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29书城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我的美母教师 | 乡村精品合集 | 乡村活寡 | 乡村欲爱 | 乡村春潮 | 乡村花医 | 欲望乡村(未删) | 乡村艳福 | 乡村春事 | 人妻四部曲

带着系统来大唐-第1061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尺带珠丹一直在听,插不上话,吐蕃不怎么吃鱼,有的鱼有毒,关键腥味难以祛除。
  没有食物,抓到鱼也能烤着吃。
  他在学习,发现大唐随时想着百姓,夏天还未过去,冬天百姓怎么吃肉已安排妥当。
  具体到吃鱼的问题,吐蕃做不到哇!吐蕃许多部族之间要会盟,管不了别的部族的人,只要他们拥护自己的地位就行。
  百姓整体上更落后大唐的百姓了,一年差一点,十年后
  尺带珠丹想着,喝口闷酒,再吃刚才还觉得味道不错的炒杂贝,发现有一些苦涩。
  确实苦,有个扇贝里面还有条小鱼,那鱼苦,他没看就给吃了。


第一千八百四十一章 全员归还不艰苦
  海上波浪轻伏,和风日丽。
  一支庞大的船队在艰难地航行着,整个船队有四十艘船,桅杆上的帆在频繁调整。
  “风呢?风都跑哪去了?大海呀!真叫人生气。该来风的时候不来,不该来时使劲吹。”
  阮津站在蒸汽机船的甲板上抱怨,回来的一路上,他遇到很多次风不给面子的时候。
  有一次居然三天无风,船上携带的淡水不足。
  要不是东主给了专门收集淡水的好工具,大家就得渴死在海上。
  不过一切都值得,为了携带更多的东西,淡水和食物减少,归来的一路上见了不少岛子。
  终于回来了,就差一点,来个风,往西吹的风,不,朝哪吹都行。
  “正常的风,半天路程。李东主绝对想不到我们带回来多少东西,多亏给了弃船的数量。”
  大唐水军都督柳庭光站在阮津的身边,他倒是不急。
  眼看到家,一路上有惊无险,每扔一艘船,更不曾死掉一个人。
  出来时说好的,每一艘船的船员数量不满,为了保证航行速度,可以丢掉一半的船只,甚至四分之三,带十艘回去。
  大家为了把更多的东西带回家,一同克服,蒸汽机船很多时候当帆船用,煤都给扔掉不少。
  下次再出海,不带蒸汽机船,或者带一艘,万一遇到什么麻烦,这艘能够去附近找东西。
  “来风了,一点点,好,不是逆风,逆风还要走之字。”
  阮津张开胳膊,感受着从背后吹来的风。
  船员们立即调整桅杆,满帆,船开始前进,并逐渐加速。
  为了速度能更快,他们把所有的食物和淡水全扔掉,只留下半天的淡水,一人一水囊。
  不够用,他们可以继续采集淡水。
  船队向西,追着太阳,当太阳要落山的时候,天边晚霞中,他们看到了……船。
  九艘大帆船停在海面上,看不清楚船上的情况,太远,能看见九艘船的帆是降下去的状态。
  等双方距离又接近一段,几乎在同一时间,瞭望台上的人打起了旗语。
  阮津的船队问对方是干什么呢?对方说你们回来了?
  双方再次交换旗语,阮津的队伍说是啊,我们到家了。对方说我们捕鱼呢,马上要走。
  于是双方的旗语一致,一起走。
  夜色下,海州,一群人在码头等待渔船归来,到时装车皮。
  从长安来的火车抵达后,加煤和水,再拉着货物离开。
  等啊等,发现咋那么多亮光?明明是九艘船,自己看到海市蜃楼了?
  船队终于到岸边,排队靠码头。
  “是咱们远洋的人回来了,四十艘,一艘没少。”
  “他们的船吃水那么深?装着多少东西?”
  “不知道人有没有事情,保佑,李东主保佑!”
