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29书城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我的美母教师 | 乡村精品合集 | 乡村活寡 | 乡村欲爱 | 乡村春潮 | 乡村花医 | 欲望乡村(未删) | 乡村艳福 | 乡村春事 | 人妻四部曲

人在大唐已被退学-第242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称心又问道:“是你买了我吗?”
    背后的声音没了,脖子的匕首也不见了。
    称心依旧僵硬在原地,后襟已经被冷汗打湿了一片。
    犹豫了很久之后,称心回头看去,自己的身后全是一群喝酒的酒客,非常的喧嚣。


第三百六十八章 不买账
    匆匆付了酒钱,称心离开这个地方,心中后怕。
    兵器案就是这些人做的,不知道是谁买了自己,也不知道是谁在指使自己。
    若是真是兵器案的主谋,称心隐约可以感觉到,这个买了自己的人势力一定很大。
    李纲年过八十,拄着拐杖一路离开东宫。
    被李世民召回长安已经有两年了。
    这两年李纲自认一直在悉心教导太子。
    身旁的仆从一路搀扶着把李纲扶上马车。
    仆从的神情很不好,一路都没有说一句话。
    太医署的医馆说过李纲的年纪已经很大了,加上早年前积累下来的旧病,又染上了风寒。
    一连半个月不能下榻,虽说在太医署的医官医治之下病情已经有所好转了,但李纲已经八十多岁了瘦骨嶙峋的他太年迈了,太医署的医官说过已经时日无多,可能就这么几天了。
    如今可以下地了,可是仆从们脸上是数不尽的悲伤,这可能就是回光返照了。
    孙思邈这些日子一直都在长安,给秦琼看了病之后也给李渊还有李纲看过病。
    人称神医,可也不是神仙。
    李纲命数已经到头了。
    孙思邈看着马车出了承天门,也坐上了这辆马车一路朝着泾阳方向而起。
    走入马车之中,孙思邈看着李纲的气色,“现在感觉如何。”
    李纲抚须笑道:“老夫感觉自己还能喝一顿好酒。”
    孙思邈点头,人之将死,李纲也想做平生还未做的事情。
    马车一路颠簸出了长安城,一路来到泾阳。
    村子里的守卫见到是孙思邈带人来的,便立刻放行。
    李正已经知道了李纲来了。
    提前在马圈旁等候着。
    马车在马圈旁又行进了好一会儿停下。
    先走下马车的是孙思邈,走到李正的身边孙思邈小声说道:“李纲已经时日无多了。”
    诧异地看了一眼孙思邈,李正看着被仆从搀扶着走下马车的李纲。
    前两年还能在泾阳追自己半个村子的李纲,现如今就已经时日无多了。
    李正有些感慨,也有些失落。
    收起心中的情绪,李正走上前扶着李纲走向自己的小屋前微笑说道:“李纲老先生,今日怎么有闲功夫来看我了?”
    李纲朗声说道:“老夫平生见过的人无数,唯独不放心的就是你。”
    李正扶着李纲在摇椅上坐下说道:“我看您老人家是不放心我会犯上作乱吧。”
    长叹一口气,李纲说道:“李正,老夫想喝一口酒水。”
    李正给李纲倒上一碗温热的白开水。
    李纲再次强调道:“老夫要喝酒。”
    “老先生你也是知道的,在下没有饮酒的习惯,等到老先生回去之后,我再给老先生送上几坛,喝个痛快。”
    “也好。”李纲这才点头。
    孙思邈一直在用眼神暗示着,李正说道:“老先生,你放心,我就是想做一个没出息的富家翁,犯上作乱这种事情我没兴趣。”
    李纲低声说道:“有件事老夫一直想要问个明白,老夫也想亲耳听你怎么说。”
    “老先生请讲。”李正说道。
    李纲盯着李正的神情,“在你眼里天下的读书人应该是什么样的。”
    李正思量半晌说道:“要说我,我想让全天下人都能够读书识字,让这天下再无目不识丁之人,或许再也不能百家争鸣,但是我希望以后的读书人可以看到更多的书,更多的知识,让书籍变得便宜,让知识的获取更加的廉价。”
    李纲微笑着点头,“老夫做了一辈子的儒生,却也是才想明白独尊儒术何尝不是一种不思进取。”
    享受着阳光照在身上的感觉。
    安静了好几个时辰之后,李纲这才颤颤巍巍站起身,让仆从扶着他回到马车上,“老夫要回东宫,还有很多的事情要做。”
    “喏。”仆从说话声带着哽咽。
    看着李纲背影,李正弯腰躬身行礼,“老先生!一路走好!”
