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29书城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我的美母教师 | 乡村精品合集 | 乡村活寡 | 乡村欲爱 | 乡村春潮 | 乡村花医 | 欲望乡村(未删) | 乡村艳福 | 乡村春事 | 人妻四部曲

旅明-第402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短短一天时间,在忽大忽小的热带雨水中,依靠小艇来回趸运,干劲十足的建设者们,终于在入夜前修起了小小的临时营地。
  接下来是撤离:所有工具补给都留下,人员空手撤回舰队过夜。
  然后吴三爷中了头彩:他和他的手下,以及临时由他指挥的另一个小队,被命令在营地守夜……长夜将至,从今开始守望,至死方休。
  站在岸边,借着夕阳最后一丝余辉,三爷指着划走的小艇跳脚大骂:不敢共患难的鼠辈!
  小艇上面的开拓军同僚一边划桨一边大笑,纷纷竖起了从大佬那里学来的鄙视款中指……谁都知道晚上回船舱过夜是最安全最舒适的,鬼才愿意留在岸上泡雨喂蚊子呢。
  三爷貌似不乐意,然而军令就是军令,他没办法违抗。于是当天色完全变黑后,他指挥着一起留守的弟兄们为守夜开始忙碌起来。
  第一步……自然是吃饭了,忙活了一天咋能不吃饭。
  尽管煤油是贸易市场上的热销品,永远缺货,但是南下舰队是不缺货的。这是一个很简单的道理:想要得到,先要投资。现在但凡穿越势力能够提供的物资,南下舰队都会得到优先供给。
  很快,帐篷里亮起了煤油火光,铸铁的煤油炉底盘上也架上了铁锅。接下来,几个净重一公斤的大号马口铁绿色军用罐头被打开,产自台湾的猪肉蛋卷和产自英德乡下的鸭腿,一股脑煮进了锅里。
  咕嘟嘟的汤水、在工业文明之火映衬下的明人战士脸庞,以及帐篷外边哗哗的雨声,构成了一副奇异的,古今交织的时空画卷。
  吃完这一顿富含热量的晚餐后,三爷先是下令将空罐头盒之类的东西都挂到铁丝网上——虽说哗哗的雨声会影响听觉,但这种从“上头”传下来的防守小技巧,三爷作为老司机是一定会照做的。
  然后开始安排人手值夜。
  潜伏哨最辛苦,需要在雨水中埋伏并观察。游动哨也好不到哪里去,需要在湿滑泥泞的土地上冒雨巡逻。固定哨好一点,可以在帐篷中待机。
  一圈安排下来后,三爷下令全营熄火,进入静默模式。
  与此同时,他扭头看向了海岸方向。外海的舰队早已消失在雨幕和黑夜中,只有潮水拍打海岸的声音还在时不时传入耳中。
  三爷知道,舰队也进入灯火管制状态了。
  没有加入某个势力之前,纯粹江湖野汉子出身的吴三爷,完全想不到一支军队里居然有如此多细致而又坚忍的规矩。这和大明的行伍是完全不同的。别以为三爷不知道大明军队里是什么德行,他手底下收留过的逃兵有很多。
  现如今,站在安南海岸的三爷,早已明白了所谓的“强军”到底应该是什么样子:军法森严,器械犀利,军饷丰厚,粮草充足。
  ……
  漫长的一夜终于还是过去了。
  没有什么惊悚的雨夜突袭剧情发生。能做出这种战术动作的武力,在十七世纪那都是核心中的核心力量,不管什么势力都会认真对待,没有人会把手中的核心力量投放到鸟不拉屎的海岸去。
  唯一不爽的只有吴三爷。
  作为临时指挥官,三爷整整一夜没有合眼。他不但要冒着雨水泥泞在各处巡逻检查,还要安排哨位换岗。每隔一小时,还要去帐篷里和舰队通话,汇报情况。
  巨大的指挥压力令三爷精神紧张,他不得不偷空去帐篷里抽根香烟来刺激精神,直到朝阳升起的那一刻。
  登陆第二天,感觉到一只脚已经在岸上踏稳后,开拓者的动作愈发大了起来。
  清晨,船队首先有了动作:第一批运输小艇出发后,两艘最小的护卫舰随即离开,迎着霞光直奔不远处的吉婆岛。
