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29书城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我的美母教师 | 乡村精品合集 | 乡村活寡 | 乡村欲爱 | 乡村春潮 | 乡村花医 | 欲望乡村(未删) | 乡村艳福 | 乡村春事 | 人妻四部曲

带着系统来大唐-第362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不是下县采取手段多收了税,就是上县采取手段放了税。”
  李易给出一个衡量的方法,下县人口少,上县人口多。
  人口少的地方商业必然比不上人口多的县,商业繁荣的话,人口就多了。
  每年各县交上来的租和调数量有记录,等着税收推广的时候,按照县的大小、人口比例,便能有个笼统的比例。
  “此法好。”毕构认为行,他放心了。
  果然应该过来找李易,有事情当面就问了,写信多费劲啊。
  一碗汤喝完,他管李易要了一篮子蔬菜,把那个馒头留给李易,高高兴兴地走了。
  李易看着馒头:“这还能吃了吗?你当玩具摆弄。”
  “能。”郭子仪给出肯定的回答,别说毕构的手脏不脏,就算掉地上,一样能吃。
  “扔汤锅里,煮一煮就杀菌了。”李易说着,果然把馒头给扔汤锅里了。
  马上有人站在旁边,等着煮一会儿泡软了捞上来,这可是馒头。
  “都别动,我的,我先看到的,我家离得远,走着赶到长安,饿。”
  守着锅的人阻止别人拿汤勺。
  “没人抢你馒头,我舀汤,你看着,什么时候李家庄子的东西别人还要管谁吃?”
  拿勺子的把此人扒拉开,果然就是舀汤喝,酸菜都没捞。
  毕构进城,想了想,去找姚崇,他要问一问姚崇,如果一个东西一直涨价,怎么控制。
  姚崇正在接见人,门口排着长队,很多人不是为了见姚崇,而是姚崇的家人。
  见姚崇他们没资格,见一下家人,甚至是管事,关系就搭上了。
  毕构下车,直接进去,口中嘟囔着:“我家那里也排着队,这些人啊,为了能够坐稳官位,总把心思用在别处。
  学一学李易,只要有本事,何愁官位。对,李易不能当大的实权官。”


第六百零四章 契丹有宝却成虚
  毕构从姚崇府离开,回家去应对在他家排队的人。
  姚崇不见客了,在书房中盘算起来。
  毕构跟他说了煤油灯和暖水瓶涨价的后续处理问题,这不是重点。
  关于官员收税和政绩的平衡之事,涉及到整个朝堂。
  吏部要与户部协同,避免由收税产生地方官员逼迫商人的情况。
  李家庄子旁的灞水桥头,购买煤油灯与暖水瓶的人排起了长队。
  其中商人最多,他们想要买来运到别处去卖。
  一般敢如此操作的商人,在其他的地方有店铺。
  如果商品坏了,把碎片拿到店铺。
  店铺等着再来长安卖货和买货时,顺便带来,跟李家庄子换新的。
  运费自然是不要,留着商铺的信誉。
  买到煤油灯和暖水瓶的人用细布和皮毛小心包裹上,以免碰碎了。
  庄子里拿来的两样东西外面是干草,看上去一点不细心。
  晌午了,李易在桥头跟右千牛卫的人一起吃饭。
  千牛卫的人端餐盘盛外菜,在外面进餐速度快,怕凉了。
  过年的时间,庄子给轮换到此的十六卫提供的菜中,青菜比较多。
  平日里是肉多,以保证十六卫的人愿意过来值班。
  十六卫的人在自己的地方轮值的时候,吃的可不好。
