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29书城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我的美母教师 | 乡村精品合集 | 乡村活寡 | 乡村欲爱 | 乡村春潮 | 乡村花医 | 欲望乡村(未删) | 乡村艳福 | 乡村春事 | 人妻四部曲

汉道天下-第361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许劭忍不住说了一句。“胜负未定,周君是不是太草率了。”
  周忠看着许劭,收起笑容。“你觉得胜负未定?”
  “难道不是?”许劭冷笑道:“袁本初还在中原,你说的天子还没有回到洛阳。”
  “天子没回洛阳,不是不能回,而是不肯回。如果他想回,华阴之战后就可以回了。”周忠一声叹息。“你知道天子为什么不肯回洛阳吗?”
  “还请周君指教。”
  “是因为他想教化并凉之兵为仁义之师,王者之师,使山东百姓免遭屠戮。”周忠的脸色变得严肃起来。“可是你们念念不忘的袁本初,却在徐州大开杀戒。仅此一项,便高下立判,哪来的胜负未定?我不远千里而来,也是想集结山东俊杰之力,助天子一臂之力,制衡并凉。不想二位空负高名,却如此糊涂,有眼无珠。”


第六百二十八章 弄假成真
  许劭面红耳赤,刚要说话,刘繇使了个眼色,展颜而笑。
  “嘉谋兄真是廉颇虽老,勇气不减当年。多年不见,一见面就是让人应接不暇。来,暂歇雷霆之怒,容我稍尽地土之谊,再请益不迟。”
  见刘繇态度有所转变,周忠也顺势让步,哈哈一笑,仿佛什么也没发生过。
  刘繇在路边的长亭中准备了酒食,请周忠入座,畅聊起来。
  不管这次能不能达成合作,他们都是多年的好友,同气相求的士人。
  周忠详细向刘繇、许劭介绍了这几年的变化,尤其是华阴之战以后的事。
  在他看来,大汉中兴的希望火光就是那时候闪现的,以天降异象为标志,华阴大捷为重要转折。在那之后,天子就像是换了一个人似的,带着大汉走向了另一条路。
  一条既让人振奋,又让人不安的路。
  刘繇、许劭听得很认真,而且很快就听出了周忠的来意。
  周忠不仅是为朝廷招抚而来,更是为制衡并凉而来。
  天下大乱之际,天子用武,重用武人是意料之中的事。但文武失衡,而且大部分武人都是并凉人,这绝不是周忠等老臣愿意看到的局面。
  “嘉谋兄真是老成谋国啊。”许劭调侃道:“只怕天子少年意气,未必听得进去。说得急了,再来一次党锢,可就不妙了。”
  周忠反唇相讥。“天子虽是少年,还有教化并凉之意,就连韩遂都被他压制得不敢轻举妄动。袁本初年近半百,却不复当年意气,被冀州人玩弄于股掌之上。”
  他看向刘繇。“你真以为袁本初得势,你刘氏就能攀龙鳞,附凤尾?”
  刘繇眉头轻皱,掩唇咳嗽了两声,借机避开了周忠的眼神。
  对袁绍父子的情况,他还是有所了解的。袁绍被冀州人裹胁,袁谭更是被冷落,而刘氏所生的袁买更没有承嗣的机会。如今竞争力最强的是袁熙,而袁熙将与冀州人联姻。
  对刘氏来说,与袁绍联姻的利益基本落空了。
  在这种情况下,是继续与袁绍绑定,还是转而依附朝廷,就成他必须面对的问题。
  周忠说得明白,天下大乱,皇室血脉孤单,天子有意重用宗室。只要他愿意为朝廷效力,天子必能既往不咎。连刘备这种说不清楚世系的都可以恢复宗籍,他这样世系清楚的人就更不用说了。
  这似乎是一个很简单的问题,但他却还是很担心。
  其中一点就是天子对河东大族的态度。
  如果那不仅仅是针对河东大族,而是针对所有的大族呢?
