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29书城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我的美母教师 | 乡村精品合集 | 乡村活寡 | 乡村欲爱 | 乡村春潮 | 乡村花医 | 欲望乡村(未删) | 乡村艳福 | 乡村春事 | 人妻四部曲

旅明-第413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接下来没有二话,大伙跑路吧。
  跑路这种事,李参将那肯定是当仁不让的。这次他老人家依旧一马当先带队出谷。
  临了刚出谷口,春雷营将士就看到了一幅各式溃兵大败逃的宏伟画卷。这其中跑得最快的,是一队队的骑兵;紧跟在后的,是一团团的战兵;再往后,是漫山遍野,蚂蚁般散开的辅兵。
  溃败场面一度十分惨烈。从大战场到西山谷口已经过去了十几里地,明军这一路逃来,沿途留下无数尸体不说,还有很多伤兵和跑不动路的人,无奈瘫倒路旁等死。
  这些人的下场不问可知。虽说眼下的后金政权需要俘虏去当包衣奴才,然而那是针对健康人的待遇。伤兵不可能得到及时治疗,所以等死是唯一结局。
  出了谷口后,左右看过局面,李继春呼喝一声率队疾走。没过多久,队伍到了前方另一道山口。稍待一会,冯世明率领的后队从山中绕了出来。
  两方一汇合,便排出一个尖头阵型,融入了南下的滚滚逃命大潮中。
  既然是全军大逃命,那么行伍本该有的秩序也就荡然无存了。所以春雷营一俟正式跑路,便不时响起枪声——杂七杂八堵路的散兵游勇太多,李参将不得不沿途开枪顺带狂喝:“挡我者死!”
  就这样,春雷营将士勇猛作战,于大局惨败的情况下,偷袭并击溃鞑骑一部,圆满完成了出发时的既定目标。
  奋勇争先的李大人并不知道,他这次创造了历史。
  原本历史上,这次出关的明国大军,包括被困在大凌河堡的祖大寿部,可以说是全军覆没,能逃回山海关者寥寥无几。
  明国经历这次战役后,精锐的野战兵团被消灭一空,之后的重建部队,彻底失去了和满蒙军作战的信心。这也是未来吴三桂之所以放开山海关降清的重要诱因:打不过,从老子辈起就打不过,实在是打怕了。
  而在穿越者这个位面,历史发生了小小变动。
  由于李继春部的突袭,使得后金阻击部队没能在关键时刻拦阻明军,从而产生蝴蝶效应:一部分明军逃离了战场。
  逃出生天的明军,前后约有3万,算是保留了一部分野战主力……能逃出来的多半有马,有马的肯定是核心武力。
  另外,由于蝴蝶的存在,包括张春在内的一票明国将领也得以避开了被俘的下场。毕竟这些将领都有好马和亲兵,没有阻击部队的话,这些人比寻常兵士的逃命能力可强太多了。
  两天后,随着一人三马狂奔不已的永平副将头也不回地穿过山海关大门,轰轰烈烈的1631年关外战略大反击,就此划上了句号。
  至于说依旧在大凌河堡啃大腿骨的祖大寿……那已经是一具尸体了。尽管历史上祖大寿同志还要再坚持个把月才投降,但是此刻从上到下,从明廷到后金,是个人都知道,祖大寿没救了,开城只是时间问题。
  总得来说,尽管逃回来几万败兵,算是多少留了点里子;但是崇祯以及鼓吹在关外“结硬寨,打呆仗”的一干筑堡流大臣,这次算是彻底被打了脸。
  这些人终于明白了一件事:战线每推进一步,付出的资源就会呈几何级数增长。
  然而明白已经没用了。靠着几万胆子吓破的明军,在今后的日子里,明廷也只能全线收缩,将战线勉力维持在锦州一线。
  至于说反击,那是再也休想。
  这一战损失的东西太多,不光是军队和物资,最重要的,是将后金入寇以来,明国上下积攒的那点心气又给打没了……
  缺乏战略远见,对军队战斗力没有半点逼数的崇祯以及文臣集团,这次又要吞下战略冒进的苦果了。历史上的孙承宗,在这次大凌河堡战役之后,很快遭到敌对派系官员攻讦,不得已上了告老折子,被人赶回了老家。
  当然了,在这个位面,虽说老孙头依旧被强迫退休,但是崇祯皇帝到底还是没有绝望:实在不成,放大招呗。
  大招是什么?南方曹忠臣啊!
