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29书城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我的美母教师 | 乡村精品合集 | 乡村活寡 | 乡村欲爱 | 乡村春潮 | 乡村花医 | 欲望乡村(未删) | 乡村艳福 | 乡村春事 | 人妻四部曲

带着系统来大唐-第516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那是一艘前面是尖的,后面是宽的船,上面同样是有八个人的位置。
  四个人的地方能蹬踏,现在船上有四个人,羽林飞骑战士。
  他们旁边有把手,一个个抓着把手使劲踩。
  那船前面在水面上翘起来了,与此船同一个方向轮船像停在那里没动一样,这船就在旁边蹿过去了。
  船的后面泛起水花,船感觉上是贴着水面在飞,当然,这是他们没见过真正快的船。
  ‘哗~~’岸上观看的人哗然了,什么船啊,太快了。
  “老夫知晓,此乃螺旋桨,用的计算出来的桨叶角度,还有新的轴承和曲轴和半轴。
  此乃我大唐工业最先进的技术展现,这速度,漂亮,小易有本事。”
  毕构给旁边的人讲,李家庄子的技术就是大唐的技术。
  宋璟表示服气,至少他不清楚怎么制作出来的,此船的速度是其他船的许多倍。
  他盯着船:“打水战,敌人的船只根本来不及调头,在水上运输物资,其他船只望尘莫及。”
  另一边的岸上,李易举着望远镜摇头:“太慢了,四个人羽林飞骑一同做功,十节都不到。”
  李易嫌弃,太慢了,海上的帆船,风向好时满帆,速度都比现在看到的快。
  李易发现小船速度在八节左右,即十三四公里每小时。
  换上别人来踩,能保持十公里每小时就不错了。
  主要是整套驱动设备已经很沉了,不是柴油和汽油发动机,船身由竹子制作。
  在长江上,顺风顺水情况下,螺旋桨船的速度优势体现不出来。
  “回头再加个齿轮组,不知道这钢能不能承受得住。”李易知道怎么可以提高螺旋桨的转速。
  脚踩一圈,螺旋桨转十圈,和脚踩一圈,螺旋桨转三十圈,速度绝对不同。
  与自行车的变速齿轮一样,前面放最大的,后面放最小的,只要有力气蹬,链子承受得住,速度就快。
  又看几眼,李易回去重新设计图纸,送去工坊。
  李易不怎么满意的事情,在别人看来却与神迹无异。
  他们不去想帆船水流而下的速度,他们看到的是新的船在逆流中的速度。
  顺流抱个木头漂难道不行?关键是顶着水上,飞起来了。
  打水战,同样是远程攻击,新船始终可以强占上风头。
  “怎样能抢来一艘船?”伯讹惦记上了,想弄清楚原理。
  轮船已经知道,还亲自踩过,结构简单,难的是怎么想到的。
  刚刚看到的小船,没有桨、帆、轮子,水下冒水花,上面那样踩,下面的水花咋冒出来?船为何向前航行?