  给的俸禄就是麦子、小米、黄米、高粱米等东西。
  想买别的东西,拿着米去买,不一定非要拿铜钱或绢帛。
  当仪仗兵的千牛卫值班的时候在宫中吃,宫中不代表吃的好。
  最近李隆基有钱了,才拿出来一些让王皇后补贴后宫。
  钱主要是李成器与李易合伙做买卖的利润,李易的一直不要,都扔进去继续投资了。
  李成器得给兄弟们钱,大家分一分,李隆基最多。
  六李庄种棉花、大棚,除了分一部分用,其他的卖掉。
  宫里饭菜品质提高一点,依旧比不得李家庄子。
  十六卫现在是一旬一轮换,左右千牛卫不想换,其他卫不干。
  左右千牛卫一看,一百六十天才轮到一次。
  于是采取手段,卫里的队,专门有个灞桥桥头轮值的活儿。
  别的卫不准有,千牛卫就可以尽量多安排自己的兄弟吃好东西。
  “李东主新年好啊。”余江来了,笑着跟李易行礼、问好。
  李易回礼:“余兄新年好。”
  接着又说:“余兄不如一同吃些。”
  “也好,如此多谢李东主。”余江未拒绝,自己去取餐盘,随意盛了几样菜,端过来。
  “今年看着年景不错。”余江坐下,开始找话题。
  “也就是太行山以东的地方,蝗虫还要出来,去年有的地方动作晚了,蝗虫卵进到土里。
  深耕和泡水对付虫卵好用,操作起来普通人家无力施为,只能等着蝗虫出来。
  幼虫的时候最好对付,一旦成虫,并且形成大规模集群,只能用烟熏和火光诱杀,不能吃了。”
  李易说起蝗虫,他带着鸡鸭过去的时候,蝗虫有的还是幼虫,同时没有铺天盖地的情况。
  他选的时间正好卡住关键点,今年蝗虫再冒头,养鸡鸭和养猪的人会开心。
  余江认真听,记住,这可是学问,以后自己那里有蝗灾的时候好应对。
  他并不知道,现在的东北不可能出现蝗灾,树木多,鸟兽也多。
  蝗虫可以自己找东西吃,食物足够,同时被鸟吃。
  “李东主,我有一法可治契丹,关于蝗虫。”余江顺着李易的话说。
  “何法?”李易表示好奇。
  “捉大量蝗虫,送到契丹人所占地方的外面,放开后,蝗虫成群结队,吃契丹人的粮食。”
  余江比划着说,看上去他对契丹观感不好一般。
  “不可,契丹没了粮食,会死人,眼下我正与契丹人接触,想要友好往来。
  契丹人的日子苦哇,若不是突厥侵犯太甚,契丹还是和我大唐好。
  我能理解他们的处境,愿意帮他们,这样就不用有战争,大家都过上好生活。”
  李易摆了摆手,一脸悲天悯人的样子。
  余江愣了,他实在不知道李易是真话,还是假话。
  “李东主,你抓了他们三百九十个人,要怎样处置?给他们送回去?那可是军人。”
  余江随意的样子问。
  “误会,不是抓,是教,教他们各种生活上的事情,尤其是农耕。
  他们随时可以走,等天暖和了,带上一批货物,他们跟着回去,到契丹换东西,再运回来。
  顺便把咱大唐被抓去的人给要回,大家不要打仗,打仗会死人。”
  李易说完低头猛吃,再不吃就凉了。
  余江有一肚子话要问,见李易现在的样子,也不出声了,吃。
  等李易吃完,余江正好吃完。
  “过完年,余兄可别忘了帮着管桥头的市场,若熟悉了,我找找门路,为余兄安排个官。”
  李易放下筷子,去盛了碗汤回来,跟余江说以后的安排。
  余江连忙答应:“好,之前我就看了,不错,过了年我能管好。”
  应对完此事,他话题一转:“李东主说与契丹换东西,天暖和了,契丹有什么可交换的东西?”
