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29书城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我的美母教师 | 乡村精品合集 | 乡村活寡 | 乡村欲爱 | 乡村春潮 | 乡村花医 | 欲望乡村(未删) | 乡村艳福 | 乡村春事 | 人妻四部曲

补残明-第89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汪将军,这不合官制规矩啊,拿出去不算数的……”他一眼就看出了这份委任状的毛病。

    “噢,哪儿不合规矩?拿来改一下。”汪克凡的表情很诚恳。

    “算了算了,就这样吧。”樊文钦把委任状小心收了起来,非常后悔自己多嘴,这份委任状越是狗屁不通,将来越容易为自己分辨。

    “樊将军,这些壮士都是你手下的义兵,大家认识一下吧。”

    汪克凡一指樊文钦的身后,近千名衣衫褴褛的土匪山贼一起举起手中刀枪,齐声高呼。

    “效忠大明!效忠汪将军!效忠樊将军!”

    “好好好,效忠大明,效忠大明……”樊文钦勉强笑了笑,向着这些义兵连连点头。

    “这几位都是你手下大将,钻山虎,混天龙,都是武宁有名的大侠,以后和樊将军多亲近些。”汪克凡给他介绍了几位土匪头,山贼头。

    “樊大哥,以后多关照兄弟啊!”钻山虎等人一起抱拳行礼。

    “好好好,多关照,多关照!”

    樊文钦骑虎难下,只好回礼,这几位大侠的名字他早就听说过,没想到有朝一曰竟然同营为将,兄弟相称。

    正在这个时候,一串五花大绑的满清官吏被押了上来。

    樊文钦抬头一看,都是平时的老熟人,满清任命的县令、县丞、主薄、典吏……还有二十几名绿营兵,一个个面如土色,被按倒跪在地上。

    “老表们,你们都是大明的忠义之士,和鞑子一向势不两立,但是有些无耻的汉歼却甘心做满清的走狗!”汪克凡伸手一指那几名士绅商贾:“对这些满清走狗,我们要坚决镇压!”

    “镇压!”

    “砍脑壳!”

    “杀了他们!”

    山贼们群情愤愤,喇唬光棍一起叫好,汪克凡微微一笑,用刀锋般锐利的眼神盯着樊文钦:“樊将军,你以后要带兵打仗,一定得先见见血,这个鞑子县令就交给你了。”

    樊文钦脸上神色变幻,犹豫再三,再三犹豫,终于一咬牙,上前几步高声叫道:“我樊家世受国恩,与满清鞑子势不两立,今曰愿手刃鞑虏县令,从此誓死抗清……”

    一刀,两刀,三刀……,樊文钦接连砍了十来刀,总算把满清县令的脑袋砍了下来,溅的他满脸满身都是鲜血,其他几名满清官吏和绿营兵都被吓坏了,一齐向汪克凡高声哀嚎,求着给他们来个痛快的。

    “樊将军,这些人该让谁杀,你说了算。”汪克凡循循善诱,启发着樊文钦:“武宁还有没有其他的抗清义士,也和鞑子有血海深仇的……”

    “有,有,东大街的张举人,南城的杜员外,赵大官人……”樊文钦报出来一长串名字,都是武宁有头有脸的人物。

    汪克凡一瞪眼,冲着身旁的吕仁青喝道:“还愣着干什么,快跟着樊将军走一趟,去把这些义士都请来!”

    “喏!”吕仁青大声答应,和樊文钦带着本部数百人马匆匆而去。

    汪克凡坐下来慢慢等着,又取来纸笔写了一篇抗清檄文,骈四俪六,引经据典,文章刚刚做好,吕仁青和樊文钦就带着一大群本县的头面人物回来了。

    刀光起,人头落,商贾士绅,大侠土匪,所有人一起上船。

    汪克凡拿起刚刚写好的檄文,向大家念了一遍,士绅中不乏识货之人,都纷纷称赞汪将军文采斐然。

    汪克凡却谦虚地摆了摆手。

    “在下只是个秀才,自己有多少斤两还是知道的,这篇文章还要请大家润色一下,然后一起签个名吧。”(未完待续。)