  一连串儿的问题在伯讹的脑海中萦绕,挥之不去。
  伊辛巴用手搓搓脸:“只要他们放出来给别人用,我们租一个搬上岸看看。”
  “此物不可叫人学去。”宋璟看到了外邦的使臣,尤其是突厥和吐蕃的使臣,他要保密。
  “老夫相信,给他们带回去,他们也造不出来,金属强度不够。
  用倒模的方法能够铸出来同样形状的东西,组合到一起,就用不了。
  蹬两下,把齿轮给磨没了,过两天你看到自行车的车链子便知晓。”
  毕构相信这东西不好仿制。
  “你去问问李易,可不能叫人学去了。”宋璟还是不放心。
  “老夫现在便去。”毕构无奈,带两个人溜达去桥那里,问就问。
  其他使臣们各怀心思,有河流的地方,比如说日本,他们希望获得相应的技术。
  最快的前头人员已经从日本赶来了,告诉使臣,很快大队人马会抵达。
  要在大唐进行交流、学习。
  驻大唐的日本使臣把资料进行整理,凡是李易发明的利农工具,他们都画和图纸,还有制作出实物,等着找机会送回去。
  别的地方的使臣干着同样的活儿,包括契丹和渤海。
  契丹额外知道了怎么制造另一种适合在山地跑的雪橇,李易教,双方关系好。
  当然,关系再好,热气球的关键技术也没有。


第八百九十二章 据说飞舟可离地
  “事情就是这样。”毕构找到李易,把宋璟的话复述一遍。
  “生铁铸的齿轮当然能用了,耐磨方面不错,只是高强度的时候承受不住,庄子里的是钢。”
  李易先承认铸铁的齿轮没问题,质量不怎么好,除非换成球墨铸铁。
  “在曲轴应用上,生铁铸的就不好了,人力蹬得还行。加上铸铁半轴,整体承受的扭力太大,不怎么好。”
  李易介绍螺旋桨船的结构特性和生铁的材料性质。
  得出结论,生铁的能用,但容易坏,全人力蹬踏,可以坚持一段时间。
  “既然如此,为何要出租?”毕构想不通,质问。
  “啥时候说出租,我试验一下好不好用而已,新的能换档的图纸已交给工坊。
  工坊制作出来后,力量和速度之间可以调整,比如逆流时候的水流太急,就需要调整齿轮,不然顶不住。”
  李易说的原理和上坡时候的自行车变速一样,不能再用前面大轮,后面小轮。
  “不租?”毕构发现大家白操心了。
  “那东西贵,谁把船拽上去,东西拆了,我上哪找?新的螺旋桨,未来给军队用,庄子也用。”
  李易说大实话,东西太珍贵,不适合出租,怕丢。
  毕构放下心:“可装在大船上,更多人踩。”
  “不行,材料承受不住那个力量,分散放螺旋桨组建倒是可行,但其本身有重量。
  等以后我把蒸汽机制作出来,用蒸汽机驱动,船上装煤烧水。
  携带海水过滤装置,在海洋上长久航行,就去更远的地方看看。”
  李易有全套的技术,在等船,最近一些年,海军被荒废了。
  即便不荒废也不行,远洋船要更大,同时带帆。
  然后再造蒸汽机船,作为旗舰。
  路上可以抛弃船只,用钱来换海员的生命。
  到时候这些去美洲又活着回来的海员都是宝贵的财富,让他们带更多的人熟悉航线。
  主要是现在洋流更详细的地方,还有哪个岛屿有淡水。
  实在没有淡水的岛子,带着钻井的设备上去试试。
  李易把想法说给毕构听,之前说给李隆基和李成器听过,两个人表示完全支持。
  “如此,你心思没放在吐蕃上?”毕构从李易的话中得出个结论。
  “打吐蕃几年的事情,动手就直接摆平,还有突厥。
  突厥比不上吐蕃,突厥内部不好好发展,四处征战。
  打到现在,还有什么底蕴?凭借一股武勇,要技术没技术,要储备没储备。
  吐蕃是完全奴隶制社会结构,有养殖、种植技术,有手工业加工技术,武器能自己生产。”
  李易看不上突厥,没把突厥当回事儿,倒是吐蕃需要打两年。
  现在属于积蓄国力时期,忍一忍,之后打到欧洲。
  “只要关键技术不传出去,老毕,咱们能打遍全天下,没人是咱们的对手。”
  李易有信心在为来十年内压制住天竺和大食,自己一方损失还会很小。
  毕构听到技术,沉吟片刻:“小易,你与我说实话,你庄子不算你用寿命换的东西,现在究竟有多厉害?”
