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29书城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我的美母教师 | 乡村精品合集 | 乡村活寡 | 乡村欲爱 | 乡村春潮 | 乡村花医 | 欲望乡村(未删) | 乡村艳福 | 乡村春事 | 人妻四部曲

旅明-第329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哦!”反应过来的崇祯,急忙端起面前的玫瑰饮子喝了两口。
  “如今鞑虏已退兵,皇帝应对朝堂那些人事也日见纯熟,咱们最难的一关算是挺了过来。待皇帝再年长些,日子终归会好起来的。”
  放下手中晶莹透明的玻璃直升杯后,张皇后缓缓说道:“皇帝,对朝政切不可时时挂念,以防伤了心神,要有张有弛才好。”
  “朕晓得了,谢皇嫂提醒。”
  年轻的皇帝听到这里,眉宇舒展了一些,点头应是。
  看到皇帝和皇后相谈甚欢,一旁伺候的老太监便知趣地拍拍手,然后下一组出来献艺的伶人就来到月台下,准备给贵人们表演一段精湛的鞠蹴戏。
  就在这时,坐在月台上的皇帝眉毛又皱了起来——伶人背后的宫门处,一个人影正从远方奔跑过来。
  崇祯眼力不错,所以没过多久,他就看清了来人那一身大红色的斗牛服。这一刻,皇帝的脸色瞬间冷硬了下来——能穿着高级太监服色在宫里放肆奔跑的,最大可能就是司礼监的人,也一定预示着出了大事。
  忽的一下,崇祯从椅上站了起来。他已经看清了来人的面目:司礼监秉笔方正化。
  自从登基以来就没遇到过任何好消息的年轻皇帝,早就把出好事的可能习惯性屏蔽掉了,所以当他看到气喘吁吁的来人时,心中已然预演了好几种突发情况:是鞑虏又回兵了?是蓟镇方向又出乱子了?抑或是九边又有警情?
  这一刻,皇帝脸色铁青,方才稍稍松泛的态度早已被抛到了九霄云外。而张皇后也知机地挥了挥手,示意太监将伶人驱退。
  伴随着全面冷场的,则是越来越近的方正化。
  很快,当方正化跑到月台下时,断断续续的大喊声就传了过来:“皇爷,大喜,大喜啊,前线大捷,大捷啊!”
  “嗯?”原本背着手,阴沉着脸的年轻皇帝突然间愣住了,然后他满脸诧异地扭头看了一眼皇嫂,仿佛想印证一下自己的判断:是朕听岔了吗?
  张皇后同样一脸懵逼,姣好的面孔上全是茫然,貌似还带了了点恐惧的神情,很无助得和自家小叔子对视了一眼。
  好在答案很快揭晓了。只见方正化一溜烟从台阶跑上来,然后“噗通”跪在皇帝面前,一边大喘气一边说道:“禀,禀皇爷,前,前线大……大,大捷,总兵曹,曹,曹川,那个阵斩,斩阿敏,缴获四,四千,贼人首级……”
  咣当一声,皇上晃着脑袋就往后退了一步,椅子被撞到在地。下一刻,皇上一脸冷硬地跨前一步,指着方正化狠声骂道:“蠢材,把话说清楚,是阿敏又斩了哪路总兵!?”
  “皇爷,阿敏被斩首了,是咱大明的总兵斩了阿敏啊!”
  “啊!”
  皇帝大张着嘴愣了一下,捋顺了思路后,又躬身指着方正化沉声问道:“莫不是又来了谁家的战报欺哄朕?”
  看到皇帝指着自己鼻尖,正在微微颤抖的手指,方正化清楚,皇爷看似沉稳,实则胸中早已沸反盈天:“有人头啊皇爷,有人头在路上!阿敏的,还有四千壮鞑的,都在路上!”
  一脸诧异中,完全不能相信这个答案的年轻皇帝,这时又缓缓起身,扫视了周围人一圈,最后还是和嫂子对了一眼。
  在确定自己没有幻听后,皇帝脸上一瞬间变成了潮红色,激动之下他咳嗽了几声,然后问道:“消息是何人传来的?”
