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29书城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我的美母教师 | 乡村精品合集 | 乡村活寡 | 乡村欲爱 | 乡村春潮 | 乡村花医 | 欲望乡村(未删) | 乡村艳福 | 乡村春事 | 人妻四部曲

大军师联盟-第368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不得不承认。
  枣祗的确是个爱岗敬业的好官员。
  刘辨放下车帘,叹口气:“每年此时都是子敬最忙碌的时候,咱们南阳若是没有子敬,只怕不会这么快稳定下来。”
  “是啊。”
  荀彧捏着颌下一缕短髯,同样感慨万千:“虽然,臣总览朝廷政务,但在农政这一块,还是以子敬为主,即便彻底放手,亦不会出大事。”
  “此乃臣之幸也。”
  这是荀彧发自肺腑的感慨。
  “亦是朕之幸也。”
  刘辨跟着点了点头,长出口气,转而又问:“如今宛城已经开始施肥,要不了多久南阳、豫州、徐州同样会开始施肥,这段时间切记要跟踪好。”
  荀彧欠身拱手:“陛下放心,臣必定竭尽全力。”
  “恩。”
  刘辨自然相信荀彧的责任心:“有文若在,朕自然安心,如今各州郡的官员可还稳定否?”
  荀彧颔首点头:“恩,已经稳定下来了,很大一部分官员,已经适应了咱们南阳的管理方式,开始发挥出自己的能力。”
  “比如广陵的郡守赵昱,最开始时,总是不适应朝廷的督察队,两次全都是踩节点完成,但是现在,他已经掌握了办法,上次节点时,提前了两天。”
  “须知!”
  荀彧强调道:“这可是郡守级别的生产责任书,能够提前两天完成,实属不易,其在徐州的成绩,堪称出彩。”
  “还有因表现出色而接连提拔的张昭,他目前已经是下邳国的国相,只是方才当上国相,仍有些不太适应。”
  “依据臣的判断,此人只需要熟悉一段时间,必然可以干得更好,未来或许凭借政绩,跻身入中枢,亦有可能。”
  那必须是当然的!
  张昭可是历史上的江东大管家。
  别说一个小小的下邳国,就算是整个徐州,在张昭手上都照样玩得转。
  不过,刘辨自然从荀彧的口中,听出了其话外弦音,淡笑一声:“若张昭表现的确亮眼,朕可以考虑,将其调入尚书台。”
  荀彧欠身拱手:“多谢陛下体恤微臣。”
  刘辨轻声道:“当然!朝廷的规矩不能破,还是要以政绩为导向,否则难以让群臣心服,在基层锻炼的经历,是绝对不能缺少的。”
  “陛下放心。”
  荀彧极其肯定地道:“臣明白该怎么做。”
  刘辨点点头:“很好!回宛城吧,晌午后,还需要给少年天才班授课,这可是朕第一次给他们授课,得提前准备一番。”
  “哦?”
  荀彧不由好奇,半开玩笑地道:“陛下今日要给天才班授课?如果不是政务繁忙,臣还真想去听上一听。”
  呃……
  刘辨只能呵呵了,连王佐之才都要过来听?
  他赶忙摆摆手,轻声道:“文若乃是王佐之才,而且自身知识早已自成体系,朕的授课于你而言,没太大益处,不来也罢。”
  荀彧则是一本正经:“臣是当真感兴趣的,陛下的某些思想,对臣影响甚大,有时候臣总是在想,陛下的这些思想是从何处而来?”
  “可惜,董卓迁都长安时,导致皇宫藏书折损过半,虽然有些书籍被咱们运送回南阳,但似乎鲜有陛下的思想。”
  废话!
  能让你找到才怪。
  如果皇宫藏书没有损失,我至于找这么个理由?
