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29书城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我的美母教师 | 乡村精品合集 | 乡村活寡 | 乡村欲爱 | 乡村春潮 | 乡村花医 | 欲望乡村(未删) | 乡村艳福 | 乡村春事 | 人妻四部曲

旅明-第374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如何,朝廷方面“便宜行事”的圣旨,穿越众要拿到。
  于是,恰巧,正好,熊文灿来广东了。
  老熊来了之后,一切迎刃而解。在渡过了新官上任的蛰伏期后,熊大开始了一系列施政动作。这其中除了下令漳潮总兵出兵“协助”地方剿匪外,还有一项:正式向朝廷发出报告,指出了葡人盘踞在珠江口的诸般危害,要求皇上同意铲除之。
  当然,老熊不会是孤军奋战。一同和老熊这份奏章上京的,摇旗呐喊为民请命的,还有长期以来就看葡人不顺眼的广东当地保守派的N多奏章。
  在信息不流畅的古代,拥有临机处断权利的封疆大吏,一旦本人写出这样意见鲜明的政务报告,那事情就基本就到了一翻两瞪眼的地步了:朝廷或者同意,或者下旨训斥。
  那么朝廷会下旨训斥老熊吗?笑话,且不说当初曹总兵面圣时就打了预防针,就是朝廷里,老熊现在也多出了历史上没有过的强援:副相温体仁和大宦方正化联盟。
  所以就在白鹅潭推介会召开的五天前,广东总督衙门正式接到了朝廷下发的旨意:许熊文灿便宜行事。


第537节 宗本
  话说当日白鹅潭招商会谢幕后,大部分来宾在议论中散去各自归家。不过这其中也有一些心思热切的,会后却又自费留了下来。这些人目的很简单:和会议举办方多多勾兑,尽可能多地收集信息。
  宗本便是其中之一。
  宗本是地道的广州城土著,大族出身。其人三十五六年龄,不高不胖,相貌平平,颌下两腮都留着短髯,穿一身普通的南绸袍子,说话温和有礼,脸上经常堆着职业性微笑,乍看很不起眼一个人。
  虽然是广州南城大族出身的七少爷,然而宗本在这次与会的各路豪商大贾里面,只能算是弟弟级别的人物。盖因宗本虽说有点背景,但他本身只是个负责家族店铺生意的大掌柜,所以他其实并不能代表家族。
  事实上就连这次来白鹅潭与会,也是宗本的私人举动。他之前多次上门拜访会议主办方,又请托了关系这才弄到一张请帖的——穿越众这次邀请的目标是广东地方“有力”人士,宗本的净资产不够,能调动的社会资源也不够,所以他原本不在会议名单上的。
  会后,宗本在白鹅潭酒店又多逗留了一天。这期间他除了和同行交流之外,就是尽可能参与主办方的每一场小型活动,尽全力收集信息。
  一直待到会议结束后的第二天清晨,宗本宗掌柜在最后一次“骚扰”了主办方的办事员后,这才带着满腹的“大计”走出了酒店。
  站在透明反光,能映照出人影的大理石台阶上,宗本先是眺望了一眼远方烟雨濛濛的珠江和广州城,再回头看一看式样怪异,却给他带来了无穷野心和机会的建筑,最终长叹一口气,他对伴当说道:“我们走。”
