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29书城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我的美母教师 | 乡村精品合集 | 乡村活寡 | 乡村欲爱 | 乡村春潮 | 乡村花医 | 欲望乡村(未删) | 乡村艳福 | 乡村春事 | 人妻四部曲

汉末之并州匪政-第241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司马芝接下来的汇报亦颇能验证:“河东领二十县,有户十一万,民六十三万,田一千二百万亩。”

    “河内领十八县,有户十万,民五十二万,田一千一百万亩。”

    河内的户籍与良田都激增无数,显然要感谢今岁的旱灾,有大量难民从冀州流往河内。

    开仓放粮对灾民而言就是最大的吸引力。

    “上党领十三县,有户四万八千,民二十一万,田三百八十万亩。”

    张瑞转头望向审配,问道:“上党已全占其境?”

    审配笑着点头,回道;“黑山军忙于赚取钱粮,部众逃窜者过半。余下士卒有更佳出路,亦不愿死守城池。大军出壶关,只小战一场,余众便皆弃城而走、收复过程十分顺畅。”

    “善!”

    黄河以北的情况令人欣喜,司马芝继续谈及关中,说道:“京兆尹长安城中新设万年县,故京兆尹领十一县,有户十四万,民六十七万,其中仅长安城便有六万七千户,民三十八万三千余人。”

    长安城两县六万七千户,尚不如西汉时长安的八万八户,距离盛唐长安的九十二万人更是差距近三倍。

    今岁为了赈济灾民,官府以工代赈,兴百姓十余万以建长安。又承包大量工程给豪族、富商,彼辈雇工亦近十万。

    两者相加,足足动用了二十余万灾民,以建长安。

    在大量工人挥汗如雨的建设下,长安城的规模要远超汉代长安,周回四十多里,占地面积高达八十四平方公里。

    可容纳的人口堪比大唐,户籍将来至少还能翻一倍。

    为了养活百万人口的长安,张瑞也是煞费苦心,一直在疏通郑国渠,同时令科学院汇聚大量水利专家及数学家,一同计算扩大郑国渠面积,重修关中六辅渠,新建大量池陂湖泊水库。

    这方面,司马芝详细汇报道:“京兆尹共开垦良田一千两百万亩。其中郑国渠灌溉一百九十万亩。在左冯翊屯田之百姓亦开垦良田两百万亩。共计约四百万亩良田受郑国渠灌溉。”

    “最后弘农郡,征西将军府所领县六,户籍八万三千,口四十一万人,有田四百三十万亩。”

    六个县四十多万人,显然安置了大量自河南逃难而来得百姓。

    当初河南粮尽,人相食,为了能使河南百姓活命,张瑞毅然收兵后退百里。

    这么大的代价,张瑞十分关切结果如何。问道:“自河南出函谷关,流往关中乞活之难民有多少?”

    “禀君侯,官府共计收纳难民百余万,其中三十余万安置于弘农,二十余万安置于京兆尹,十余万分散安置于河东、上党、河内,十余万于左冯翊屯田,三十余万迁于西河。”

    张瑞抚掌而起,兴奋得在屋内漫步,笑声张扬而又自豪。

    安置百余万难民!

    这一举措不亚于刘虞在幽州安置百万青徐难民。

    这个结果令张瑞不禁产生极大的使命感与成就感。

    自己穿越到汉末,除了皇图霸业以外,总算做了一些有意义的事情,至少拯救了上百万百姓的性命。

    历史上董卓迁都长安,驱迫洛阳百姓数百万口同行,步骑驱蹙,更相蹈藉,饥饿寇掠,积尸盈路。

    直到李傕、郭汜惨死,西凉军灰飞烟灭,关中八百里秦川已人烟断绝。

    这数百万百姓都惨死于董卓及其麾下的残忍暴虐。

    张瑞可以直接下断言,若没有自己穿越而来,这上百万百姓皆会惨死。是自己率领一众仁人志士,自强不息,改变了其惨死的命运。

    这远比称孤道寡更有意义。

    司马芝亦赞扬道:“此百万黎民皆赖君侯仁义而活。是岁之后,君侯仁义威望皆与日具高。贤名扬于四海,功绩传于郡县,堪称德高望重之贤良重臣。”

