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29书城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我的美母教师 | 乡村精品合集 | 乡村活寡 | 乡村欲爱 | 乡村春潮 | 乡村花医 | 欲望乡村(未删) | 乡村艳福 | 乡村春事 | 人妻四部曲

补残明-第347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顾炎武和黄宗羲不由得微微乍舌。王辅臣更是惊讶不已。这些宅子大小不同,多了能值六七十两银子,少了也能值十几两银子,永宁县竟然有这么多人家同时新建房屋,富足程度又超过了他们的想象。

    离着县衙还有几百步的样子,刚刚得到消息的永宁县令带着属官前来迎接,见礼寒暄之后,把汪克凡一行人引到县衙,入寅宾馆安排食宿休息。相比那些新建的宅子。县衙和寅宾馆就显得有些破旧了,不过大明历来有不修官衙的传统。顾炎武和黄宗羲没觉得有什么奇怪。

    让他们奇怪的是,永宁县令唐咏罡竟然也是个二十出头的年轻人。白面无须,脸上还有几颗青春痘,典型的“嘴上没毛办事不牢”,和他们心里的能吏形象差的太远。

    这个刚及弱冠的年轻人,怎么看都其貌不扬,但是永宁县的富足更摆在眼前,难道说,他有施政的秘法不成?

    顾炎武和黄宗羲都是饱学宿儒,养气功夫过人,虽然存着一肚子的疑问,却能耐着性子,慢慢地洗漱用饭。

    寅宾馆安排的这顿饭明显用了不少心思,既不铺张,几样菜肴又颇为精致,除了肉食之外,还有两碟窖藏的蔬菜,大冬天吃起来极为可口,只是其中一盘模样古怪,顾炎武和黄宗羲都不认识。

    因为正赶上过节,大家一起喝了两杯,顾炎武和黄宗羲心里有事,美酒佳肴都味同嚼蜡,对那盘没见过的青菜也没有在意。散席之后,汪克凡单独召见唐咏罡,两个人说了好一阵子话。

    好容易等到召见结束,唐咏罡告退要走,顾炎武和黄宗羲连忙赶上去,客客气气请他到屋中,讨教治理永宁县的施政方略。

    “两位先生看来是误会了!”

    唐咏罡对这两位著名的前辈很尊重,恭敬说道:“晚生出身于隆武三年的恩科,赴任永宁尚不足一年,本县得以大治,和晚生并没有太大干系,万万不敢掠人之美,粉饰功劳!”

    “一年时间可以发生很多事情了,前任永宁县令是吉安府王家的子侄吧?想来是有几分本事的,不过创业难,守成更难,永宁能有这个局面,唐大令又何必过谦?我和梨洲先生真心请教,还请指点一二!”顾炎武见他推脱,轻飘飘几句话就堵了回去,一定要问个究竟。

    在汪克凡面前,顾炎武因为地位悬殊过大,又有求于人,难免患得患失,但他当过官,打过仗,这些年又走南闯北,名符其实的老江湖,在唐咏罡这个毛头小子面前就显得游刃有余。

    “这个嘛,说来话长。”

    长者问,对勿欺,唐咏罡只好仔细解答:“据我所知,早年间永宁县没什么特别之处,在江西诸郡县中算是最贫苦的几个,隆武二年又被清军攻陷,士绅逃散大半,百姓苦不堪言。可是自打汪军门领军收复此地之后,永宁就眼见着一日强过一日,明明加倍征收赋税,乡里间却日益富足……”

    黄宗羲惊讶地问道:“噢?真的加倍征收赋税,却不是轻赋薄徭吗?”

    没搞错吧!横征暴敛,却能国泰民安,天下哪有这个道理?

    “决计不错,晚生赴任之初也颇为惊讶,想不通其中的缘由。”唐咏罡有意停顿一下,吊足了气氛才说道:“晚生后来才知道,本县有一千余子弟在楚军,只要家中有一人当兵,每年就能送回来十余两银钱,若是做了军官或者立下军功,家中的银钱就更为宽裕。”

    井冈山就在永宁县境内,作为楚军的老根据地,吉安营和刘淑的部队里有很多永宁子弟。

    黄宗羲恍然大悟:“不错,我怎么没有想到这一节呢?千余永宁子弟从军,足可惠及万户百姓,听说楚军从不拖欠军饷,难怪永宁如此富足。”

    顾炎武却连连摇头,说道:“那也不对!永宁虽是小县,也有近十万丁口吧?就算军饷可以接济上万户百姓,其他人又凭什么过活?”

