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29书城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我的美母教师 | 乡村精品合集 | 乡村活寡 | 乡村欲爱 | 乡村春潮 | 乡村花医 | 欲望乡村(未删) | 乡村艳福 | 乡村春事 | 人妻四部曲

北颂-第868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赵祯瞥了刑部尚书一眼,淡淡的说了一句。
  刑部尚书赶忙出班,答应了一声。
  寇季在赵祯处置完了闫仁义以后,再次出班,道:“启奏官家,臣以为,光处置一个闫仁义是远远不够的。地方衙门的牧民之官,动不动就挂印而去,对地方百姓的生计影响极大,对朝廷的威信,以及朝廷对地方的治理,危害也十分大。
  所以臣以为,朝廷当推行一些约束的政令,约束地方官员不告知朝廷,就挂印而去之举。”
  百官们听完了寇季的话,略微愣了一下。
  赵祯在百官们发愣的时候,若有所思的点点头道:“爱卿言之有理……一个闫仁义挂印而去,害的祥符县一千多百姓。若是出现十个、百个闫仁义,那朕的江山就没办法治理了。
  挂印而去的事情,虽然方便了官员,却危害了朝廷和百姓,所以不可取……”
  百官们中间有人反应了过来,刚准备出声辩驳,就听赵祯冷哼了一声,道:“朝廷命官,旨在为朝廷牧民,为百姓谋福。而不是为了一己之私,一己方便,肆意妄为的。
  朝廷命官吃的俸禄,是百姓们缴纳的赋税。
  为了一己之私,置百姓们性命于不顾,那就该死。”
  赵祯此话一出,百官们无人再敢开口。
  赵祯此话,将百官们所有要辩驳的话,堵回了腹中。
  虽说朝野上下没几个官员真真正正的为国为民无私奉献。
  但对外必须承认他们是为国为民无私奉献的好官。
  赵祯一番话,占据着大义,百官们无从辩驳。
  吕夷简三人在赵祯话音落地以后,悄无声息的对视了一眼,三个人脸上皆流露出了果然如此的神情。
  赵祯见百官们无人开口辩驳,便出声询问寇季,“爱卿以为,对于那些置治下百姓于不顾,视朝廷为无物,随意挂印而去的官员,当如何处置?”
  寇季毫不客气的道:“身为牧民之官,眼中无民,身为朝廷命官,眼中无朝廷,当杀。”
  吕夷简闻言,忍不住开口,“直接打杀,会不会有些草率?”
  寇季淡然道:“地方官员,大多担任的都是牧民的要职,擅离片刻,很有可能就会发生一些损害百姓的事情。所以他们即便要求去,也应当上书吏部,再由吏部呈报到内廷,由内廷裁定。
  内廷批示恩准,并且派遣出的继任者到任以后,他们才能离开。
  如此,才能不损害百姓,不危害朝廷。”
  吕夷简刚要张口,却听寇季又道:“朝廷命官,帮朝廷治理大宋,担着天下千千万万百姓的性命,就必须要有规矩。
  不能像是坊间的那些学社、诗会,想来就来,想走就走,好无规矩可言。
  民间的青皮混混,在组成帮派的时候,尚且知道什么叫帮规,尚且知道入了帮,就不得轻易背叛。
  朝野上下的官员,难道连一群青皮混混都不如?”
  此话一出,垂拱殿上百官们的脸色都不好看。
  寇季此话,等于是指着鼻子在骂人,偏偏他们还不能还嘴。
  一位侍御史咬咬牙,出班道:“若是官员奉丁忧呢?也要等到朝廷派遣的继任者到了以后才能离开吗?”
  寇季脸色微微一正,道:“自古忠孝难两全。真要是孝顺父母,为何不在父母身患重病的时候,就主动提出回乡去奉养双亲?
  就像是包拯那般。
  为了奉养双亲,纵然是官,也不愿意做。
  一个个在父母身患重病的时候,不回去守在他们床前尽孝,等到父母故去,才回乡去祭奠、操办后世,为其守墓三载。
  那是孝顺吗?
