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29书城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我的美母教师 | 乡村精品合集 | 乡村活寡 | 乡村欲爱 | 乡村春潮 | 乡村花医 | 欲望乡村(未删) | 乡村艳福 | 乡村春事 | 人妻四部曲

带着系统来大唐-第490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李成器觉得宣传的事情经过报纸才是最好途径。
  “煮好了蘸蒜酱,酱油方子我都公布了。”
  “鸡肝、鸭肝、鹅肝、羊肝呢?”
  “都行,关键是养殖要跟上,没有家禽和牲畜拿什么吃?”
  “今年有什么计划?朝廷要不要提前准备?”李成器就是过来问此事。
  新的一年了,政事堂的人在看李家庄子,李家庄子是风向标。
  李易想了想,回道:“今年主要是劳动密集型产业要扩张,新的纺织器械对纺织市场有一定冲击。
  内部消耗和对外出口要双举并进,地方要鼓励探矿、采矿行业从业人员……”
  李易开始说起大唐地方建设问题,工业得推进了,在占城稻能够于其他地方种植之后。


第八百二十六章 先看内容后进餐
  “我给大家带了饭菜,李家庄子的水煮肉片,里面放了菠菜和豆芽,吃一个菜足矣。”
  政事堂,李成器在午饭之前赶过来。
  带了不少的水煮肉片,政事堂又不是只有三个人,还有办事的小官。
  主食是香喷喷的大米饭,政事堂的人不用吃御膳房的饭菜了。
  最初小官自己带饭,或者是快到吃饭的时候让人去买,门口有人挑担子、推车卖。
  自从李隆基有钱之后,所有官员的伙食他管了。
  后果就是姜家去找官方的人欺负别人,官方的不敢,奖金多、福利好。
  欺负人简单,欺负完之后,别人找免费的讼师告官,就不简单了。
  “宋王,问出来了?”政事堂的三个宰相心思没放在吃饭上。
  “先吃,吃完了再看,不然头疼。”李成器决定跟着一起吃。
  “还是先看吧,不然吃完了,会吐,小易为什么不好好说话呢?”
  毕构看一眼水煮肉片,上面一层油保温,不怕凉了。
  “也罢,看。”李成器掏出来纸。
  “我念。”苏颋积极,接过来,选择一个舒适的姿势坐下。
  “当前京兆府形势,应以继续加强农业双植为主,以种植带动养殖,以养殖促进种植。
  把菜篮子和米袋子放在第一位,在满足百姓需求的前提下,大力开展水产养殖。
  狠抓水利工程建设,合理安排水利资源调配。
  与陆路运输相配合,在完善水路一体运输的前提下,扩展外接职能。
  使水碓、水磨辅助产业合理布局,在不困水、阻水、限水中,安排水力手工产业布局。
  扩大就业面、增加就业岗位,打造小手工和劳动密集型产业模范试点工程。
  形成以人为本、以工种为分、以标杆为准的产业推进局面,带动……”
  苏颋翻了六页纸,念了足足两刻钟,终于念完了,一脑袋浆糊。
  宋璟和毕构紧蹙眉头,果然头疼,发现怎么这么絮叨呢?
  但要说哪句说得不对,在实践过程中出问题,保证可以找到你哪个地方没做好。
  都跟你说明白、讲清楚了,你怎么还出事儿?
  “宋王,小易和你是这样说的?”毕构揉太阳穴,看向李成器。
  “怎么可能,这是易弟自己写的,说的时候简单多了。
  他与我说,种植农作物,包括蔬菜什么的不能停,养殖方面还要增加。
  然后看看能不能养鱼,现在调料多了,烹饪方法多了,鱼也挺好吃。
  没田种的人干活,河流上的水车不要太密集,给下游浇灌用水得充足。
  他会拿出来办法,大家照着学,很简单,一点不难。”
  李成器摇摇头,把李易说的话讲给三个人听。
  三个人瞬间领悟,确实简单,但是……
  写的这些玩意儿是为什么?闲的?
