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29书城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我的美母教师 | 乡村精品合集 | 乡村活寡 | 乡村欲爱 | 乡村春潮 | 乡村花医 | 欲望乡村(未删) | 乡村艳福 | 乡村春事 | 人妻四部曲

汉道天下-第608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对刘协最关心的北疆蛮夷南下的问题,吕布做了重点解答。
  在游击大漠南北的时候,他除了从俘虏口中了解情况之外,还派了一些斥候深入漠北了解情况。总体而言,的确有一些蛮夷从北方迁来,但数量不多,威胁也不大。
  就目前来看,突破狼骑阻击的可能性不大,更不可能威胁到长城以南。
  倒是听说大漠东部的扶余人最近动作不小,正在集结部众兵力,有可能会与幽燕都护府发生摩擦。
  刘协一边听,一边看着地图。
  就他的印象而言,燕然都护府的辖区以北是蒙古高原,再往北是西伯利亚高原。在土豆这种作物还没有传入亚洲之前,想在西伯利亚高原生存下去,的确不是一件容易的事。
  实际上,即使是对匈奴人来说,西伯利亚高原之南的北海就是他们活动范围的最北边。再往北,是没有足够养活一定人口的资源的。就算有部落,只要人口稍微增多,就不得不南下。
  有人说,匈奴人、鲜卑人就是这么来的。
  西伯利亚的得名就和鲜卑有关,也就是鲜卑利亚。
  就眼前的形势来看,在击溃了鲜卑人之后,由西伯利亚直接南下,冲击大汉北疆的可能性的确不大。
  是时候将重心西移,屏护河西以及西域了。
  “现在能够在草原上进行长途行军吗?”
  “可以。”吕布应声答道:“如果只是狼骑,我们可以急行军,就食于敌,一个月就能赶到监氏城。如果是步骑协同,速度会慢得多,可能需要整个夏天才行。”
  “如果步卒也配备战马,以游牧的方式行军呢?”
  “那也快不起来,放牧需要时间的。”
  刘协打量了吕布一眼,没有再说什么。
  他听懂了吕布的意思。
  吕布根本不想和曹操一起行军,他就想自己带着骑兵去西域。
  吕布是出于什么心理,他并不在乎。他在乎的是,如果没有步卒,只有骑兵,就算到了西域,想取得真正的胜利也很难。
  骑兵当然很重要,但步卒也有其不可或缺的作用。要想征服西域,直到地中海,没有一支强悍的步卒大军是不行的。
  而且必须是以汉人为主的步卒大军,由羌胡组成的步卒担当不起这样的重任。
  能和罗马人一较高下,并战而胜之的步卒方阵,只有汉军主力。
  无论如何,他都要安排至少一万汉军步卒去西域,然后才能拉开西征的序幕。
  吕布虽勇,毕竟不是方面之将。


第一千零五十七章 南阳之富
  刘协留吕布吃了一顿晚饭,接着又聊了将近一个时辰,了解了方方面面的情况,才让吕布去休息。
  临别之前,刘协又问了一个问题。
  你夫人又生了吗?
  刚刚还谈笑风生的吕布顿时哑了,憋了半天才道:“臣一直在外征战,没时间。”
  刘协一看就明白了。
  吕布不是没时间,是没时间陪魏夫人。他天天在草原上游荡,种子到处撒,好不逍遥。等回到塞内,早已弹尽粮绝,哪里还生得出娃。
  “你准备将这温侯传给谁?”刘协问道:“传给一个你自己都未必记得的野种?”
  吕布尴尬地搓着手。“陛下身为至尊,岂能出轻佻之言。臣知道了,知道了。”
  “你夫人也来了?”
  “来了,这么大的事,岂能缺席。”
  “那你就在行在待一段时间,生了娃再走。”刘协瞅了吕布一眼。“顺便让太医给你诊诊脉,看你还行不行。”
  “臣……”吕布眼睛一瞪,随即又意识到眼前的少年是天子,不能放肆,连忙闭上嘴巴,连连拱手求饶。“陛下,臣留在行在,狼骑怎么办?”
