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补残明-第344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过年是农闲时间,老百姓大多都在猫冬。但苦日子里该乐呵还得乐呵。城隍庙有一场好大的庙会,离着老远就人山人海,到处都是喜气洋洋。百姓们尽量穿着最好的衣裳,哪怕打满了补丁也要浆洗的干干净净,当家的掏出个大子,给小孩买两块炸年糕,一家人的脸上就挂满了幸福而满足的笑容。
看到这样的气氛,汪克凡心里有了底。
穷并不可怕。可怕是死气沉沉,不思进取。只要百姓们有这股精神气,就能通过努力,改善自己的生存条件。
看来樊文钦和刘淑干的还不错。
以前因为条件有限,汪克凡对吉安府基本采取放羊的态度,主要依靠樊文钦和刘淑这两个江西本地人进行管理,现在看来,他们两个之间虽然有些小矛盾,小分歧,反而会形成互相监督,把工作完成的更好。
但这还不够。
对于吉安府这个群众基础良好的“革命老区”,汪克凡有更高的期望。
当天晚上,他把萧惜远找去,针对吉安府的各项工作进行了一次长谈。萧惜远本来惴惴不安,但是汪克凡既没有甩脸色,更没有为难穿小鞋的意思,态度非常诚恳,给他吃了一颗大大的定心丸。
开什么玩笑?萧惜远是傅冠精心挑选的人才,特意派到江西来的,还指望他能成为汪克凡的得力臂助。汪克凡心里装的是国家大事,对有能力的人才一向求贤若渴,连顾宗福那样的臭嘴巴都能忍,当然不会因为一句话就把萧惜远打上标签。
管理一个州府,就像管理一个小国家,方方面面都要考虑到,汪克凡在内政方面水平一般般,长于理论却缺乏实际经验,尤其管理一个州府的具体工作,未必比这些明朝的士大夫人尖子更强,所以他并没有端着提督操江的架子指手画脚,而是以一种平等的姿态和萧惜远交换意见。
但他也有自己的长处。毕竟多了四百年的见识,汪克凡的视野要开阔的多,眼光也更加长远,有些关键点上更能一针见血的指出其中的利弊,拿出一个建设性的意见,让萧惜远敬佩不已。
大海航行靠舵手!
汪克凡的精力和能力都是有限的,只能把握大方向,具体工作还要萧惜远这样的官员来做。
“手里有粮,心里不慌,农事关系到国家根本,岱山在吉安府为官一任,当以农事为重中之重。不过上府的要求太高了,你虽然夸下海口,我却不能答应,免得害了吉安一府百姓……这样吧,我给你三年时间,把吉安府做到中府,就算你大功一件,如何?”
和江南、湖广这样的鱼米之乡比起来,江西的粮食产量不算太高,吉安府西侧又是井冈山等山区,很难达到上府每年征粮廿万石的要求,而中府只要十万石,实现起来就没有那么困难。
白天的时候,萧惜远一时冲动,号称要把吉安府做成上府,紧接着就后悔了一天,不料汪克凡一句话把这件事就揭了过去,他的心里既感激,又惭愧。
“中府么?现在吉安府就是中府,这算什么功劳?”