  “禀皇爷,是温宗伯。”
  “我可扑你老母!”……崇祯要不是年岁轻,这时已经被脑筋急转弯搞成脑溢血了:“那温体仁是礼部尚书,何来的战报!?”
  “禀皇爷,这战报是温家下人送进城的!”
  年轻的皇帝急切间又咳嗽了几声,然后他意识到自己不能和方正化再这样交流下去了:“温体仁何在?”
  “就在慈庆宫外等着给皇爷报喜呢!”
  “那还不快传!”
  “诺!”
  下一刻,一个腿脚灵便的小太监发疯一样向宫门处跑去。
  温体仁就这样在众目睽睽之下,在皇帝喷火的眼神中,用比平常略快的速度,不疾不徐地来到了皇帝面前。
  “微臣参拜……”
  “免礼,免礼,来人,给温卿赐座!”
  超级不耐烦的皇帝第一时间打断了老温的礼节。
  看到皇帝已经被彻底吊起了胃口,于是老温不再卖关子,就将此事的前因后果娓娓道来。
  老温的故事是这样的:之前由于和熊文灿有旧,所以这次跑来勤王的某曹姓总兵,前不久从天津派人带了些福建土产给老温。
  与此同时,曹总兵在写给老温的信中还抱怨了一番处境。其中包括南兵水土不服,将他困在了天津卫,以及战局混乱,他感觉无处施展等等情况。
  这个时候,古道热肠,精通兵法的温尚书就在回信中给曹总兵指了一条明路:不要来蓟镇参加会战,曹将不妨出奇兵从南边直接攻打永平三城,断敌后路,说不定能见奇效。
  然后事情就这样按部就班地走了下去:看到温府信使带来的信件后,曹总兵依言而行,仗着属下枪械犀利和偷袭,打了永平三城的鞑子一个措手不及——愚蠢的鞑子完全没想到会有天降神兵从南边过来偷袭。
  将永平三城的鞑子各个击破后,曹总兵又率领士气高涨的雄兵直奔三屯营。当城头上的鞑子看到阿敏的人头后,当即士气全无开始出城逃散。
  然后占了三屯营的曹总兵,很快又迎来了从遵化跑路的硕托。
  就这样曹总兵在军事家温尚书的妙计指点下,采取分割战略,一举取得了前所未有的巨大胜利,留下了包括阿敏在内的总数为四千的鞑子人头。
  ……
  听完温体仁的故事后,崇祯已经激动的不能自已,连连追问道:“爱卿,你所说之事,可有凭证?”
  “有,有!”
  温体仁从怀中掏出一封信来。
  这封信笔迹工整,一看就是由经常处理公文的师爷写出来的。
  这是正常情况,由于在古代很多武将都写不好信,所以都是由武将口授,师爷代写信,最后再盖章画押就OK了。
  这封信是以曹总兵的口气写的。上面的内容不外乎是感谢温尚书给他指点了明路,令他斩获了大批鞑子首级。于是他在战斗结束的第一时间,就在三屯营的城头写信给温尚书报喜。
  信上还说了:就在写信的同时,孙承宗的大军也已经会师在了三屯营城下。所以由前方将领分别发出的捷报很快就会到达京城。曹总兵也会在不久后,带着4000人头来京城给皇上贺喜。
  用颤抖的双手看完这封信后,崇祯又一次从椅中站起,迫不及待地大声说道:“来人啊,传骆养性、周延儒、王之心即刻来见朕!”


第469节 晨光
  骆养性是现任锦衣卫指挥使,周延儒是现任内阁首辅,王之心是现任东厂提督。这三人分别代表了三大系统,崇祯必须先要通过他们来调查核实事件真伪。
  下完命令之后的崇祯,傻愣愣站在那里又看了一遍信件,然后他涨红着脸,额上的青筋条条绽出,仰头闭眼,嘴里开始念叨一些“祖宗保佑”之类的词语。
  接连便是难懂的话,什么“朕如此勤勉”,什么“尧舜禹汤”之类,周围众人这时都不敢哄笑……但是月台上充满了快活的空气。
  通常这种人在后世,一旦进入高铁站之类的地方,就会被报警拘留。
  好在现在是十七世纪,皇城里也没人敢造反拘老大,所以崇祯就这么光天化日发起了癔症。
  最后还是张皇后见势不妙,站出来打断了皇帝的发病过程:“边关有此大胜,本宫为皇帝贺!为大明贺!”
