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29书城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我的美母教师 | 乡村精品合集 | 乡村活寡 | 乡村欲爱 | 乡村春潮 | 乡村花医 | 欲望乡村(未删) | 乡村艳福 | 乡村春事 | 人妻四部曲

带着系统来大唐-第925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面饼就是玉米面的饼,指望土著能够把玉米面给磨得细细的,显然不现实。
  头一次吃到玉米面的饼子,大唐将士们却被味道给征服了,好吃,就是咽太急了的话划嗓子。
  大唐人把自己带来的食物给土著们分享,山楂罐头、竹笋罐头、韭菜花、腐乳
  土著们把韭菜花和腐乳抹在饼子上吃,露出幸福的笑容。
  阮津拿着平板电脑,用自己一路上学的大唐味道的本地语言努力地跟对方头领交流。
  船队留守一部分人,其他的全下地。
  好多人一走一趔趄,不适应,在船上的时候总摇晃。
  “先不能从这里拿东西,叫他们帮忙准备。我们往地图的下面去,不过这个叫合恩的角,标记数字了,回去咱们自己重新起名。”
  阮津没吃果酱,辣就辣吧,吃咸的和辣的,玉米面饼子皆能解,可神奇了。
  “过去会怎么样?”柳庭光有一丝逆反心理。
  “不出事儿,回去最多挨顿打,出了问题,有船毁、有人死,回大唐等着被砍头。”
  阮津不敢违背李易的命令,他看过东主写的三国演义,里面马谡,人家诸葛亮都强调了,当道扎营、当道扎营。
  结果马谡非要跑到山上去,然后完喽!没水。
  自己如果非要去走那个什么角,害死兄弟,回去不用别人砍,自挂东南枝吧。
  “咱们留下东西,休整一番,继续向南?我想在陆地上走。”
  柳庭光把心中一点点冒出来的小火苗给摁灭。
  船队远航,目前为止,无减员,李东主把线路画好,即便遇到特殊的情况,依旧有应急措施。
  “反正已错过时间,不着急,咱们在此地帮忙建更好的营地,人手多。”
  阮津此刻敢有自己的想法,这地方真好,那么远过来,需要一个更完善的营地。
  自己出过海,想是回去后,再有队伍出来,自己应该为领队。
  等培养出来新一批的能手,自己就能在大唐呆着。


第一千六百零五章 玉米农事旱田耕
  一堆堆的炉灰被运到岸上,三艘蒸汽机船的锅炉副产品。
  在海上的时候直接丢到海里,遇到岛子,掏出来扔岛子上。
  阮津并不知道炉灰有什么用,反正能不仍他就留下。
  他所知晓的知识,炉灰用来烧水泥、铺路、放院子里鸡吃。
  哦,冬天还可以拿来压炉火。
  岛上的居民足够热情,来的人多,一个个看上去很能打的样子。
  还有漂亮的布,摸着光滑柔软。
  上回来一艘船,漂亮,现在来一大群船,没有那个好看,装的东西却多。
  “咱们一路赶,许多地图上标注的岛子,根本没靠近,回去一说,李东主会不会吃惊?”
  柳庭光骄傲了,看,李东主不了解咱们队伍的实力。
  阮津又咬口辣椒,辣得吐舌头:“东主要不是怕我们走错路,一个岛都不会停留,直接就过来了。
  我们拿着海图和设备选择走哪条路,遇到恶劣天气,没有海图标注,茫茫大海上,你的人还有士气吗?”
  阮津拥护李易,不准别人挑衅。
  “我的人是没有,你的人难道有?”柳庭光不服气。
  “有,我们是羽林飞骑。大唐最强兵。东主说过,我们出现的一刻,便是事件平息的时刻。
  我们死在海上,我们的家人立即获得一大笔钱,其他的兄弟们会照顾好我们的家人。
  我们的媳妇儿就是兄弟们的媳妇儿,兄弟们负责养孩子和老人。”
  阮津抬下巴说,死了的就死了,活着的要带着希望向前。
  之前死掉的兄弟正是按照此规矩来办,活着的接过别人整个家庭的重任。
  即便媳妇儿给兄弟,总比给外人强,难道自己死了要媳妇儿守寡一生?