    “这就是汪军门的功德了!”唐咏罡笑着说道:“楚军在永宁开矿设厂,百姓们只要肯下力,一年到头总能找到赚钱的活计,况且本县的官田都由县衙统一管理,虽然加倍征收田赋,却免去了各种杂捐,算下来比租种私田划算得多,哪怕贫苦百姓也不愁温饱。”

    井冈山修械所,一度是楚军唯一的兵工厂,负责为大军提供装备弹药,各种各样的物质需求量很大,再加上清军最猖獗的时候,湖广和江西都相继沦陷,井冈山地区是楚军最重要的后方基地之一,所以这里设有很多机构,大力进行基础建设,对劳动力的需求也很大,从而带动了当地的经济发展。

    “在山沟里开矿设场,能赚钱吗?”顾炎武只听说过工场,没听说过工厂,两个字音同字不同,含义也有些类似,倒不妨碍他的理解,但是他对井冈山地区的情况不了解,所以对唐咏罡的解释并不信服。

    “百姓愿意租种官田?这倒新鲜,你快说说看,到底是怎么回事?”黄宗羲关注的角度又不一样,对国之根本的农事更为敏感。

    明朝灭亡原因很复杂。

    比如社会的经济结构起了变化,从单一的农业社会向商品社会过渡,出现了资本主义的萌芽,但是上层建筑却没有及时发生转变;

    又比如明末的土地兼并越来越严重,再加上天灾*不断,贫苦百姓生活难以为继,不得已揭竿而起;

    还比如国家制度存在严重的先天缺陷,无论政治、经济、军事,文化各方面,都存在极大的内耗和资源浪费,以至于和汉唐宋这几个朝代比起来,明朝总是让人觉得特别憋屈;

    再比如……

    更比如……

    由于时代的局限性,黄宗羲还没有意识到社会结构转变的重要性,对农事更加关注。不过这也没什么错的,农业方面出了问题,也是明朝灭亡的一个重要原因,没有粮食吃,老百姓就要造反,水能载舟亦能覆舟,就是这么简单的道理。

    “这个题目太大,一下子说不清的。明天一早,汪军门就要上井冈山巡视,两位先生若有兴致,不妨同去走一趟,晚生再仔细解释。”唐咏罡连连告罪,汪克凡刚才给他布置了好几个任务,正等着回去一一落实,不能再陪着这两个好奇宝宝海阔天空的聊下去了。(未完待续)r655

    s


………………………………

第一零一章 官田

    汪克凡缺乏人才,很想招揽顾炎武和黄宗羲,甚至包括脑后生着反骨的王辅臣。:3。

    但顾炎武和黄宗羲都是这个时代的精英,只靠言语忽悠并不容易,哪怕像大耳贼刘备一样摔孩子外加哭鼻子,也未必能让他们忠心投靠。

    耳听为虚,眼见为实。

    最好的办法就是让他们自己看,看看楚军和其他的军队有什么不同,看看楚勋集团的所作所为,让他们自己思考,自己判断,自己做出选择。

    合则留,不合则去。

    所以汪克凡要带他们一起巡视,以加深对楚勋集团的了解。

    对王辅臣的策略稍有不同。此人虽然身为武将,却是个心活的人尖子,稍稍流露招揽的意思,他就会根据自身的利益进行权衡考虑,汪克凡还没有想好这个人该怎么用,所以不会开出太高的筹码。

    王辅臣年纪轻轻,还没有家室,如果足够明智的话,就会舍弃以往的那点成就,加入楚军重新开始,而不是回到大同送死……如果他看不清形势,执意要回大同,汪克凡就会采取一些非常手段,以免满清得到这员良将。