………………………………

第十三章 伏击

    “各家自扫门前雪,哪管他人瓦上霜。。”

    对大明朝来说,省界比国界还要神圣,湖广的明军绝不会进入江西,江西的明军也绝不会进入福建,哪怕江西被清军占了一大半,何腾蛟等人却始终见死不救,清军对此早就习以为常。

    除此之外,江西北部和湖广之间还有大山阻隔,在满清看来,这里已经是安全的大后方,兵力非常空虚,恭义营突然杀入江西,如入无人之境。

    在武宁休整了几天后,恭义营再次出征,水陆并进,浩浩荡荡,向修水河下游的建昌县杀去,一路上大张旗鼓,到处张贴抗清檄文,把声势闹得轰轰烈烈。

    在这篇檄文中,不但有宁州、武宁两县多位缙绅豪强的签名,樊文钦更自称大明镇武伯,要“奋勇兴师,广罗英雄,劻扶帝业……”,俨然是竖旗抗清的义师领袖。

    既然是义师领袖,当然要和大军一起出征,樊文钦和家人老小洒泪相别,顶着一个子虚乌有的镇武伯头衔,打着威风凛凛的镇武伯旗号,“率领”恭义营杀向建昌县。

    建昌县不战而降。

    建昌县(今江西永修)位于江西腹地,县里除了三班衙役,一兵一卒都没有,县令听说武宁的“反贼”来了,一边向南昌府求援,一边拼凑了几百名青壮准备守城,不料这些青壮们突然反戈一击,打开城门把恭义营放进了县城。

    南昌府很快派来了援兵,三千名绿营精锐,领兵的将领是一名参将,是金声桓的堂弟金声杰,但他赶到建昌县之后,看到的只是一座空城。

    反贼不见了!

    金声杰派出斥候探马到处打探,都没有反贼的消息,就留下一千人马驻守建昌县,带领其他两千绿营直捣匪巢武宁。

    武宁县不战而降。

    县中的士绅商贾“临阵起义”,献城投降,只有反贼樊文钦一家老小畏罪潜逃,逃到了宁州。到了这个时候,金声杰才知道事情的真相,这根本不是普通的反贼作乱,而是大明的正规军打来了,起码有七八千人马,也有人说是上万大军!

    告急!

    他立刻派出信使,赶往南昌府和赣州前线告急,金声桓正在全力攻打赣州,江西腹地兵力空虚,突然冒出来这么大一股明军,还到处煽风点火,搞不好就是燎原之势,不可收拾。

    派出使者之后,他正要顺手去剿灭宁州的反贼,突然传来了瑞昌告急的消息。

    瑞昌,位于江西省北部,距离九江府重镇不过百里之遥!

    这可不是开玩笑的,九江府不仅是江西北部的重要城市,而且卡在长江中游的咽喉位置,如果被明军占领,整个长江水道将陷于瘫痪,江南各省的清军将失去联系,坚守武昌府的勒克德浑也将失去补给支援,孤军奋战。

    太狡猾了!

    金声杰终于明白了,这支湖广的明军为什么要偷偷摸进江西……他们的目标其实是九江!是武昌府的勒克德浑!

    他立刻集结兵马,掉头北上,半路上又收到了金声桓的急令,命他立刻前去支援九江府,金声桓本人则离开了赣州前线,亲自率领两万大军乘船顺赣江赶来。(下文中的赣江都是江西省最大的河流,而不是赣江市。)

    救兵如救火,金声杰的部队一路强行军,第二天的傍晚就赶到了瑞昌境内,天色微微擦黑的时候,已经看到了瑞昌的城墙。

    斥候探马来报,明军在城外西南北三个方向扎营筑寨,对瑞昌形成了半包围,但城头上仍然打着清军的绿旗。

    “果然不出我所料!”

    金声杰点了点头,九江府有五千绿营守军,肯定会分兵坚守瑞昌,明军哪怕再厉害,也不可能在两天之内就破城。

    看明军的战法,还是围三阙一的老招数,在这里却显得有些教条。瑞昌背靠九江府,并不是一座孤城,又正在等待南昌府的援兵,虽然明军有意空出了东门,也不会轻易逃跑。

    将计就计!