  “我们以后也能,这不是第一次出来嘛!”柳庭光表示服气。
  “东主果然厉害,知道外面有好东西,这东西长这么大?跟种茄子似的。”
  “沉甸甸的,一颗上长好几个,高粱比不得。”
  “还好吃,磨成粉能制作成现在吃的饼,他们技术太差,没磨碎呀。”
  “煮啊,多煮一会儿就碎了。”
  下船的羽林飞骑和其他人看玉米,现在玉米长出来。
  一株上结好几个,每个都很大,大唐的所有作物,哪个能比?
  吃玉米饼割嗓子,跟吃别的东西一样,没磨好。
  蒸麦饭的时候难道就像吃馒头那样?没有好的磨具,小麦、大麦磨粉,一样难以下咽。
  挨饿的时候,糠也要一起煮,放点野菜和盐,叫吃糠咽菜。
  玉米面饼子,喝口水就送下去了。
  “秧子长得又高又粗,能当饲料吧?比高粱的看着好。”
  “高粱的秆子能制作帘子,这个做不了,牛应该能吃,牛倒嚼啊,先吃进去,发酵下再吐出来重新吃。”
  “那叫反刍,我感觉长成熟了不合适,最好是趁着青的时候,叶子大,一起制作成青贮。”
  能出海的人,相对来讲都比较有文化。
  他们吃着玉米饼子,看苞米生长的状态,发现随便一棵,就能结出很多。
  一穗苞米,有半斤多吧?
  看根,扎进土里,很粗,说明水少一点也行,不像水稻必须大量的水来养。
  秧子他们还懂得能喂牲畜,在青时制作青贮。
  至于含糖量、蛋白质、维生素、纤维,他们不懂。
  ……
  李家庄子,李易也在看玉米,他小心地育秧,再移栽。
  正常种玉米不这样种,有扣膜的,也有起垄后挖坑的,还有用手动播种器插播。
  他为了成活率,额外付出劳动,等以后他就不这样干了。
  玉米长势不错,秧子青绿青绿的,不缺肥和水。
  “由于采取的育苗方式,再加上肥料充足,日照如果不出问题,收获完玉米种子,还能种一茬别的蔬菜。
  前提是打掉玉米收获后的根茬儿,不过我认为今年就不动了,泡水加肥沤地,把根还田。
  本身玉米地不应该这样操作,我会在收获完玉米后,送大棚再种,抢生长周期。
  这个地呢,明年种别的作物,收获后再种我收获的第二茬玉米种子。”
  李易把作物的生长周期时间计算妥当,只要不出现极端天气,外面大地种植,一茬接一茬,包括施肥、追肥,不存在问题。
  极端天气不怕旱,有水,怕连续下大雨成涝,或者春播遇到倒春寒。
  要么是冰雹,他还没做出来打冰雹的炮。
  如果技术可以支撑炮打冰雹,就不可能用在打冰雹上,打人不好吗?
  像降雨用的火箭弹,射程不近,比窜天猴远。
  这样的发明一旦出来,必须先用在军事上。
  “这个根,以后年年泡?”李隆基蹲下自己瞅,拿个放大镜。
  “主要用在旱田,翻地翻出来,再用下耙,烧火不错,不是水田,今天特殊情况,不然旱田不泡。”
  李易看着放大镜有一点出神。
  “没有牛马,人来翻出来根?”
