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29书城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我的美母教师 | 乡村精品合集 | 乡村活寡 | 乡村欲爱 | 乡村春潮 | 乡村花医 | 欲望乡村(未删) | 乡村艳福 | 乡村春事 | 人妻四部曲

奋斗在大明-第548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况且很可能不是。
    周梦臣说道:“你不是辽东人,为什么千里迢迢来大同?”
    李成梁毕恭毕敬说道:“老大人声威威震天下,在下即便是边荒之人,也是如雷贯耳。九边各镇,想要建功立业的大丈夫,无不想为大人牵马坠镫。在下区区生员,自然想在大人门下,为一走狗。于愿足矣。”
    周梦臣没有猜错。这就是李成梁。
    不过,周梦臣显然对李成梁的历史知识了解不多。毕竟李成梁虽然在当时为一时之雄。但是放在滚滚历史长河之中。也不算什么大人物。周梦臣对历史了解本来不多,知道李成梁这个名字,以及他将来执掌辽东,还有他与努尔哈赤一些恩怨情仇,已经不错了,哪里知道,李成梁发迹之前,在那个地方卧着。
    李成梁是的的确确的大器晚成。
    他的确是世袭军职出身,但是李成梁还有秀才功名的。在四十岁之前,李成梁想了不知道多少办法,想要上位,但是奈何总是不成。直到四十岁那一年,找了关系以生员身份袭承参将,才一发不可收拾。掌握辽东数十年。
    而李成梁发迹那一年,就是嘉靖四十年。
    而今的李成梁正处于满地跑关系,想上位的时候。毕竟辽东这地方,考秀才是容易的,但是考举人就不大容易了。李成梁科举不成,想要袭职也没有钱。家里又有一家子老小。
    自然想出路。
    历史上李成梁找不到出路。但是这个时空却不一样。周梦臣在大同做到好大事,特别是朔州之战,斩首过万,几乎是除却太祖成祖朝之外,少有的大胜。马芳得以封伯。李成梁虽然屈于人下。但在内心之中也是有傲气的,觉得马芳虽然厉害,但是马芳之所以有今日,不是他有多厉害,而是他抱了好大腿。他李成梁一身本事,何曾弱于马芳。李成梁年少的时候,也是被人称许为大将之才。
    乃是小时了了,大未必佳。困顿于斯,却磨不平他内心炙热的火焰。
    他想出人头地。
    周梦臣说道:“你一身武艺如何?”
    李成梁说道:“少时猖狂,铁岭之中从无对手。”
    周梦臣说道:“你既然一身好武艺,何不从军。军中正要你这样的好男儿。你也要想清楚,虽然殷大人说你文武双全,必成大事,徐先生也说你,心思机敏,绝不会误了朝廷大事。但是青城不是别的地方。一旦有事,你就是万人敌也杀不出来的。”
    没错,派往青城的山西行指挥司经历官一直难产。有几个人想要爆得大名的读书人想做。奈何殷正茂这一关都过不了。更不要说徐渭了。这不让李成梁听到了风声,他去玉林向殷正茂毛遂自荐。殷正茂一试,觉得李成梁文武双全是难得的人才。随即推荐过来,周梦臣没有直接接见,而是让徐渭看看。
    徐渭一盘李成梁底。李家是铁岭大族。李成梁就是为了家族着想也不会叛国的。而李成梁又是何等机灵的人,立即将自己老婆接到大同来,并将刚刚五岁的儿子李如松也压在大同了。


第五十三章 青城上任
    徐渭也试探了一下李成梁的心机。毕竟周梦臣是想让李成梁接管青城那边的情报网的。发现李成梁是心思机敏得很,足以称之为上智。
    于是李成梁也过了徐渭这一关,送到了周梦臣面前。
    李成梁说道;“大人,李某为国家效力,不惜生死。”