  似乎看出三个人的想法,李成器又说:“易弟说,官方行文必须这样,不然地方出了问题,不好给人家定罪。
  看上去没有用的废话,其实每一个字词都有用。地方官员想自己私自改动,很难。”
  “理解都难,别说改了。”宋璟表示服气,没毛病。
  “歇一会儿,歇一会儿再吃饭,我氧气袋呢?吸两口的。”毕构去找氧气袋。
  苏颋和宋璟也纷纷回自己的办公室,片刻后,一人拿个氧气袋回来,鼻吸。
  吸上氧,感觉果然舒服许多。
  “这些是给官员看的?让各县的……”宋璟决定印一下,发到地方。
  “不,这是给你们看的,你们再往下落实,出问题就是你们的问题,已经全说明白了。”李成器摇头。
  “手工业是说纺织行业?用小易设计的纺织设备来操作?”毕构问具体情况。
  “写了,后面有,扶持以技术研发为主的个人、组织、部门。
  在不虚报、漏报、瞒报的基础上,进行奖励,发挥技术人员的主观能动性,等等。”
  李成器说一句,没说完,他怕想多了自己头疼。
  他把泡菜拿出来,不是辣白菜,辣白菜配水煮肉片不好吃。
  泡菜味道上是酸、甜、鲜、咸,口感上是脆。
  李家庄子按照四川泡菜的方法制作,一点都不辣,吃着很爽口。
  正好解水煮肉片的麻和辣,直接就米饭吃也没问题。
  “差不多了,能吃了。”毕构不想太过依赖氧气,李易说过,能不吸就不吸。
  他关好氧气袋的阀门,送回自己办公室。
  宋璟和苏颋又使劲吸两下,舒服了,也拿回去。
  氧气袋是救命的东西,尤其是气压低的时候。
  年岁大的人呼吸费劲,吸一口氧气便精神,又能继续办公。
  一人一个小砂锅,果然还热着,摸一下砂锅、烫手,说明油多,压住了温度。
  “东西吃完了,汤怎么办?”苏颋看到上面一层红油,有点想法。
  “自己带走,连砂锅都给。”李成器知道对方的意思。
  “好,回去再用来煮东西吃,家人一起尝尝,辣椒面贵,陛下给的少,一个月才给半两。”
  苏颋就这个目的,打包回去,让家人尝尝不是辣椒面制作的菜。
  天上人间都没有,只有李家庄子存在,种子不往外放。
  宫里的人想吃,需要找王皇后,王皇后帮忙点菜,送来的菜中的种子都熟透了。
  几个王想吃,跟李成器说,李成器去取。
  价钱高,户部拿一半的税,毕构很开心。
  “小易没说有什么大动作吧?”毕构吃下去豆芽,顺嘴问。
  “没说,估计是今年的事情多,去年遗留下来的,今年他暂时没想其他的。”
  宋王回忆一下和易弟聊天时候的情形,确定没说。
  “赶紧的吧,不一定什么时候他想起来了,突然就把事情给搞大,一年一年的,就没消停过。”
  毕构不敢掉以轻心,他准备把去年和之前遗留下来的问题用最快的速度落实下去。
  时刻准备,看李易搞事儿。
  “九姓陆续的降户数量过多,是迁徙内地,还是新设一军?”