    既然空出了东门,金声杰就决定从东门入城,他的部队奔波了整整两天,正是人困马乏的时候,先入城休息一夜再和明军作战。

    瑞昌东门外就是湓江(今龙开河),江边还有十几个小小的湖泊池塘,星罗棋布,地形狭促,金声杰老于用兵,深知其中的风险,派出几波探马斥候左右查看,确认没有明军埋伏才小心前进。

    平安无事。

    一路没有发生任何意外,他带着三千绿营兵来到了瑞昌城下。

    “咚!”

    城中突然一声炮响,城上的绿旗全部放倒,换上了明军的旗帜!

    金声杰大惊失色,手下士卒也都慌作一团,正在此时,身后又响起了海啸山呼般的喊杀声,涌出来一片黑压压的长枪阵!

    中计了!

    金声杰只略一迟疑,带着绿营兵转身就跑,向那片湖泊池塘冲了过去。前无去路,后有埋伏,旁边又有湓江挡路,这里就是一块死地,只有冲过那片湖泊池塘,才有一线生机。

    逃跑途中被明军掩杀,肯定会死伤惨重,但是他已经顾不上了,只希望尽量跑得快一些,尽量多逃出一些人马。

    逃!

    扔下刀枪武器,绿营兵丢盔卸甲,现在就是比速度,不但和明军比速度,也要和同伴比速度。从十几个湖泊池塘间穿过,三千绿营兵像放羊一样,被分隔成一群一群,背后的明军却像赶羊一样,不紧不慢咬在绿营兵的后面,始终保持着基本的阵型。

    金声杰一马当先,终于冲过了这片小湖池塘,身边跟着的只有几十名骑马亲兵,他正想收拢队伍,一边抵抗一边撤退,却突然又听到一声炮响,前方杀出了一支明军的骑兵!

    一千六百名西凉骑兵,如虎入羊群,杀进了乱作一团的清军当中……

    ……

    三天之后,金声杰缠着绷带,跟随金声桓的大军回到了瑞昌,见到西门城墙上一个巨大的缺口,才明白瑞昌是如何失守的,但这个缺口如此巨大,就像天雷炸开的一样,又让他目瞪口呆,百思不得其解。(未完待续。)


………………………………

第十四章 连克三昌,转进吉安

    河边只剩下一只破草鞋,恭义营已经无影无踪,金声桓面对汩汩滔滔的修水河,忍不住破口大骂。。

    “他娘的,流寇成了官军,官军成了流寇,这世道全变了!”

    他带领两万大军匆匆赶来,在武宁、建昌、星子、德安一线留下布下重兵,以防恭义营向江西腹地流窜,然后亲率一万大军直捣瑞昌,想把恭义营消灭在九江府坚城之下,最起码也要把他们赶回湖北,别在江西捣乱。

    但是恭义营攻破瑞昌之后,并没有攻打九江府,而是在城下精心设伏,打了一个干净利落的伏击战,然后转身就走……金声桓派出斥候四处搜寻,发现他们并没有逃回湖北,而是又朝着武宁方向去了。

    自寻死路!

    金声桓立刻带着大军追了上去,准备把恭义营消灭在修水河边,不料汪克凡早有准备,用事先藏好的船只竹筏搭了两座浮桥,从容渡过修水河,跳出了清军的包围圈。

    当清军追到修水河的时候,浮桥已经被明军破坏,无论绕路还是搭桥,最少都要耽搁两三天的时间,金声桓跟着恭义营兜了个大圈子,却连对方的影子都没看到。

    大明官军成了流寇,这让金声桓非常头疼。

    恭义营打了就走,专门寻找清军的薄弱环节下手,不和他的主力正面作战,典型的李闯流寇风格,他们既然渡过了修水河,明显是要窜入江西中部,又得大费力气,重新调兵围堵。

    金声桓手下虽有十几万大军,但主力正在攻打赣州,其余人马分守各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1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