  姚崇问专业的问题,他以前吃太多的亏了,所以努力学习。
  比如说脱粒,他不会再一次用手揪。
  “人就用镢头,可以刨,也可以用镢头的后面敲起来玉米的根。
  锄头不行,锄头用来锄草,镐头太沉,拿来起玉米根能累死。
  铁锹就不是为了种地用的工具,耙子受力面太大,能耙却多耗费力气。
  非要用耙子,二齿钉耙没问题,挺管用,但二齿耙制作的时候要后面重一点。”
  李易介绍一堆工具的利弊,像个熟练的农民一样。
  ‘
  永穆公主在旁边美滋滋地听着,不时从小兰托着的托盘里拿起湿毛巾给李易擦汗。
  “哎呀,天真热,百姓干活不易,我这走一走、看一看,便满头大汗的。”
  李隆基见女儿给李易擦第四次汗的时候感慨。
  永穆公主闻选歌而知雅意,赶紧拿起一个湿毛巾,递到李隆基面前:“拿着擦擦。”
  李易一把抢过来,给李隆基擦脸:“三哥你看你这真是关心民生大事,这汗啊,把手巾都打湿了。”
  说着他看永穆公主,嘴动一动:“你擦呀!”
  永穆公主嘟下嘴儿,也无声回应:“没有汗!”
  “看着!”李易还是无声,然后使劲拧一下湿手巾,水滴落到土上。
  永穆公主恍然,眨着眼睛点头,懂啦,下次我就这样做。


第一千六百零六章 蔬菜水果副食增
  众人从未种过玉米,其他作物种植,他们多为之后才学,被李易逼的。
  “玉米收获,应种何物?”魏知古蹲下瞅玉米秧子。
  “小麦。”李易伸出两根指头。
  “正常种玉米时节?”姚崇问。
  “冬小麦收后。”李易回答。
  “小麦收完种玉米,玉米收完种小麦?小麦茬怎般处理?”毕构发现属于一个圈。
  “不管,直接种玉米,浅种,小麦的茬子自然烂到地里。玉米收完比较麻烦,要翻耕,才可种小麦。”
  李易考虑下人工成本,不让百姓在收了小麦后灭茬。
  没有设备,人或驾牲畜翻埋,时间成本过高,与多收获的产量比较不划算。
  有翻耕的时间,不如休息休息,养好身体,刚收完麦子本就很累。
  卢怀慎想像不出来眼前的秧子长大后怎样结玉米,遂问:“玉米从哪长出来?”
  “跟高粱差不多,回头给你们看图。现在的玉米属于别处土著人培育好的,咱们自己也要培育。”
  李易抓一把土,看看潮湿度。
  “你这一亩地种了多少?”宋璟不想数,直接问。
  “三千五百株,用来留种。如为收割青贮,不追求玉米产量,一亩种四千株。
  想专门吃煮玉米,一亩地种两千五百株到两千八百株。
  留种的玉米亦可提前掰下煮着吃,制作青贮不划算。”
  李易计算比例,大唐一亩地不是六百六十六平方米,乃为五百四十平方米左右。
  “单季亩产有多少?”李隆基关心产量。
  李易微微摇头:“不知道,反正比现在大唐任何农作物都高,还有土豆和地瓜,亩产都不错。”
  李易确实不清楚,他刚拿回来,种完收了称重。
  总归比不上他那时的玉米产量,没有农药,病虫害会使玉米减产。
  化肥只有矿物肥,好在农家肥有,清理河道还可掏出淤泥。
  众人选择相信李易说的产量比其他作物高的话,再转到土豆地里。
  土豆也长出来秧子,整齐地排列在地里,有垄沟,浇水所用。
  “土豆作为主食比较不错,诸位吃过土豆做的菜。
  正常情况比玉米产量高,缺点是保存不易。
  当季收获,不吃掉,到明年全成种子,最多留到开春。
  除非制作成土豆粉,能够保存时间久,制作过程耽误人工。”
  李易道出土豆缺点,不然大家都种土豆该多好。
  姚崇听了不在乎:“收了土豆后,一直吃到春天,节省其他主粮。”
  “南方地区倒是不用,南方可以种别的作物在冬天。
  洞庭湖一带、广州陆州等区域、江南东道,可以成为大唐主要粮食产地。
  关中地区也挺重要,再往北面的草原,适合土豆生长。”
  李易知道以后土豆会有多重要,北方冷的地方,土豆、大白菜、大萝卜、胡萝卜、大葱,俱属于冬季主要蔬菜。
  其实河南道等长江以北的地区,冬季都冷。
  从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