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补残明-第450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昨天晚上,楚军已经趁着夜色偷偷溜掉了!
虽然兵不血刃的占领句容,穆里玛却觉得非常憋屈,恨不得派八旗骑兵追进山沟,把那支临战脱逃的楚军抓回来暴打一顿。当然了,作为一名合格的将领,他不会真的做出这种失去理智的决定,虽然重重一拳打在空处很难受,但是占领句容县城后,穆里玛已经夺回战场主动权,无论如何,这都是一个值得庆贺的胜利。
下一步,就是打通和延陵镇的联系,尽快救援朱马喇。
占领句容县城后,涥化镇已经失去战略价值,穆里玛毫不犹豫地把那里的两千多清军都调到句容,只留下一队绿营兵起个预警作用。
调集足够的兵力后,他开始向延陵镇推进。
为了避免中伏,他的推进速度很慢,反正不到一百里的距离,哪怕每天只走三十里,三天之后就能和朱马喇会师。他总是天亮出发,不到中午就安营扎寨,精心选择扎营的位置,再用大半天的时间把营寨修得异常坚固。
每天走三十里,总共三天的路程,这样下来中间就要修两座营寨,这两座营寨就是连接句容县和延陵镇的据点,免得他去了延陵镇,却被楚军抄后路。每座营寨里都留下两千清军驻守,哪怕楚军以几倍兵力发起进攻,最少也能坚持个三五天,足够他和朱马喇从原路返回。
万无一失!
汲取方山之战的经验教训,穆里玛离开句容县后,每次行军前都会派出大批斥候,反复侦查周围的地形,再三确认没有楚军的伏兵才下令前进。这样一路走下来,果然无惊无险,连着两天都没有发现楚军的踪迹,延陵镇已经遥遥在望……
在他们身后五十里处,山谷中的一片林子里,几名楚军军官正举着望远镜,观察山前的那座清军营寨。
“穆里玛这座营寨选的地方不错,在山顶上看似乎一马平川,下山再看,营寨周围却地势起伏,遍布沟壑,再加上营墙前面的壕沟和鹿角阵,真是易守难攻。”王进才的战略眼光差了点,但到底是戎马多年的老将,对行军作战的具体问题很熟悉,一眼就看出这座军营的选址非常巧妙,可以说是现有条件下的最佳选择。
“鞑子为什么不在山顶扎营?”东莞营的小飞将张家珍问道:“我读三国总是不明白,马谡在山顶扎营错在哪里,只是因为没有水源吗?但是山顶扎营居高临下,岂不是占尽地利?”
“山顶扎营一般都是不行的。”
王进才笑着解释道:“除了水源之外,关键还是无法封锁山下道路,如果从山顶发起进攻,几百步山路冲下来,到了跟前也没有力气搏杀,马谡一厢情愿想让魏军攻山,魏军却围山不攻,他自己就乱了阵脚……”
冷兵器战争中,没有机枪火炮这种长距离的射击武器,在山顶打不到山脚下,就算楚军的臼炮,也无法对山脚下实现火力封锁,所以在山顶扎营毫无意义。
穆里玛的军营就建在山下,而且离山脚还有一段距离,很明显,他已经考虑到楚军臼炮的威力,特意把军营建在臼炮的射程之外。
“这是块硬骨头,不好啃,我建议放弃。”张家玉也赞同王进才的意见。
“那怎么办?军门让咱们收口袋,不打掉这座军营,穆里玛和朱马喇就会逃回南京!”张家珍一拳砸在掌心,非常着急的样子。
“看来只能请工兵营帮忙了。咱们避开鞑子的两座军营,在中间修两道坚固的工事,把穆里玛和朱马喇堵住!”王进才拍拍张家珍的肩膀,笑道:“硬骨头既然不好啃,就把它撂在一边,找好啃的地方下嘴,这一百里的山路,随便堵住哪里,都能封住口袋……”
楚军准备玩个大的!