  吉婆岛距离下龙湾海口不远,是附近上千座零散岛屿中面积最大的一座。整个岛长24公里,宽18公里,总面积315平方公里。
  在后世,有着天然白细沙滩的吉婆岛是北越明珠,度假天堂。这里有天然海滨浴场,有各种森林地貌,出产很多珍贵木材,海域盛产墨鱼鱼类。
  然而在十七世纪,吉婆岛和大明的沿海岛屿一样,只是一处三不管的野岛。
  等到第二批小艇出发后,大船队也动了。
  昨天由于初来乍到,还不知道岸上能不能站住脚,所以船队是下锚在外海的。到了今天,考虑到岸上已经初步有了防卫力量,那么船队也就该挪挪窝了:进入下龙湾。
  雨季的安南海岸经常会出现风暴,船队在下龙湾内驻泊避风才是正确选择。
  这个时候,前期派船侦查的效果就体现了出来。船队在先导船的指引下,避开各种拦路的明暗礁石,顺利驶入下龙湾。
  船队运动的同时,岸上早已热火朝天的开动了。
  今天和昨天不同。按照计划,今天上岸的工程人员是不会在傍晚撤离的,要在营地过夜,所以人们都在拼力干活,力图让夜晚到来的时候自己更加安全一点。
  今天的重中之重是栈桥。
  必须先有一座栈桥,哪怕是最简陋只能卸载轻型物资的那种,毕竟用小艇趸运物资人员的效率实在太慢。
  于是大批施工人员都聚集在了一处面对下龙湾内海的海滩处,开始用最原始的方式来抢修栈桥:手动挖坑,埋设底桩,铺设桥板。
  好的一点是,虽说方案老式,但是施工人员手中的工具可是正经的粗钢产品,包括测量工具乃至钉子在内,都是窑区工具厂出品的正规产品。另外,用来修建栈桥的木桩和木板,也都是事先经过处理的标准件。
  这样一来,栈桥的施工进度就很快。在降低了通过标准的情况下,只用了一天时间,栈桥的底座就探入了海水中。看情况最多明天,小艇就可以靠上来卸货了。
  到了傍晚时分,营地外围的工作也告一段落。
  利用各种锋利的工具,施工人员又将视线内的植被往外清理了200米,现在营地不但扩大了面积,外围还有了一圈光秃秃不影响射界的空地。
  当天的最后一个节目,是返回的两艘护卫舰。
  两艘护卫舰归来后,很快将收获送上了岸:十几个被抓捕到的吉婆岛渔民。
  生力军的到来,加速了营地的修建工作。这些安南本地渔民由于语言不通,一开始是极度恐慌的。后来发现工地伙食不错,外加每天下工后还能收到黄灿灿的大明铜钱,也就渐渐放宽了心,不再考虑着跑路了。
  就这样又过了两天,艰苦劳动的开拓者,终于等到了琼州方面的第二拨船队。
  前文说过,琼州距离下龙湾只有一天左右的海程。之所以增援船队今天才来,是因为要拖拽一艘特种船只:浮码头。
  由于技术水平低,所以现如今的浮动码头都是一次性的。被拖拽到指定地点后,经过冲滩固定等一系列程序,码头就可以投入使用了。
  浮码头的到来,使得货物装载速度大大增加:货船终于可以不用小艇趸运,直接靠岸装卸货物。
  接下来,先是一批简易吊装运输工具上岸。工具安装到位后,大批的建筑材料都通过浮码头上了岸。
  而南下军政集团中负责基建方面的穿越者郑洋洋,也随同大部队在下龙湾上岸了。
  郑洋洋今年还不到30岁,是最年轻的穿越者之一。此君穿越前在美帝打过黑工学过房屋设计,穿越后,早期在台江修建的标准化木屋就是他设计的。
  事实上,如今正在闽粤各处工地以及新区大肆兴建的标准木屋模式,以及这背后牵扯到的木料生产加工、运输等等的工业标准,全部是郑洋洋一手主持修订的。
  而郑洋洋这一次能南下参加开拓事业,最主要的优势是他年轻:岁数大的几位建筑行业大佬,都不愿意下南洋顶着烈日和蚊子辛劳。
  而郑洋洋的主要任务当然是建城了……有一长串地名等着他这位总设计师去设计城市或者城堡呢。
  于是当郑设计师来到下龙湾的第二天,他便在地图上画了一个圈:“先挖沟,再搭一圈草棚子,鸿基堡,我看行!”


