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29书城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我的美母教师 | 乡村精品合集 | 乡村活寡 | 乡村欲爱 | 乡村春潮 | 乡村花医 | 欲望乡村(未删) | 乡村艳福 | 乡村春事 | 人妻四部曲

补残明-第564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焦琏带着北伐第三军刚刚过江,接到消息快速赶来,两军会师后,第二军和这些百姓终于安全了,王进才长出一口大气,悬着多日的心终于放回肚子里。

    ……

    那个,不好意思,最近本人碰到突发的麻烦事,焦头烂额中,这几天的更新不稳定,这种情况可能还要持续两天,月底之前尽量补上欠账。

    再次表示诚挚的抱歉!(未完待续。。)


………………………………

第二一八章 内忧外患

    公元1649年是满清的顺治六年,也是南明的隆武五年,进入这一年的冬天后,满清的处境越发困难,几乎到了步步维艰的地步。

    军事上的节节失利是最直接的诱因,和另一个时空里顺风顺水的清帝国相比,本时空的满清打了太多的败仗,由此引发了一连串的恶性循环,除了军事方面陷入被动之外,政治、经济和社会的方方面面都受其拖累,不断出现问题,耗费了满清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财力,反过来又拉了军事的后腿,尤其在宁镇会战之后,满清的国力出现下降趋势,不像朝气蓬勃的开国王朝,倒像一个沉疴缠身的老旧帝国。

    除了内部的问题,满清的外部环境也开始恶化,虽然问题暂时还不是很大,但已有不好的苗头。

    宁镇会战过后两个月,朝鲜政局发生地震,反清的“山党”推翻亲清的“汉党”上台,名义上虽然仍然是满清的属国,对清态度却发生了微妙的变化。

    满清兴起于白山黑水之间,由于北方的西伯利亚大部分都是荒芜的无人区(俄罗斯也是十七世纪后期才侵入西伯利亚的,并且和康熙打了一仗,双方最后签署《尼布楚条约》),周围有实力的邻居只有三个半,头一个当然是南边的明王朝,第二个是西边的蒙古,第三个就是东边的朝鲜,剩下半个是岛国日本,因为隔着大海,满清和对方的交集不多,因此只能算半个邻居……在这三个半邻居中。朝鲜虽然排在后面,却与满清的“龙兴之地”只隔着一条鸭绿江。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

    朝鲜和满清之间,数百年的恩恩怨怨纠缠不清。

    “南倭北寇”。一直是朝鲜最大的外患,北宋时期女真人崛起的时候,金国就曾经迫使朝鲜屈服成为属国,但是金国昙花一现,很快被蒙古人取代,蒙元灭亡后,高丽王朝也被李成桂的朝鲜王朝推翻,当时的女真人被迫向他们臣服,朝鲜人占到了上风。到了明朝末期。朝鲜王朝也逐渐衰落,满清却异军崛起,在1636年大举侵入朝鲜,当时的朝鲜国王仁祖被迫投降,变成了满清的属国……1649年六月,仁祖去世,孝宗李淏继位,开始打压亲清的“汉党”官员金自点等人,重用提拔反清的“山党”官员宋时烈等人。

    “胡人无百年之运!”自孝宗李淏以下。当时的朝鲜深受儒家文化的影响,视满清为犬羊夷狄,除对清朝的公文贺表之外,一切内部公文。包括王陵、宗庙、文庙祭享祝文,仍用崇祯年号。李淏、宋时烈君臣还对南明等抗清势力寄予厚望,宁镇会战的消息传来后。“山党”在他的支持下一举推翻把持朝政的“汉党”,重新夺回大权。李淏开始积极整军备战,打算“出其不意。直抵关外,则中原义士豪杰,岂无响应者!”,朝鲜国力孱弱,汉城一带的御林军只有七千人,李淏加大税收,积极扩军,短短两个月把御林军扩充到两万人,准备发起一场朝鲜版的北伐。

    与此同时,他还在积极寻找盟友,派出使者乘船南下,和南明隆武朝廷联络共同抗清,又与日本联络请其出师伐清,必要的话可以“假道朝鲜,出送援兵。”正在李淏积极准备的时候,突然又收到消息,崇祯皇子永王朱慈焕现世,南明政权出现分裂,李淏听说后惊疑不定,这才暂缓反清的节奏,暂时处在观望之中。