    情况不同,区别对待,从庐陵到井冈山这一路上,汪克凡对王辅臣多有笼络,时不时会谈谈心,对顾炎武和黄宗羲却保持着一定的距离,彼此之间还没有做过深入的交流。

    大家都不着急。等看清楚了,想明白了。或者有想不明白的问题,自然会进行交流。

    为了让顾炎武和王辅臣安心慢慢逛,汪克凡派人先行赶往桂林。向隆武帝呈交姜瓖的奏章,并且好言安抚顾王二人——所谓磨刀不误砍柴工,得给朝廷一个缓冲的考虑时间,把奏章先送上去后,等咱们到了桂林,隆武帝也正好考虑成熟,什么事都不耽误。

    对于山西战事的结局。汪克凡并不看好。由于山西位于满清控制区域的腹地,隆武朝廷哪怕倾尽全力,也只能从侧面进行支援。姜瓖兵败的结果很难扭转……坚持的时间长一些,对南明就更有利些罢了。

    鞭长莫及!

    既然鞭长莫及,就不用太过纠结,还要一些更重要。也更棘手的问题急需解决。

    军事方面的一大摊子事先不说。回到桂林后该采取什么策略,汪克凡就没有完全想好。隆武新政遭到重挫,必须进行坚决的反击,但是为了捉老鼠,不能把房子都拆了,这里面的分寸很难把握。

    下手太轻,文官勋贵和士绅地主不疼不痒,以后仍然是个巨大的隐患。

    下手太重。又会打破朝局的平衡,除掉一个日薄西山的东林党。又扶植起来一个更加难以对付的帝党,文官勋贵和士绅地主的同盟也更加牢不可破,楚勋集团却变成了众矢之的。

    “这种勾心斗角的事情,真是不好搞!”

    汪克凡前世是一位军校讲师,军事理论是他的强项,经过这几年的磨砺,实战指挥能力也大幅提高,对上孔有德、谭泰这样的满清名将毫不逊色,并且能够战而胜之。但是说到政治斗争,他却只是中上之资,大而化之的方针方向不会偏差太远,具体细节上却不够细腻……

    在寅宾馆里住了一夜,第二天一早,汪克凡一行人出了县城,在唐咏罡的陪同下前往井冈山。

    时令正值农闲,田野里看不到耕作的农夫,黄褐色的土地光秃秃的,没有越冬的庄稼。随着峰回路转,地势渐渐升高,进入了真正的山区,黄宗羲、顾炎武和篆姬都舍弃了颠簸的马车,或骑马,或乘驴,反倒觉得神清气爽。

    转过山脚,一片宽阔的谷地突然映入眼帘,一条清澈的河流蜿蜒流淌,两岸种满了绿油油的庄稼,郁郁葱葱,生机盎然!

    “这种的是什么?”顾炎武一愣,催马上前细看。

    “是麦子!”王辅臣是北方人,从小吃面食长大的,一眼就认了出来。

    “不错,种的就是麦子!”黄宗羲点点头,又对唐咏罡问道:“若是我猜得不错,这应该是稻麦轮种吧?先收了一季秋稻,又种了一季冬麦。”

    唐咏罡赞道:“梨洲先生果然熟知农事,本县的官田自两年前,就开始推行稻麦轮种,所收比往年增加六成。”

    黄宗羲一皱眉头:“稻麦轮种,一岁两熟,收成当然多于单种一季秋稻,只是过于耗费田力,贵县两年前就开始轮种稻麦,明年冬天恐怕就要休耕了。”

    “那倒不必。”唐咏罡笑着说道:“种上一季冬麦之后,第二年再种一季豆类,就能补足田力,还凭白多了些收成。”

    “噢?这法子倒新鲜,种豆子可以补充田力么?”黄宗羲大感兴趣。

    “这还是汪军门传授的秘法。”唐咏罡解释道:“无论黄豆、绿豆、泥豆、蚕豆、豌豆,只要开春种上一季,就可保田力不减……”

    豆类作物能固定空气中的氮,增加土壤中的氮素,用豆类作物参加轮作,即能获得一季粮食,又能弥补土壤中养分的损耗,是一举二得的好办法。

    “汪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1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