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29书城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我的美母教师 | 乡村精品合集 | 乡村活寡 | 乡村欲爱 | 乡村春潮 | 乡村花医 | 欲望乡村(未删) | 乡村艳福 | 乡村春事 | 人妻四部曲

穿越宋朝当太子-第145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官家!兵部右侍郎高若讷昨晚突发脑疾,药石无可医,于今早薨逝了,臣刚得到消息就前来进宫面见官家!”

    韩琦拜也没想到,昨儿个同他一起处理公务,谈笑风生的至交好友,今儿个就轰然逝去了,他显然有些接受不了。

    “真的?”

    赵昕不敢相信的问道。

    宫里夜间落锁,外人是不得入宫的,所以消息也没有及时的传进来。

    “官家!此等事情,臣岂敢信口开河!”

    韩琦回道。

    “不是!这怎么可能?朕记得高卿不但精于天文,而且兼通医学,连皇宫内的御医都不一定能比得过他!怎么好端端地,就病逝了?”

    赵昕长叹了一口气。

    “官家!臣听闻昨儿个高侍郎同富尚书一起畅饮至很晚!结果回去没有两个时辰就。。。。。。。”

    韩琦有些可惜的说道。

    韩琦这么一说,赵昕就明白了,感情是饮酒过度造成的。

    高若讷的死其实跟赵昕不无关系,以往大宋的酒度数极低,所以喝上半斤八两也不是什么大事儿,但赵昕造出了高度酒,有嗜酒者,喝死的也大有人在。

    更何况高若讷都已经快六十岁了,古代,人到六十就算是高寿了,赵昕不由得有些自责。

    “传朕旨意,追赠高若讷为太子少师,安康郡公,朕听闻高若讷之子高建雄虽不擅长诗文,但箭数超群,武艺高超,升为带御器械吧!”

    逝者已逝,赵昕能做的就是尽量让大宋朝的这些名臣们带着荣光而走。

    “酒虽好,但不过是消遣之物,也不宜多饮。”

    高若讷的事情,给赵昕敲响了一个警钟,他光想着怎么用名臣,但却忽视了他们的身体健康问题,他带来了很多东西,这些超世界的东西也在改变着这个世界,所引发的蝴蝶效应也是层出不穷。

    以往赵昕还能根据历史上记载文臣武将的寿命,来任用他们,但高若讷提前死去,无疑是在向他表明,有些东西他是抓不住的。

    宣武三年,大体上是公元1057年,看一眼朝廷重臣,范仲淹六十八了,庞籍七十了,文彦博和富弼都五十好几了,就连韩琦也快五十了。

    赵昕在心底数了一下,六部和中书的主要官员好像有一大半都超过了五十岁,他起初显然忽视了这个极为重要的问题。

    赵昕虽然也想搞个退休制度,但眼下还不到时候,他一方面还需要这些老臣来维持朝政,另一方面年轻的官员还没到撑起朝政的时候。

    “嗯!韩卿!朕想了一下,从今以后取消醉天堂酒的赏赐,除此外,凡是朝廷三品以上官员,禁止饮酒过度,朕不日将会下诏让御医给在京五十以上的官员检查身体!”

    赵昕朝着韩琦说道。

    “官家英明!群臣们只有身体健康,才能共好的为国家效力,为官家尽忠!”

    韩琦拜道。

    。。。。。。


………………………………

第二百三十八章 朕不想当仁君

    宣政殿内,赵昕正在书桌上,写着追赠高若讷的圣旨,以往都会有专门的人起草好圣旨,他盖个章就行,但是大臣们去世,他一般都是亲自写圣旨。

    “韩卿!你带着朕的圣旨去高府走一趟吧!”

    赵昕写好圣旨后,待其字迹干了之后,将其递给了韩琦。

    “官家!臣去是不是有点不合适?”

