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29书城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我的美母教师 | 乡村精品合集 | 乡村活寡 | 乡村欲爱 | 乡村春潮 | 乡村花医 | 欲望乡村(未删) | 乡村艳福 | 乡村春事 | 人妻四部曲

北颂-第1187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如此一来,无论是好的政令,还是坏的政令,从头到尾都得不到贯彻落实。
  因为政令很有可能传达不到地方,就被互相推诿掉。
  问责的时候也是互相推诿。
  最终的结果就是不了了之,或者各打五十大板。”
  范仲淹沉声道:“还有官家从中调停……”
  寇季笑着道:“官家从中调停,仅限于朝堂,出了朝堂以后,官家真的调停的到?你也是出任过许多次地方官的,你应该明白,官家的权力会止步到什么位置。”
  范仲淹皱着眉头,陷入到了沉默。
  在没有大宋书报之前,赵祯的权力几乎就止步于开封府内。
  赵祯颁布一条政令,想要如实的落实到地方,没个三五年根本不行。
  有了大宋书报以后,大宋书报向百姓们宣扬了朝廷的一部分政令,大宋邸报和公文又明确的向地方官员们传达了朝廷的全部政令。
  在百姓们的监督下,地方官府不得不促使着自己,尽快的落实赵祯的政令。
  虽然地方上阳奉阴违的不少,但是至少大宋书报出现以后,对地方上官员推行赵祯的政令有一个促进作用。
  但即便如此,互相扯皮、互相推诿的事情也屡屡发生。
  地方上的巡查、监察,为此没少给朝廷上书。
  但人家双方都有理,朝廷也就只能各打五十大板。
  板子是打下去了,可是关键的政令,到了地方上,还是会出现推诿的情况。
  并且有愈演愈烈之势。
  朝廷养士数十年,没有养出多少与国有用的士,反倒是养了一批好吃懒做的士。
  地方上官员对吟诗作赋、琴棋书画、美色美食的兴趣,远比治理地方要大。
  所以朝廷的政令一直都很难贯彻落实。
  赵祯的政令能送到各个地方官员的案头,但是实施起来,几乎都十分缓慢,要么干脆不会实施。
  真正能严格遵守赵祯各项政令的,只有开封府。
  寇季见范仲淹皱着眉头迟迟没有松开,就笑着道:“官家,乃至朝廷下发的政令,到了地方上以后,总是会出现各种各样的问题,甚至问责的时候都找不到人。那就说明朝廷的权力分配方式并不稳定。
  所以必须推行一套相对稳定的权力分配方式,重新搭建朝廷的权力分配方式。
  做到稳定、有效、简洁。”
  范仲淹盯着寇季道:“先生和官家已经有了新的权力分配方式?”
  寇季笑问道:“你觉得什么样子的权力分配方式会稳定?”
  范仲淹迟疑了一下,缓缓摇头。
  他心里其实有些想法,但是他觉得他心里的想法恐怕跟寇季心中的答案大相径庭,所以他并没有说出来。
  寇季拍了拍在身边玩耍的苏轼,让他站在了自己搭建好的积木上。
  范仲淹这才注意到了苏轼搭建的积木。
  一个三角体。
  上面少了一个角,苏轼就站在少了一角的地方,笑嘻嘻的看着身旁正在搭建积木的狄咏和赵泽。
  范仲淹盯着那个三角体陷入到了沉思。
  寇季的声音在他耳边响起,“回去以后你也可以找找东西试试……”
  范仲淹是个聪明人,他看着那个三角体,就明白了寇季的心思。
  范仲淹盯着寇季,沉声问道:“先生的意思是,角形最稳妥?”