第573节 来自北方的团队
  无穷无尽,永不停歇的雨水中,大批施工人员正在异国海岸搏命建设。
  施工人员分两种,从装束上看的话,一目了然:一种是穿着蓑衣或者破烂土布衣服,矮小精瘦的本地人;另一种是穿着帆布雨衣的外来者。
  渡过了一开始最艰难的两天后,稍稍在鸿基港站稳脚步的穿越者,就迫不及待下令部队四面出击,“招募”本地土著来参与建设。
  于是吴三爷这种机动小队就领到了任务,在连绵雨水中开拔,冒险往内陆搜索。
  很快,一些沿海渔民和内陆零散村落的土著就被开拓队员“请”到了鸿基堡工地。
  正常情况下,土著村落是没那么容易就范的。然而在雨水连绵的季节,恶劣的自然环境极大限制了土著的反应速度和移动能力,所以吴三爷他们轻易就将土著堵在了窝里。
  这个时候,土著就只能老实“应官府徭役”了。是的,安南这种山寨国家,其政体从上到下都是学自中国,包括徭役也是一脉相承。
  至于说官府……操着本地口音的翻译官告诉土著,这次重点工程就是官府的命令,没见装备精良的“御林军”都上门了吗?
  被枪和刺刀邀请的土著,尽管心中在嘀咕来者的合法性,但是行动上是必须遵从来人的命令了。
  然而事情很快就反转过来。惊惶的人被押送到工地干了一天活后,不但吃到了足够高热量的饭菜,晚上下工时还领到了工资:自选铜钱或者布匹、蜡烛、盐、稻米等等日用品都可以,日结。
  对于十七世纪的穷苦安南农民来说,在雨季能找到如此报酬丰厚的工作,不要太划算。这一下,什么冒牌官府都不存在了,挂着“曹”字大旗的官人就是真官府,谁说是假的老子跟谁急!
  很快,土著们就呼朋唤友,冒着雨水,带着同乡和亲眷来支援国家建设了。
  相比外来者,土著更加适应本地的雨季和地形,所以他们担负了几乎所有的非技术性工作……譬如清理外围植被,并给工地带回足够的建筑材料。
  所谓的建筑材料,主要是一些木杆和宽大的植物叶片。这两种东西都是为了贯彻郑洋洋之前的指示:挖沟,搭棚子用的。
  之前郑洋洋在地图上画的那个圆,其实是个正方形。原因很简单:比起奇形怪状的棱堡和圆形城堡来,正方形建筑建造工时最省,成本最低,事后规划扩建最方便。
  有了优点,自然就有缺点:正方形城池会给攻城者留出宽大的攻击面,防御能力低。
  然而军队对正方形是有信心的。迄今为止,穿越军队完成的都是更加需要资源和技术含量的攻城行动,至少在大明境内,艰苦守城的情况还没有出现过。
  以此推断,只需要少量兵力就可以防守的据点,对于技术优势的一方加成是非常高的。安南军队或许能在野战中给我方造成压力,但是守城战,军方对此是不屑一顾的,哪怕在雨季也同样是这个心态。
  即便安南正规军的战斗力不低这已经成为了共识,但是拥有速射炮和后膛枪的城池无人能攻下来这一点,同样是军方共识。
  于是在经过综合考量后,下龙湾的海岸上,出现了壕沟。
  壕沟是承平行状态的两条线。
  内围的壕沟四方形,不但深而且宽,这是为城墙准备的地基。而作为外围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