  走下酒店台阶后,宗本没有搭理停在路边的出租车。这些四轮马车的车夫都穿着大红色对襟马甲,马车则是配着双马,车厢还附带有玻璃窗……其实就是后世人们经常在英国影视剧中见到的那种。
  刻意没有坐车的宗本,带着两个伴当,没多久就信步走在了正在修建的滨江路上。
  很早就开始修建的滨江路,此刻正在缓慢而又坚定地向广州方向延伸过去。由机制青砖铺设的风情路上,一边是精美的石刻栏杆,另一边是长长的绿植花坛。除了建筑材料有区别外,一切都是按照后世人熟悉的风格来建造的。
  宗本就这样沿着早晨的滨江路上一直走了下去。差不多半个时辰后,滨江路到头了。前方是施工工地,地上堆满了青砖和石料,很多穿着桔色马甲的工人正在干活。
  停下脚步,宗本顺手坐在了滨江路每隔一段必有的木质长椅上。面对大江的他,双手交叠搁在小腹上,陷入了沉默中。
  珠江江面上,正有着络绎不绝的民船顺流逆流。期间偶尔会有一艘冒着黑烟,挂着白帆的快舰从江心快速通过,沿途民船老远见到后,纷纷让开航道。
  似观景,似沉思,宗本就这样在南国3月的暖风中静坐无语,惯常堆满笑容的掌柜脸庞上现在满满的都是凝重,直到他被一阵大笑声打断了出神状态。
  猛然间警醒后,宗本扭头一看,发现大笑声是不远处的修路工人嘴里传出的。
  按照后世标准城市规格建设的新区,尽管有很多地方还是不能脱离十七世纪的基本样貌,但是就穿越众能改变的地方,都已经统统改变了。
  这里面当然也包括了修路工人。
  用植物颜料染织的,不是那么鲜亮的橘黄色马甲,用本地产的便宜土布制作的劳保手套、布鞋和裤子,这些工人首先在穿着打扮上就尽一切可能在向穿越众记忆中的那个时代靠拢。
  十几个工人脸上都洋溢着笑容。他们人手端着一个粗瓷大碗,旁边正有伙夫模样的人,在用大铁勺舀出桶里满满的饭菜,挨个倒进碗里。这个时候,不知道谁又说了句什么,人群又爆发出一通大笑。
  宗本的视线落在了工人碗里的饭菜上。
  作为一个时刻关注市面的成功商人,宗本对马铃薯这种关系到国计民生的新口粮自然不会陌生。
  传说是由曹氏从海外带回来的新粮种,很快就在闽粤地区大面积推广开了,速度快到令人咋舌……产量高,口感好,不但富人会尝鲜,更重要的是穷苦人能够果腹(热量高)。马铃薯这个形象的名字,现如今早就被广大下层人民所熟知。
  而方才宗本看到的那些瓷碗里,也是先铺了半碗金黄色的马铃薯块,然后伙夫又在其上盖了一大勺杂蔬和碎鱼虾。
  新区这边,凡是给曹氏打工扛活的人,每天都是三顿饱饭,这事宗本很清楚。事实上这种事就和马铃薯以及很多关于新区的消息一样,一开始没人信,但是很快土著就知道这是真的了。
  “端地是一碗好饭。”
  宗本暗暗点头。他今天不但亲眼看到了新区底层人民的伙食情况,还从这些人欢乐的面庞和强劲有力的动作中,感受到了一股大明朝之前从未有过的活力。
  “曹大人那句话说得好啊,富强富强,先富才能强!”
  宗本想到这里,站起身,不再犹豫,双手背后说道:“回府。”
  “啊,老爷,不先回商号吗?”
  “不了,先随我回府,我要见大兄。”
  “是!”