  宋璟说起了李易自己琢磨的事情。
  李易也不清楚怎么安排,等朝廷。
  “迁的话,要像华州、同州一样给地方安置,不迁立新军,折冲府压力过大,后勤补给消耗多。”
  苏颋同样不知道如何处置,利弊他知道。
  “问小易,他能安排,咱们就省心了。在大唐,除了陛下,谁权利还有他大?”毕构把问题扔出去。


第八百二十七章 行政民生小差别
  “干活了,干活了,去年挖出来的河沙,往路上铺,填缝儿。”
  毕构等人吃饭的时候,小雨停了。
  西南蛮俘虏休息和学习文字的日子结束,他们推着独轮车,带着镐头和铁锹去刨河边的沙堆。
  去年冬天到来前挖出来的河沙,顺便清理淤泥,淤泥用来肥田,河沙放在一起。
  冬天的时候冻得硬邦邦的,一场雨下过,里面还是硬邦邦的,带着冰霜。
  需要用镐头刨,一大块又一大块的,放到独轮车上,推着去碎石路面。
  碎石路面经过冬天,有的地方鼓包,有的地方雨一落就下陷。
  必须用沙子和磙子给找平,不然会积水和继续下陷,成为洼地。
  百姓们已经干完了棉花的纺织活和高粱秆子编织的活,趁着没什么事情,帮忙修路。
  朝廷提供免费的汤和黑面包、咸菜。
  百姓拿不到工钱,自觉,愿意修的就修。
  京兆府的百姓没有了庸和调,觉得自己占了便宜,赶紧回报朝廷。
  俘虏们当然不可以闲着了,他们身体比跟大唐军队打仗的时候还好。
  说白了就是他们当兵的时候伙食比不上当俘虏的时候,李家庄子给他们的饭菜充足。
  契丹的俘虏又一次负责管理,他们的家人都来了,现在属于就业,自己都不觉得自己是俘虏了。
  离开一批人,回到契丹帮忙进行春耕和贸易安排,有知识、有阅历、有计划。
  十六卫的人派出来少部分负责看管,每一百个俘虏,基本上是三个人看着。
  俘虏已经没有别的想法了,努力干活,学习知识,希望回去后当官。
  不想回去的把家里的情况说给李家庄子,李家庄子去西南地区找人,把他们的家人带出来。
  最新的消息显示,有超过两千个家庭到了大唐的地界,西南地区的兵将管着。
  天再暖和一些,他们会顺长江南下,走运河到黄河,抵达。
  抵达一家,就给一个楼房住,不住自己盖的窝棚和帐篷了。
  还有的就很生气,自己被俘虏,老婆孩子跟别人了。
  这些人憋着口气,要努力干活,希望有一天回去,再夺回来。
  显然让他们叛他们都不叛,没地方跑。
  即便有机会抢一匹马,一匹能跑过羽林飞骑轮转着骑乘的三匹马?
  冲刺到山边走陆路行,翻山越岭,秦岭,越吧,几个人就想在秦岭里面活下来?
  要么一路往西,走栈道,栈道的人都不拦你?
  故此,他们拿着镐头和铁锹,也没有其他的想法。
  只希望负责看守他们的人在本子上给他们一个好的评价,多积攒积分,换更多的资源。
  ……
  “现在修路其实时候不对,但是,晚了又跟不上。”
  李易看着庄子上的人在水泥路边的泥土上翻耕,估算情况。
  刚开春,把路给修平整了,等着雨水增加和温度上升,还要继续修。
  若现在不修,往后的工程量大,百姓正好在种田,没时间。
  眼下明知道干活无法尽全功,还要干。
  修完了,等着有所反复,再修补则简单。
  庄子里不需要修路,一律水泥路,路两边留出来位置。
  把粪肥给翻进去,再过几天,种下花的种子,夏天后能看到花丛,但没有灌木。
  宋德和宫女太监们站在旁边听,学习。
  学习目的性,明明知道不应该立即修路,还要修路。
  行政命令和实际情况未必总是一致的,许多看上去不合理的行政命令,背后有着特殊的考量。
  当然,这种考量不包括人家的粮食,眼看收获了,就硬给人家推了。
  这等考量的背后是官僚,不是民生。
  真正的考量是眼看着大水冲过,积极组织百姓补苗,或者是换种其他的作物。
  知道晚了,知道其他作物不够好,但总比地就那么闲着强,能多增收一分就多增收一分。
  尽十分力,为百姓得四分损失又补偿的利,就是行政灵活性。
  眼下也是如此,知道之后还得修,可不趁机修,以后再修,会造成百姓误工。
  百姓难道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