  那是做给人看。
  在其眼中,前程、官位,比孝顺更重要。
  生前不孝顺父母,只知道一味的奔前程。
  父母故去以后,为其哭嚎,为其守孝,宣扬自己孝顺。
  如此孝顺,不要也罢。”
  说到此处,寇季环视垂拱殿内的百官,道:“诸位中间也有不少年长者,也有儿孙。诸位将心比心的体会一下,就应该明白,什么才是真孝。
  我大宋推崇孝,是为了让天下百姓们孝顺父母。
  不是为了做样子。
  如果仅仅是为了做样子的话,那我大宋还推崇什么孝道。”
  寇季目光落在了那位侍御史身上,“所以,丁忧不足以成为地方官员可以随意挂印而去的借口。我大宋也不该有那种随意挂印而去的官员。”
  寇季一席话说完。
  百官们沉默不语。
  寇季算是给百官们上了一课,顺便百官们中间宣扬的虚假孝名,给扒了一个干干净净。
  赵祯见百官们默不作声,便咳嗽了一声,道:“凡事也有例外,地方官员任职在外,家中父母总有突然患上重病,突然离世的。
  父母突然离世,地方官员事先恐怕也不知情。
  所以,朕可以给予一定的便利。
  但在离开地方衙门的时候,必须向朝廷递上奏折,申明其中的原由。”
  赵祯这一番话说完,百官们没人开口,此事就算定下了。
  当即。
  赵祯对吕夷简三人道:“内廷议一议此事,将此事整理成具体的条文,朕过目以后,会明发天下,将其立为条例。”
  吕夷简三人齐齐拱手。
  “喏……”
  赵祯继续道:“开封府权知府何在?”
  开封府权知府出班。
  “臣在!”
  赵祯沉声道:“派人带一些粮食去祥符县看看,确保那些被毁了庄稼的百姓,有粮活命。同时将大佛寺的寺田,分配给那些百姓,以作补偿。
  然后再查一查大佛寺的僧众去了何处。
  查清楚以后,将其定为钦犯,下发海捕文书给地方各级衙门,将其捉拿归案。
  捉到了以后,也不必审。
  一并发配到北疆去。”
  说到此处,赵祯缓缓站起身,掷地有声的道:“朕容不下那些拿百姓性命当儿戏的人。”
  “散朝!”
  “臣等恭送官家!”
  赵祯甩着袖子走了,百官们三三两两的离开了垂拱殿。
  吕夷简三人晃晃悠悠的走到了寇季身边。
  王曾感慨道:“你和官家打的好算盘。”
  寇季淡然道:“我不明白你在说什么。”
  王曾哼了一声,没有说话。
  张知白笑着道:“有一桩正事要跟你说一下。”
  寇季做出了一个愿闻其详的神色。
  张知白道:“汴京城内各家寺庙清查出的田产超过了十万亩,其中不少田产在汴京城外。老夫三人商量了一下,决定将那些田产分发给汴京城各处的穷苦百姓。
  老夫三人已经分别从户部和开封府,拿到了百姓们的籍册,以及真正贫寒百姓的名册。
  再过几日,就要分配田产。
  为了避免百姓们为了争田产,发生械斗,所以需要调遣一些兵马从旁协助。”
  寇季略微愣了一下,沉吟道:“需要多少?”
  张知白坦言道:“三千!”
