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29书城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我的美母教师 | 乡村精品合集 | 乡村活寡 | 乡村欲爱 | 乡村春潮 | 乡村花医 | 欲望乡村(未删) | 乡村艳福 | 乡村春事 | 人妻四部曲

抚宋-第653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高迎祥很是心痛。
  白天的作战,他遭遇到了意料之外的损失。
  顶在最前面作战的,可是他从云南带出来的百战老兵。
  这一战,损失泰半。
  但是他却并不心急,
  因为他知道,胜利必然是属于他的。
  他等得起。
  此刻,解宝就在眼前,陈天松已经逃之夭夭,左右两路,魏武与田真并没有急于来救援自己,但正是这样,才会让卢本安焦灼。
  他们两个去封口子了。
  一旦让魏武与田真封上口子,卢本安可就成了翁中之鳖了。
  今夜,卢本安必跑。
  其实他认为在后饷的时候,卢本安就应当撤离了。之所以撑到这个时候,或者他是认为夜晚更能让他的撤退从容一些。
  可是高迎祥怎么可能让对方悠闲的离去呢?费了老大的劲儿,诱敌深入,不就是想狠狠地啃一口敌人吗?
  当然,卢本安想跑,可以。
  但卢本安麾下的那些仆从军,可全都得给我留下来。
  想来,卢本安应当有这个觉悟。
  舍不得孩子,那就连他这个娘也点留下来。
  一名校尉匆匆走进了高迎祥的大帐,给他带来了玛瑙河的消息。
  高迎祥愕然半晌。
  难怪卢本安一直强自硬撑着,原来他在等着这支队伍。
  背心里嗖嗖地冒出了一阵子冷汗。
  堵在玛瑙河的这支军队是属于魏武的白羽军的,不到千人的战力,魏武在安排的时候,甚至忘了通报高迎祥一声。
  而魏武的本意,也并不认为那里会出现敌人。
  他只是想让这支跟着自己多年的老部下能多保留一些种子而已。
  可是歪打正着之下,这支五百余人的队伍,竟然在玛瑙河的石桥之上,硬生生地拦住了一支三千人的辽国精锐骑军。
  在高迎祥擦着头上的冷汗,决定一定要在战后好好地奖赏一下这支英雄的部队的时候,卢本安却是默默地开始安排撤退的事宜了。
  毫无疑问,胞弟的轻骑突击的计划失败了。
  他不能再等下去。
  必须要撤退了。
  而在劲敌面前,如何撤退自然也是一个大问题。
  该付出去的,就必须要付出。
  大辽男儿自然不能留下来。
  好在还有大把的仆从军可以隔绝敌人的追击。
  三更的时候,辽军突然向高部发起了猛烈的攻击。
  然后,在战场的后方,作为督战队存在的辽军本部却是策马转身而去。
  上万的正在舍生忘死向前进攻的仆从军被他们的主子毫不犹豫地遗弃在了战场之上。
  “便是一万头猪,宋军砍死他们也还是需要很长时间的!”
