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29书城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我的美母教师 | 乡村精品合集 | 乡村活寡 | 乡村欲爱 | 乡村春潮 | 乡村花医 | 欲望乡村(未删) | 乡村艳福 | 乡村春事 | 人妻四部曲

带着系统来大唐-第809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第一千四百零二章 人生当笑莫心疼
  “孟郎,李东主去很远的地方?”孟浩然的妻子拉着儿子的手,有一点发呆。
  她被羽林飞骑从家里接出来,一路那个跑啊。
  终于在大年三十儿中午的时候跑到了李家庄子,跟孟浩然抱着哭了一会儿,洗个澡带儿子睡觉。
  晚上参加的节目,热闹啊。
  平康坊南曲的‘大家’果然名不虚传,比自己厉害。
  再看李家庄子,报纸上说的都错了,没有把李家庄子说清楚。
  地方太大了,而且庄户一个个居然知书达理。
  自己的丈夫过来一路追,追到了李东主,直接安排官儿。
  等过了年便去蓝田县当县丞,京兆府的官儿。
  更可怕的地方在乎太上皇、皇帝、豆卢贵妃、王皇后等人平时住在李家庄子。
  “此番就能入族谱了。”孟浩然在韩襄客的眼中像变了个人一般。
  有气势,那种这个家我说得算的气势,没人可以阻挡我。
  “嗯!”韩襄客拉着儿子的手,眼泪在眼眶里转。
  她就想要一个名分,没有这个名分,别人说她的时候就是韩襄客,歌伎。
  有了名分,她以后就不叫韩襄客,而是孟韩氏。
  “过年后,我去当官儿,你拿敕命,从七品下。”孟浩然高兴。
  以前蓝田县的县丞为正八品下,现在变成了从七品下。
  跨了两个小品级,一个大品级。
  实在是蓝田县太有钱了,许多外来的百姓跑到蓝田县居住。
  加之路况又好,到长安容易,变成了一个非常关键的京畿县。
  七品和八品区别大多了,相当于五品和六品。
  按照李易的时候,副部就是五品,哪怕是从五品下,也是副部。
  七品相当于处级,国家级的,不是地方的。
  厅自然是六品,只是分得更细。
  韩襄客拿到一个从七品下的敕命,自己就有俸禄,吃官饭。
  韩襄客的眼泪终于掉下来,两天以来,她哭过好几次,半夜睡觉哭醒。
  “娘不哭,不哭。”今年虚岁六岁、周岁四岁多一点的孟仪甫难过了,看到母亲哭也想哭。
  “不哭,娘高兴。”韩襄客擦擦眼泪。
  她不在乎丈夫现在当几品官,她知道跟陛下住在一个庄子里意味着什么。
  襄州的刺史品级高,能天天跟陛下见面?
  “仪甫你在这呢?我带了划炮,咱俩去玩儿。”小家伙跑过来。
  他有划炮,李易单独制作,不对外出售。
  过年的时候一天给小家伙十个,还有一堆摔炮。
  “好啊!”孟仪甫喜欢玩耍,跟着小家伙跑了。
  韩襄客更高兴了,这个可是未来的太子,就这个,给三品官都不换。
  三品官的孩子能跟太子从小一起玩儿?当太子是大白菜,一种一大片?
  孟浩然看儿子开心的样子,露出笑容“为夫曾经总以为是治世能才,直到遇见刚柔,才晓得何为国士。”
  他说李易的字,刚柔,与名组合在一起,玄妙非常。
  韩襄客想了想,宽慰丈夫“夺天下,非一人;守天下,非一时;治天下,非一事。
  若每次皆争头名,无头名者不尽其功,大唐如何兴盛。
  夫君愿成百姓教化者之一,正如车辕、轮毂共留后辙,当青史载名。”
  她在劝丈夫,说的话就如李易那时的成功不必在我,成功必定有我。
  她不夸李易,也不把丈夫跟李易比,更未叫孟浩然去拼第一。
  她只告诉孟浩然,在我心中,大唐的繁荣昌盛,你很重要。
  ……
  “现在比较枯燥,赶路,没什么意思,两边的景色也不怎么好,化雪化的。
  等着咱们出了海,你们就会发现,更枯燥,所见之处,每天都是一样的。
  想一想,是不是很闹心?不过咱们要学会习惯单调与平淡。”
  李易在给永穆公主和小兰打预防针,倒时候他会想办法让每一天都有意思。
  永穆公主看着李易“只要跟李郎在一起,我就高兴。”
  “我也是呢,别的事情与我何干?”小兰附和。
  “还有我。”小丫头紧怕自己落后。
  “跟你有啥关系?你赶紧把药喝了。别人吃药嫌苦,你当茶水品呢?”