  “一代手工车床出来了,转炉炼钢出来了,化学和物理在教学子们。
  别看他们出去当官,照样给我学。我会考试,不合格我把他官给撤了。
  生物学在教护士们,他们会逐渐完善。
  玻璃的生产和慢慢进步的精加工,能够提供基础光学仪器。
  六分仪和经纬仪随时能出现,经纬仪今年秋天多生产几个,用来测量地形,比现在的方法好用。”
  李易没直接回答有多厉害,他更无法说出领先多少年。
  反正基础一直在打,真正厉害的不是他指导下制作出了什么,而是学子们学会了什么。
  尤其是庄户和工匠,工匠的名词听着像低级的存在。
  实际上庄子的工匠学到的东西有许多,随便一个工匠拿出去都是宝贝。
  要理论基础有理论基础,要手艺有手艺,平日里不准单独出庄子,以免被人给抓去。
  毕构没听懂,反正觉得不一般,他对技术方面的理解能力有限。
  “天暖和了,给老夫多带辣酱,热呀,上火,要吃过水面。”毕构瞬间转移话题。
  “吃辣酱难道不上火?”李易想要从医学角度说一下。
  “赶紧的,等再杀牛的时候,给我送牛肉酱,别送政事堂,除非你多准备,他们会抢我的东西。”
  毕构不想听医生的话,就想吃辣酱。
  “现在就有,给你送家里去,还是你带着?”庄子昨天新得一头死牛。
  耕地的时候,突然要顶主人,还好身上有犁,主人跑了,找来人把牛给杀死,送李家庄子。
  李易检测过,没问题,能吃。
  至于牛为什么要顶主人,不是他需要考虑的。
  可能是主人对牛太过苛刻了,也可能是牛自己心情郁闷了,不管哪一种,牛必须死。
  他那时还有老夫妻两个人,买了牛养着干活。
  等要卖的时候,牛就顶人了。
  还有单独的人要卖牛,价格没谈好,又带着牛回家,结果被牛顶。
  可能是感受到了主人要卖掉自己,自己会被杀。
  究竟什么状态,李易不清楚,他又不是牛。
  庄子上的牛都很好,说干活的时候,要给牛套犁,牛站着等,套上了开始耕地。
  耕完地,要给牛洗澡,牛也站着享受,然后吃饭。
  没发过牛脾气,与人相处得很好。
  毕构听说了经过,没发表看法,带着牛肉辣酱离开,晚上准备回家吃面条,要宽面,过水的。
  不等晚上,关于李家庄子新出了可以贴水面飞的船的事情便传开了。
  传到最后是李家庄子的船遇到了岸阻隔,从陆地上飞了一段,又重新回到水中。
  这属于比较克制的了,不然都能传出飞到天上,越飞越高,奔太阳飞去。
  晚上的时候李隆基一家三口到来,顺便送来一头刚杀的牛。
  他知道李易不愿意杀干活的牲畜,心软,胆小,所以他安排人杀,他自己也不动手。
  其实这牛不是干活的牛,是专门养着用来给皇家吃的。
  比干活的牛肥,用来干活估计会出问题。
  一般养牛干活,要从小的时候教,不然牛不懂。
  最好是有大的牛干活,小的牛看,在干活的环境中长大,再让它耕地,它配合得更好。
  “易弟,壶口瀑布开始行船了,很成功。”李隆基是专门来报喜。


第八百九十三章 华夏亲民后宫问
  “听闻许多百姓围观,还跟着在路上走……”李隆基为李易讲解,当然他也是听别人汇报。
  船到了有滚轮的板子上,被好手葫芦给拽上去,然后跟着板子一起沿轨道用马拉。
  陆地上的一段比在水中还快,观看的百姓们要跟着跑。
  到另一边,再放下去进水,不但不耽误时间,甚至还节省了一点时间。
  李易听着,心情特别好,看到没,黄河壶口瀑布,哥给解决船只运输问题了。
  咱不用水闸门升位,直接上板子和轨道,咱船小。
  陆地行舟,谁规定只能把船抬上去加滚木在地上移动?
  “三哥你看啊,从吐蕃那里边关运送东西进黄河,一直到大运河,从大运河再进长江。
  由长江逆流而上,抵达吐蕃,就问吐蕃怕不怕,这就是水运的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