    对李成梁来说,这还有得选。他立即就知道该选什么了。
    当然是经历官,因为这是文官啊。而且是七品文官。而且非常容易立功。大明文武之间的差别有多大,根本不用说,李成梁为什么刻苦攻读一个秀才。虽然说辽东的考试难度要比江南容易不知道多少,但是任何一个秀才都不是容易考的。
    不就是想从文,不想从武。
    从文的话,将来未必没有领兵打仗的一日,但是从武,即便是封爵了又怎么样?除非是家底非常厚实,否则依然是文官门下走狗。比如马芳。对周梦臣一直很恭敬,即便是封爵了也没有一点变化。
    本来李成梁也息了这一辈子当文官的心思了。毕竟一个秀才,连佐贰官都混不上,最多混一个教谕,一辈子也不得升迁。
    但是而今,忽然有这样一个机会。直接行权当七品官。将来还有广大的前程。至于什么入阁,什么成为尚书总督,李成梁从来没有想过,只要他一辈子能混了四五品官,今后他李家也算是混入士大夫圈里了。将来子弟再考科举就容易多了。
    至于为什么混入文官圈子里面之后,子弟考科举就容易多了,却是一个不能多说,大家都知道的秘密。
    为了这一点,他根本不怕危险。
    一来,打仗就没有危险了。二来,李成梁也是艺高人胆大。虽然周梦臣说,被发现了万人敌也杀不出来。但是李成梁自己有计较,实在不行,他自己先走一步,出了青城的城墙之外,就是大草原,以李成梁的本事,一人数马,千里孤行,未必不能。
    说起来,危险也是有限的。
    既然如此此事不搏,更在何时。
    周梦臣听李成梁这样说,也就没有说什么了。毕竟这一件事情,必须要人做的。而且越来越不能拖了。
    毕竟晋商也担心鞑子不守信,出关行商也不敢多远,也就是到了青城再回来而已。但是将来却未必了,周梦臣从来不敢低估商人为了利润而冒险的决心与勇气。所以经历官这个位置,不能一直空缺。
    周梦臣说道:“既然如此,你等会儿出去后,去见徐先生,他会交代你怎么做的。”
    李成梁说道:“下官明白。”
    周梦臣说道:“此去十分危险,我丑话说在前面。你有什么要求可以现在提。我能答应的都答应了。”
    李成梁说道:“大人,下官此去虽然危险,但是朝廷自有抚恤,下官不管妄求,只是而今下官自有一个孩子,担心下官去后,孩子没有依靠。能不能让我那孩儿拜徐先生为师?”
    李成梁这番话,说得很有技巧,弄得周梦臣不答应都不好意思了。
    周梦臣说道:“这是我给徐先生说,应该没有问题的。”
    李成梁大喜过望,说道:“如此下官死而无憾。”
    其实李成梁之前想过,让自己儿子拜周梦臣为师,一来孩子太小,嘉靖二十八年出身,而今才五岁。二来周梦臣最近似乎也没有收过弟子,他也不敢贸然开口,不过在他想来徐渭就不错了。
    江南才子,文坛宗师。有这个老师,将来李如松考上进士的可能性就大增了。
    李成梁在周梦臣这个表了态,随即到徐渭哪里领了任务。
    徐渭也知道李如松是自己的弟子了,虽然徐渭对教李如松这个小屁孩,没有任何兴趣。不过,周梦臣已经答应了。他也不好拒绝,索性先找了一个秀才给李如松开蒙,只有教授弟子,那是将来的事情。
    不过,看在这个弟子的面子上,对李成梁的态度不错,将青城的局面细细说给李成梁听。最好说:“你在青城也就这几年事情,第一据理力争,捍卫朝廷利益。第二接应暗间,第三就是在关键时候,促成鞑子谋反。”
    “除此之外,你可以自由决断。”
    李成梁听了,直接到热血在内心之中滚烫。他不是寻常人,越是危险的事情,他越是兴奋,正应了那一句话,富贵险中求。
    李成梁觉得他一辈子的富贵,就在这青城之中。
    李成梁已经有些迫不及待了。安顿了家小之后,立即一路向北而去。