  然而崇祯会不会在将来走这一步棋,那谁也说不上,毕竟历史到今天已经改变太多。而崇祯皇帝也不再是从前那个少年,他学会了搞平衡,学会了猜忌,学会了帝王心术。
  更加重要的是,在身边一些“有识之士”的点拨下,崇祯现在很是明白藩镇的害处——真让曹忠臣灭了北虏,到时候朝廷赏什么?异姓封王?封得下去吗?白绫一根?那军阀吃这一套吗?
  所以,不到走投无路那一天,估计皇上是不会再邀请南方那条大虫北上的。
  有道是无巧不成书。
  就在永平参将大人钻出山海关城门那一刻,远在山东半岛最东端的登州城,却迎来了进门客。
  登州,后世的威海附近。有明一代,来自环渤海海域的军事威胁加大,朝廷逐渐重视起山东半岛的海事防御。于是登州从一个小县变成了水军重镇:“时以登、莱二州皆濒大海,为高丽、日本往来要道,非建府治,增兵卫,不足以镇之。”
  到了明末,由于登州又负担起了跨渤海补给东江镇的重任,于是朝廷增设登莱巡抚,总理对辽事宜。
  1631年10月25日,午后。
  位于登州水门后的官码头上,旗帜招展。单从排列于码头上的官袍看过去的话,登州城里的文武大员悉数到齐。
  如此隆重的场面,接待的自然不是寻常客人:正在水城里缓缓下锚的,是数量高达二十艘的巨舶。
  如此多的巨舶,从进城那一刻起,就将水城的水面给挤占的满满当当。
  来者不是别人,正是发自广东新区的北上增援船队。
  增援船队由两艘炮舰、两艘护卫舰、以及十六艘大型商船组成。舰队司令是最早进入明朝武将体系的穿越者沙正明,而实际上的主持者,则是北方三人组之一的张中琪。
  其实早在2个月前,有关大凌河战役的会议结束后,增援舰队就组织人马物资出发了。
  然而这一路上增援舰队走走停停,沿途时不时还捎带着倒换一些货物,所以行程并不快。直到前日,拥有机械动力的舰队,才来到了登州外海。
  到了登州外海后,舰队又下锚一日。等到从天津出发的张中琪上船之后,这才联络登州官方,要求入城。
  那么对于增援舰队的到来,登州方面的态度如何呢?
  四个字可以形容:“阖城欢迎”。
  此处的阖城,是包括了至少三股登州势力:孙元化本人一股,孔有德等本地武装一股,另外,数量最多的登州土著商民,自然也算是一股了。
  有了这三股势力的欢迎,今天出现在水城码头上的隆重欢迎仪式,也就能讲得通了。
  各路人马喜迎来客的缘由,留待后话再讲。且说当最大的一艘炮舰停稳在码头后,当先一名下船者,正是不久前才官升一级,穿着副将袍服,高大雄壮不似明人的沙正明沙将军。
  而原本坐在一张官帽椅上的登莱巡抚孙元化,此刻也早已起身迎上前去,和沙正明见礼互道问候。
  一应官方礼数尽到后,接下来是介绍环节:孙巡抚一一给沙副将介绍登州文武。
  下一刻,当介绍到一员年轻参将时,沙副将脸上露出了意味深长的笑容。只见他伸出手,握住年轻人的双臂摇晃几下:“孔将军,久仰久仰。这一次,你我可要同舟共济了啊!”


