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大国重器-第394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中心计算机,为动力装甲士兵提供了诸如风向、目标识别、标注、锁定、射击辅助控制在内的计算。
外骨骼表面的装甲采用了超高强度复合纤维与合金丝网多层编制而成,内嵌两毫米超高强度陶瓷内衬,全套动力装甲仅重四十公斤。
正面五毫米厚的装甲,足以抵御百米内三十毫米机炮钢芯穿甲弹直射,防护力超群。
由于有稳定的支撑,士兵们无需担心后坐力,可使用二十毫米机炮,在背后携带一百五十发炮弹作战。
通过枪身观瞄设备,向计算机提供数据,由主控计算机提供目标捕捉、射击目标威胁程度标注、射击辅助在内的一系列运算,协助士兵听从上级指令,快速清除敌军。
在每个班组内,还有一名士兵会在肩头安装一部微型导弹发射装置,身后背负二十枚一尺长微型导弹、云爆弹、微型防空导弹等武器,对五公里内的地面、车辆、空中目标展开远程打击,为所在班组提供地面战术攻击、近程空中防护在内的作战要求。
另一方面,采用了新型超高功率电机的动力装甲部队,机动力也超强。
穿戴动力装甲的士兵,可以以二十公里时速正常行军,也可以保证半功率三十公里快速步奔跑。
极限时,还可以以满功率四十公里极速突击。
其机动力,远胜普通部队,近似于机械化部队。
且动力装甲部队可在地形复杂的山区、丛林等地带自如行动,既有步兵活动范围不受限制的优点,又有机械化部队机动范围广的优点既能对小目标突击、又有对固定堡垒群强行攻坚能力,可谓是一个适用范围极广的新型军种。
每个动力装甲背后,都有一个小书包大小的电池包,足以为动力装甲提供四个小时全功率作战、六小时半功率作战,及百分之三十功率普通行军警戒动力支持。
动力电池可以通过快速更换电池,实现长时间作战。
战后由随行的柴油发电车充电舱,为半个连的士兵提供战场充电,只需三小时即可全部充满。
紧急情况下,可在损害电池使用寿命的前提下,对电池进行急速充电,十分钟即可充满百分之九十的电力,满足部队持续作战需要。
为了保证士兵安全,电池包位于较少会受到攻击的背部,由多层超高强度合金盒防护。
同时合金防护盒底部侧下方,有一个较为薄弱的泄能窗口。
当防护盒被意外击穿,电池有可能爆炸时,泄能窗会首先被膨胀的气体击穿,让能量通过泄能窗口快速排出,降低对士兵的伤害。
根据后世实战检验,这个时代的军队轻武器完全无法击穿动力装甲,就算是重机枪也很难击穿表面装甲,倒是有可能破坏外部观瞄仪器。
这个只需要做好战场快速检修更换即可避免。
在士兵注重自身防护的正常战术动作下,动力装甲部队完全可以无损消灭数倍于己的普通军队。
在必要的时候,德汶可以迅速组建起数以千万计的动力装甲部队。
如此庞大的部队,在不考虑敌人狗急跳墙动用核武器的情况下,便是横扫全球也不在话下!动力装甲部队的建成,让德汶终于有了基本的安全。
第五百六十七章 走出摇篮(终章)
到2004年,中华制造在德汶的几大制造中心城市全部建设完成,科技发展再一次进入到狂飙阶段。
当年底,遍布全岛的雷达警戒体系全面建成。
这一警戒体系由总计上万台无人值守型米波、微波、毫米波、激光等遥控雷达车组成,采用模块化制造,在维修的时候,只需要更换损坏模块即可,相当方便。
雷达车平时隐藏在山头、高地的隐蔽洞窟之内,处于待机状态。
一旦需要,指挥部便可通过光纤,打开大门,遥控雷达车驶出隐蔽洞窟,在预设阵地展开。
雷达数据通过光纤与骨干通讯网相连,将数据实时传送至数据中心进行实时处理。
利用光纤的高速特性,通过对遍布全岛类型完备、数量众多的雷达数据进行实时分析,可以对极其细微的雷达信号作出精确探测。
纵然是号称无法发现的隐形飞机,在这张严密的雷达网面前,也无所遁形。
分批开机,大大增强了雷达的生存几率。
而庞大的雷达数量,易于维修更换的模块化设计,更是让敌人几乎无法将其彻底摧毁。
警戒体系的建成,大大地提升了德汶对海空的掌控力度。
当世界各国还在对德汶发展反应迟钝之时,中华制造受德汶军方委托,代为研发四代隐形战机,以保卫领空。
中华制造与国内接洽,用从秘密渠道获取的f119发动机完整设计图纸及工程制造图纸,连同全套的制造设备图纸,向国内换取到了进展缓慢的s15发动机的全套资料。
根据这些不完整的资料,中华制造只用了半年时间,就成功研制出代号为“推动力”的大功率涡轮风扇航空发动机。
该发动机,其实就是历史上最终研发成熟的国产s15,其加力推力达到了18吨,远大于这时才14吨的117s和f119。
并且成熟版的s15,还具备了三元矢量技术,在兼顾了隐身性能同时,极大地提升了战机的机动性。
国内用中华制造提供的样机进行测试后,对其优越的性能为之震惊,毫不犹豫答应了德汶方面提出,用全部歼20前期研发资料,换取s15全套技术的要求。
拿到歼20前期研发资料以后,中华制造研究人员以其为蓝图,仅过了一年半,就再次刷新了国内方面的认知,制造出了代号为“守卫者”的四代隐身战机。
