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29书城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我的美母教师 | 乡村精品合集 | 乡村活寡 | 乡村欲爱 | 乡村春潮 | 乡村花医 | 欲望乡村(未删) | 乡村艳福 | 乡村春事 | 人妻四部曲

穿越宋朝当太子-第104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崇祯一心中兴,每天都上早朝,一天一次。明孝宗当初更勤政,还会上个午朝,一天两次。万历皇帝在前期很勤政,但是从万历15年就开始不怎么上朝,直到万历48年驾崩,一直如此。

    宋仁宗前期很勤政,基本上三两日就一朝,但后期忙于生儿子,上朝的时间就少多了,赵昕想把上朝的日子也给定下来,形成定制,除了皇帝生病,巡游,御驾亲征之外,都得照这个制度来。

    他登基以来,为了早点掌握朝政,基本上是两天一朝,眼下熟络了,他那来自前世的懒癌又悄无声息的发作了,所以他和朝臣们商量了一下,每月一日,五日,十日,十五日,二十日,二十五日,三十日上朝,即一个月上七次朝,基本上一天歇四天。

    。。。。。。

    散朝之后,赵昕又接见了回京述职的边关将领,重新定制了各路驻守的禁军,大宋七十六万禁军裁撤完毕后,只剩下五十万人,河北东路两万人,河北西路三万人,河东路五万人,永兴军路三万人,秦凤路五万人,利州,成都府,潼川路,夔(kui)州路,广南南路都是一万人,其余诸路皆为五千人。

    也就是说以后大宋朝在外驻守的禁军共计三十二万人,除此外,京中还有十八万禁军和六万上四军。

    赵昕本来想全部整编成上四军,但由于受财政所限,赵昕只将上四军扩编到十二万人,其中,骑兵军团共计五万人,步兵军团共计四万人,远程军团共计三万人。

    耶律寒香的火炮草图早已画好,赵昕便与上清宫军营附近,选了一处地方,修建了火炮铸造司,专门从事火炮的生产和研究。保密程度自然是最高级别的,至于郑和宝船,还没到制造出来的时候,因为必须待更轻便,更轻巧的火炮制作出来后,才是郑和宝船登场的时候。

    一起看书网 手机阅读请访问『』,全文免费在线阅读


………………………………

第一百七十一章 改革科举

    一连几日,赵昕都在同朝臣们商量该如何改革科举。

    宋承唐制,科举取士的方法也同唐朝的大径相同,主要有贡举和制举两种,除此外还有专门针对武将的武举。

    宋代贡举考试,须经解试、省试、殿试三种形式。而制举就是不定期的,非常规的考试。

    与唐朝相比的话,宋代科举放宽了取士的范围,宋代进士分为三等:一等称进士及第;二等称进士出身;三等赐同进士出身。

    北宋科举最初仍每年举行,但随着实行弥封、誊录,增加殿试等,使每一次考试的组织准备、人员安排等工作量大大增加,如果每年举行考试,从中央到地方都会疲于奔命。因此从宋太宗以后,科举实际上已没有每年举行。

    三年一次的科举方案已经定了下来,这也没有什么可争议的,毕竟朝廷的官位就那么多,一个萝卜一个坑,科举取士人数太多的话,也会影响现有官员的利益。

    赵昕同众臣商量之后,还是决定科举考试继续推行“锁院制”和“封弥制”

    锁院制起源于宋太祖时期,即在考选期间,所有考官一经任命,就马上进入贡院,不得与外界联系,即使是家人也不能见面。这与现在高考颇有异曲同工之妙。

    封弥制即将考生的个人信息密封起来,考官在评卷时完全不知道卷子出自何人之手,现代高考的制度也是沿用宋朝的封弥制。

    “锁院制和封弥制的好处显而易见,所以会一直沿用下去!”

