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29书城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我的美母教师 | 乡村精品合集 | 乡村活寡 | 乡村欲爱 | 乡村春潮 | 乡村花医 | 欲望乡村(未删) | 乡村艳福 | 乡村春事 | 人妻四部曲

带着系统来大唐-第534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卖到朝堂上了?”李易伸筷子夹起个蛤蜊,打听一下。
  “毕构他们一人一样一斤,只要没卖光,每天会给一次,其他的按照位置不同和品级不同,给的数量亦不同,是这样……”
  李成器告诉李易怎么给,官大的论斤。
  到最小的五品官,论个,四个蛤蜊或四个蛏子,拿回家吃吧。
  就跟冬天的樱桃似的,五品的官分一碟,带回家给家人品尝,樱桃大,值钱。
  野生的蛤蜊和蛏子也大,捞的时候,看到小的扔回去,不要,慢慢长吧。
  官员们并不觉得少,通常带回家,自己不吃,给家人。
  因为在兴庆宫中办公,有时候中午能给制作,一人两个,放一点辣椒油和香菜、葱花。
  品级更低的,需要隔上十天半个月给一点。
  “我在报纸上得说一声,告诉去酒楼吃饭的人,吃完了把壳带走。”李易突然想起个事情。
  “为何?”李成器不认为壳能吃,倒是知道磨成粉可以肥田或喂鸡。
  “壳不带走,买干的泡发,然后把壳放进去一起做,端上来又是带壳的。”
  李易笑着说出行业可能存在的秘密。
  他那时的骨髓,就是半个大骨头,送上来,有的会等客人吃完了,弄别的东西当骨髓,继续卖,便宜,许多客人不知道。


第九百二十三章 统一定价不可违
  “易弟,若如此,应能知晓,所有的壳和肉皆分离。”
  李成器看一眼盘子中的蛤蜊,部分分离了。
  “混杂着活的一起炒,上哪能看出来?更南边的海,制作罐头,油浸的蛤蜊肉和蛏子肉罐头。”
  李易说一句就换个话题,竹筒罐头用在海鲜上不错,让地方多捕捞、多制作。
  尤其是江南道,也就是福建那一代,百姓能多赚钱,就更愿意听朝廷的话。
  当地田少,叫八山一水一分田,与贵州一样。
  就那一分田,现在用来种占城稻了。
  当地但凡有点活路,百姓对朝堂就拥护。
  没要求过政治利益,只有生存诉求。
  “养殖的事情已经在那里了,给工钱,回头派人快点过去操作。”
  李成器一次海边都没去过,根本不知道那里究竟是什么样子。
  他只知道,沿海一圈,买东西贵了,登州那里都得多给工钱才行。
  换个商人,绝对会叫当地百姓吃个大亏。
  宁肯联合其他同样的商人给好处,也不让海边的百姓把价格提上来。
  李成器不想,他的利润很高,百姓赚点钱,对大唐有好处。
  “大哥,江南道那里可设立码头,船只过去,进行装卸买卖,当地的丝绸和陶瓷器皿,顺便就出口了。
  要统一价钱,不可贱卖,谁敢贱卖就收拾谁,谁敢走私就罚得他倾家荡产。”
  李易要成立新的港口,同时定规矩。
  联合定价才是出路,不然自己人和自己人互相压价,最后吃亏的还是自己人。
  跟东西两市卖大棚蔬菜一样的操作,每天一早,把价格定下,谁都不可以降价。
  “若夷人上岸自己收,该如何?”李成器有所担忧。
  “谁都收不走,告诉整个地区,没人敢违反。”李易对此深有感触。
  曾经他去大连海鲜市场,知道有卖螃蟹的,十月左右,梭子蟹。
  海鲜市场在地下,一车车的螃蟹运到地方,都是用尼龙绳袋子装。
  卖的人是养螃蟹的,给螃蟹的螯套了皮筋。
  大连其他市场要进货,都在这。
  人家进货的人看货,当时是一斤十五元,有大有小。
  他想买一大袋子,上百斤的,问价,别人是十五元,告诉他的就是三十元。
  去哪一个车旁边都是如此,人家相互之间认识,能看出来。
  最后没办法,他去上面一层,那里专门挑选,有大有小,多买,一次买上百斤,对方给出的价钱是十八元。
  当然,对方已经把螃蟹放在水里了,吸了一些水,不过却给泡沫箱子和冰块。
  如此一算,还是在上面买划算,下面卖自己就是三十一斤,还没有泡沫箱子和冰块。
  这便是规矩,批发商给零售商抬价。
  对外出口,依旧可以如此操作。
  “好,即便是有自己的船向外卖的,价钱也不能低,谁给出低价,谁就会死在海里。”
  李成器认同了,就这么干。
  他吃个蛏子,辣得吐舌头:“易弟,如今大唐是更好了,你想不想再升个官儿?”