  李易点点自己开山大弟子的额头,让小丫头快点喝。
  其他人生病喝药,嫌苦。
  小丫头当成茶水,不,当成咖啡来喝。
  抿,抿一口,吧嗒吧嗒嘴儿,舍不得一下子全给灌肚子里。
  “师父,药的凉热不影响口感,可好喝了。”
  小丫头说着喝一大口,觉得喝得太多,有点难过。
  这是药啊,不能随便喝,现在喝光了,只能等晚上才能喝到。
  药是她自己熬的,每一次熬之前,先闻和咬一点尝尝,再看药的表象,色泽、大小、纹理。
  熬好后,小口品,对比上一次喝的情况。
  一般医者说三年、五年、八年的药材如何如何。
  她不是,她能分辨出不同地方生长的药材的浓度和年头,秋天、冬天、春天、夏天采的同一种药,不一样。
  伏牛山的药材同等年份和季节采收,跟蓝田县的还是有差别。
  “你慢慢喝吧,等着纬度改变,暖和的地方,采集当地的植物,我教你怎么分析。”
  李易下定决心,一定把大弟子的先心病治疗好。
  带出去,到了其他地方,采集当地的药材,教小丫头怎么用。
  比如说金鸡纳树,这个可以治疗疟疾,但是副作用很大。
  曾经有一段时间,由于西方的经济好,所以李易那时的国人就认为金鸡纳树的提取物才只治疗疟疾的最佳材料。
  后来随着国家的经济转好,同时又有了新的药出现。
  才明白,金鸡纳比不得青蒿素。
  所谓的西南瘴气必须用金鸡纳树的枝条熬水才能解,扯淡。
  自己国家许多年前就可以了,不一定非要用黄花蒿。
  另有药材能够起到相同的作用,包括预防。
  只是以前习惯了去舔外国的月亮,有一些人啊,他们就这么宣传。
  直到一场关乎与人类的疾病出现,然后国人觉醒了,原来你们的自由和民主是这样的?哈哈!
  李易觉得那一次病疫,非常重要,它改变了世界格局。
  让一些自认为自己厉害的人茫然,让曾经迷茫的人自信。
  “那边也有一些人参,部分效果相同,咱们过去后,采挖,我再教你,快点喝了,看得我都想替你喝了,馋!”
  李易想着说着,要去抢小丫头的药碗。
  小丫头吓坏了,端起来咕嘟咕嘟灌下去,然后瘪着嘴看师父,哪有这样的,好不容易喝点药,就不让慢慢品。 。


第一千四百零三章 海外朝贡何处问
  几日过去,李易的队伍抵达河南府。
  张说提前得到消息,等在路旁边,他得感谢李易。
  李易的存在,让姚崇无法把他直接给收拾掉。
  直到姚崇也下去了,需要新的宰辅,他才挪地方。
  挪的地方不错,洛阳叫东都,随时能回长安。
  张说站在春风里,身后一大群官员,他们知道到来的是谁。
  “小易,小易,赶路累了吧?”
  李易的救护车一停,张说根本不管自己的年岁比李易大多少。
  他那个主动和热情啊,就差跪舔了。
  “老张,你这河南府看着不错啊,再发展个几年,你乃大功。”
  李易观察一番,与张说笑谈。
  张说微微一顿:“几年?”