    这一切,不可能完全瞒过满清的耳目,朝鲜是满清的属国,但还保持着相对的独立性,如果闹得不是太过分,满清也不愿兴师动众去攻打朝鲜,况且多尔衮又在重病之中,暂时就忍了这口气,只是下诏书要求朝鲜免去宋时烈的官职,把金自点等亲清派的“汉党”领袖送到北京去。

    让多尔衮头疼的,不仅是朝鲜,还有蒙古。

    明末清初的蒙古人,早就没了当初元帝国的辉煌,草原上分裂成大大小小的各个部落,总体上臣服于满清,但也有很多不听话的部落动不动就会造反,山西姜瓖之所以突然反清,很大一个原因就是因为**地区有蒙古部落发生叛乱,清军大举向山西北部集结,姜瓖感觉自己受到了极大的威胁,才抢先下手,竖起反清大旗。

    此时的蒙古各部落,基本上都是各自为政,自己人之间往往打的头破血流,连松散的联盟都算不上。既然蒙古人没有能力管好自己,满清也没有精力去当保姆,就扶植拉拢了一些亲清的蒙古部落,其他的部落都任其自生自灭……没想到的是,随着清军不断被明军打败,这些蒙古部落的胆子也大了起来,向亲清的蒙古部落发起挑衅和洗劫,甚至窜到通辽、赤峰一带,对满清的根基造成威胁。

    这股歪风一定要压下去!亲清的部落都是满清扶植的鹰犬,如果他们被打败,蒙古将陷入长期的混乱,满清再没有安全的屏障,难道堂堂的大清帝国也要像明朝一样,供养一支庞大的九边官军来保障北方的安全?于情于理,清廷都应该立刻出兵征讨那些反叛的部落,但是多尔衮实在无兵可派。

    想来想去,只能从山西调兵,多尔衮被迫抽调了一万多清军,进入蒙古草原作战。内蒙的冬天极其寒冷,好在八旗兵从来不怕冷,在亲清部落的配合下,与反清部落进行了一场恶战,并将他们全部击溃……捷报传来,多尔衮却高兴不起来,因为他同时得到一个消息,趁着清军分兵攻打蒙古的机会,大同城里的明军有一部分趁机突围,城里还有一部分明军继续坚守,姜瓖本人下落不明。

    满清三个半邻居里,三家都在给他们找麻烦,另外那半个也不安生,日本的态度最近也发生转变,和满清几乎断绝了贸易往来,和郑成功却走得很近,明里暗里支持反清势力,再加上西北各族不断骚扰陕西,清帝国刚刚建立不久,就处在水深火热的内忧外患中。(未完待续。。)


………………………………

第二一九章 束手无策

    桂林的冬天,干冷,一阵风吹过城墙,刺骨。

    从城下胡同的甜水井到城墙上,青壮们排成的队伍一眼看不到头尾,他们肩挑手提,小步快跑,把满当当的水桶顺着马道运上城头,城墙上,女墙后,垒砌着一排简陋而实用的灶台,下面柴火烧得通红,上面一口口大铁锅蒸汽腾腾,水花翻滚,看到哪里有西军士兵攻上来了,隆武军的士兵就会铁锅,把开水倒进巨大的竹制水槽,顺着城头倒下去。

    桂林围城战已经打了两个月,还看不到任何结束的迹象,城里的物资渐渐匮乏,滚烫的火油虽然令西军闻风丧胆,但是仓库里的存量已经不多,西军攻城不太急迫的时候都用开水代替。

    随着盔甲锁叶碰撞发出的哗啦啦响声,一队披甲劲卒登上城头,队伍前面一面黄色龙旗,身穿戎装的隆武帝来到女墙前,手扶垛口向城下看去,脸上略带病容。

    这几个月,隆武帝心力交瘁。

    见到皇帝亲临前线,城头上的士卒青壮纷纷山呼万岁,一个个面露喜色,士气振奋,隆武帝向周围摆摆手,面带和蔼从容的微笑,转过脸再看向城下西军营寨时,神色却变得异常凝重。