  “不想,我升不升官有什么区别?俸禄可以高一点?倒是四十二个学子,今年冬天要安排一下。
  二百二十个学子,看他们的具体情况,若愿意,给他们放到周围的县里,却不可当一把手。”
  李易自己不想升官了,但愿意给学子们安排。
  李成器同样惦记着李家庄子的学子们,他们学的东西太杂了,而且学习成绩还好。
  要不是李易压着,四十二个学子都可以升五品官了。
  李易不同意,就放在县里磨练。
  去年的甲第二百二十人,跑到村子里当村官,即便是甲第头名的人。
  换一个别的考上甲第的官员,才不会答应下村呢,宁肯留着官位等。
  “易弟,你如此压制,不怕他们心有怨念?何时才可为大唐出力?”李成器从人性的角度出发。
  “怨?他们自己不清楚自己学到了多少知识?怨我?
  想升官可以,过来,我考试,我拿出来新的知识。
  经济基础理论知识都没学明白,怨什么?
  看太医署,三年生、五年生、七年生。七年是最厉害的了,可七年就够了,我当初……”
  李易说着停下,都是眼泪呀。
  从幼儿园开始、到小学、初中、高中,十二年,然后考上去,本科、硕士、博士,八年。
  在硕士的时候就参加一些工作,等全毕业了,还得慢慢熬。
  医学上的博士其实是,必须拿出来自己的本事才行。
  跟官场一样,博士毕业怎么滴?最多是经济发展不好的地方给你一个正科,你想直接上正处都不行。
  博士毕业可以直接当县长?做梦啊?
  现在这些学子刚考上‘公务员’,要上天?
  李成器好奇,很想让李易说下去,见对方停了,他只好问:“几年可当刺史?”
  “四十二个人,看成绩,好的话,五年,二百二十个人,十年,年岁大的可以六年。”
  李易给出数字,刺史相当于省高官兼高官地方军区司令。
  当然,唐朝的州多了一些,若说当市长吧,市又少了一些。
  “大哥,可以调县为州,增加道,道有一群人指挥,州有一群人指挥。”
  李易想按照他那时的省、市来安排。
  眼前的河南道,管的地方太多了,山东直接就包进去。
  河北道,什么天津、北京、东北地区,也包进去了。
  他觉得按照他那时的省市布局更方便,方便他操作,他闭着眼睛就能说出来各个省很百分之六十市的情况。
  主要是地理位置和经济程度,再有资料可查,哪个地方有啥资源,应该怎样发展,全有谱。
  李成器记下了,回去后找三弟说。
  同一时间,庄户们在喝汤,他们吃不到辣炒的新鲜海货,李成器拿来的数量不多。
  庄子里所有人吃一顿可以,庄户们却不想,先养着,喝口汤就行。
  蛏子豆腐汤了、蛤蜊菠菜汤,尝尝鲜。
  实际上泡发的蛤蜊一样做,就是没有壳,显得价值低了。
  阳历五月分的夜晚还有些凉,尤其是长安地区,远比不上南方。
  庄户们点燃灯,挂在一条条庄子的路上,与天上圆圆的月亮相衬。


第九百二十四章 国家调度方是正
  “卖报啦,商人们看看啊,海鲜长途运输饲养方法,可有很大比例活着送到长安。”
  “自行车销售额突破七百,是谁在犹豫,还有谁在排队,李家庄子决定第一批自行车只造一千辆。”
  “初夏应该警惕伤寒,发热、流鼻涕、打喷嚏,及早就医,别把小病拖成大病,朝廷有医药补贴。”