  “快,派人走驿站给长安送消息。”
  “不派人,等,火车再有一个时辰抵达,火车速度快。”
  “叫人准备东西,洗澡的、饭菜、酒,给咱们的将士们接风洗尘。”
  岸上的人发现不是海市蜃楼,再对比船只数量,很快知道是哪支队伍。
  他们叫喊着,又兴奋又紧张。
  船一艘不少,却怕人少了谁。
  似乎猜出岸上人的担忧,九艘渔船上的人相继喊:“全回来啦!一个都没死!”
  很快大家协调一致,不停地喊着。
  岸上的人摇动着火把欢呼,有人甚至激动得抱着身边的人又蹦又跳,随后被推开,被另外的人推开,你抱着我媳妇儿作甚?
  阮津队伍等待,等渔船先卸货,他们的不着急,原本他们想在这里站一脚,休息休息,派人送消息,再从黄河进去。
  路上得知火车通航,火车跑得快,车厢越拉越多。
  他们决定在海州卸货,船就不过去了,太耽误时间。
  九艘船上的海鲜卸完,刚装到空车皮里,火车抵达。
  灯火之下,抛锚的归来船只上的人全下船,帆落下去。
  他们适应着地面,顺便喝冰镇酸梅汤。
  “火车怎么过的河?”阮津知道一路上有河需要过,难道桥修上了?那得修高,大运河还要走船。
  “在两岸修上船的地方,火车到了,车头卸下,去旁边调头。
  再转到一连串车厢另一边,倒退着推一个车厢上装有铁轨的漕船。
  推一个就卸一个,换一艘船,再推第二个。
  等最后的时候,车头自己退到船上,船带着去对岸,火车头先开下去。
  后面的船过来,火车头退着挂上车厢,向前开,再一艘船过来,再退,就这样全挂上。”
  一个管事的人介绍,没有桥,拿船倒。
  另一人补充:“等冬天,会在旁边的位置修大桥,跟过黄河的桥一起修。以后不用船载,耽误时间,不然可以跑更快。”
  “火车快吗?”柳庭光没想到出去一次,回来的变化这么大。
  “快,从长安到海州,一天一夜能跑一个来回。这两年帮工的人可赚到钱喽,要修很多。”
  “好啊,快就好啊!以后再出去,回来直接在这里装卸货,给大唐不停地送东西和做买卖。”
  “你们在海上遇到危险没?”
  “没,都好着呢。不缺吃不缺喝,随时知道自己的位置,还有附近哪处岛子上能装淡水。”
  “你们吃海鲜吃很多吧?”
  “吃得想吐,要缓上几个月。”
  “快去洗澡,有好吃的。”
  “先写信。”
  当火车抵达,开始丢车厢、补充煤和水时,海员们就坐在旁边看着吃饭。
  阮津和柳庭光不跟车回去,他们要与兄弟们在一起,之后一同走。
  信交给火车上的羽林飞骑,由他们带回去。
  与信一同带回去的还有手印证明,每个船员按一个,按在写有自己名字的地方,告诉陛下他们全活着。
  挂上车厢的火车鸣着笛,轰隆轰隆离开。
  海员们却躺在床上翻来覆去睡不踏实,恍惚中又来到了海上,面对大风和暴雨,艰难地搏斗着。
  终于风平浪静,阳光穿透云层照射下来。
  然后……然后大家相继睁开眼睛,外面的阳光果然照射进来,照在脸上,暖洋洋的。
  几乎同一时间,一列火车载着海州的货物,在百姓们的期待目光中,于‘呜~呜~’声中抵达长安。


第一千八百四十二章 笑颜不止心鼓舞
  “急报,让开,急报……”
  车还未彻底停住,车上的羽林飞骑跳下来,找到站台的马,骑上吆喝着冲向李家庄子。
  多数百姓站住,有想过中间单独留出来路的人赶紧退回去,纳闷地看着一人一马从身边蹿过去。
  “看样子事情不小。”
  “听上去也是。”
  “火车回来,没见哪里坏掉。”
  “或许车头,最后坚持着到家。”
  百姓很自然地讨论起来,关心地看向火车头,露出担忧的神色。
  火车头明明属于死物,百姓心中始终把它们当成活的看待。
  火车头是个能干力气活的大家伙,不吃草,吃煤,喝水比牛马多。
  前来运货的酒楼、饭馆过来的人,俱茫然不知所措的样子,今日有没?