    西军营寨连绵不断,配上几道壕沟、垒墙组成的防线,包围圈的纵深长度超过五里,在冬天的薄雾中透出一股肃杀之意。城南方向,清晰可闻的战鼓厮杀声不断传来,西军今天选择那里作为主攻方向。西门这边相对平静一些,文武大臣才同意隆武帝上城头视察。虽然暂时没有战斗,城上城下各种激战后的痕迹却清晰可见。还未湮没的血迹,城墙上破损的墙砖,田野里密集的箭杆,都充分说明前天最危险的时候战斗是多么激烈。

    西军太能打了!

    隆武帝投入血本编练新军,武器装备和兵员素质都是最好的,练兵的法子也是从楚军那里照搬过来的,稍有小成的时候多次请专业军事人士看过,这支新军的战斗力远远超过一般的大明官军,谁知真刀真枪的对上西军之后。还是明显的差了一截。

    围城两个月,西军多次攻上城头,还有两次在城墙上凿开了一个大豁口,要不是城内预备队足够,说不定桂林已经被攻破……桂林的城墙还算坚固,但终归比不上武昌、杭州那样的坚城,城墙上的防御设施相对较为简陋,只要西军瞄准一点发起猛攻,十次有七次能攻上城头。只是因为后续部队跟不上来,才一次次又被隆武军赶下去。

    只凭几锅开水,就想挡住连续不断的进攻,未免把当年纵横天下的大西军看得太简单了些。如果继续这样耗下去。万一哪里防护不周,或者反应稍慢,立刻就是城破兵败的结局。对于这里面的危险。朝廷里有很多有识之士看得很清楚,一面顶住西军的连续猛攻。一面积攒力量出城发起反击,试图夺回几个关键的外围据点。在西军的包围圈上打开一个口子,改善桂林城防的形势,但在野战中隆武军明显更逊一筹,接连几次被西军击败,反而损兵折将,现在拼尽全力也只能勉强维持城池不失,再没有能力发起反击,桂林解围也就无从谈起。

    隆武军没上过战场,哪怕练到极致,也比不上久经沙场的西军。

    要想为桂林解围,只能寄希望于外援。

    但是外援迟迟不到。

    两广、江西和贵州的可用之兵,早就调到广西来了,要么折损在柳州之战中,要么守在桂林城里,随着西军对桂林发起进攻,隆武朝廷不惜从福建的东征前线抽调部队回援,但是大军长途奔波三千里而回,早就成了强弩之末,刘文秀只分出三五千西军人马,就在桂林以东挡住了福建来的勤王军,勤王军连败三阵,不得已退后一百五十里,才避免了被彻底击溃的危险。

    三十里为一舍,一百五十里算“五舍”了,比退避三舍还多两舍。

    楚军谭啸、周国栋所部驻扎在湘西南湘桂交界地带,距离桂林不到二百里,却一直按兵不动,隆武朝廷没有别的办法,只好舍近求远,紧急调四川官军回援桂林。四川总督揭重熙倒是个忠心耿耿的忠臣,立刻筹集粮饷,派郝摇旗、刘芳亮所部回广西勤王救驾,这两支部队虽然都是半独立的军阀,但是揭重熙本来就是一个光杆司令性质的四川总督,手下没有多少嫡系部队,能把郝摇旗和刘芳亮派来广西,已经是他的最大诚意,费了不少真金白银和人情脸面。

    病急乱投医,隆武朝廷岌岌可危,也不在乎郝摇旗和刘芳亮的出身,只要能把西军赶走就行,隆武帝亲派使者赶往郝刘军中,许以丰厚赏赐,勉励二将奋勇建功,郝刘二将俱都慷慨应命,郝摇旗更是刀划掌心,歃血明誓,原为隆武朝廷赴汤蹈火,必将与刘文秀决一死战云云……郝刘二将麾下有三万多人马,都是出自大顺军的精锐,足可与西军匹敌,隆武帝接到回报后,对郝刘二将充满了期望,决心继续坚守桂林,但是坐等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1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