不但不打朱马喇,穆里玛也不打,就让他们在延陵镇“胜利会师”,然后一起装进口袋,然后围点打援,消灭济尔哈朗和谭泰的主力……这是参谋部提出的最新作战计划,在军事会议上一致通过,由汪克凡批准执行。(未完待续。。)
………………………………
第九十四章 一环套一环,先打江宁镇
围点打援,是后世里我党我军最擅长的战术之一,在解放战争中有很多经典战例,汪克凡极为熟悉。
要想成功实现围点打援的战术,有两个关键条件。第一是诱饵必须足够分量,围敌之必援,否则敌军来个壮士断腕,不派援兵来,一番功夫就白费了。第二是围得住还要打得动,不能轻易让诱饵跑了,更不能让敌军援兵真的突破包围圈,防止被敌军内外夹攻,反而打个败仗。
楚军弃守句容县,就是为了引穆里玛钻进口袋,以加大诱饵的分量。
朱马喇手下有将近一万清军,再加上穆里玛的几千清军,其中还包括几千名八旗精兵,这么一大坨清军精锐部队被困在延陵镇,无论济尔哈朗还是谭泰都不能坐视不救,只能设法进入宁镇山区救援……那么接下来,就是楚军的表演时间了。
选择宁镇山区当战场,楚军就可以利用有利地形,充分发挥自己的优势,把朱马喇和穆里玛围住,把济尔哈朗和谭泰打垮。
当然,以楚军现有的三万兵力,要同时完成内外两线的作战任务几乎是不可能的,所以还要从后方增派援兵。战局至此,包括汪克凡事先都没有想到,宁镇山区的这场大战,已经发展成关系到整个东征成败的战略大决战,所以后方不用再留余力,而是尽可能向宁镇山区增派兵力。
东征开始以来,金声桓和傅鼎铨一直比较闲,由他们两个出兵相助。加强安庆走廊一带的防务,就能解放汪晟、吕仁青和王鼎的一部分兵力。再从别的地方凑一凑,差不多能凑出来一万五千生力军。这个仗就有的一打。
宁镇战役的规模突然扩大,除了增派援兵之外,还需要更多的,大量的军需物资,所以打通秣陵关补给线就成了当务之急……楚军前些日子对秣陵关进行佯攻,本来就是为了引诱朱马喇和穆里玛,既然朱马喇和穆里玛已经掉进陷阱,消灭张天禄的时机也就到了。
除了张天禄,刘弘遇和郝尚久也要一并解决。否则的话,对楚军漫长的补给线威胁太大。
相比之下,郝尚久被困在宁镇山区里,楚军随时可以把他一口吃掉,没有太大难度。刘弘遇却有清军水师支援,把他打急了可能上船逃跑,如何将其干净彻底的消灭,就需要动点脑筋了。
楚军的计划很简单,就是先搞一场小型的围点打援。把刘弘遇从长江岸边调开,放进宁镇山区里再加以消灭……围点打援的这个“点”,就是秣陵关。
想要围住秣陵关,先得切断张天禄的后路。楚军瞄准了江宁镇。
江宁镇原本有一支楚军驻守,张天禄进攻秣陵关的时候,这支楚军主动撤退。让开了通往秣陵关的道路。前一段时间,他们一直潜伏在江宁镇以西的山区里。现在终于到了重新夺回江宁镇的时候。
为了配合他们的行动,附近的楚军各部纷纷行动。
秣陵关附近的楚军一部穿插到西北方向的牛首山。修筑阻击工事,随时准备拦截前往江宁镇的清军援兵,另一部对秣陵关再次发起猛烈佯攻,以造成张天禄所部的恐慌,干扰张天禄的判断。
与此同时,方山的楚军从涥化镇附近直冲而过,进袭南京近郊,以吸引马国柱的注意,让他不敢向大胜关派出援兵,减轻江宁镇北面的压力。
当涂的楚军却按兵不动,避免惊扰刘弘遇。
江宁镇驻有一千五百名绿营兵,早年间镇子外面有一道围墙,但是因为处在得天独厚的地理位置,这里的人口一直增长得很快,镇子的范围早就超出围墙,围墙四周都有大片的民房。