    韩琦没有接圣旨而是躬着身子有些狐疑的问道。

    赵昕当太子时,有大臣去世,仁宗皇帝都会让他前去吊唁,转达官家的旨意,但赵昕登基后,身份不同了,即便有大臣去世,也很少会亲自前往吊唁。

    像晏殊因为其身份特殊,赵昕才亲自前往吊唁,一般大臣们去世,皇帝多数会派遣太子或者皇子前去吊唁,传达皇帝的旨意,但由于赵昕的儿子都还太小,所以一般都是赵昕身边的亲近内侍前往吊唁。

    “先帝在时,曾经跟朕说过,卿有治国安邦之才能,让朕虚心向卿学习。现今先帝虽然不在了,但朕亦然希望韩卿能辅佐朕治理好这大宋万里江山!”

    赵昕话落,看了韩琦一眼,希望他能明白他的心意。

    “去吧!没有朝臣会就此事说什么的!”

    赵昕朝着韩琦摆了摆手。

    “诺!”

    韩琦应了一声,而后离开了宣政殿。

    赵昕看着韩琦离去的身影,心里也是五味杂粮。十余载春秋倏忽而过,想当年锋芒毕露、招怨甚多的韩琦,现如今却如同基因突变一样,愈发温文尔雅、平易近人。

    折节下士,无贱贵,礼如一,眼下的韩琦已经不再纠结过往新旧两派的恩恩怨怨,而是不分彼此,惟才是用。

    不论新派还是老派,韩琦都抱着一个心思,那就是将他们都团结起来,一起为朝廷效力。

    当年的庆历天团,到了此时也就剩下范仲淹一个人依然在苦苦坚持着,无论韩琦还是富弼都已经是物是人非,早就没有了当年的雄心壮志了。

    赵昕目送韩琦的身影消失在大殿之后,方才朝着一旁的张方平说道:“让卿久等了!卿刚回来就急着见朕,是不是河北军粮一事有了眉目。”

    河北两路驻扎禁军八万人,除此外还有厢军五万人,可这十三万人的军粮一年就花了近五百万贯,赵昕觉得此事有蹊跷,便让户部派遣官员前去查,但户部没能查出问题了,赵昕便将算盘打得最好的张方平前去调查此事。

    张方平拜道:“官家!河北两路每年花五百万贯用来购买军粮,得到米粟共计六十万石,但实际价值只有两百万贯,而每年浪费的三百万贯,都流入了囤积居奇的商人手中。”

    赵昕皱着眉头说道:“朕先前以为朝廷拨款到河北,再从河北本地购买粮食,如此一来必将省下人力物力,边境的米粟比内地的贵,朕也是知道的,但却没想到竟然贵至此,白白浪费了三百万贯!”

    “官家!臣以为对这些不法商人应该加以严惩,若不然,一旦遇到灾荒之年,这些商人个个都是囤积居奇,大发国难财,导致百姓们有钱却买不起米粟。”

    张方平拜道。

    “物以稀为贵,河北缺粮食,粮价自然就会上涨,商人的本性是逐利,只要利益够大,他们什么事情都能干出来的!”

    前世资本论就对此有阐述,一有适当的利润,资本就会非常胆壮起来。只要有10%的利润,它就会到处被人使用,有20%,就会活泼起来,有50%,就会引起积极的冒险,有100%,就会使人不顾一切法律,有300%,就会使人不怕犯罪,甚至不怕绞首的危险。如果动乱和纷争会带来利润,它就会鼓励它们。走私和奴隶贸易就是证据。

    “针对河北的问题,朝廷加大管控力度,惩罚哄抬粮食价格的不法商人,这只能起一时的作用,治标不治本。”

    赵昕淡淡地说道。

    “想要治本,就需要朝廷的粮食源源不断运往河北,那么粮食的价格必将回落,如此一来,那些囤积粮食的不法商人甚至极有可能亏本,但光是运输费都要很大的开支,算起来,也有些划不来!”

    张方便在心里计算了一下,还是觉得没有法子摆脱眼前的困境。

    “如果这世间有高产耐旱的粮食,那么这些问题都将迎刃而解!”

