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29书城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我的美母教师 | 乡村精品合集 | 乡村活寡 | 乡村欲爱 | 乡村春潮 | 乡村花医 | 欲望乡村(未删) | 乡村艳福 | 乡村春事 | 人妻四部曲

大明:开局把系统借给洪武帝-第48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皇家中央银行宝钞兑换银钱的柜台也会一直开着,保证百姓前来兑换的时候,可以随时把宝钞兑换成银钱。”
  “好!”
  朱标点了点头继续道:“只是这样还不够,很快朝廷就会颁布钞法,宣布废除银钱使用,以后官府征税、官兵发饷、官员发俸,全部都要改为宝钞。”
  “咱们在各府、各县设置的银行分行也要起到作用,宝钞和银钱的兑换必须畅通无阻。”
  “殿下放心,下官一定把此事办好!”沈万三在说到下官两个字的时候,一双小眼睛已经开始忍不住眯起来了。
  他从皇家钢铁商行调离,虽然无法再拿到那百分之五的巨额银子分红,但他丝毫都不可惜,甚至为此欣喜若狂了好长一段时间。
  银子对他来说早已经只是一个数字了,他想要的是官职。
  就像现在,他一个月俸禄虽然才一千四百元宝钞,但他是皇家中央银行行长,大明帝国堂堂正正的四品大员,见了皇帝都可以不跪。
  而且太子殿下还和他透漏过,未来只要他能够把皇家中央银行办好,品级还能再往上提。
  若是真能成为三品以上的大官,那他可真的要光宗耀祖了。


第八十三章 大明第一条铁路筹建
  在整个大明帝国推行宝钞,取代银钱算是朱标真正意义上主导的第一项国家大事。
  和之前处理江湖事,组建钢铁商行这种小打小闹不同,这件事是真的牵扯到了国计民生等方方面面的。
  说实话,如此大事,让朱标来主导,他还真有点怕做不好。
  但没办法,这是老朱亲自吩咐下来的。
  他也就只能尝试着做一做了。
  现在看来,最起码第一步做的还算不错。
  接下来也就只能等民众慢慢习惯了,这种关乎货币的大政,绝不是一时半会儿能够见到成效的,这甚至可以说是百年大计。
  不过朱标相信,只要保持银行银子足够,不出现挤兑风险,影响到宝钞信用,那不出三年宝钞就能在整个大明朝推广开来。
  到时候,无论是官员还是百姓都将体会到使用纸币的方便之处。
  国家也会因此得到无数好处。
  比如税收的提高。
  在原本历史上,大明朝所有的士绅豪族都有藏银的习惯,这造成了大明末年明明有巨量的白银储备,但国家还是收不上来赋税,穷的要死。
  这当然有各种各样的深层次原因,但白银在落入士绅之手后,大多数不再流动也是其中一个重要原因。
  当初朱元璋抄家的时候,有些人家藏银甚至达到了几百万两,银子藏在那里上百年都没动过,传了一代又一代,简直难以置信。
  而如果货币从白银换成了纸币,国家掌握了货币发行之权,那只要每年适当超发一部分货币,让大明朝的宝钞一直处在一个良性的贬值状态,那就能促使所有人把手里的钱花出去。
  因为不花掉,放在手里就只能贬值,越来越不值钱。
  而只要钱被花出去,无论是做生意,还是建工厂,钱都会流动起来,而只有钱流动起来,国家就能收到赋税。
  这就是国家掌握货币发行权最大的好处。
  这些事情,作为土著的老朱甚至都不甚明白,但朱标却是再清楚不过。
  所以他对于宝钞发行一事极其重视,一直和沈万三一起守在皇家中央银行,查看宝钞在发行过程中可能出现的隐患和漏洞。
  一个月后。
  沈万三一脸喜色的前来给朱标汇报。
  “殿下大喜事啊!”
  “咱们南京中央银行银子非但没有减少,反而增多了二十万两,有人往银行存银换取宝钞了!”