  “桔梗多,还有刺老芽,刺老芽最好,比香椿芽好吃。”李易着重说刺老芽。
  这个是东北特产,其他的地方很少。
  “长什么样?李东主一说,我又饿了。”余江笑着问。
  “我给你画个图,你看看就知道了。”李易说着打开身边的箱子,取出纸和笔。
  他用铅笔,画素描,不长时间,刺老芽的图出来了。
  想一想,他又拿出来红蓝铅笔,给图上一下色。
  “余兄你看,就这个东西,好吃,拿到长安,一斤我愿意一百钱收。”
  李易把图给余江看,他说着又画起来。
  “除了这些,还有山胡萝卜,同样不错,像人参又像桔梗,但都不是,我给你画。”
  不长时间,他又把山胡萝卜给画出来,这个跟胡萝卜没有任何关系。
  就像以后的东北山辣椒秧子和辣椒没有关系一样,那叫东北铁线莲,有的吃着和辣椒一样辣。
  余江又拿过来看,李易再画,画的就是东北铁线莲。
  “余兄可能不知道,这个我才是最喜欢的,吃着辣,浑身舒坦,可惜别的地方找不到同样的。”
  第三张图画好,李易遗憾地对余江说。
  “这,这些都值钱?”余江现在想的是卖钱,图上画的东西他都见过。
  甚至是山上成片长,没想到居然有人愿意花钱买。
  “别人不知道,我买了,可以卖更高的价,可惜,那里契丹占着,契丹人自己不懂,我又过不去。”
  李易露出苦恼的神色,再无画图时的兴奋样子。


第六百零五章 耗费工时战略高
  李易仅仅是遗憾,余江感觉心在疼。
  钱呀,好多的钱呀,就这样长在那里没人要。
  ‘渤海’那里也不懂,他们占的地方才是最大的。
  “李东主,契丹此类东西,是晒干了用?”余江想要传消息回去。
  “桔梗、山胡萝卜晒干了行,刺老芽与这个……山辣椒秧子不行,它又叫铁线莲。”
  李易摇摇头,指着两张图介绍。
  “青的运不过来。”余江眉头蹙起。
  “有办法,罐头,用瓷瓶装的罐头,这些不用瓷瓶,瓷瓶贵,陶罐。
  先用开水焯,焯完立即放到冷水里浸,再放盐腌制。
  虽说没有鲜的好,不过拿回来泡一泡,味道还能保存。”
  李易顺嘴给出储存的办法,听着很简单。
  不过关键是需要陶罐,契丹不缺盐,那里有盐湖,他们缺铁、缺陶瓷、缺茶叶。
  “还有别的办法吗?”余江听到陶罐,心情失落。
  “自然是有,我庄子里的咸菜,用藤条编筐,用油纸内衬,一样不漏水。”李易又给出个方法。
  “油纸?”余江发现怎么都需要东西呢,油纸契丹也没有。
  “其实我知道契丹的条件不怎么好,这不就琢磨着把他们有的我们没有的,拿到我这里。
  我们有的他们没有的,送到他们那里。
  这叫互通有无,我们有了契丹不值钱的东西,我们不值钱的东西给契丹。
  谁都不吃亏,大家一起和睦发展,你说是这个理儿不?”
  李易说话的时候,随手画出来一个庄子上装虾油小菜的盒子。
  想了想,又写下‘名震塞外九百里,味压江南十三楼’的句子,在盒子上标:什锦小菜。
  余江坐在那里深吸口气,起身盛汤。
  回来后他笑着说:“李东主若真的能与契丹联系上,等东西运回来,我也尝尝。”
  “希望吧,就怕契丹人想不通,两地封锁,喝茶都不容易,渤海那里倒是偶尔用海运带一部分茶回去。”
  李易说完,把汤喝掉,抱一下拳,转身回庄子。
  青松过来把东西收到箱子中,拖着离开。
  余江坐在那里,眼睛看着四张图,尤其是最后一个小菜坛子的图。
  “用这个可以把东西装好拿到大唐卖高价,不行,我要传消息回去,必须答应什么经济文化交流。”
  他嘟囔一句,把四张纸收好,过桥,回自己的‘家’。
  郭子仪找个地方也写封信,派人送往宫中。
  他知道余江是契丹的‘精锐’细作,只是遇到了李易,第一次见面便暴露了。
  李易居然知道煤精和琥珀的产地,西南那边根本没有。
  宫里,李隆基陪着李旦涮麻辣烫。
  李易大棚中的小米椒额外给了灯照,陆续地有辣椒成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