该战机基本采用了国内的外观设计,只是因为有动力更出色的s15,取消了原设计中的鸭翼。
在保证飞机升力的同时,极大地提高了战机的隐身特性。
这一设计,后来也被国内所采用,原本历史上争议颇大的鸭翼款歼20,在这个时空再无踪影。
2006年中,守卫者原型机秘密海运至国内,送到阎良试飞基地进行试飞。
国内试飞员在试飞过改型飞机之后,对其性能赞不绝口,极为推崇,甚至认为就算是美国的f22,也绝不是这款战机的对手。
在征得了德汶军方的同意后,两国飞行员举行了一次隐形战机与三代机之间的对抗演习。
演习的结果令所有人都瞠目结舌。
在不依靠地面防空体系提供支持、也不考虑携弹量的条件下,隐形战机对歼11、歼10,竟然打出了击落180架次敌机,自身无一损失的惊人战绩!这次演习,彻底颠覆了国内对隐形战机的认知,明白到拥有四代机迫在眉睫的必要性,和巨大战略价值。
守卫者研发成功之后,中华制造根据德汶军方要求,契合德汶地形条件,再接再厉,以守卫者为原型,用时半年,研发出了短途滑跑垂直降落版守卫者2型隐形战机。
守卫者2换装了采用变频技术的“推动力”2型发动机,其最大推力达到了不可思议的25吨。
不同于f35用速度换推力的妥协,采用变频技术的推动力2型发动机,可以在起飞阶段采用大涵道增加推力,在起飞后则收缩涵道,以达到超巡需要。
守卫者2型的出现,彻底弥补了德汶缺乏纵深的致命缺点。
其可以隐藏在山谷之内,通过较短的跑道滑行起飞,对敌作战。
当机场暴露,跑道被敌方摧毁后,又能利用垂直降落能力,返回机场降落,大大地提高了战机的出勤、生存几率。
必要时,它甚至可以隐藏在山体洞窟内,利用山洞内的隐蔽跑道,悄然起飞执行战斗任务。
这对于毫无战略纵深的德汶来说,可谓是至关重要。
德汶军方喜出望外,一口气采购了两百架守卫者2型,短距起飞垂直降落隐形战机,又采购了五十架守卫者1型,两者相辅相成,共同执行着保卫德汶领空的使命。
雷达警戒网络、隐形战机的装备,让德汶安全得到了充足的保证,白云天终于可以长出一口气,开始考虑如何移民太空的问题了。
星际移民,最重要的一项关键技术,就是如何低成本地脱离星球引力,进入到外太空。
按照现在的宇航技术,火箭是唯一手段。
但是火箭高昂的发射成本、准备周期,都严重制约了人类迈出地球的步伐。
要满足大量、无需太多准备的宇航需求,还需要一种极为便捷、成本低廉的飞天技术。
2008年,德汶在岛屿中心山区,选择一座海拔4251米的高山,对山头进行整形,修建了一条长度为三公里的电磁轨道。
当年底,该轨道进行了首次测试。
当程序启动,轨道以此通电形成电磁斥力,推动轨道间的三角形飞行器飞速向前。
短短的一分钟时间,飞行器的加速度即达到了6马赫,根据监视器的镜头,和身上连接的检测仪器显示,被固定在座舱中的猴子虽然表情有些难受,却并无生命危险。
60秒之后,飞行器即从轨道脱离,以六马赫的速度,向着天空急速飞去。
由于大气层阻力,飞行器在高速脱离地球引力的同时,飞行速度也在迅速衰减。
当飞行器抵达地球上方65公里时,速度已不足以推动飞行器继续脱离地球引力,即将掉落回地面。
不过此时,大气层中的空气,也稀薄到微不足道的地步,不会再对飞行速度造成较大阻力。
“火箭点火!”
在指挥部命令下,控制中心操作员按下了开关,向高空中的飞行器发出点火指令。
不需要抗拒脱离地面的巨大阻力,飞行器省去了庞大的一级火箭,仅仅依靠两支小型助推火箭,就将飞行器再次加速到十马赫的高速,超出第一宇宙速度,飞快脱离地球引力,向更高空飞去。
当氢燃料消耗殆尽时,飞行器已经顺利抵达200公里近地轨道。
近地轨道虽然大气稀薄,但终究还是会对卫星有一定阻力。
因此如果卫星处于低轨近地轨道,如果不采用火箭进行轨道保持,通常几天就会掉下来。
但是在这个高度,地球的引力已经变得很小。
当小型助推火箭关机后,地面指挥部再次下达指令,启动了电推火箭。
电推火箭采用的是电离推动,不需要燃料介质。
只是它的推力较小,如果在地面就启动电推,根本无法推动飞行器。
然而在这个引力微弱的太空,电推却能发挥大作用,推动着飞行器绕地球飞行同时,对轨道进行微调,经多次变轨,逐步抵达远地轨道。
经过半月的调整,测试飞行器成功抵达预定轨道,开始绕着地球运行。
成功了!虽然还没达到三万六千公里的远地轨道,但这也意味着采用电磁轨道以替代一级火箭,采用小型助推火箭到达近地轨道,再用电推升上更高轨道的设想是正确的。
这一实验,为降低发射成本,频繁发射奠定了基础!指挥大厅中华制造与国内的专家们都站了起来,用力地鼓着掌,脸上喜悦无限,兴奋不已。
这次实验的成功,为未来航天普及化,打开了一扇大门。
中华制造与国内专家再接再厉,在对这条实验电磁轨道进行分析总结之后,选择了海拔六千米的青藏高原,重新修建了一条长达十公里的大功率电磁轨道。
新的大功率电磁轨道,最大弹射载荷达到了五吨,确确实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