  “暂时让魏续代领。”
  吕布愣了片刻,梗着的脖子彻底耷拉了下来。
  魏续是魏夫人的兄长,天子这是铁了心,不生娃就不让他走了。
  无奈之下,吕布只得答应。
  除了天子的威严之外,他也的确想要个儿子。温侯这个爵位是他付出那么大代价才换来的,总不能因为没有嗣子而断绝了。只是在草原上太自在,他就算想到这些,也克制不住自己,这才一直耽搁了。
  告别了天子,吕布回到住处。
  吕小环正陪着魏夫人说话。母女俩也有两三年没见了,有说不完的悄悄话。见吕布回来了,却神情沮丧,她们都有些意外,互相看了一眼,不约而同的起身。
  “阿翁,怎么了?”
  “没什么。”吕布避开了她们的眼神,怏怏地挥挥手。“天子恩典,让我在行在多留些时日,陪陪你。”
  吕小环不解。“这是好事啊,为什么你……”
  魏夫人却哼了一声。“对你是好事,对他却未必。”
  吕小环立刻明白了,却装作不知。
  刚刚与母亲聊天,她就意识到这一点了,只是不知道该如何开口劝说。吕布是有劝必听,坚决不改,她也没办法。现在天子要将吕布留下,倒让她正中下怀。
  “既然如此,那我就为你们找一处风景好的宅子,多住些时日。阿翁,你还记得当年出武关,到南阳,与袁术相见的情景么?”
  吕布眉心微蹙,想起了当年的艰辛,又多了几分对夫人的愧疚。
  “当然记得。”
  “那时想留在南阳而不可得,现在你想住多久就住多久,也算是苦尽甘来。自从天子驾巡南阳,南阳可谓是一天一个样。你明天出去转转,就知道有多好了。仔细说起来,这里也有你们的功劳呢。要不是通往西域的商路畅通无阻,南阳那么多织坊织出来的布帛怎么卖得出去。”
  吕布瞅瞅吕小环,见吕小环正冲他眨眼睛,心领神会。
  ——
  建安七年冬,南阳格外热闹。
  一是天子驾巡南阳,天下郡国的上计吏齐聚南阳,带来了四方的消息。
  二是南阳正式推行度田,数以百万的百姓得到了向往以久的土地,生活也看到了希望,热情高涨。而大量织坊、印坊的建立,又为他们提供了更多的谋生机会,手头肉眼可见的宽裕了。
  新年之前,织坊、印坊都提前发放了薪酬,并且根据自身条件,发了一些过年用得上的东西,比如牛肉、羊肉、油、米之类。条件好的,甚至还发了一些上等衣料,一时间引为奇谈。
  百姓手里有了钱,消费立刻水涨船高,宛市迎来了前所未有的繁荣。
  更多的外地客商蜂拥而至。
  南阳太守黄射忙得团团转,乐得开了花。
  仅这市税,就比去年翻了好几番,明年想办的事又多了几分成功的可能。
  没有钱,说什么都是空话。
  建学校,聘教师,买书籍文具,哪样不要钱?