  就这样,宗本带着从人踏上了去广州城的道路。下定决心的他,这一次就不再拖泥带水,很快在街边拦了一辆高档出租,一路到码头,然后坐班船过江,还没到中午时分,宗本主从一行三人,便回到了位于广州南城的宗府大门前。
  从慢吞吞的轿子中下来后,宗本愈发感觉到了广州老城和新区那种格格不入的缓慢节奏。
  不过他现在没时间再去思索这些深奥的社会问题了——涂抹着黑亮的漆色,搭配着锃亮的黄铜门钉,气派威严的宗府大门就在他眼前。
  深深吸了一口长气后,宗府的庶子宗本再无二话,义无反顾地迈入了这间生养他,同时也带给他了无尽磨难的大宅。


第538节 谈话(一)
  在广州城茫茫多的富贵人家中,宗府毫无疑问属于第二档次的大宅门。
  宗家首任家主,早在嘉靖年间,就以一个穷秀才的身份中了进士,顺理成章改换门楣。这以后宗家日益繁茂,子孙世代浸淫科考之道。百多年下来,宗家虽说没有出过什么名臣大儒,但是举人秀才却从未断过供给,是标准意义上的书香门第,孔孟之宅。
  到了崇祯年间,专精圣人之学的宗府,依然屹立于广州城中。其府内有现任的江西道员,也有现任的甘肃县令,亦有在家坐馆的举人秀才,所谓仕宦人家是也。
  出自这样一处孔孟之地,想也知道,身上没有功名,文不成武不就,偏偏又是庶出的宗府七少爷宗本,日子过得是有那么一点点压力的。这大约也是宗本今日站在府门前,深深吸气,做足心理建设后才进门的原因了。
  迈步而上,宗本在门子的招呼声中,从偏门踏入了府中。
  占地广阔院落重重的宗府里边,自然是人来人往的。明末经济崩溃人口膨胀,大批失业底层无处容身,只好投身于豪门做仆役寻求温饱。这样一来,豪门自然就会形成蓄奴的风气,因为蓄奴成本大大降低了。
  身为宗府排行第七的少爷,即便是庶出,宗本这一路走来,也会遇到向他行礼的下人。这时候宗少爷自然是本色出演,统统给予温和笑脸,貌似一片祥和之气。
  然而事情不能看表面,要看细节的。当某个管事模样的人对宗本作态行礼,然后未等他回应便直起腰大摇大摆走人之后,宗本在宗府的真实地位也就隐约可见了。
  奴大欺主的节目,自有封建社会以来,每时每刻都在上演,古今中外唐宋元明概莫如是。强如晚明第一在野党党魁,复社领袖张溥,同样因为是庶出,所以年少时照样被家中奴仆讥笑“塌蒲屦儿何能为”。
  宗少爷对刚才一幕视若无睹,因为他从小到大早已习惯。
  就这样,他一路来到了府中议事中庭,在堂屋见到了族兄宗翰。
  宗府现有的核心族人一共分了两支。这其中宗翰不但年龄最大,而且是管着族中事务的长房长子,外带头上顶着一个秀才帽子,远不是宗本这个没功名的二房庶子能比的。
  进了堂屋门,宗本等到禀事的两个下人走后,便从下首椅子上起身,恭敬上前,对着坐在上首的宗翰深深一鞠:“见过大兄”。
  “七弟来了。嗯,无需多礼,坐。”
  头戴四方平顶巾,穿一身青色宽袍。宗翰此人年逾五十,脸型消瘦,下颌留着一绺花白的山羊胡。大抵是常年呵斥各色人等的缘故,宗本的这位族兄脸上线条冷硬,属于不苟言笑的那种。
  “多日未见,大兄可安好。”
  虽说在座两人是同辈,但是论起岁数来,宗翰可是整整比宗本大了一轮十二年还有余,所以看上去老气许多。
  “嗯,家中一向无事。倒是你,旬月未见,可是那濠镜澳出了什么差错?”
  ……
  前文说过,宗本的本职工作是个商行掌柜。那么他的商行在什么地方呢?不在广州城,也不在城外码头,就在澳门岛上。
  濠镜澳这一处商行,可以说是宗本安身立命的根本之地了。早在十年前,当时受到族人排挤的宗本,便毅然带着自己多方筹措来的一点本钱,到蕃人盘踞的小岛上开了一家商行。
  不过宗本虽说在族中吃不开,但是一旦出了府门,那么宗家的牌子还是能打出去用一用的。于是他一边借着家族旗号组建大明货源开拓走私渠道,一边在澳门小心经营,这些年下来,倒也让他打出了一片天地。
  “呵呵,好教大兄知晓,濠镜那里,去岁不但没有麻烦,倒还多了些生发。”
  宗本现在的身份,大约等于和家族公私合营的外派独立掌柜。他一年中大多数时间都会在澳门和广州两地奔波,每隔一段时间,再回府中交账。
  今天宗本之所以回府,从明面上说,也是为了做年终汇报:澳门那边由于海商船期的关系,宗本通常在翻过年后才做账的。
  一边报告着好消息,宗本一边从袖袋中掏出了几张黄纸单子,双手递给了上首的大兄。
  “去岁到埠蕃商实多,柜上积屯的货物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