江宁镇位于大胜关和秣陵关之间,西边是长江,东边是宁镇山区,正好卡在交通要道上,周围则布满了纵横交错的小河小溪,还有星罗棋布的湖泊池塘,是典型的江南水网地形。
这种复杂的水网地形也算得上易守难攻,而且江宁镇前面是秣陵关,后面是大胜关,离长江岸边也不远,随时可以得到各路清军的支援,怎么看都是固若金汤……但也正是由于这些原因,驻守江宁镇的清军戒备松懈,楚军可以奇袭取胜。
奇袭江宁镇的楚军属于火器营,由火枪队总队官王奕率领,兵力一千二百人。王奕兵分两路,派出四百人的阻击部队,对大胜关方向保持警戒,另一路八百人负责进攻江宁镇。
这八百人的进攻部队不会一起冲上去,而是只选用精干人员以“队”为单位组成突击队,配备燧发枪和“雷将军”,以及短斧扒索等工具,并挑选一些熟悉地形的百姓担任带路的向导。这样的战斗部署,充分发挥了楚军以燧发枪为主战武器的特点,把战斗单位尽量打散,各部单独行动,形成多点突破,彼此之间又能互相配合。
“雷将军”就是兵工厂制造的土炸弹,用黑火药掺杂大量的铁砂铅弹,以导火索引燃爆炸。楚军修械所刚刚成立的时候,就能制造“雷将军”,过了这么几年,除了黑火药的威力有所提高之外,现在的“雷将军”和当初没有本质区别,楚军突击队带上雷将军,主要是为了利用它那霹雳如雷的声响和炫目的爆炸效果来制造混乱,或者用大白话来说,就是用来吓唬人的……
汪克凡也曾尝试制造现代意义上的手榴弹,却无法解决发火装置的问题,再加上黑火药的威力太小,更像一个大炮仗,所以还是像个西瓜一样的雷将军更为实用,要知道一个雷将军的装药量等于十几个手榴弹,真要是在敌人脚边爆炸,还是具有一定的杀伤力的……当然了,一般人看到脚底下有个怪东西呲呲直冒火花,都会尽量躲得远远的,所以使用导火索的雷将军肯定比不了手榴弹,更多还是吓唬人的。
能吓唬人就够了。
楚军这次是奇袭,每个突击队只有三四十人,兵力有些单薄,冲进镇子后用雷将军一通乱炸,就能造成极大的混乱,在震慑敌人的同时,顺便也给自己壮壮声势。(未完待续。。)
………………………………
第九十五章 夜战加巷战
楚军奇袭江宁镇,拉开了宁镇战役第二阶段的序幕。
和猛兽捕食猎物一样,奇袭最注重隐秘性和突然性,不能一上来就朝目标大呼小叫地扑过去,而是在不惊动对方的前提下尽量接近之,等到最佳的时机,再突然暴起发难。
王奕率火器营火枪总队一部在天黑后出发,经过一个晚上的潜伏行军,第二天凌晨到达江宁镇附近,涉水渡过板桥浦,在板桥浦西岸隐蔽待机。(板桥浦是一条30里长的小河,现名板桥河,在大胜关注入长江。)
漫长的白天过去后,黑夜再次将领,楚军其他各部也相继进入预定集结地域。亥时三刻,王奕率部从板桥浦西岸出发,趁着夜风向西南疾进,子夜时分,距离江宁镇还有十五里的行程,部队转为跑步前进,隐蔽到达江宁镇外围后,各个突击队分散进入预定战斗位置。
江南地方富庶,江宁镇又紧挨着南京,离长江也不远,所以发展的很快,与其说是一座镇子,不如说是一座小城。明朝初年的江宁老镇有一道围墙,但是两百多年下来,围墙外盖起大片的民房,新城区和老镇已经融为一体,只以那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