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29书城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我的美母教师 | 乡村精品合集 | 乡村活寡 | 乡村欲爱 | 乡村春潮 | 乡村花医 | 欲望乡村(未删) | 乡村艳福 | 乡村春事 | 人妻四部曲

穿越宋朝当太子-第141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官家到!”

    内侍大声通报了一声。

    “臣王安石!便见官家!”

    王安石赶忙起身朝着迎面而来的赵昕施了一礼。

    “王卿不必多礼!请坐!”

    赵昕笑道。

    “这些日子来!委屈卿了!”

    赵昕看着瘦了一圈的王安石,出口说道。

    “为官家尽忠,为大宋百姓出力,臣!不委屈!”

    王安石咬着牙回道。

    “卿总结的治蝗策很不错,朕已经命人将其记载成书,方便后人查阅!”

    赵昕想起前几日看的王安石的劄子,总结的还是很到位的。

    “官家!臣的罪过臣清楚,但臣不愿意闲在家里虚度光阴,还请官家将臣外派,哪怕是一边疆小吏,臣也欣然赴命!”

    当他得知自己官拜户部左侍郎,成为朝廷要员之时,他是带着满腔热血而来的,后来朝廷治理蝗虫,大臣们都是互相推诿,唯有他毅然决然的抗了下来,蝗灾虽然被消灭了,但他也因此丢官罢职。

    说是没有怨言那是不可能的,但他也知道,他动了不该动的利益,遭到惩罚是在所难免的,好在当今官家保住了他。

    “卿之才,不下于齐国管仲,秦之商鞅,汉之董仲舒,若卿只为一边疆小吏,那不仅是朕的损失,还将是大宋百姓们的损失!”

    赵昕笑道。

    “官家!臣愧不敢当!当不得官家如此盛赞!”

    王安石重重地行了一礼。

    赵昕扫了王安石一眼,说道:“大宋虽然富有四海,但百姓们的生活其实并不好,富者连田阡陌,贫者无立锥之地,朕今日召卿而来,就是想听听卿对大宋田地赋税的看法!”

    “官家!唐初均田制破坏,天下是故而生乱,我朝立国近百年,对田地又是放任自由,到了今日,全天下十之八九的农民都沦为了佃农,而那些大地主大官僚对于田地的数量又是采取隐瞒的状态,甚至串通地方官员偷税漏税,长此以往下去,国家财政必将出现危机,改革田地措施,还望官家早做打算!”

    王安石将自己心中的想法一吐为快,不由得舒服多了。

    “卿怎么看朕在云南路,云越路和流求府实行的田地政策?”

    赵昕问道。

    “官家!这几处的土地政策非常好,臣先前在这两地为官,最是深有体会,但此法实施需要一个先决条件,那就是朝廷控制超过一半的土地,如若不然,定将是叛乱四起,百姓民不聊生!”

    王安石小心翼翼地说道,他也怕当今官家心血来潮,来一个土地国有制,那么产生的祸乱将是难以预估的。

    “卿放心!朕暂时没打算在其它路实行这样的田地政策!”

    赵昕回道。

    “朕眼下想解决的是各地官僚地主隐瞒田地数量,以及收入的问题,王卿不知道有没有什么好的法子?”

    赵昕笑问道,他倒想看看这位后世大名鼎鼎的变法名臣是不是真的有真才实学。

    王安石思忖了一会,才抱拳道:“官家!臣认为朝廷应该组织官吏对各州县耕地进行清查丈量,以东南西北四边长各1000步为1方,核定各户占有土地的数量,然后按照地势、土质等条件分成五等(次年又改成十等)编制地籍及各项簿册,并确定各等地的每亩税额。如此一来不但能解决逃税的问题,而且朝廷税收势必将增加!”

    “方田均税法!”

    想不到,王安石这么早就将其说了出来,看来只怕是早有准备啊。

    在赵昕看来实行方田均税法,虽可增加税源,减轻农民负担,但因清丈繁难,滋弊亦多,加之豪强地主又极力反对,所以会困难重重,但赵昕还年轻,而且也不急于求成,所以凡事可以慢慢来。

    “欲要打破枷锁,就必须有一把锋利的宝剑,朕现今缺一把为朕披荆斩棘的宝剑,不知道卿可否有胆量胜任!”