“现在田赋收的太重,这个中府是掺了水的,你把田赋降下来,如果还能做到中府的话,当然是了不起的功劳。不过还有一件事,在降低田赋的同时,田租和借贷利息也得降下来,田租最少要降三成,借贷利息不能超过两成……”
汪克凡降低田赋,是为了缓解社会矛盾,改善农民处境,进而提高农业生产能力,如果好处都被地主拿走,降低田赋就失去了意义。
在农业社会里,地主和农民之间的矛盾是最尖锐的社会矛盾,尤其在封建王朝的末期,这个矛盾会迅速发酵激化,进而引发大规模的农民起义战争,导致社会秩序的崩溃。不解决这个矛盾,国家就无法从根本上得到稳定,哪怕汪克凡做出再多的努力,也像坐在火药桶上,随时会被炸得灰飞烟灭。
温和“土改”,是唯一的出路。
任何人都不能跳出时代的局限,明末最多只有一点资本主义萌芽,没有工人阶层,也没有真正意义上的资本家,汪克凡所能依靠的,只有农民和地主,减租减息就是为了调和他们之间的矛盾,然后才能谈到将来的发展道路。
“是要和湖广一样,搞减租减息么?”萧惜远早就听说过一些风声。
“不错。”汪克凡点了点头。
湖广现在只搞了一些小面积的试点,最成功的就是湘潭县,但是也遇到了不小的阻力,桂林发生的流产政变又给他敲响了警钟,围绕减租减息的斗争将是长期和艰巨的,士绅地主的利益遭到侵犯后,随时可能发起疯狂的反扑。
如果在湖广全省全面推行“土改”,步子一下子迈得太大,后果很难预料,不如把下一个突破口放在吉安府。吉安府是楚军的老根据地,士绅地主的能量有限,正好当做一块改革试验田,哪怕出了问题,造成的影响也有限。
“这件事我倒是琢磨过,在吉安府搞减租减息的话,不说十拿九稳,七八分的把握还是有的。”萧惜远显得很有信心。
“为什么?”汪克凡的心里已经有了答案,但还是想听听萧惜远怎么说。
“呵呵,这其实很简单的。吉安府这两年都是加倍征收赋税,如果能把田赋降下来,田主的负担就减轻了一半,哪怕少得三成田租,里外里他们还是赚了……”萧惜远看来的确考虑过这个问题,一下子就说到了关键的地方:“至于借贷利息么,那些缙绅豪强赚的本来就是昧心钱,限制到两成以下,已经很宽松了,谁要是因此滋事,官司打到圣上面前我也不怕。”
汪克凡点点头,赞许地说道:“不错,这个三成田租和两成的借贷利息,里面其实都是有讲究的,只要是本分人家,应该都能承受,如果有个别刁民敢于违抗,手段不妨放强硬一些,出了什么事情有我给你撑腰!”
“二五减租”,是我党我军的成功经验,在抗日战争中曾经发挥过积极作用,连老蒋都加以模仿,在抵抗外敌侵略的时候,减租减息是缓解内部矛盾最有效的手段。
“请汪军门放心,吉安府这两年别的没有做,清丈田亩搞的还是不错的,各乡各里的鱼鳞册都是新做的,绝不会让人钻了空子。”萧惜远自信地说道:“学生今天在这里愿立下军令状,以三年为期,若是不能把吉安府做成真正的中府,学生自请充军发配!”
“哈哈哈!好啊,你要是想当兵,我正求之不得!楚军里都是秀才带兵,有个探花郎倒也不错!”
汪克凡和萧惜远虽然是第一次打交道,但对他印象还不错,这个人头脑清楚,思维敏捷,综合素质明显比一般的楚军将领高出一个档次,虽然有时候略显毛糙,但考虑到他只是二十多岁的年轻人,并不是太大的问题。
人才!汪克凡急需人才,求贤若渴!他的班底还是不够厚实,否则的话,在很多事情上都能采取更加积极的态度,而不是妥协……
想什么来什么,第二天中午,汪克凡一下子见到三个优秀的人才。(未完待续。。)
………………………………
第九十七章 三个难得的人才
三个人才,头两个是顾炎武和黄宗羲,第三个是王辅臣。
按照最初的计划,汪克凡在吉安府不会停留太长时间,简单巡视后就要转道井冈山,视察那里的修械所,然后进入湖南。