  刘辨也懒得多解释,只是随口应付道:“其实有些时候,当你读书达到一定量时,思想自然会得以升华,甚至触类旁通,融合出全新的东西。”
  “这可能便是博采众长,取其精华,去其糟粕的意义,只有真正能融会贯通时,才会形成自己的学说,再不分彼此。”
  简而言之。
  自己虽然读了很多书,但这些书里未必有自己的思想,它可能是读书破万卷之后,思想融会贯通的一种产物。
  你若问自己,它究竟是从哪里来,便是我自己也难以给出一个准备的答案,因为这种思想融合百家,难分彼此,乃是我自己的思想。
  寻常言辞难以忽悠住荀彧,刘辨只能想些带有哲学思想的拗口句子,暂时把荀彧忽悠住,至于以后如何,另当别论。
  果不其然!
  荀彧的确有些发懵,因为他从皇帝陛下的话里,是找不到漏洞的。
  就是那种非常有道理,但却难以找到依据的感觉,彷佛飘荡在云朵之上的建筑,的确是真实存在,但却难寻其根。
  沉吟良久,即便是荀彧本人,最终也不得不以一句,“陛下果真神人也”,而宣告此次对话的终结。
  这一幕,顿时令直播间网友嗨翻了天:
  “雾草!辩爷现在可以啊,居然敢忽悠荀彧了。”
  “这逼让你装的,实在是无可挑剔啊。”
  “堂堂王佐之才的荀彧,在辩爷这里翻船了。”
  “哈哈,我要笑死了,这尼玛荀彧都信?”
  “拜托楼上,千万不要带入上帝视角,你如果是荀彧,估计早被忽悠瘸了。”
  “同意+1”
  “+2”
  “+10086”
  “……”
  刘辨闭目养神,听着直播间沙雕网友的对话。
  即便早已练就皮笑肉不笑的本事,也不由地心神一紧。
  约莫半个时辰,马车返回宛城。
  皇帝行宫。
  文德殿。
  刘辨径直入宫,早有何云准备好实验材料,递上来:“陛下,您吩咐的东西,已经准备妥当了,还请您过目。”
  “恩。”
  刘辨颔首点头,摆手示意其放在龙案上:“没错,全都在,好了,你可以下去了,朕稍后自会去玉堂殿,给天才班授课。”
  玉堂殿在冬天会成为大儒辩论的场地,不过在平时,便是少年天才班的授课地,郑玄、卢植、司马徽等人,全都会去那里授课,可谓两不耽误。
  何云、朱彤欠身拱手:“喏。”
  旋即。
  躬身退出大殿。
  ……
  此刻。
  玉堂殿。
  少年天才们早早进入座位,等待皇帝陛下亲临,为他们上第一堂课。
  当然,绝大多数的学子,还是属于满怀期待的那一类,但仍有不少学子,是带着疑惑,甚至是质疑,而来的。
  没办法!
  少年天才班的那次考试,实在是把他们折腾坏了。
  即便他们已经成功被录取,但众人私下里议论,没有一个人,可以将试卷内容全部完成,绝大多数的考生,都只完成三个考题。
  而在他们经过打听以后,才真正知道,为了保证绝对的公平,所有的题目是皇帝陛下一人所出,没有第二人插手,甚至在考核当天,司马徽才刚拿上试卷。
  那些差点将众天才考生折磨死的题目,竟然出自一人之手,而且年纪居然比他们大不了多少,不得不令人怀疑,这些题目到底是不是胡乱出的。
  当然!
  在众考生私下里的沟通中,大家又能被彼此说服,证明那些丧心病狂的题目,是真实存在且有正确答案的。
  靠!
  越是这样,他们便越是崩溃。
  双方的差距实在太大,完全不在一个量级。
  约莫过了一刻钟,皇帝陛下终于来了。
  “起立!”
  “臣等参见陛下。”
  “坐下吧。”
  刘辨摆手示意众考生落座,他柔和的目光扫过众人,面带微笑地道:“朕知道,你们一定有很多问题,想要问朕。”
  “不过……”
  话锋一转,刘辨直接否定:“朕暂且不打算告诉你们,朕希望通过在往后的交流学习中,尔等可以自己找到答案。”
  “因为,即便朕今日告诉你们答案,在你们不明其理的情况下,要不了多久,你们便会将其忘得一干二净。”
  “但如果尔等能带着问题,来上朕的课,自己去寻找答案,去主动摸索,那么这一份试卷的内容,可能当真会影响你们一辈子。”
  刹那间!