    李纲笑了两声没有回头看。
    等到马车走远,李正低声说道:“孙神医,李纲老先生真的已经到了这步了吗?”
    孙思邈点头说道:“药石无用矣,人的命都是有数的,李纲已经八十多岁了。”
    在这个古代活到七十岁的人都已经很稀少了,何况李纲已经八十多岁了。
    李正又朝着远去的马车行礼。
    接下来的两天,李纲在东宫一直都在和李承乾说话着。
    至于李纲和李承乾都说了一些什么无从得知。
    直到第五天,东宫传来的噩耗,李纲老先生过世了。
    李承乾亲自给李纲立碑。
    丧礼结束之后,李承乾来到泾阳和李正说着李纲去世的前后。
    李纲是一个儒生,做了一辈子的儒生。
    古代的读书人少,能够像李纲这样的读书人也更是少之又少。
    李纲的一生起起落落,这一生他教导过三个太子。
    杨广的太子,李建成,还有现在的李承乾。
    儒家的理念可以用一时,就像李纲临终前说的,独尊儒术确实只是原地踏步。
    至少这样的人是值得尊敬的。
    心中还是有些感慨,至少自己还和李纲说过话。
    李正多放了一个酒碗倒满了酒水放在边上。
    李承乾看到李正的举动肃然起敬。
    “太子殿下,不要太过悲伤谁都要经历这样的一天。”
    李承乾低声说道:“孤不想你也死了。”
    “太子殿下不用同情我,在我死之前你父皇一定会用尽手段榨干我的所有本领,他现在就在这样做。”
    李正说得很直接,李承乾无奈一笑,“李正,你似乎是那种不敬鬼神,不信天地,不信君王,只信你自己的人。”
    朝着李承乾举起酒碗,李正说道:“恭喜太子殿下终于认识我了。”
    李承乾颔首说道:“李正,你知道吗?孤有时候在想若孤不是太子,孤也想过闲云野鹤的日子。”
    “太子殿下,你这个想法很危险。”李正想起了李承乾后期的举动。
    “也罢,孤终究是太子念不得你们普通人的日子,孤只有将每一件事情做好,让父皇知道孤的能力,让父皇认可孤。”
    心中莫名有些同情李承乾了,李正心里思索着或许李承乾一生都在努力的就是想要他父亲的认可,一句夸赞。
    李承乾说了一大堆的心里话,喝得有些醉了才离开。
    许敬宗见李承乾走了,这才走到马圈说道:“称心已经和禄东赞碰头了,不过禄东赞似乎不买账。”


第三百六十九章 读书识字
    李正对许敬宗说道:“带信给默呕让他给我狠狠地打吐蕃,把吐蕃打疼了!”
    “明白了。”许敬宗点头。
    “这些日子禄东赞都在做什么?”
    许敬宗低声说道:“禄东赞这些日子一直住在长安,没有必要禄东赞连门都不出,就连他在泾阳像先前付了一个月的住店钱,他也不来住了。”
    “这老小子现在还真变老实了?”