    赵昕目光炯炯地盯着王安石。

    “墙角数枝梅,凌寒独自开。遥知不是雪,为有暗香来。”

    王安石不由得吟诵起来,而后起身朝着赵昕跪拜道:“官家!臣愿化为官家手里的利剑,为官家披荆斩棘,在所不惜!”

    “好!卿有此意!朕就放心了!”

    “朕不日就下诏任命王卿为江宁府知府,王卿到任之后,先从江宁府做起,开始清查田地,一步一步来,切不可操之过急!”

    赵昕叮嘱道。

    “官家!欲扫破迷雾需要大刀阔斧才行!”

    在王安石看来,只从一处做起未免有点狭隘了。

    “卿之言!朕记下了,但卿眼下最重要的任务还是要把江宁府给朕治理好了!”

    赵昕回道。

    “臣必不负官家厚望!”

    王安石拜道。

    赵昕目送王安石离去之后,起身来到湖边,捡起一块小石头,扔进了湖中,原本平静的湖中泛起了一道道涟漪。

    。。。。。。。


………………………………

第二百三十二章 艳后逝去

    宣武三年三月二十,宣政殿大朝会。

    宰相庞籍奏曰:“官家!去岁旱灾连连,导致冬小麦种植的时间推迟,势必会影响今岁的收入,臣同文相商量过,不若免去河北两路今岁的田赋,百姓们固然会记得官家的隆恩!”

    户部尚书刘沆皱着眉头说道:“官家去岁就已经下旨免去河北两路的秋税,并且朝廷陆续分发了口粮,就连种植的麦种,都是朝廷提供的,若在免去今岁的夏赋,只怕国库会吃紧,士兵们的饷银和官员们的俸禄势必会受到影响!”

    唐起,历代田赋都分夏﹑秋两季征收,称为夏税和秋税。建中元年行两税法后,规定:夏税无过六月,秋税无过十一月。

    宋承唐制,实行的也是两税法,宋代夏税自五月半起征,七月底或八月初纳毕;秋税自九月初起征,十二月半纳毕。

    “刘尚书此言差矣!朝廷财政吃紧一点不要紧,只要百姓手头宽裕就好,如此一来也能做到藏富于民,乃于国有利之事。”

    富弼出言说道。

    户部右侍郎韩降出言道:“官家!去岁旱灾蝗灾接连不断,官家免除百姓们的秋赋,乃是顺应天意体察民情,然今岁冬小麦虽然晚种,但雨水和阳光都很充足,虽有可能稍晚几天成熟,但并不影响收成,是故臣以为官家不应再行减免!”

    在赵昕看来,众臣之言都不乏道理,减免的话,确实能起到安抚民心的作用,但朝廷财政势必要有压力,他前几日刚拨了五百万贯用来建造新式战船,若在减免赋税的话,只怕压力会不小。

    就在赵昕犹豫不决的时候,翰林学士范镇出言道:“官家!百姓逢旱灾,官家免除赋税,小兵百姓称之为恩,若不管时机,一而再再而三的减免赋税,对河北两路百姓而言是恩,但对于天下百姓而言就是仇了!还望官家三思!”

    “卿一言,朕恍然大悟,众所谓斗米恩升米仇,河北两路确实不宜在免除夏税了,但该有的恩还是要施加一下的,毕竟去岁遭了难。减免一点到无妨,但不能全部减免,要不然朝廷就是拿诸位大臣们的俸禄去做人情了,这样吧!在原有的基础上,减免一成田税好了!”

    赵昕思忖了一下方才说道。

    “官家英明!”

