勇哦了一声,抱拳:“第二个问题是粮食储备不足,最近大同那边运粮因为绕路遥远,所以已经停止了,现在河套……五原和朔方的粮食都是从宁夏卫那边运过来。
可能是宁夏卫那边粮食也不够的原因,最进三五天才运来一次粮食,运来的也只够三五天食用,最近肉食大量消耗几乎快要耗尽。
现在五原和朔方屯粮不足,河套地区牧民粮食草料储存不够一个月所需,若是一旦有战事有被断粮之担忧。”
朱慈烺脸色表情有点古怪,崇祯关心的问道:“怎么,皇儿有什么难处么?若是粮食不足可以令地方多拨付一点。”
朱慈烺抱拳道:“父皇,其实五原和朔方两地缺粮是儿臣有意为之,毕竟当地人心未附,要是给他们粮食多了,他们难免生出别的心思。
至于存粮儿臣已经在宁夏卫收购储存了一批粮草,通过关中兰州等地的调运,过冬应该足够。
江南的粮食运到之后也会有一部分运到西安,然后转运到宁夏储存,五原和朔方无缺粮食的担忧。
若是真的有战事,小规模战斗一月足以结束,要是规模大了,这些人也会迁移到黄河以南,或者直接迁移宁夏卫,一月粮食储备足够路上所需。”
满勇惊讶的看着朱慈烺,这样做真的好么?是不是有失大国风范?
满勇再偷偷看崇祯的脸色,为啥是一副欣慰的表情?您也觉得是对的?
好吧,既然您爷俩都觉得对,那就对吧,我瞎操心个啥?我现在告辞可以么?
崇祯笑着说道:“皇儿考虑问题周到,如此以来,那第三个问题也是小患了。”
朱慈烺好奇的问道:“第三个问题是什么?”
满勇连忙说道:“锦衣卫打探到,有一部分蒙古人野心未死,因为额哲部觉得河套当年是归林丹汗所有,有人就不满汉人屯田建造堡垒。
经过这些人的挑唆,当地一直有流言要赶走汉人重建蒙古王庭,恢复成吉思汗的荣光等流言。
最可怕的是曹文诏部也以蒙古人为主,锦衣卫查探到有人企图渗透到曹文诏部,打算让曹文诏部也加入进来。”
朱慈烺感兴趣的问道:“哦?结果怎么样?”
满勇疑惑的说道:“可能是因为曹文诏部离得较远,也可能是这些人更加心向大明,所以他们的鼓动并没有什么效果。”
朱慈烺点点头:“此事确实可虑,最近应为江南的事南镇府司对河套有些疏于管理,儿臣会加紧调派人手。”
满勇忍不住问道:“现在蒙古人并未真心归附,那些闹事的也有很多人支持,若是贸然处置恐怕会引起当地蒙古人厌恶反弹吧?”
朱慈烺呵呵一笑:“无所谓,就是要让他们知道那里是谁说的算,纵容只会更加加剧这种离心离德。
只有采用雷霆手段才能震慑宵小,他们要是有闹事的勇气杀了,杀了就是了。杀一批剩下的自然就老实了。”
朱慈烺这么说崇祯就有点不赞同了,杀人固然能震慑人心,但是确不能解决离心离德的问题。
太子还是一如既往的不相信那些官员,崇祯就不一样,他虽然也不相信那些官员,但是他知道有些事情,还是要这些官员才能办好。
突然崇祯想起前几日翰林编修陈子龙报纸上的一篇文章,其中谈及华夷之辨,让人耳目一新。
而此人因为和复社矛盾,屡屡被复社攻讦,好像是上次朱慈烺故意挑起。
陈子龙为几社之首,族籍松江,上次朱慈烺挑起复社内斗分裂,正是用几社开的头,当时复社大谈粮食危机皆是由松江种棉花引起。
说要不是松江大兴棉花织布,那大明粮食就不会缺少到如此地步。
两方开战之后,陈子龙等人找来证据,证明江南各地都在种棉花,都在织布,再说正因为有人织布,大家才有便宜的衣服穿。
之后激烈争论,几社逐渐开始变得激进,认为朝廷之所以粮食不足,是因为耕地不足,大明既然耕地不足,那就应该往四周有地之处扩张。
到时候不仅粮食问题得到解决,以后棉花、烟草、甘蔗等也都不用担心占用耕地。
这样一个人才,确因为温体仁故意排挤而没能考中进士,崇祯翻阅试卷之后,亲自补了进士名额,破格提升为翰林编修。
现在正好升一级派到五原朔方,看看他到底是大言不惭,还是确有经世致用之学。
而且多用复社的对头,也能打压复社的气焰,不是要种棉花种粮食么?那就去开发河套吧!
崇祯也想看看,朱慈烺说的扩展生存空间的理论到底会是什么样的结果。
崇祯想到这些就说道:“传旨,翰林编修陈子龙,忠于任事,克几勤勉……加封五原朔方巡查御史,处理地方垦荒民政事……。”
朱慈烺愣了一下,陈子龙去处理?他有这个本事?那家伙不是什么花间词派的啥代表么?
一听就是赏花吟诗作赋的无用书生吧?
不过好在这个人忠心还是有的,气节还是有的,能做到大明灭亡之后投水殉国,朱慈烺对于这样的人天生就有好感。
处理完三问之后,崇祯看了看满勇说道:“满勇此次西北之行劳苦功高,加封锦衣卫指挥使,掌北镇抚司事,与南镇府司协同处理诏狱事。”
满勇听完立刻大喜谢恩,崇祯偷偷看了朱慈烺一眼,见太子表情没有丝毫变化,心里也松了一口气。
第196章 连续敲打
当晚上,司礼监。
满勇乖乖的站在堂下,王承恩正在认真的整理崇祯批阅过的奏章,顺便把那些不重要的披红,那些不和崇祯意的照例留中不发。
都收拾完了才抬头道:“坐吧!”
满勇讨了个乖:“公公当面哪有晚辈坐的地方,我站着听您训斥就好。”
王承恩捻起茶碗:“难得你还能记得我这个不中用的老头。”
满勇笑着:“哪能啊,没有您哪有晚辈的今,要不是您提携皇上记得晚辈是谁。”
王承恩呵呵一笑:“难得你有这份孝心,怎么以后北镇抚司的事知道该怎么办了么?”
满勇苦着脸:“公公您也知道,侄这去了一趟西北,回来连衙门都被封了,北镇抚司的人要么被南镇府司兼并,要么就关在诏狱里,侄实在没了主意,还请公公指点迷津。”
王承恩听到这个也是无奈:“也是那骆养作死,现在的太子那岂是他能得罪的起的,连累了一大帮人跟着倒霉。”
满勇点点头:“公公教训的是,但是现在北镇抚司要钱没钱,要人没人,全指望公公您提携。”
王承恩呵呵一笑:“咱家能有什么主意,要论报工作,那当然是首推太子的南镇府司,短短几个月打理的井井有条不,听现在耳目已经遍及高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