    赵昕看着天边,小声的嘀咕道,但眼下他还是做不到,因为派出去寻找美洲大陆的商船到此时依然是音信全无。

    虽然赵昕笃定有这些高产农作物,但那必定还在万里之外,把希望寄托在渺茫的新航路开辟,是不科学的,所以还是着重于务实一点要好。

    “官家!如果世上真的有不但高产而且耐旱的农作物,那么大宋的百姓就不用在为食物而担心的!”

    张方平激动的说道。

    “朕敢肯定,这样的农作物一定有,只是还需要花费功夫去找寻,急不来的!”

    说到高产的农作物,第一当然属袁隆平培育的杂交水稻,那可是养活了中国十六亿人口,但以大宋眼下的农业技术,压根就弄不出来。

    “张卿,朕打算派人去河北路好好惩处一下这些不法商人,卿以为如何?”

    赵昕登基后,对于工商业都是采取鼓励的措施,但这并不代表商人们就可以像孙悟空大闹天宫一样无法无天,到了时候,必须套上紧箍咒才行。

    “官家!边境地主,豪商,厢军这三者之间的关系极为密切,甚至官商勾结,若朝廷不选一干吏,只怕很难解决这个问题。不知官家打算派何人去?”

    张方平很是担心的说道。

    “嗯!朝廷的官员朕考虑了一圈,思来想去,也只有包拯最适合此事了!”

    “卿看这样如何!朕任命包拯为钦差,监察院御史孙汴,锦衣卫佥事牛全随行。”

    赵昕想了一下说道。

    “官家!用得着派遣锦衣卫吗?”

    张方平不解的问道,在他看来锦衣卫虽然变了个名字,但依然是殿前司,驻守皇宫,保护官家的安全才是职责。

    “动人利益者,如同割人心头肉,而且边境关系错综复杂,包拯若是有什么闪失的话,朕就后悔莫及了,派遣一指挥锦衣卫一方面可以起到保护的作用,另一方面对宵小之辈也能起到震慑的作用。”

    赵昕其实是怕这些不法商人铤而走险,选择刺杀朝廷钦差,那样的话事情将很难处理。

    “官家体恤大臣,实乃仁君典范!”

    张方平抱拳道。

    “仁君?”

    “朕可不想当先帝一样的仁君!”

    。。。。。。


………………………………

第二百三十九章 双胞胎女儿

    宣武三年,四月初一,宣政殿朝会。

    太常博士祖无择上奏曰:“文宣王(孔子)的四十七代孙孔宗愿世袭封为文宣公,根据以前的史书,孔子的后代袭封的人,在汉、曹魏时称作奉圣,后魏称崇圣,北齐称恭圣,后周及隋代都封为邹国公,唐代初年称褒圣,开元初年,才开始追封孔子的谥号为文宣王,又以他的后代为文宣公,然而祖先的谥号不能加给后代,请官家诏令有司改定美好的谥号!”

    儒家文化源远流长,而儒的来源最早要追溯到周礼。

    周礼曰:儒家得道以民。所谓得道,一曰礼乐,二曰仁义。先得礼乐者,乃儒家元圣周公姬旦也。周公摄政,五年营建洛邑,六年制作礼乐,依据周制,参酌殷礼,制定了田制、管制、禄制、乐制、法制、溢制、畿服制、嫡长子继承制等,形成了相当完备的典章制度,世称周礼或曰周公之典。

    周公曾作大诰、康诰、酒诰、周官、立政诸篇,倡导天命不僭、天命靡常之思想,张扬敬德保民、明德慎罚、孝养父母、以德辅天之言行。

    孔子于周礼向往不已,曾有吾从周之誓言。孔子于周公膜拜顶礼,为久矣,曾曰,吾不复梦见周公而长叹。为阅周公之典,访元圣之迹,孔子于周景王年间,携弟子南宫敬叔入周问礼于老聃,问乐于苌弘。周公及三代礼乐,乃后起儒学之先导。

    所以说洛邑成周,乃中国儒学之祖庭。

    孔子作为儒家学派的创始人,生前并没有享受到很高的待遇,但自从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之后,儒家就成为了正统,学术界的大哥大。

    不但孔子本人享受着历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