  但眼前的繁荣让他明白了,只要百姓支持,万众一心,没什么问题是解决不了的。
  学校可以由当地的百姓一起建,书籍文具可以由学生自己置办,只有教师不够这个问题,百姓自己解决不了。
  南阳郡学的学子们倒是很热心,愿意充任教师,哪怕暂时没有薪酬,只要管饭就行。
  尽管如此,人数还是远远不够。
  左右思想之下,黄射决定还是向天子求援。
  大行教化本来就是天子的决定,他肯定早就想好了这些问题。
  黄射拜见了刘协,将自己的来意做了说明。
  刘协也是吃了一惊。
  他没想到需要这么多学校,这么多教师。
  这就意味着海量的财政支出。
  就算如黄射所说,学校由当地自建,不用郡里提供资金,书籍文具也由学生自给,那教师的薪酬也是一笔不小的数量。
  一个二三百人的学校,至少要配三个教师。按照之前四百石到六百石的标准,一个就是一个多亿。就算降低标准到百石,那也要三四千万。
  一个读书人,一年挣一万钱,勉强维持生活,不能再低了。
  进工坊做工也不止这个价。
  黄射也觉得不能太低。太低了,读书人过得太苦,仅靠一腔热血是坚持不了太久的。
  既然之前是四百石到六百石的标准,现在还是按这个标准执行比较好。对很多读书人来说,能拿到相当于一县令长的俸禄,还不用办公,还是很有诱惑力的。
  毕竟能继续往上爬的人不多,很多人做一辈子官,也就是个县令、县长。
  这费用的确不低,但南阳郡还是支撑得起的。
  他可以去募捐。
  一个亿看似不少,可是对南阳的大户来说,还真不是什么大钱。
  当年天子建万金堂卖官,一亿也就是一个三公。愿意拿一亿出来换几个月三公,以便将来能在墓碑上刻上“故太尉”、“故司徒”之类的字样的人,还是很多人。
  黄射说得眉飞色舞,刘协却有些尴尬。
  不读书果然不行,当着我的面,说先帝卖官鬻爵,你还真是得体。
  不过这厮说得也有道理,南阳不缺钱,身家以亿计的大户太多了。当初先帝之所以财政紧张,不就是这因为这些大小封君占据了大量的土地,却不给朝廷纳贡么。
  现在该让他们出点血了。
  “只要你能筹到钱,就不用担心没有教师。”刘协说道:“司徒府将在邸报上发布公告,到时候会有大量的读书人来应聘。”


第一千零五十八章 老臣深谋
  刘协随即请来了司徒杨彪,一起商量招聘教师的事。
  杨彪听完,原则上同意这个方案,但他提出了几点修改意见。
  一是不能急于求成,一下子建这么多学校,可以分批建设。
  南阳户口是多,但也没多到需要一千多所学校的地步。之所以有这么多适龄的孩子,是因为之前一直没有如此大范围的教化,积累下来的。
  几十年积累的问题,想在一两年内完全解决,不太可能。
  可以分成三批到四批,先让十二岁以上的孩子入学,学制一年。一年之后,再决定他们是继续深造,还是进工坊做工。
  就目前来看,进工坊做工并不需要太精深的学问,能够基本的读写就可以了。
  一年的教育足以完在这样的任务。
  二是教化的事,最好不用募捐的形式。
  修桥、铺路之类的事,可以由当地富户募捐集资,既能解决财政负担,也能满足他们造福乡里的心理需求。教化是朝廷的事,关系到将来百年的大计,不能被他们左右。
  朝廷教化百姓,本身就是为了对抗这些地方豪强,强化朝廷的威严。
  他们岂能不知,岂能不恨?
  让他们出钱,他们必然会想方设法地施加影响,最后让受到教化的人只记得他们,记不得朝廷。
  而最直接的方法,就是拉拢那些承担教化责任的教师。
  陛下别忘了,他们虽然有一腔热血,却大多是反对度田的。如今想法虽然有所改变,却不见得彻底,很容易被人蛊惑。
  出身世家、大族的读书人可没有改变态度,他们不会善罢甘休,等着反扑的机会。
  刘协觉得有理,决定由杨彪来主持具体的实施方案。
  经过杨彪的调整,推行教化的难度下降了一个等级,看起来也更可行了。
  消息很快公布,在南阳郡内招聘教师三百名,按照既定的标准考试,合格即可入选。
  考试的内容并不复杂,五经的部分很少,熟悉《论语》、《孟子》、《孝经》等书即可。
  要说难,可能就是要考算学等相对比较实用的内容。
  当然,难度也不高,能满足日常的算账即可。
  也许是最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