  寇季笑着道:“准确的说是三角。缺一角就站不稳。若是朝中衙门和地方上的衙门都是三角的话,那么互相推诿的局面就会大大减少。
  而朝中繁杂的权力分割方式简单化以后,责任便会落在每一个人身上。
  谁出了问题,一目了然。”
  范仲淹惊愕的盯着寇季,“先生给户部如此大的权柄,是想……”
  范仲淹后面的话没有说出来。
  寇季点着头道:“所以我说你责任很重,要小心应对的。”
  范仲淹快速的思量了一番后,郑重的道:“可如此一来,会出现势弱的一方。”
  寇季愣了一下,道:“你说的是枢密院?”
  范仲淹郑重的点头,道:“文臣善谋、善斗,当朝堂上的文臣数量多过武臣的时候,武臣会被压的喘不过气。
  昔日百兵羸弱的场面,恐怕会再次出现。”
  寇季笑眯眯的道:“枢密院以后的权力构架可不单单只有武臣。更重要的是,文臣们要是不怕他们撂挑子耍横的话,可以随便欺压。”
  范仲淹一惊。
  寇季笑着道:“他们可能在朝堂上会羸弱一些,但是他们撂挑子以后,你们谁也拦不住。”
  范仲淹沉声道:“所以不能压榨,更不能欺辱,只能秉公处置。”
  寇季笑着点点头。
  范仲淹抱拳道:“学生明白了……”
  寇季摆了摆手,让范仲淹离去。
  范仲淹离去以后,寇季就丢下了狄咏、赵泽、苏轼三个人自己玩,他独自一人回到了书房。
  朝堂的权力构架,是寇季思考的时间最长的一个问题。
  寇季起出想着用明朝的内阁制度。
  内阁制度算是封建王朝中,相对完善的一个制度。
  远比大宋如今用的制度强。
  但内阁制度也存在着弊端。
  所以寇季最终还是放弃了。
  随后寇季又想到过君主立宪制。
  但考虑到皇家不可能交出大权,他也不愿意和赵祯刀兵相见,所以也放弃了。
  至于赵祯死后,借着赵祯儿子推行君主立宪制,寇季根本没有想过。
  因为寇季没有把握能够活得过赵祯。
  赵祯比他年龄小,身子骨还比他硬朗,他又不是历史中的人物,可以预知自己的寿数,所以他没办法在这上面赌。
  所以寇季放弃了君主立宪制。
  然后又想到了三权分立。
  但是西方人提出的行政、立法、司法的三权分立,并不适用于如今的大宋。
  更重要的是,西方人实了三权分立多年,并没有真正的实现三权分立,三权之间相互渗透十分严重。
  所以寇季考虑了许久,最终结合着大宋的实情,制定出了一套以政、财、军三权为主的三三制三权分立。
  权力的最顶端,自然是皇帝。
  其次便是管理着政事的政事堂、管理着财权的户部、管理着军权的枢密院。
  三大权力衙门下面,有分了三小权力衙门。
  比如户部辖下的钱司、仓司、税司。
  三小权力衙门下面,又再次三分。
  以此类推,构成一个如同金字塔形的权力机构。
  这便是寇季结合如今大宋的实情,特地为大宋定制出的三三制三权分立衙门。
  权力和权力之间,相互制衡、相互依存。
  无论任何一家独大,都没办法将另外两方赶尽杀绝。
  有两方牵制,就算是一家独大,也大不了多少。
  寇季觉得,封建王朝的朝堂上,内斗一直是朝堂上的主旋律之一,几乎没办法避免。
  许多封建王朝,最后都败亡在了内斗上面。
  寇季觉得,既然无法避免,那就干脆明确的立一个稳定的内斗局面,给他们立好山头,让他们互相争斗的同时,又互相离不开对方,减少他们内斗所产生的危害。
  寇季足足花费了两年,研究了一番史书,最终得出了一个结论。
  封建王朝的文武制衡一道,从宋朝开始就已经不适用。
  因为从宋朝开始,武人就已经处在了一个相对劣势的位置。
  所以没有新的力量加入到角逐当中,文人一家独大,只是时间问题。