  卢本安回头看着烈火熊熊的战场,咬牙切齿,极不甘心。
  胜负其实也就在一线之间。
  白日里的战斗,要是再攻破宋军一层防线,那胜利就绝对会属于自己。
  战事不利,主要还是赵军不给力,再就是陈天松那个混帐的不战而走,等自己回去之后,一定好好好地与刘豫清算,这个陈天松,得死。
  南方的宋军,与北方的宋军有很大的差别,这一点,通过这一场战事,让卢本安有了深刻的体会。
  这些南方的宋军,更像当年的河北边军。
  那支曾让大辽无比头痛的军队。
  张任与周全两人并排躺在担架之上被抬着往回赶。
  两个人都闭着眼睛不想说话。
  不是没有力气,
  而是真的没有心情。
  这一仗下来,五百人的队伍又去了一大半,这让周全欲哭无泪。
  当援军赶到的时候,玛瑙河边的残酷景象让所有人都震惊不已。
  五百人,在这里足足守了一天,顶住了三千辽军的轮翻猛攻。
  而倒在他们面前的辽军,起码也有五六百人。
  在睢县的伤兵营里,两人足足躺了五天,才终于有了力气下床,而这一场大战最后的消息也终于传到了这里。
  辽军河北路总督卢本安还是逃走了。
  只不过伪赵最后的精锐,却被高迎祥留了下来。
  从这个层面上来讲,这一战高迎祥还是实现了萧诚想要达到的战略目的。
  赵军的有生力量已经几乎被消灭殆尽,在这个方向之上,宋军基本上可以做到予取予求了。
  更为重要的是,这一仗过后,伪赵地面之上反对他们的力量将会实力大增的。
  原本一些不得不屈从于伪赵的地方实力派,肯定会把目光转向大宋的。
  曲珍的伪赵政权,已如风中之烛,摇摇欲坠。
  卢本安是高迎祥故意放走的。
  这样的一个重要人物,如果死在战场之上或者落在大宋手中,都将变成了一个烫手的山芋。
  毕竟,萧诚还不想这么早与辽国便硬碰硬地撞上。
  可要是卢本安出了事情,即便是为了安抚幽燕汉人势力,辽国朝廷多半也是要兴兵替卢本安复仇的。
  而卢本安本身便与镇南王耶律珍存在着竞争关系,让他回去,说不定还能牵扯一下耶律珍,避免耶律珍在南方一家独大,说一不二。
  这两个人都不是省油的灯。
  两个人在辽国的光芒都亮了,彼此都感到有些刺眼睛。
  魏武的一双铁脚踩在青石板上那特有的声音,让熟悉他的人,隔着老远便知道是他来了。
  所以当他出现在伤兵营的门口的时候,屋子里的人,能起来的,几乎全都起来了。
  这间屋子里,全部都是周全这个营的。
  除了死掉的,活着的,差不多都在这个大屋子里聚齐了。
  “这一仗,你们干得漂亮!”魏武满脸都是喜悦之情:“高帅说了,此战,我白羽军为首功,而最大的功军,就是因为你们玛瑙河这一役。”
  “可惜兄弟们却没了大半!”周全黯然道。
  “当兵打仗,本来就是脑袋挂在裤腰带上的活计,活着是运气,死了是背风!”魏武挥挥手:“再说了,朝廷也不会让他们白死。抚恤等事已经报上去了,按照老规矩,这些银钱,最多一个月,便能发到兄弟们手中。”
  周全,张任等人都是点头。
  “周全,你要升统制了,张任,你也被高帅亲自点名,直升为一营之正将!”魏武笑看着两人:“恭喜了。”
  周全升统制还算是有因可循,毕竟周全本身就是资深的营将,以这一次的功劳,跳个一级倒也说得过去,但张任却是连跳数级,从一个队将一下子便成为了营将,跃过了绝大部分士卒一辈子也跳不过去的这个坎,就很让人羡慕了。
  看着张任也有些瞠目结舌的模样,魏武呵呵一笑。
  张任这个人,身份与其它人还是很不一样的。
  是个读书人,偏生上了战场之上还如此的生猛,更为关键的是,他还是江南官宦人家出身,这个人提拔如此之快,背后还有更为深层次的原因呢!
  朝廷要把张任作为一个人样子,大加褒奖呢!
  “伤养得怎么样了?”
  “算不得什么大伤,最多还要十天半个月,我便又是一条好汉。”周全荣光焕发,从营将到统制,这是基层军官到中级军官的一次飞跃,难度也就比张任从队将蹦到营将上小了那么一丢丢。从现在开始,理论上他便可以指挥三到四个战营了。
  一边的张任也是点点头。
  “既然没事儿了,那就要开始干活了!”魏武道:“周全、张任,你们两个接下来要去江宁一段时间。”
  “啥?”周全满脑袋的问号,张任也是一脸的懵懂。
  “首辅在江宁举办了一个军事学堂,专门培养军官的。你们两人现在这个样子,回到军队之中也干不成活儿,干脆就去江宁休养三个月!”