    赵昕思忖了良久方才说道。

    “官家!我朝科举考试内容沿袭唐朝,但选出来的官员不乏死记硬背、堆砌词藻,满腹经纶,却空无一物,所以臣认为对于考试内容,应该加以改革。臣以为应该废除考诗赋、帖经、墨义,改以策论和经世致用之学。”

    范仲淹的话一落,赵昕就知道重头戏终于来了,如果说先前商量考试规则只是开胃菜的话,那么考试内容就是山珍海味了。

    赵昕之前,北宋历届科举考试的科目主要有:《九经》、《五经》、《开元礼》、《三史》、《三礼》、《三传》、学究、明经、明法等科,即便是殿试卷考试内容也着重诗赋,诸科则重帖经、墨义。

    老实说,这样选出来的官员如果去礼部当官都是比较不错的,还有就是修修史书什么的也行,但若要真正的主政一方的时候,往往就是俩字——抓瞎。

    “官家!朝廷今岁开科取士的消息已经传遍四海,若此时更改考试内容,难保应届学子不会对此事哗变!臣以为不若先将考试的内容制定出来,但却不马上实行,留在下一届再实行,如此一来,也给天下学子一个适应的过程!”

    庞籍起身说道。

    “范卿切莫玩笑,须知大宋士子十年寒窗苦读,为的是一朝金榜题名,然而到头来却发现这十年钻研的考试内容竟然不在此次考试范围之内,岂不是滑天下之大稽,朕可以想象,一旦照此实行的话,必定是怨声载道。”

    赵昕笑道。他不由的想起了西昆体和太学体两种科举考试的文风。

    由于宋朝科举内容都是经义之类的东西,也就有了文风一说,宋朝前期受到“西昆体”的影响,形式上追求华丽的辞藻,思想上则空洞无物,而且严重脱离了社会现实,简单来说就是矫揉造作,无病乱呻吟。

    庆历年间,范仲淹提出精贡举,虽然失败了,但却留下了一个副产品,那就是“太学体”取代了“西昆体”。

    但赵昕来自后世,自然也知道太学体也不是什么好东西,完全就是另一个极端,

    太学体既没有骈文的典雅华丽,也没有古文的平实质朴,而是近乎偏执地追求隐晦难懂,生僻且故作高深的字眼,以此来彰显自己的知识储备丰富和理论水平高。

    简单来说就是咬文爵字,无的放矢。写文章不看对象,通篇都要翻辞源、查典故。

    “官家!我朝深受冗官之害已久,精贡举已经迫在眉山,如同跗骨之蛆,现今官家锐意革新,需要当断则断,更何况切肤之痛总好过剔骨之痛吧!”

    范仲淹见赵昕犹豫不决,忙出言说道。

    “官家!天下万民之所以安宁,取决于君主贤明,士子归心,官家若是准了范仲淹之言,定会寒了天下士子之心,臣斗胆请官家三思!”

    庞籍拜道。

    范仲淹是激进派,对于科举考试想的都是即行即改,以便能早点看到成效,但赵昕心里其实更倾向于庞籍,毕竟心急吃不了热豆腐,他刚登基,第一届科举是不适合大改的,但小改一下还是可以的。

    宋代的科举考试分为州试、省试、殿试3级。省试指的是中书门下举行的考试。

    赵昕想了一下方才说道:“今年的恩科,州试规则暂且不便,省试改一下。。。。。。,第一场考经义,也就是四书五经,第二场考实用文体写作,第三场考时务策论。至于殿试的内容,那是朕的事情,就不劳诸卿费心了!”

    梁适忽然起身问道:“官家!不知本次恩科主考官为何人?”