  宋、明、清几乎都用实际行动证明了文人一家独大会出问题。
  所以寇季最后选择给里面添加了一股力量,形成了新的、符合大宋实际情况的制衡之道。
  在三三制三权分立的制度推行到整个大宋以后,寇季不敢保证大宋会一直强盛下去。
  但寇季可以保证大宋能安稳很多年,也能保证大宋不会像是历史上那般,被人欺负的时候连还手之力都没有。
  至于其他一系列将权力还给百姓的制度,寇季想都没想过。
  大宋的土壤不适合。
  寇季若是强行推行,首先跟寇季作对的就是百姓。
  因为百姓们脑子里没有主人翁的意识,他们不认为自己天生就是这片土地的主宰。
  他们只会认为,皇帝才是这片土地的主宰。
  并且努力的混到皇帝身边去,一边帮着皇帝治理这片土地,一边借着皇帝的权力为自己谋福。
  也正是因为如此,将权力还给百姓那一套制度,在大宋根本行不通。
  所以三三制三权分立制度,是最适合大宋的。
  大宋钱庄并入到户部,户部辖下的四部改为三司,只是一个开始。
  范仲淹老成持重,又素有手段,在经过了寇季提点以后,他就回到了户部,雷厉风行的推行起了户部的新政。
  汴京城里的户部衙门,仅仅用了半个月就完成了整改。
  随后便是各府、各州、各县。
  地方上的衙门对户曹的整改并不方案,甚至还有些喜欢。
  因为户曹在整改以后,地方上的税务司彻底变成了地方衙门中的一个附属衙门,并且地方上的衙门对大宋钱庄外的其他小的钱庄有了一定的监督权。
  虽然只是一个小小的监督权,监督地方上的小钱庄在发放贷款时候的利息,但也足以让地方上的官员为此疯狂。
  地方上的官员积极的配合着户部的改制。
  户部仅仅用了四个月就完成了对地方上户曹的改制。
  剩下的比较繁杂的官营作坊、矿产等等,需要慢慢来。
  在户部彻底完成了改制以后,赵祯又下令将兵部充入了枢密院,同时对枢密院的权力进行了新的划分。
  枢密院辖下多了兵司、禁军司、监管司。
  兵司辖下又分别分为了兵籍部、度支部、大宋地方兵部。
  禁军司辖下分别划分了步军部、马军部、水军部。
  监管司辖下分别划分了功勋部、监察部、募兵部。
  相比起户部改制,枢密院改制就快速了许多。
  地方兵马和禁军的数量没有变化,也没有调动。
  只是调整了其中一些官员的位置、增添了一部分官员。
  枢密院素来奉行的是军令如山的做法。
  所以一道道军令传出枢密院,天下各地方的兵马、以及各级衙门兵曹的人只需要服从即可。
  所以枢密院的改制只花费了两个月时间。
  大体的框架搭建好了以后,剩下的旁支末节就交给了下属的官员去办理。
  只要大体框架搭建稳固,就已经算是完成了改制。
  由于枢密院改制,增添了不少官员。
  所以军中上下几乎没有任何反对的声音。
  反倒是朝堂上有人觉得兵部融入枢密院不妥,以韩阳、宋痒为首的一部分官员觉得,兵部融入到了枢密院以后,他们彻底失去了对兵权的影响,此举危害十分大。
  所以屡屡上书劝解赵祯。
  但作用不大。
  在寇季和他的门生,以及武臣们齐齐闭嘴以后,韩阳、宋痒两个人的影响力十分有限,几乎没有在朝堂上掀起任何大浪。
  如今的朝堂上,九成的力量被寇季和赵祯二人把控。
  韩阳、宋痒两个人叫的再大声,也没有作用。
  宋痒意识到了自己成为了朝堂上的少数派以后,果断闭上了嘴,窝在府上装病。
  韩阳倒是叫嚣的厉害,甚至还有跟寇季叫一下板的意思。
  他不敢为难寇季,所以将包拯折腾了一个美。
  “包拯有多少日没到府上来了?”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