    底下的大臣们纷纷拜道。

    庞籍和文彦博对赵昕前些日子拿出五百万贯来造战船的行为多有反驳之意,当今官家登基至今,不似真宗皇帝一样大兴土木,也不像仁宗皇帝一样大肆封赏,但唯独对军事感兴趣,整编军队就暂且不说,而且重视武将,并且致力于新式武器的研发。

    两位宰相没想到在军事上花重金的赵昕会不舍得免除田税,但又不好说什么,总不能拿他们的俸禄施舍给百姓们吧!

    两位宰相想让赵昕掏腰包的计划得以破产。

    翰林学士冯京出言道:“官家!自古以来为明君者势必要做到赏罚分明,臣听说河北两路蝗灾四起之时,朝廷的赈灾粮食尚未到的时候,河北西路保州知州梁适散尽家财,赈济灾民,梁适先前为相时虽然有过错,但已受到了处罚,而今赈济灾民,有功,臣以为朝廷该嘉奖!”

    冯京出面替梁适说话,大体上属于惺惺相惜吧!毕竟二人都是三元及第者,历史上凡是三元及第者无一不是封侯拜相。

    赵昕倒是知道此事,先前王安石上了一份劄子,劄子中言及此事,蝗灾来临,梁适动员了整个家族捐出粮食近五万石,钱近百万贯,整个梁家为了求得他的原谅可谓是大出血了!

    “功是功,过是过,有功必赏,有过必罚,梁适这次确实立功了,按理该赏,这样吧!礼部左侍郎一职空缺已久,调梁适回京任职礼部左侍郎一职!”

    赵昕忽然又想起什么便说道:“朕突然想起,前几日夏国传来消息,说太后没藏氏死于一场意外之中,这样吧!让梁适出使一趟夏国,代表朕去吊唁一下吧!”

    赵昕思来想去,还是不能让梁适太早回归中枢了,还是要在敲打一下才行。

    范仲淹奏道:“官家!臣改革科举之事到今日已经准备了一年有余,臣以为是时候推行天下了!”

    赵昕回道:“古代取士根据德行和品性,所以敦厚朴实的人被任用,后代取士跟据文章辞藻,因此浮薄纤巧的人被进用,这两种取士的方法都有一定的道理,但都不够全面,朕已经同吏部众官员筹谋了近两年,认为德行和文章居其次,经世致用之学方为主,现今将新的科考内容以及规矩推行天下!”

    “官家英明!”

    科举改革之事,底下的大臣们或多或少都有参与其中,而赵昕和范仲淹也是综合了各方面的意见之后,最终确立了崭新的科举制度,科举考试的内容也终于从儒家经义中走了出来。

    。。。。。。

    没藏氏去世,赵昕还是有点觉得可惜的,毕竟他原本还打算见一见这位大名鼎鼎的西夏艳后,顺便发生点什么,但没想到这位艳后最终死在了纵欲的上面。

    没藏氏被耶律宗真霸占之后,生下了一名皇子,但还没来得及谋夺皇位,耶律宗真便挂了,上位的耶律洪基虽然觊觎这位西夏国母的美色,但最终还是在大臣们的建议下,将其送回了西夏。

    回到西夏的没藏氏有敢于无脸愧见儿子李谅祚,便名义上选择了出家为尼,但实际上仍然是夏国太后。

    虽然选择出家为尼,但这个貌美的尼姑似乎并不拘于佛门规矩,她似乎想学武则天,多几个男宠,于是身边便有了两个男侍,即李守贵和宝保细乞多已。

    没藏氏被俘虏之前,李守贵就侍候没藏氏,很是受宠,但没藏氏被辽兴宗耶律宗真俘获,李守贵便失了权势,待到没藏氏回来之后,李守贵已经很是落魄了。

    当没藏氏再次见到李守贵的时候,昔日的奶油小生已经沦为了邋遢懒汉,没藏氏自然对他也就没有多少旧情而言了,便随便赏赐了一些东西,将其打发了。

    因为没藏氏已然迷上了更加年轻强壮英俊的保细乞多已,李守贵因此怀恨在心,便趁二人在佛寺苟且之时,将二人给杀害了。

    一代艳后最终因为自己的滥情和放纵而香消玉损。


………………………………

第二百三十三章 遇见

    宣武三年,三月二十六,春暖花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