  “今年火车能通,然后河南府非常重要,看情况,两三年能发展好,五六年也能发展好。”
  李易没给出具体的数字,天知道张说什么时候才能回长安。
  什么时候再回去,说明什么时候河南府发展好了。
  “眼下河南府可有其他事情做?”张说记下两个数字,二三,五六。
  “先准备种植新的籼稻,人多牛多,可种过一茬后立即用水泡地,把根翻出来,再耙走。
  堆到别处沤肥,田中下之前沤好的熟肥,在此过程中,新的稻苗育出来。
  看看今年连续种植究竟能种几茬,最后再种一次白菜。”
  李易想着本地的气候,过一个月就能种,现在要把肥堆到地里。
  他那时河南种小麦的地方多,哦,现在的大唐河南道的山东那边小麦也多。
  大唐这里,看地方,水少的地方还是种小麦,水多之处,自然种稻米。
  籼稻生长周期短,需要温度,挨着长江那边的地方温度就高,挨着黄河的……温度也不低。
  刚过完春节,正月初六,长安那里有的地方还零下,此刻所在,零上二十四度。
  水就化了,留出去了,黄河这一段露出河床。
  到地方之前,李易看到有不少人在加固河堤,准备迎接春汛。
  等上游一开河,冲击可就大了。
  借此机会,加固,同时把淤泥清理一番。
  往长隔几年简单清淤一次,修修河堤,主要原因是没钱。
  今年有钱,自己就有,分到的税。
  “记下了?”张说扭头看自己的跟班们,大家连连点头,记住了,就这么点事儿。
  “小易你看河堤修得如何?”张说说着挺挺胸,等待被夸奖。
  以前一修河堤,保证有官员找认识人,然后弄虚作假,捞点钱。
  今年没有,他自己几乎两三天突然袭击一次,不一定去哪个河段。
  小的官员帮忙盯着,还有百姓,跟百姓说了,一旦发现哪种料的价钱贵了,或者以次充好,举报就奖。
  木头了、石头了、绳子了、筐了、麻袋了等东西的数量和价格都公开。
  “要借机把蚂蚁除一除。”李易没夸张说,只想到了一个事情。
  至于怎么消灭蚂蚁,大唐人知道,有许多种土办法。
  “好好好,快,让开,休息了,小易要休息。”
  张说亲自招呼,丝毫不觉得自己放低姿态哪里不对。
  他还想回长安,还想进政事堂。
  李易不同意,谁说都没用。
  一群人热热闹闹进洛阳城,李易也不拒绝,今天晚上在洛阳住,明天一早走。
  李易把救护车打开,开始给河南府的官员检查身体,按照品级来。
  品级太低,等着吃饭的时候还没检查到,那就错过了。
  “老张,多吃鱼,做熟了吃,平时锻炼锻炼身体,比如说去我买下来的那个山,你以视察的名义去爬山。”
  李易忙到吃晚饭时,其他的官员有的身体不好的给开了方子。
  桌子上放了红烧肉,永穆公主最喜欢吃的菜。
  关键张说一块接一块吃,李易提一句。
  张说立即开始吃别的菜,不吃肉了。
  “今年能发大水不?”张说吃一口黄瓜,咽下去看李易。
  “不能,现在有人手和钱的话,平整路面,要铺铁轨,有的地方趁水少,赶紧建桥,用钢筋混凝土建,需要跑火车。
  造大的驳船,如果到时候桥没建好,用驳船一节节车厢运过去,也是个技术活儿。”
  大唐运粮的漕船不小呢,能够载几节车厢。
  怎么把车厢弄上去?杠杆,绳子的杠杆也是杠杆。
  旁边的人赶紧记录,李易不管在哪说话,都得记下来。
  初七早上,李易起很早,又给一批官员检查了一次身体。
  早饭就喝了碗牛奶、吃两个鸡蛋。
  队伍再次出发,前往海边。
  从洛阳到海边,比从长安到洛阳远了一倍,好在路相对好走了。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