  “卸货,估价。”其他负责装卸的人找到车头上的人问一声,回身吆喝。
  要买东西的赶紧站位置,大酒楼守在大桶周围,小饭馆就看着小水桶。
  上面开始舀鱼虾,有的活的有的死了,大小不同。
  等装差不多时估价的人喊:“一千六百钱,有要的没?”
  有人要就举手,再有人想抢,可以喊‘加二十钱’。
  都没人要,这桶拉走,运李家庄子吃,李家庄子会把死的先吃掉,活的打氧养着。
  城南那里,或者桥头的位置有人想吃新鲜的,提前说,养的给送过去,当面处理。
  等过些日子卖螃蟹,另一种处理方法。
  螃蟹抓起来,螯上会拿绳子绑好,装在网格大的麻袋中。
  透过缝隙可以看到情况,价格固定,谁选上哪一袋子,上称。
  大小和鲜活程度自己判断,回去后再放到水槽中用脚踩的打氧打气儿。
  不存在一条鱼或一个螃蟹那样单独看,批发,在李易时便是如此。
  海鲜批发价不足零售价的一半,留出来足够的利润空间。
  ……
  “报~~~出海队伍回来,抵达海州,人船全在。”
  报信的人带着东西跑到桥头,在吆喝声中策马过桥。
  桥头卖东西的和守桥的募兵们听完,发出不同的欢呼声。
  在大唐海军出去时,大家便知道,此去遥遥不知几万里,海上狂风暴雨,九死一生。
  将士们为了大唐寻找东西,能够让百姓富裕的东西。
  李东主也出去,先回来的,带了种子和血珊瑚。
  不知道这些平安的将士们的船上装了多少好东西。
  报信的人一路催马一路喊,等他到达李隆基所在的大院落时,一群人已经等在此处。
  桥头的地方有电话,电话速度比他快。
  “陛下、李东主阮津他们回来了,我在海州看到他们,他们写的信,没上漆封。”
  羽林飞骑掏出两封信,一封给李隆基,一封给李易,叫二人先看。
  李易看的速度快,一眼就知道情况,等李隆基那里看完,他递过去,交换着再看。
  还是一眼扫过,他把信给等在旁边的毕构。
  写有名字、按了手印大布展开,证明确实所有海员全部平安到家。
  毕构看着看着,把信抓在手里仰头望天儿:“好,好啊!狂风骤雨畏征难,斗胆相搏意志坚。海外孤悬牵万岛,乾坤锁挂布三元。蒸蒸气雾何须桨,猎猎绢麻可作帆。舰队出航宣社稷,归来畅快喜平安。啊!畅快,果真畅快!”
  毕构在那里继续看天儿,旁边的宋璟伸手等着看信呢,结果见毕构在抒情,一脸郁闷,你先把信给我呀!
  李隆基手上的给宋璟了,先看着。
  宋璟看看,往下传,张九龄自己到毕构身边把信拿到手。
  等大家全看完,一个个脸上露出舒心的笑容,船无所谓,只要人回来便好。
  哪曾想,这些人出去,一艘船未抛,全部带回。
  “小易,老夫高兴,欲宴请京兆府,你安排。”毕构笑着与李易说。
  “户部出钱?”李易更高兴,但他没疯。
  “你不开心?你替老夫请。”毕构摇头,户部哪有钱啊!
  “我替你大赦天下不?看看他们带什么东西回来,东西好,我请……京兆府百姓一人吃一碗炸酱面。”
  李易撇毕构一眼,准备瞧瞧东西,值钱的话,豁出去了。
  京兆府如今常驻人口家流动人口,超过三百万。
  自己庄子忙不过来,得雇人手,大量收购手擀面,酱在庄子里炒,再送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