    宋代主考官对于参与科举的士子的影响还是比较大的,拿嘉佑二年,那场名垂千古的科考来说,主考官是欧阳修,他倡导的是文章复古,所以那届科举凡是用太学体答卷的,评分都非常低,也导致那届在州试中成为学霸的学子一夜之间变成了学渣。

    欧阳修的这个玩笑开大了,惹得落榜的举子一片怨声载道,这些举子平常学的都是太学体的东西,结果州试过了,到了省试后,评价标准又是截然相反的一套,这就好比一个小学一年级的学生,学的都是加减法,结果临了期末考试出的竟然是乘法一样。

    落榜的学子自然不服气,便聚集在一起,将欧阳修堵在了上朝的路上,劈头盖脸的臭骂了他一顿,维持治安的衙役根本拦不住,更有甚者,竟然匿名写了一篇《祭欧阳修文》,扔到欧阳修的家中,然后暗地里画个圈圈诅咒他。

    一起看书网 手机阅读请访问『』,全文免费在线阅读


………………………………

第一百七十二章 经济之才

    勤政殿内,梁适的话一落,赵昕就飞速的在脑海中想此次的主考官该任命谁才能达到公平公正公允。

    良久赵昕方才说道:“以往,历届恩科主考官只有一人,难免会因各人喜好而评价,所以本次科举,以及日后我朝的科举,每一次皆有三位主考官,不分大小,三位主考官共同阅卷。”

    宋庠出言道:“若是三位主考官有争执的话,该怎么办?”

    “若有分歧,考卷暂留,呈上来由朕决断!”

    赵昕淡淡的说道。

    “官家英明!”

    宋庠施了一礼。

    赵昕在众位朝臣中扫了一眼,方才说道:“今岁恩科主考官为范仲淹、晏殊、张方平。”

    范仲淹擅时政,晏殊善词作,张方平善财政。

    “臣等领命!”

    三人异口同声的拜道。

    梁适见主考官没自己的份,不免垂头丧气,便道:“官家!先前关于考场的规定还有一言未曾言道,那就是誊录法。”

    糊名法即封弥制实行以后,科场规范严密了许多。但是,某些考生通过在试卷上做标记、写暗语等方式,提醒阅卷者自己的身份,徇私舞弊的现象仍然存在。

    为此,科举考试又实行了“誊录法”。所谓“誊录”,顾名思义,就是将考生的试卷全部誊抄过录一遍,阅卷者只能看到誊抄过后的试卷,彻底杜绝了通过字迹、暗语等给人情分的可能。

    赵昕笑道:“多亏了梁卿提醒,誊录法也一并实行吧!”

    礼部尚书晏殊起身说道:“官家!现今朝廷礼部右侍郎一职空缺,不知官家有何打算?”

    梁适扫了众臣一眼,发现庆历年间的大臣们几乎齐聚一堂了,不免的有些孤独感,便起身说道:“官家!臣保举杭州知州司马光,司马光先前教导官家读书,现今官家登基,司马光功不可没!”

    “嗯!准了!”

    赵昕想了一下,似乎也没什么不妥的地方,便答应了此事。

    “官家!老臣突然想起,刚成立的商部似乎还缺一位右侍郎!”

    庞籍忽然开口说道。

    商部却右侍郎的事情,赵昕心里自然清楚,本来这个职位他想提拔王安石来担当的,但被张方平以资历不足给否定了,所以商部右侍郎一职便空缺了下来。

    “庞相心中可有人选?”

    赵昕问道。

    “官家!臣保举屯田员外郎范祥!”

    庞籍拜道。

    “官家!先前范祥未经请示朝廷,竟然擅自修筑距离秦州三百里的古渭州城,结果刚一开工,青塘族羌人聚众攻破我军的堡垒杀掉了上千的守军,范祥因此被罢免了陕西转运使一职。臣以为范祥虽然私自修建古渭城,但初衷是好的,只是结果不尽人意。”

    韩琦出言道。

    提起范祥,就得说一说解盐通商了,宋朝盐课是除了田赋之外的第二大财源。

    宋朝的盐分为三类,第一类是海盐,即从海水中提取,主要产自东南沿海地区,海盐实行一定的通商制度,允许民间自由交易,官府只收取盐税。

    第二类是井盐,即从井下卤水中提取,主要产自四川,井盐又分大井和小井,大井由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