  论士族豪强的实力,河东人如何能和山东人相提并论。
  作为士族的一员,刘繇自然清楚士族的影响,也清楚天子此举有多危险。
  天子直接控制了并凉人,绝非无法控制兵权的孝灵帝可比,他对朝廷的控制或许会超过孝桓帝,与当年的孝武、孝宣相当。一旦他举起屠刀,要对山东士族、豪强下手,必然血流成河,伤害绝非党锢可比。
  许劭也想到了这一点。“嘉谋兄,你想劝降袁本初吗?”
  周忠看向许劭。
  许劭笑笑。“若想制衡并凉人,仅是朝中的大臣可不够。再者,没有武力支撑,文臣不过是待宰的羔羊,连阉竖都斗不过,更何况是手握并凉精兵的雄主?”
  周忠点点头。“若能劝降袁本初,我当然愿意一试。若不能劝降,那就只能逼降。”
  他喝了一口酒,又道:“这不是我一个人的事,须正礼、子将襄助才行。”
  许劭目光一闪,突然笑了。“嘉谋兄有孙伯符、周公瑾支持,还需要我们吗?”
  “并凉兵凶猛,就算是孙伯符、周公瑾也未必挡得住,当集同道之力,多多益善。”
  “刘景升已经答应了?”
  周忠笑了,举起酒杯,向许劭示意。“子将就是子将。”
  许劭没有再说什么,只是与刘繇交换了一个眼神。
  两人同时举杯,向周忠致意。
  ——
  没过多久,袁绍的使者也赶到了豫章。
  在周忠的授意下,刘繇、许劭提出了新的方案,劝袁绍与朝廷议和,入朝主政。
  没有武力支持的文官无法与并凉人抗衡,山东兵的战斗力虽然不及并凉,却有财力雄厚、人数众多的优势,充当山东士人的后盾,在朝堂上与并凉人一较高下,并非没有可能。
  反正袁绍的檄文中也提到了议和的事,不如顺水推舟。
  刘繇、许劭又提出,如果袁绍能够接受这个建议,不仅可以避免一场恶战,还有机会夺回袁氏家主的称号。
  与袁绍相比,袁术不论是名望还是实力上都望尘莫及,他之所能成为朝廷认可的袁氏家主,只是率先称臣而已。一旦袁绍也称臣了,袁术就没有任何优势可言。
  到时候,袁绍又是名正言顺的袁氏家主,汝南袁氏四世三公积累的门生故吏还是袁绍的。
  这个条件不可谓不优厚,尤其是对当下众叛亲离的袁绍来说。
  与朝廷议和是一个将过去的失误抹去,从头再来的机会。
  刘繇、许劭也借此表明了态度。
  如果袁绍接受他们的建议,他们还是同道,将来在朝堂上共进退。如果袁绍固执己见,那就怨不得他们向朝廷称臣,与袁绍刀兵相见。
  刘繇的表态非常有份量,不由得袁绍不认真思考。
  一旦刘繇决定向朝廷称臣,不仅孙策、周瑜可以放心北渡,刘繇也将率豫章之兵渡江,围攻颜良。加上已经进入汝南的宗承等人,颜良弃守庐江只是时间问题。
  事情到了这一步,就不是田丰所说的试探。不管袁绍愿不愿意,与朝廷议和都势在必行。
  即使是冀州人,也不反对议和。如果能见好就收,何必杀得血流漂杵?