  “竹笋多了,大熊猫活过来了,去年很小的大熊猫现在长大,还是那么娇憨。”
  “下水干活的人,随身带着一点盐,遇到水蛭叮咬,放上点盐就可以。
  不要强行拔除,也不要使劲拍打。
  强行拔掉容易留下一段蚂蟥,出现感染。
  使劲拍打会让局部血管扩张,遇到冷水,寒气入体。”
  “卖报,闻恬兰香阁捐赠清洗的肥皂供应,免费使用,京兆府都有,大家要勤洗手。”
  “河水不暖,想下水游泳的人切记带上救生设备,紧防抽筋,生命不会从来,为家人着想。”
  “此季火大,应多炖青菜吃,。孩子喂奶,不要炖肘子汤、鸡汤不加盐,喂奶的妇人少了盐,孩子也容易生病。”
  报童们吆喝着报纸上的一些内容,换了一批的二十报童骑着车去给城西送报。
  京兆府各县的报童说着差不多的话,百姓们已经习惯了。
  若哪天下大雨,报童喊声盖不过雨声,他们总觉得生活中缺了点什么。
  下大雨报童一样会卖报,穿着李家庄子提供的雨衣、靴子,挎防水的报纸袋,在雨中前进。
  报纸上不仅仅有故事、生活小常识、可以公开的时政要闻、很多广告,还有人文关怀。
  总会一些时候提醒你现在哪个事情不要做,做了会有什么危险。
  偶尔还会写一些幽默的小笑话,让百姓开心一笑。
  ……
  “想不通,实在是想不通。宋王海鲜活运之法,怎于报纸上公布?”
  毕构对钱看中,一天有二斤带壳海鲜,家中用来制汤、炒韭菜、涮锅、包饺子,估计再吃些日子会吃腻。
  他看着报纸,无法从自己的认知角度去理解。
  宋王有钱不赚,教会别人,图个啥?
  “商人送来,要交税,定然是帮你。”苏颋说出自己都不相信的话。
  “老夫便当他如此思量。”毕构实在猜不出,闷闷道。
  “长安城中轨道将要铺设完毕,城南地区,我看许多人在施工,除户部用地外,李家庄子施工最为频繁。”
  宋璟得到消息了,城南地方许多俘虏在干活,修房子。
  那里后面远一点的地方是没房子的官员们住,近一些是当初住窝棚的百姓。
  还有仓库区和李家庄子的手工作坊,现在又盖房子,难道是养殖?
  听说梁掌柜他们已经收了不少猪,大的小的全要,让长安猪肉价格上涨了一截。
  “京兆府北面的州府,有梁掌柜等人去联系百姓,帮忙饲养小猪,梁掌柜他们提供饲料。”
  宋璟想着便说出来,他准备接手,在他的认知中,凡是帮百姓的应是朝廷。
  一群商人过去给百姓找额外的收入,百姓心中还会有朝廷?
  即便朝廷不能直接给百姓发放小猪和饲料,总给有个监管吧?怎能凭商人们操作。
  “是该问问。”明白宋璟心思的苏颋表示赞同。
  “朝廷从未因此类事情插过手。”毕构拿出来一点核桃仁,扔嘴里吃了。
  李易告诉他每天吃一点干果,核桃、松子、榛子、栗子。
  栗子没有了,半个月前,最后一批糖炒栗子被蓝田县那群少年给卖掉。
  他们得到了李家庄子保存栗子的真传,其实报纸上已经介绍如何把栗子保存到来年开春之后。
  别人不敢尝试,要求的栗子数量多,万一没保存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