  寇季缓缓点头,道:“回头我从捧日军中调动三千兵马,协助你们。不过在兵马离营的时候,你们必须向官家说明此事。”
  张知白点头道:“老夫知道其中的轻重。”
  张知白之所以找上寇季调遣兵马,而不是兵部尚书李昭亮,那是因为在汴京城内,兵部掌管的兵马不多。
  汴京城内,兵部掌管的兵马,只有五城兵马司和巡检司,还有开封府的衙兵。
  五城兵马司和巡检司的兵马,有守卫汴京城的职责,轻易不好动用。
  开封府衙兵数量只有一千,不够张知白所需要的数量。
  所以张知白才从禁军中借兵。
  毕竟,守在汴京城外的捧日军,如今一直闲着。
  也能轻易的调动出三千兵马,还不用负担其他的费用。
  更重要的是,禁军出动,能镇得住场子。
  衙兵和巡检司的兵马去参与到分田工作的话,闹事的百姓们数量一多,他们还真不一定能打得过。
  禁军就不同,禁军往那儿一站,整齐的军容,肃杀的气息,足以镇住那些百姓,使他们不敢动手。
  张知白要说的说完以后。
  王曾沉声道:“你和官家要做什么,老夫三人心里清楚。老夫三人又不是丁谓之流,你和官家没必要提防着老夫三人。
  只要你们做的事情对我大宋有益,老夫三人鼎力支持。”
  寇季闻言,愣了一下,笑道:“若是官家将三代而止的政令在文官中推行呢?三位也支持?”
  三人闻言,对视了一眼,齐齐扬起了眉头。
  吕夷简哼了一声道:“老夫三人早就料到了,也私底下商量过此事。官家在皇亲国戚、武勋武臣中推行三代而止的政令,自然不能落下文臣。
  官家真要在文臣当中推行三代而止的政令的话,老夫三人鼎力支持。”
  寇季哈哈一笑,“三位觉悟还挺高。”
  吕夷简恶狠狠的瞪了寇季一眼。
  寇季笑道:“不过此事不急。等到天下道官和庙宇清除完了以后,就该变一变官制,以及各地方的辖地。
  其中各地方的辖地,是重中之重。
  三位若是闲暇的话,不妨好好的参详参详此事。”
  王曾皱眉道:“此事之前你就跟老夫三人讲过,老夫三人也曾陪你商量过。如今再次参详,难道其中存在变数?”
  寇季笑道:“不是说存在变数,而是此前只是大致的商量了一下,不够细致。如今要将其落到实处,自然要将一些细处参详通透。”
  王曾沉吟道:“找个地方仔细说说。”
  寇季没有拒绝,点头道:“去资事堂,如果官家在的话,可以一起参详一下。”
  当即。
  四人一起到了资事堂。
  赵祯并不在。
  四人就各自找到了各自的位置坐下。
  资事堂内留守的宫娥和宦官给四人备上了差点。
  寇季在他们将茶点送到了面前以后,吩咐他们先行离开。
  他们离开以后,寇季缓缓开口,“此前我们议过,我大宋地方官制和辖地十分复杂、繁琐。总是会出现那种一个地方三个衙门管辖,而三个衙门互相推诿,都不愿意管的事情。
  所以,地方衙门职能和地方衙门的辖地必须划分清楚。”
  吕夷简三人一起点头。
  地方衙门职能不明、辖地不明,所造成的麻烦,他们三人见的最多,所以对此深有体会。
  寇季继续道:“首先是路、府衙门。路衙门和府衙门职权重合的地方是最多的。有路衙门无府衙门,有府衙门无路衙门的地方还好说。
  可府和路衙门皆有的地方,两个衙门之间互相争斗,互相推诿,危害十分大。
  所以,我当初提议,改路为府,设立府城,统管治下的全境。
  如此一来,也不会再出现两个衙门之间互相争斗和互相推诿的事情。
  但地方兵马具体如何管辖的问题,并没有商量妥当。
  所以此事还需要仔细商讨。”
  吕夷简沉声道:“既然已经改路为府了,那府便是地方最大的衙门,自然应该由知府掌管一府的兵马。”
  王曾皱眉道:“一府境内的兵马,足足有两三万之数。知府管得过来吗?”
  吕夷简道:“有兵曹……”
  王曾摇头,“就算有兵曹,也难以管辖。而且知府若是起了歹心,或者被别有用心的人利用,很容易聚起两三万之数的兵马。
  地方兵马存在的目的是为了保护地方,而不是为祸地方。”
  吕夷简闻言,也皱起了眉头。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