  面对手握以十万计的并凉精兵,一心想立功的韩遂,再加上北疆虎视眈眈的荀攸,没有人敢说自己有必胜的把握。之所以咬着牙苦斗,就是想有条件的和。
  多年以来,袁绍麾下文武难得的取得了一致,不管是冀州人还是汝颍人,又或者是其他人,都赞成袁绍为天下苍生计,忍辱负重,与朝廷议和。
  反正忍辱的只是袁绍一人而已。
  无奈之下,袁绍上表朝廷,请求议和。


第六百二十九章 人心所向
  建安三年八月,在关中迎来秋收之际,周忠的出使也结出了丰硕的果实。
  刘表、刘繇先后上表,正式承认朝廷正朔。
  他们原本就是朝廷任命的官员,只是与朝廷断绝了联系,如今在周忠的努力下,又恢复了联系,顺理成章。纵有微过,也是瑕不掩玉。
  而袁绍的上表就显得意义重大。
  时至今日,山东州郡已经只剩下两派:一派向朝廷称臣——哪怕只是名义上,一派依附袁绍,拒绝向朝廷称臣。
  袁绍上表议和,意味着州郡分据的局面有可能打破,天下太平的机会就在眼前。
  在天下大乱十几年之后,没有人可以抗拒这样的诱惑。
  刘协也不能,否则他就是穷兵黩武,就是秦皇、汉武式的暴君,甚至更差。
  接到袁绍的上表,刘协翻来覆去地看了几遍,最后一声叹息,下诏召开临时朝会,召集在关中的大臣议政。
  不管他愿不愿意,必须表现出足够的重视。
  镇西大将军韩遂、司徒赵温、刚刚上任的大司农刘巴自然在朝会之列,就连远在北疆的假太尉杨彪、招抚益州的司空张喜都“及时”地赶了回去。
  对这种巧合,他们都表示是天意,天下太平、大汉中兴的天意。
  是不是天意,没人说得清。
  但肯定是人心。
  人心所向,众望所归,形成的合力势不可当。就算是一心想立功的镇西大将军韩遂都不愿意成为众矢之的,反对议和。
  朝会一开始,杨彪、赵温、张喜三人就不约而同的起身,向刘协贺喜。
  杨彪甚至激动得老泪纵横。
  “自中平元年黄巾之乱以来,至今已经十四年,天下终于可以太平了,可喜可贺。夫子曾说,苟有用我者,期月而已可也,三年有成。如今陛下施政三年,便能终结乱世,恢复太平,合乎夫子之道。”
  话音未落,附和声一片。
  甚至有人直接喊出了“陛下就是有圣人”的口号,搞得刘协都有些不好意思。
  这马屁拍得也太直接了。
  不过他更清楚,与其说是拍马屁,不如说是将他架了起来,让他无法拒绝袁绍议和的请求。
  拒绝了,那就不是圣人,是昏君。
  这么好的机会,你不肯议和,你还想干啥?
  所以,是否接受议和的问题还没开始讨论,就有了结果。
  议和,必须接受议和。
  但怎么议和,就没那么容易取得一致了,甚至一开始就开始了激烈的交锋。
  韩遂首先提出,袁绍身为渤海太守,以武力擅夺冀州,逼死朝廷委任的冀州牧韩馥,又率冀州之众南下侵夺兖豫,多次拒绝朝廷的征辟,叛逆无疑。即使他现在俯首称臣,也不能将既往的责任一概抹除,至少不能承认他的冀州牧,应当恢复渤海太守的身份。
  韩遂的话音未落,立刻有人提出反驳。
  袁绍的确有不臣之举,但这些不能完全怪他。当时先是董卓乱政,随后又有李傕、郭汜等人把持朝政,州郡起兵,并不是针对天子,而是针对董卓、李傕、郭汜等人。
  不等韩遂反驳,那人便直接对韩遂开了火。
  你韩遂不也曾起兵进攻关中?
  韩遂当场就哑火了,脸色铁青的坐了回去。
  刘协特意打量了一下那个战斗力极强的年轻人。他对这人没什么印象,看服饰,像是三公府中的掾吏,具体是哪个府,又是什么官职,他就不清楚了。
  镇西大将军韩遂挨了当头一棒,其他人就更不敢轻易发言了。
  天下大乱十几年,谁敢说自己一点责任也没有?既然大家屁股上都不干净,何不睁一只眼,闭一只眼,以大局为重?
  虽然没人这么说,却已然成为共识。
  为了避免无谓的争论,刘协直接提出最关键的问题:以何种条件接受袁绍的称臣为宜?
  片刻的沉默后,杨彪起身。“臣以为,当委任袁绍为冀州牧,使其率部回冀州,安抚百姓。待百姓安定后,再征其入朝为宜。”
  刘协不置可否。
  一旁有人举起手。刘协转身看去,倒是个熟人,正是杨阜。
  杨阜与姜叙一起,率部随刘协入关中,一路上多有接触。受杨修影响,再加上凉州人的身份,杨阜对新政大体上还是支持的。
  刘协点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