但是听说顾炎武和黄宗羲要来,他就特意多留了一天,要见见这两位后世闻名遐迩的大儒。
一个民族想要在历史长河中屹立不倒,既要有海纳百川的胸怀,更要尊重自己的文化传承,如此才能兼收并蓄,又不会迷失自我……儒家文化,就是中国几千年文化传承的代表。
顾炎武、黄宗羲、王夫之等人,就是这个年代的儒家子弟中的翘楚,汪克凡对他们一直保持应有的尊重,哪怕王夫之的个人品德有缺陷,也没有打压,反而把他调到岳麓书院,担任清贵的“教授”(明朝的教授是七品官,大致相当于大学的副校长)。
王夫之的人品差,翻翻南明史书就一清二楚。
他在永历政权里属于“楚党”成员,官虽然不大,却和袁彭年、蒙正发等“五虎”沆瀣一气,积极参与党争,和堵胤锡斗,和何吾驺斗,和马吉祥斗,和陈邦傅斗,和张家玉斗,和朱天麟斗……每天忙着内斗,没干过一点正事。
所谓的楚党,其实就是东林党晚期的翻版,只是和军阀李成栋联合起来了,他们唯一的目标就是争权夺利,把持朝政。比如堵胤锡当时担任内阁首辅,在湖广前线浴血奋战,王夫之等人却在后方泼脏水,扯后腿,和南宋秦桧起的作用差不多。
永历四年孔有德攻陷桂林,永历帝逃亡南宁,王夫之看到局势难以挽回,竟然扔下逃亡中的皇帝,自己跑回湖广老家,遵制剃头当“遗民”去了,可是他拼命攻击的“吴党”,却仍在奋勇抗清。
永历政权后来又坚持了十二年,直到永历十六年才宣告灭亡,王夫之身为朝廷命官,却一直躲在湖广老家当缩头乌龟,他的人品,绝没有自我标榜的那么高洁。
除此之外,王夫之在各种文章里拼命吹捧何腾蛟、翟式耜等人,攻击堵胤锡、朱天麟等所谓的“吴党”成员,对东林党和楚党百般粉饰,对吴党和农民军极力污蔑,他所写的《永历实录》里面,有很多地方已经不是春秋笔法,而是彻底的颠倒黑白。
但不管他怎么污蔑,事实都摆在那里,永历帝和大西军联手,才能继续抗清十二年,农民军的李来亨、袁宗第、郝摇旗等几万将士,都为抗清斗争献出了生命。
也许在王夫之看来,这些“贼寇”本来就该死吧……
和王夫之比起来,黄宗羲要强一些,但是屁股太歪。
黄宗羲的父亲黄尊素是东林七君子之一,老师是东林党巨头刘宗周(就是那个为了求名绝食而死的刘宗周),所以黄宗羲的屁股一直死死坐在东林党一边。
在弘光朝的时候,黄宗羲积极参与所谓的“南渡三案”——大悲和尚案、童妃案、太子案,一心想扳倒弘光帝,换东林党支持的潞王上台。
(福王朱由菘的祖母,就是万历皇帝宠爱的郑贵妃,当年为了立太子,福王一脉和东林党结下了死仇,所以东林党搞出“南渡三案”,想把弘光帝拉下马,限于字数,三案的具体内容就不介绍了。)
在童妃案里,黄宗羲大造舆论,瞪着眼睛说瞎话,想否定弘光帝的福王身份,把他打成一个窃取皇帝宝座的冒牌货,作为一个封建士大夫来说,黄宗羲的所作所为可以用大逆不道来形容。
真的假不了,假的真不了,弘光帝就是福王朱由菘,南渡三案还是没有扳倒弘光帝,黄宗羲又开始造谣,把攻击的矛头对准了弘光太后,东林党人这样兴风作浪,对于弘光朝的迅速灭亡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
隆武二年,弘光朝已经灭亡,黄宗羲投奔鲁王朱以海,担任兵部主事,博洛率领清军南下,鲁王朱以海兵败退往舟山,黄宗羲和王夫之的选择如出一辙,看到鲁王处境艰难,清军难以抵挡,就回到满清统治下的浙江老家,遵制剃头当遗民,还躲在家里写文章,大义凛然的斥责马士英等人弄权误国,导致弘光朝廷灭亡。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