  伴随着张皇后万福行礼,月台上所有太监宫女侍卫大臣统统都跪了下来,齐声大喊道:“奴婢/微臣为皇上贺!”
  皇帝惊醒过来。
  诧异地环视一圈后,回到正常频道的崇祯急忙躬身伸臂虚扶:“皇嫂快快请起!”
  待到皇嫂起身,皇帝这才微笑着双手虚抬:“都起来吧,今日大喜,朕与诸位同贺!”
  从来没听过皇帝这样和蔼说话的宫人们,一时都不敢相信,大家于是又磕了一个头,这才纷纷起身。
  接下来,皇帝满脸微笑地对某人说道:“既有大胜,其中环节想必不少,温爱卿,快给朕讲一讲详情。”
  老演员温体仁这时并没有按照皇帝的意思来,而是明确指出了当下最应该做的事:“皇上,宫门快落锁了,臣以为,当先移驾。”
  “啊,对了,移驾!”皇帝闻言后看了看天色,发现已经到了傍晚时分,再过不久宫门就要关闭:“是朕高兴乱了,来人啊,移驾乾清……去皇极殿。”
  乾清宫是内廷正殿,所谓“后三宫(乾清宫、交泰殿、坤宁宫)”中的第一座宫殿。
  由于乾清宫位置方便,出了乾清门就是外朝三大殿,所以明朝多位皇帝都以乾清宫为寝宫。包括平时处理政事,接见大臣和外国使节,摆家宴等等活动也都在乾清宫。
  刚才崇祯就是习惯性的要回乾清宫。
  然而他突然意识到,既然出了如此大的事情,那么今天晚上他和臣子们很可能要连夜办公,所以他不能回内廷。不然的话,马上宫门落锁,臣子出入会不方便。
  所以只能去皇极殿。
  皇极殿是明朝的叫法,就是后世的太和殿,是午门后第一所大殿,也是体积最大,平时用来开大朝会的皇家象征。去那的话,等宫门落锁,皇帝就可以下令保留外朝某一扇小门用来出入,不打扰到内廷。
  于是皇帝就在身后太后宫人的再次恭贺声中,急匆匆摆驾去了皇极殿。
  崇祯现在的位置,是在紫禁城右边边墙下。从这里径直向西,过御马监,再穿过左翼门,恰好就是皇极殿。所以皇帝这一次反而比臣子来得快。一群人进殿升座后,发现只有在不远处文渊阁上班的周延儒先到了,其余人还没来呢。
  满头雾水的首辅周延儒先看了信。
  看完信,周首辅的本能告诉自己:这不是真的。
  在他看来,且不说大明对后金一直以来的颓势,单单就4000这个数字,那纯粹就是弄虚作假谎报军情,这种战报他看过太多了。
  另外,考虑到最近温体仁正处于入阁的关键时段,所以周首辅有理由相信:今儿这一出,准定又是温体仁搞出来幺蛾子,手法和之前舌战群儒是一个套路,总之还是爆眼球吸睛引皇帝注意的路数。
  鉴定完毕,周首辅扫了一眼御座上兴奋至极的皇帝后,他不咸不淡地说了两句,然后老神在在,双手搭在肚子上,准备顺水推舟看好戏了。
  是的,首辅大人没打算搅了温体仁的好事。左右不过一半天功夫答案就能揭晓,他何必跳出来作梗?
  相反,他倒是打算用心学习一下老戏骨蒙蔽上听的手段。要知道,周延儒是有明一朝最年轻的内阁首辅,今年才37岁!需要学习老前辈的地方还有很多。
  ……
  周延儒这个人,说白了就是个骑墙派,利益至上份子。
  首先,周延儒和东林党的关系其实是很密切的——他是东林党首任党魁叶向高的门生。
  然而在这次的己巳之变中,当周延儒察觉到崇祯对袁崇焕和东林党的失望后,他第一时间翻脸弹劾了袁崇焕。
  后来的事就顺理成章了:东林党对于二五仔是一定要报复的。
  于是党魁钱谦益在采用抓阄法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