    在大同境内也没有什么好说的,一副大兴土木的样子,全部是在想办法抗旱。看此情形,李成梁不由得对周梦臣多了几分佩服。一来佩服他的爱民之心,二来也佩服周梦臣治民之能。
    爱民之心就不用说了。
    周梦臣如果没有爱民之心,又怎么会紧急上马这么多水利工程。几乎将府库消耗一空。治民之能也很简单。很多事情,下决定是容易的,执行是困难的。而今整个大同都是大兴土木,却没有出现太多的乱子,可见周梦臣的能力。
    其实这也是大量大同书院学子的帮忙,几乎每一个工程都有大同书院的学子在,这省了周梦臣很多的功夫。
    只是李成梁一过玉林,立即感觉到不同。
    蒙古民生凋敝。
    李成梁是铁岭人,距离草原本来就不远,他年轻的时候,也不是没有去过草原之上。对与草原生态有自己理解。他看得出来,这草原上看似一片碧色,但是细细看看就知道草色不一。就是因为水源的缘故。
    李成梁虽然之前没有来过草原之上。但是他知道,不是正常的现象。
    毕竟靠近边墙这一部分,可是漠南最好的草原。
    李成梁随即想到:“大同旱情都很严重,而漠南岂能不受灾,只是不是时候啊。”李成梁想起徐渭的特别交代,逼反鞑子这一件事情,要从长计议,等候命令。最少今年是不行的。
    今年旱情已经影响到了军事行动。
    只是李成梁非常清楚鞑子的习性,鞑子一旦遇见这么大的旱情。会做的事情非常有限,最大的可能,就是出兵南下。想起正在大兴土木的大同,李成梁忽然觉得这一个任务,或许有些棘手。
    要小心自己成为鞑子骑兵用来祭旗的那一个人。
    李成梁越往北走,就越是担心。
    因为他看见了,一行数辆车,十几个壮汉,还有一些老弱的队伍,正在南下。他们一见李成梁一行人,纷纷警惕起来,弯弓拔剑的。李成梁放下武器,孤身过去,询问了一下情况。
    果然如李成梁所想。
    鞑子放牧方式,有两种,一种就是数千人一起放牧迁徙的,这种模式其实就是鞑子的军事组织模式。两者是一而二二而一的。另外就是这种以家庭为规模,一个家族不过十几个人。牲口数量也不多。
    铁木真发家的时候,就是这样的生产模式。
    但是随着草原战争的不断进行,这些零散的户口都被兼并了。已经不多见了。而且一家人在草原上放牧,听起来很田园牧歌。但是实际上,一旦遇见什么事情,都死的无声无息。
    这些人称为野鞑子。
    其实不会太多的。家庭生产的脆弱性导致他们承受不了太多风险。很少见的。李成梁今日却看见了。他其实看出来了,这不是野鞑子。野鞑子一般都比较穷,这是一些脱离部落的蒙古牧民。
    那么是什么让这些蒙古牧民逃离部落?


第五十四章 战争后遗症
    世界上最可怕的灾难,就是人类自己制造的战争。
    而战争的伤害,绝不仅仅是交战时。双方的死伤,已经交战时对平民的杀戮。对物资的损坏焚毁。还有持续不断的影响力。
    而周梦臣在大同数年,不可谓不尽心竭力。但是本质上来说,周梦臣依旧没有将大同的战争后遗症治疗好。周梦臣虽然加大了对大同的管制,但是单单大同的社会财富远远比不上周尚文战死之前。
    同样的问题。
    朔州之败,给鞑子带来的影响。决计不仅仅是损兵折将。辛爱的威信被动摇。还有别的方面的影响。只是有些影响是显性的,一目了然,但是有些影响却是隐性的,当时看不出来。但是不知不觉事情已经有了变化。
    而今辛爱这里就是一样。
    朔州一战,辛爱一方总共折损二到三万人,虽然大明斩首只有一万多人。但是还有不少俘获。还有不少伤员,虽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