    张瑞嘴角上扬,若是大汉依旧承平,仅凭自己如今的名望,就能与刘虞、羊续、黄琬等人比肩。

    假使大汉十三州何处有叛乱,朝廷会很自然的选派自己前去担任刺史,抚平叛乱,安宁郡县。

    而汹汹叛乱的百姓,在听说自己履任刺史之后,将会慕名而归化,不复离乱。若是出仕并州、幽州刺史,异族也会因为自己名望而不敢侵扰,主动朝贡。

    即便是如今乱世,这种名望也不是一无用处。

    随着征西将军府实力的昌盛,征西将军本人贤名的流传。许多因为战乱而举兵自保的小势力,并无争雄天下的野心,会纷纷选择率众投靠往征西将军府治下。

    便比如曹魏名将李通。

    李通字文达,以游侠闻名于江汝地区,和同郡人陈恭起兵于朗陵,四方很多人都来归附。

    李通自度没有一统天下的才能。所以率领所有部众主动投靠往曹操。

    当征西将军府逐步扩大,雄视天下,逐鹿于中原。在扩张过程中,必然会有大量豪杰率部主动投靠,押注于张瑞身上。

    。

 第一百一十二章良田千万抚恤孤寡

    各郡户籍与田亩都汇报过后,司马芝合上册文,总结道:“如今征西将军府治下,共有户籍七十一万四千,民三百五十六万八千,良田六千四百二十万亩,郑国渠灌溉之田四百万亩。”

    这份数据令屋内众人皆大感惊讶。因为各项数据全都大超众人预期。

    其中最明显的便是人口,张瑞一直以为自己治下人口不足三百万。

    却没想到已经超出了五十多万。

    这部分差额大部分应该是出自平日里各郡各县招徕的流民。

    并州会安置卸甲黑山军,弘农会安置河南流民,京兆尹则会安置凉州、三辅难民。归化的氐人、羌人、匈奴、乌桓等更是被打散安置于各郡各县。

    每个县增加一百人,八郡一百零六县就是增加了十万户藉。

    还有一个重要原因则是为雁门、上党、弘农三郡户籍的统计完成。上一次汇集户籍,还是审配出任民部中郎时,张瑞清楚的记得,当时无论征兵、赈济、还是缴纳赋税,都没算上这三个郡。

    历经多月,这三个郡也已经统计完户籍、田亩了。

    征西将军府基本算是初步稳固了当地的统治。

    在古代,新征服的郡县,往往需要很长一段时间才能将其吸纳,转化为实力。

    很重要的一个原因就是官府统计不到户籍具体数字,赋税征收不上来。

    这一点大汉无疑要比大明强上许多。

    大明官员甚至弄不清楚郡国的虚实,数据完全是一团浆糊,靠臆测收税,他国库不缺钱都没天理。

    征西将军府民部官员这么快统计出了户籍详情,能力让张瑞颇为满意。十分确信如今势力正处于上升期,官府高效而廉洁,军队骁勇而善战。

    良田六千八百多万亩这个数据也令人心安。

    征西将军府占领并州、司隶、关中等大量精华郡国,耕地应占全国面积的十分之一以上。但受制于人口数量,耕地数量稍显不及。

    大汉王朝在西汉巅峰时有耕地八亿三千万亩,进入东汉这个数字就一直在下降,永元十七年(105年)就只剩下了七亿三千万亩,直接少了一亿亩。建康元年(144年),减少到了六亿九千万亩,又减少了四千万亩。