第586节 初见
  面相硬朗,脸颊上蓄着短须的年轻将领,正是登州左营参将孔有德。
  此人辽东矿徒出身,后投奔皮岛毛文龙,认毛为义父,改名毛永诗。由于孔有德英勇善战,后来成为东江镇重要将领。
  再之后,毛文龙被袁崇焕所杀,东江镇四分五裂。以孔有德、耿仲明等人为首的东江一部,由于和新任总兵黄龙不睦,最后便投靠到登莱巡抚孙元化门下,移镇登州驻防。
  讲真,今天在码头候见传说中的曹氏兵马,孔参将的心情其实有点复杂:惶恐、感激之心皆有。
  说惶恐,是因为他清楚来人的厉害。
  想那东江镇10万壮士,在爬冰卧雪的关外和建奴生死搏杀时时缠斗不休……然而历年下来,东江镇全伙砍掉的鞑子人头加在一块,还不够人家勤王偏师砍下的多。
  当然,要是算上包衣和平民,毛文龙报给朝廷的杀敌数字那就没谱了。
  然而人谁都能骗,就是不能骗自己。
  当初京城献捷大典过后,朝廷不惜耗费重金,硬生生将4000颗建奴人头转运九边传阅,以扬国威。
  东江群豪就在这时候被颠覆了三观。他们不光见到了心目中的大魔王阿敏和硕托两位贝勒爷,还在货柜车中翻找到了许多熟人——往昔里追杀大伙的那些熟人。
  所以孔有德十分清楚,曹氏斩掉的那4000颗建奴人头,可都是实打实的建奴精锐。
  这正是他今天有点惶恐的原因所在:只有和建奴真刀真枪拼杀过的人,才晓得其中厉害。
  至于说孔有德此刻暗戳戳的感激心态,那就不足为外人道了。
  ……在这之前,其实兵部的函文已经用加急快递传到了登莱巡抚衙门:着孙元化调派得力部众赶赴山海关听用。
  火器专家孙元化接到公文后,自然是不敢怠慢的。曾经做过宁远主事,主持过炮击建奴的他,很清楚这次大凌河之战对于明廷的意义。更何况这次战役,自发动伊始朝中盟友就有信函与他。
  官至朝廷专为辽东前线定制的登莱巡抚,孙元化这次责无旁贷。
  令孙元化没想到是,他部署将令后效果并不好。一干辽东将佐闻令恍惚,先是在出兵与否上杯葛来去,而当孙元化明言兵令不可更易后,此辈又推脱叫苦种种不堪。
  孙元化大概齐知道一点孔有德辈避战的缘由。然而身为世袭士大夫一员,孙元化没有道理,也不可能放下身段去探究一干武人的心路历程。
  他老孙又不造反,笼络部众邀买人心有毛用?
  对于老孙来说,自家当初为公事上书朝廷,从而收留一干东江叫花子,就已经属于为国分忧兼有大恩与彼辈了。今天之他所以下令出兵,那也是朝廷有令不得不遵从,所以此事断断容不得推脱,孔有德无论有什么理由,这兵,是一定要出的。
  最终,见巡抚大人心情不好兼且强硬下令,孔有德等辽人将佐也无法硬抗,只能先点头应允下来。没办法,毕竟人在屋檐下,吃人钱粮,就得与人消灾。
  至于一干辽人私底下又谋划了什么,这就不足为外人道了。
  然而事情很快发生了转机。
  就在孔有德整备船只粮马军士,准备跨海登陆支援东北战局时,兵部又来了一份加急公文:暂缓出兵,待漳潮兵马到埠后,合兵一处,同出辽河口。
  这份不起眼的公文,一夜之间解决了登州文武内部的一切矛盾。
  漳潮总兵是谁?以前或许没人知道,但自勤王一事后,可以毫不夸张地说,这个名字天下皆知。现如今,哪怕是京城杂货店的小伙计,也知道漳潮总兵是谁。
  孔有德辈大喜过望。
  所喜有二。
  一来,能和传说中杀鞑如杀鸡的曹伯爷并肩作战,对于一心想杀回故土的辽人来说,这本就是一件大好事。
  二来,公文上有一条明确指令,联军以漳潮主将为主将。这一条对于眼下处境的孔有德来说,其实更是大好事:万一去了辽东事情不妙,大伙可以跑路不是?反正出了事主将担责,这样一来矛盾转移,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