  “我不去。”周全大叫道:“将军,你是知道我的,看到书本我就会头痛,张秀才倒是没问题。”
  “去不去是你说了算的吗?”魏武冷笑:“这是高帅点的将,整个中部行辕,只有十个名额,两个给了我们白羽,你不要不识好歹。”
  看到魏武发怒,周全立时便蔫儿了。


第六百五十五章:教育
  揆文奋武。
  两手都要抓,两手都要硬。
  现在江宁朝廷的武事,基本上都抓在首辅萧诚手中,也正是因为抓住了刀把子,而且这支刀把子在前线作战极其有力,战无不胜,攻无不克,所以让萧诚在朝廷之中说话的声音就特别的大,大到让其他人的声音根本就可有可无。
  而这,也是因为现在大宋面临的局势。
  辽国人随时随地都有可能大举来攻,武力,这是用来保全社稷的,只有保全了江山社稷,才能谈到其它。
  但当局势被稳定住之后,文事的重要性,便再次凸显了出来。
  江南文教昌盛,你两江地区,闽浙地区出产的进士,在过去相当长的时间里是碾压其它地区的。
  在某一段时间里,朝廷上的科举,甚至要刻意地来压制南方举人,像严打某些南方读书人跑到一些文教不发达地区弄个户藉参考的,一旦查出来,那是严惩不贷的。
  说白了,也就是朝廷不想看到自家下头的官员,清一水儿的都出自南方。
  地域之间的保护和影响,从古至今便是一直存在的。
  打仗靠军人,但治理地方,治理朝政,还是要靠文人的。
  当萧诚稳定住局势之后,自然不会放弃这一块。
  而将江宁石头城确定为临时都城之后,教育这一块,事实之上一直都是把持在江南派系手中的。
  没办法,人家在这方面的确底子厚。
  即便岑夫子跳前跳后地折腾,也无法改变这一事实。
  在江南地方,大量的私学盛行,官学事实上是萎糜不振的。
  最好的学生,最好的老师,都集中在私学之中。
  有钱人家,不仅从小大力培养自家子弟,还会出次去资助一些寒门子弟。
  但凡发现寒门之中出现了一个天资聪颖的好苗子,自然是从小就把人挖走。
  如此长时间地积累下来,一张庞大的无形的网络便开始形成了。
  朝廷出台科举制度,本来是想要为底层人打开一个向上的通道,初衷自然是极好的。
  但时间一长,这个通道仍然被有钱人家,官宦子弟所把持了。
  穷人家,有几个又能从小便读得起书呢?
  笔墨纸砚,对于普通人家可真是一笔不小的耗费。
  为了聚拢人心,稳定局势,定都江宁府的第一年,朝廷便举行了新朝廷主持下的第一次科考。
  当时萧诚还在忙着算计辽国人以及伪赵伪齐,这一块自然是兼顾不了。
  但现在,他终于腾出手来了。
  大宋的教育体系其实是相当完备的。
  国子监之下设了六个专科学校,教授律学、算学、书学、画学、武学、医学,算得上是门类比较齐全的教育体系了。
  只不过随着抑武重文的朝廷方略定下来之后,书学这一脉便一骑绝尘,将其它学科远远地甩到了身后。
  曾任大宋首辅的韩琦的一句东华门唱名方是好男儿,更是将这股子风潮推到了顶峰,其它学科,基本上也就一蹶不振了。
  时人都忙着去读四书五经,去学诗词歌赋,以期能用这些东西来搏一个东华门唱名,能搏一个光耀门楣,封妻荫子,其它一切,自然就是落了下乘。
  律学也好,算学也罢,抑或是医学,也被不屑地说一声匠气。
  就更遑论于武学了。
  东京还没有被攻破的时候,时任国子监武学教授的是一帮老学究,而武学名义之上有学生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