    许敬宗点头,“这些日子禄东赞可谓是处处碰壁就连陛下也不见他了。”
    虽说已经是如春,可当风吹过的时候还是有些寒冷,李正一路走向村子里的棉花田地,一边说道:“过些日子尉迟恭将军也该回来了吧。”
    许敬宗拿出自己的小册子翻看了几眼说道:“陛下召回的旨意也已经送往河西走廊了,这一次由武阳县公右卫大将军李大亮去换防河西走廊,现在李大亮已经带兵去了河西走廊,想必过些日子就会回来。”
    来到棉花地,李正挥起锄头开始整地。
    如今的棉花也已经结了蒴果,过些日子等这些蒴果裂开的时候,里面的棉花也可以收获了。
    棉花地的另外一头有一间大房子,那里是养殖场。
    上官仪和褚遂良上课之余也会去养殖场,记录每天母鸡的产蛋情况和小鸡仔的情况。
    很多在泾阳做事的人几乎人手都有一本小册子,即便是不识字的婶婶们也开始主动学识字了。
    她们发现会写字之后就可以记录,有了记录就可以更好地做事。
    顺便还可以记下家里的进出的银钱,算是一个小账本。
    工坊里的每日的产量,每日的出货量都可以有个记录。
    最近在泾阳书院读书的孩子们在课堂上学会了识字。
    婶婶叔叔们就会让他们孩子教他们自己认字。
    一来一去带动了村子里的识字热潮。
    其实叔叔婶婶们也可以直接去泾阳书院读书。
    对婶婶们来说她们读书识字只是为了应付生活。
    孩子们读书才是为了出人头地。
    在村中长辈们眼中泾阳书院早就成了他们眼中的圣地,平日里不会去打扰孩子们读书,也不会让别人去打扰孩子们读书。
    孩子是未来,泾阳书院就是整个泾阳村民心中的希望。
    这是所有泾阳村民心中的共识。
    长安的兵器案到现在为止还是没有查到什么眉目。
    就算是查到一些端倪查到后来也不过是白费功夫。
    这个案子像是从来没有在长安发生过一般,丝毫找不出任何兵器调度的痕迹。
    张公谨再次来到泾阳的时候,天气还是有些清冷。
    如今也不用经过通报可以随时出入泾阳。
    泾阳的年轻人中,蜀王李恪就管着泾阳护卫队。
    一般告诉李恪,张公谨就可以进入泾阳。
    已经快要到三月天了,天气还是一样地冷,只有在正午短暂的阳光下可以感受到温暖。
    看到一群村民聚在一起正在议论着什么。
    张公谨走上前一看,这些村民竟然在写字。
    虽说写得歪七扭八,不过看起来很认真的模样。
    又在村子里走了一会儿,张公谨发现泾阳的不少村民都能写字。
    张公谨问着一个记录草木灰数量的妇人,“你们为何都在学写字了?”
    这个妇人放下手中的册子,看了一眼张公谨穿着,“你是长安来的吧。”
    “正是。”张公谨点头。
    这个妇人解释道:“平日里要做的事情很多,我们这些人要把事情做好,就要学识字,这样才能把活给干好了。”
    又把自己的册子递给张公谨,“你看,每日的出入数目我们都要核对,这样就可以少做错事。”
    看了一眼册子上的内容,基本上都是作坊的每日出入货物情况。
    张公谨把册子还给这个妇人问道:“是泾阳郡公李正让你们识字的?”
    妇人捂嘴笑道:“瞧你说的,这种小事哪儿能麻烦正儿,我们都是偷摸着找自己孩子学的,你也可以让你的夫人识字,识字之后做很多事情都可以方便不少,就像我儿子学到的那句话,怎么说来着……”
    这个妇人思量半晌说道:“受益匪浅?对!就是这话来着。”
    张公谨叹息说道:“确实。”
    又一个妇人说道:“我儿子也说了识字就可以读书,读书了就可以学到知识,有了知识人就会聪明就不会被骗。”
    李世民一直希望大唐可以有更多的读书人。
    现如今的大唐的读书人太少了,这个村妇说得没错,识字了之后就可以读书,读书了人也会变得聪明,多简单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