    但随着耕地面积的减少,人口却在一路激增,永寿三年(157年)仅官方统计的人口就有一千零六十万户,五千六百万人。

    不可能人口增多,数亿亩地却没人耕,导致荒废。

    这减少的数亿亩地,显然全进了豪强们的口袋。

    整个征西将军府才六千多万亩良田,而豪强隐匿的田地却多达数亿亩。

    这让张瑞心中感慨,豪强的当诛。当然这也代表征西将军府治下还有大量土地没有开发,可以继续为百姓授田。

    大隋开皇之治时,全国有耕地十九亿四千万亩,大唐开元盛世时全国有耕地十四亿三千万亩。

    征西将军府如今所有的田地相加堪堪也就大隋耕地的零头,前边还有接近十九亿的差距,至少上百年内无需为田地的事情担忧了。张瑞想开创盛世只要努力为诸夏保存元气,存活更多百姓即可。

    因而张瑞愈发坚定了自己以人为本的理念。

    这方面审配则不同,其铁腕更关注争霸天下,问道:“如今户籍已达七十万,按七户出一兵,可征十万大军,尚有一万五千差额,是否补齐?”

    张瑞沉思了片刻,回道:“暂时无需扩大军队规模。诸夏鼎盛时有上千万户、六千万人,难不成官府要征兵一百三十万?”

    说道这里,张瑞瞬间一顿。这不就是杨广吗?二十四卫大军总集平壤,凡一百一十三万三千八百人,号二百万,其馈运者倍之。

    真真正正的府兵甲士上百万,民夫馈运者数倍之。

    随着张瑞之言,审配、司马芝皆是神情震撼,在此之前无人曾经想过真的能聚百万铁甲锐士。但府兵制却真的提供了这种可能。

    张瑞不得不止住审配的遐想,说道:“军队够用即可。按规划,近两年内并无大型战事,征兵之议暂时延后。为民间、为百姓积蓄数年财富。”

    平定凉州,需要的是精锐骑兵,确实用不上太多军队,将府库资金投入铁骑,增加铁骑数量,改善铁骑甲具,远比招募一万五千大军更佳合理。因而审配便未继续多言。

    倒是司马芝笑着说道:“主公仁善,自税赋改制以来,民间财富倒的确逐年增加。”

    “哦?作何解?”闻言,张瑞心情愉悦

    “主公可还记得《诗经。七月》?早在春秋之时,我诸夏百姓便已深知按季种植,勤劳耕作。诗曰,同我妇子,馌彼南亩。田畯至喜。……四月秀葽,五月鸣蜩。六月食郁及薁,七月亨葵及菽,八月剥枣,九月筑场圃,十月纳禾稼。”

    张瑞点了点头,《诗经》这一篇在之前选夏豆、冬麦时提过。

    司马芝乃继续解释道:“民部税政司全年只七月征收一次田税。百姓其他月份所获粮食尽归其自家所有。据某所知,仅今岁种菽(即大豆),勤劳之百姓便皆有数十石收成。此外枣、葡、葵、粱之类各自不等。”

    “善!如此则民间不缺粮矣。”张瑞笑着说道:“粮食既足,百姓还有何忧?”

    显然这一点,张瑞想的有些简单了。

    衣食住行,无一不是百姓需要奔波劳累的。

    司马芝说道:“如今民间所苦者严寒也。大雪连绵,百姓茅屋被压塌者数以千计。”

    提到这里,张瑞神情一凛,不再为些许功绩而洋洋得意。

    汉末小冰河时期,温度骤降,伤寒病疫严重、天灾战乱频仍,任何一项都足以令百姓家破人亡。

    于是张瑞吩咐道:“传孤之令,命各地官员妥善赈济灾民。为百姓修缮房屋,给其布帛、薪柴。”

    “再令各地官员抚恤孤寡残疾,赐钱粮布油,年末前抚恤完成,统计造册,岁岁如此。”

    审配、司马芝同时躬身行礼,赞道:“主公仁义。”

    张瑞负手站在窗前,看着屋外飘扬的大雪,不由感慨,也不知道会冻死多少百姓。

    除了冻死冻伤,大雪还带来另一个灾难。

    常言道瑞雪兆丰年。

    尤其征西将军府治下,普遍耕种冬小麦。大雪对冬小麦的影响最为明显,历经冬季这连绵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