  “好!”朱标闻言也颇为高兴。
  有人存银,那基本上宝钞就已经算是成功了一大步,接下来所要做的就是用心维护就是了。
  看来现如今朝廷还是深得老百姓信任的。
  这是老朱给他打下来的深厚民意基础!
  朱标感慨了一番,这才继续道:“那看来可以准备推行下一个计划了。”
  三个月后,奉天殿后殿朱元璋用来召见大臣议事的暖阁。
  “什么?”
  “修铁路?”
  “而且还是从南京到北平?”听到朱标的话,李善长连连摇头。
  “太子殿下,太过劳民伤财了!”
  “臣认为不妥!”
  此刻的李善长并没有在洪武四年被朱元璋弄回家养老,朱元璋不但把他弄到明末看了自己历史上的凄惨结局,而且还让他继续做右丞相,甚至把胡惟庸也调任户部做了户部尚书。
  但正因为如此,深知朱元璋秉性的李善长才更加谨小慎微起来,只是矜矜业业的做事,再不敢有丝毫逾越。
  “伤财倒是有点,但劳民却是不会!”
  “这次我不会征发民户,强制老百姓服徭役,而是提供报酬,用宝钞招揽工人做工!”
  朱标笑道:“而且这件事我已经和父皇通过气了,他也是支持的。”
  朱元璋当然支持,现如今朱元璋的眼界丝毫不比朱标差。
  他自从进入清末以来,就一直在研究西夷人的发展历史,特别是1840年之后。
  他发现西夷人也就是这几十年才真正发展起来的,而造成这一切的根本就是蒸汽机车,这是发展工业体系最关键的动力源。
  只有把路修通了,庞大的大明帝国各处的资源才能被盘活,大明帝国才有从农业国升格成为工业国的可能。
  他又怎么会不让朱标尝试着做这些事情呢!
  或许正是因为看到了朱标对于各种新鲜事物勇于尝试的动作,他才放手让朱标这个太子监国的。
  用老朱的话说:“老爹要征伐异世界,还要管理那边的一大摊子事,你做事很有想法,而且已经跟着我处理政务七八年了,再加上今年也二十了,为了体恤老爹,有些担子你必须勇敢的担起来了。”
  朱标还能怎么办?
  没法子,只能甩开膀子陪着老朱一起九九六的干起来了。
  “李公,现在的大明粮食产量足够,朝廷刚刚又发行了宝钞手里有大量资金,钢铁产量充足,已经具备了启动此项大工程的所有条件。”
  “所以李公不用担心,一切尽在计划之中。”
  听到此言,李善长顿时就没话说了。
  他不可能拒绝朱元璋和朱标两人共同决定的事情。
  “不过殿下,您这条路要全部用铁锭铺成,这要耗费多少铁锭啊!”李善长满脸都是担忧之色。
  “皇家钢铁商行下辖的钢铁冶炼工坊现如今在全国范围内已经建起六十多座,而且均匀分布在整个大明,只要我一声令下,这些地方就能源源不断的产出铁锭来。”
  “这方面的事情,李公不需要操心。”
  “我只需要李公为我调度好足够的官员,作为管理人手就可以了!”
  “为此我甚至准备单独再成立一个铁路管理局的机构来管理此事!”