  满殿学子眉目中的愁容骤消,一个个脸上的戾气消失,取而代之的是柔和,彷佛被刘辨三言两语,便化成了绕指柔一般。
  “好了。”
  刘辨吐口气,转而言道:“咱们开始今日的课程,朕会通过一个又一个的小实验,发散你们的思维,引导你们感受到力的存在。”
  “这是一块铁球,这是由弹力牛筋制作而成的秤,将铁球放置在秤上,我们可以发现,牛筋被拉长了,这便是力。”
  “而将铁球放置在桌案上,虽然静止不动,亦是由一股向上的力,将其拖住,而如果将其放在空中,自由坠落,亦是由一股力将其拽了下来。”
  旋即。
  刘辨转身在黑板上,画出铁球的圆,辅之以箭头式的力学标志。
  课堂中,众学子终于开始感受到,什么是受力分析。
  而且根据皇帝陛下的解释,他们同样真切地感受到了力的存在,即便它压根摸不到,也看不到,但它的确真实存在。
  “咱们继续看这个实验。”
  跟着,刘辨取来一个特质的玻璃杯,然后将煮熟的鸡蛋剥皮,点燃一张纸,丢进玻璃杯,等火一熄,刘辨立刻把鸡蛋扣在瓶口,然后将手拿开。
  接下来便是见证奇迹的时刻。
  在众天才学子的注视下,剥皮的鸡蛋蓬的一声,进入到了杯子里,彷佛像是被一个力量,硬生生给推进去的一样。
  “这……”
  “这怎么可能?”
  “鸡蛋是怎么进去的?”
  “天呐!这到底是怎么回事?”
  “……”
  满殿的学子立刻沸腾起来,不少人更是惊得目瞪口呆,彷佛全然不敢相信,竟然会有一股力量,将鸡蛋硬生生推了进去。
  “有没有哪位同学,可以发表一下感言?”
  刘辨举手示意,目光扫过满殿学子,试着问道。
  呼啦!
  七八只小手举起来。
  刘辨毫不犹豫地指向诸葛亮:“那便由诸葛亮同学,起立回答。”
  诸葛亮起身,细眉微蹙,给出自己的解释:“显然!鸡蛋之所以能进入琉璃瓶中,一定与瓶子里的那团火有一定的关系。”
  “《说文解字》中对火的解释,乃是一个毁字,想来这团火一定是毁掉了什么东西,这才导致会有外部的力量,将其推进瓶中,亦或者是内部的力量,将其拉入瓶中。”
  “而在瓶中,凭我等肉眼,着实难以发现任何东西,学生细细想来,只怕是这瓶中的静风被火焚尽,瓶外的风欲补充,这才将鸡蛋推入瓶中。”
  古代是没有空气概念的,在他们眼里,只有气、风的概念,诸葛亮显然是把瓶里的空气,称之为静风。
  不得不承认。
  这的确有些道理,但却是曲解,而非正解。
  不过,如今的诸葛亮年仅十岁,便可观察得如此仔细,甚至能够联想到燃烧空气,外部空气欲填充,将鸡蛋推入瓶中,这简直不可思议。
  “可还有补充的吗?”
  刘辨的目光扫过学子,试着问道。
  良久。
  没有人举手回答。
  显然,他们都比较同意诸葛亮的答案。
  但刘辨同样没有给出答案,而是继续给出问题:“想要验证诸葛亮的答案是否正确,首先要解决的,便是静风的燃烧,是否真的焚掉了某种物质。”
  “咱们来看下一个实验。”
  紧跟着,刘辨开始准备第三个实验。
  将一根蜡烛至于盘中固定,盘中加入适量的水,点燃蜡烛,以玻璃杯罩住蜡烛,烛火熄灭后,杯子里的水位缓慢上升。
  “还……还真有东西被烧掉了啊?”
  “小诸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