  看着在自己面前侃侃而谈的朱标,李善长神色间莫名的有些恍惚,他在朱标身上看到了朱元璋年少时的影子。
  “好的,此事老臣知晓了,一定全力为殿下办成此事。”
  和李善长谈妥大明帝国第一条铁路的事情,朱标又马不停蹄的进入须弥幻界。
  他还要回来批复翰林院送过来的奏折,以及视察科学院前两日的重大发现。
  所以,今天应该又要加班了……。


第八十四章 升格之论
  现如今的须弥幻界早已经不是一片荒芜,这里被老朱打造成了自己日常的办公地点,甚至在老朱的构想中,未来陆续的整个朝廷六部、都察院、大理寺等等所有中枢管理机构都会搬进来。
  毕竟在这里一天可以当做三天来用,老朱一定觉得,一天当三天,而且还只用发一天的工资,相当划算。
  当然,随着现在朝廷越来越有钱,老朱应该也不会再那么抠门,只盯着那仨核桃俩枣了。
  但多出来的时间却是实打实的,对于朝廷这些事务繁杂的中枢机构来说,有时候时间就代表了生命。
  有些奏报,若是能早一天处理,就有可能挽救无数人的性命。
  当然这些机构的搬迁还只是在计划中,并没有实施,现在真正和朱元璋一起进驻须弥幻界的一共只有两个部门。
  翰林院和科学院。
  翰林院现如今被老朱当做秘书机构来用,大明朝后来形成定制的内阁制度,老朱虽然暂时还没有照搬过来,但已经有意识的用出来限制丞相权利了。
  能进翰林院的都是全国范围内选出来的冒尖人才,都是新人,全部都是意气风发之辈。
  这些人官职都不高,充其量就是个六七品小官,也没有独断政务的权利。
  但他们却有反驳之权。
  现在朝廷所有的奏报右丞相李善长处理之后,都要汇总到翰林院,由其内朱元璋亲自点选的三名翰林带着众人进行汇总、讨论、复批。
  这既是学习,也是历练。
  重要文件,或者翰林院和丞相意见有异的奏报还要交给皇帝御览。
  这样以来,丞相的权利就被大大的削弱,而翰林院因为更新换代极快,展露出才华的会在历练几年之后外放出去做官,也不会尾大不掉。
  朱标就觉得,这一套制度相当不错。
  而相比起翰林院的秘术性质,科学院则显得更加纯粹。
  这是一个研究各种技术的机构。
  在明末,朱元璋亲眼见到了科技的力量,火炮、枪械、钢铁冶炼,制糖、制盐,这些技术在引入现如今的大明初年之后,发挥出了巨大作用,让这个被游牧民族铁蹄践踏的千疮百孔的河山快速的恢复了过来。
  而且明末先进的武器在之前几年对边疆的持续用兵过程中也都起到了极大的作用。
  在原本的历史上,无论是甘肃还是四川,亦或者北方的蒙古,南方的云南现如今还都有战事,有些地方甚至用兵极重。
  正是因为使用了火绳枪以及红夷大炮,这才能提前几年时间内推平四方,彻底天下太平。
  老朱把这一切看在眼里,特别是现如今进入清末位面,亲眼见到洋人的坚船利炮之后,更是对科学技术越来越重视。
  科学院能够和翰林院一起作为顾问机构进驻须弥幻界就充分说明了这一点。
  今日朱标进入须弥幻界之后,第一时间同样拐进了科学院。
  在侍从的引领下,他很快就进入了一片农田,一个老农打扮的老者正在田里忙活着,甚至连朱标进来都没发现。
  “咳咳!”侍从咳嗽了两声,这才引起那老者的注意。
  “平安见过殿下!”等这老农起身,朱标才看清楚,这位竟然是阁皂山的平安道长。
  现如今脱掉道服,换上农人衣服,他差点没认出来。
  “平安道长,你这是……!”朱标有些纳闷问道。
  他记得朱元璋虽然强迫三山道门的人加入科学院,还定下了三年制约,但研究的可是灵力方向,这位怎么跑这里干起农活来了。
  “殿下,我精通炼丹,自然懂得侍弄草药,对农事也曾深入学习过。”
  “年轻时还曾跟着王祯王老先生学习过几年。”平安看出朱标的疑惑,不由笑着解释道。
  王祯朱标自然知道,这位是元朝著名的农业学专家,所书的农书更是广为流传,对后世农业发展起到过巨大作用。
  可惜这位老先生虽然高寿,差点活到一百岁,但在洪武初年就去世了。
  对此朱标一直觉得很可惜,如果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