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29书城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我的美母教师 | 乡村精品合集 | 乡村活寡 | 乡村欲爱 | 乡村春潮 | 乡村花医 | 欲望乡村(未删) | 乡村艳福 | 乡村春事 | 人妻四部曲

汉道天下-第117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梢允允裕钡秸业胶鲜实奈埂!
  刘协停顿了片刻,重新露出笑容。“荀君以为,朕之方略可行否?”
  荀彧沉吟片刻,拱手说道:“臣死罪,敢问陛下治道?”
  刘协点点头。他就知道荀彧想问什么。
  “王道、霸道,又或者黄老道,甚至太平道、五斗米道,朕并不介意这些名称,只要能满足朕的心愿,朕都可以采纳。”
  荀彧的脸色有些难看。“敢问陛下心愿为何?”
  “天子垂拱而治,不用担心权臣篡位。大臣忠于职守,不用费心钻营,尔虞我诈。百姓安居乐业,衣食无忧,不用担心天灾人祸。”
  荀彧眉梢轻挑。“陛下所言,可是《礼记》之《礼运》篇中所言之大同?”
  刘协笑笑,双手扶刀而立,朗声背诵起《礼运》篇。
  “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矜、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男有分,女有归。货恶其弃于地也,不必藏于己;力恶其不出于身也,不必为己。是故谋闭而不兴,盗窃乱贼而不作,故外户而不闭,是谓大同。”
  这一篇文章,他前世就看过,有点印象,这一世为天子,有机会力行其道,又着意看过,还请蔡琰讲过,背得滚瓜烂熟。此刻诵来,朗朗有有声,字正腔圆,声音清亮而不刺耳,吐字清晰而不刻意,任谁听了,也要赞一声好。
  刘协诵完,意犹未尽,一声长叹,眼中露出向往之色。
  “大同盛世,我之愿也。奈何能浅德薄,不敢奢言,但建太平而已。若后之嗣君有幸,得逢贤良相辅,或可一窥盛世,届时告慰列祖列宗,我亦有功,便心满意足。”
  刘协看向荀彧,面容诚恳。“荀君,若你以大同之愿加我,恐怕我要令你失望了。”
  荀彧却一点也不失望。
  相反,他非常激动,甚至是狂喜。
  天子虽说不敢奢望大同,但他并非不愿,而是担心自己不能。
  作为一个少年天子,刚刚大破李傕,亲手砍下李傕首级的少年天子,如此谦虚谨慎,试问天有几人能及?
  若是袁绍立下如此大功,他会这么谦虚吗?
  若是曹操立下如此大功,他大概会赋诗一首,豪气干云吧。
  这不是英主,谁是英主?
  这不是圣王,谁是圣王?
  如果这样的英主、圣王还不能成就王道,那王道还有成就的可能吗?
  荀彧心中涌起一股冲动,躬身一拜。
  “陛下,臣不才,愿为陛下驱使,共成大同。”
  刘协笑了,将手中的长刀递给王越,跨过地上那条线,双手轻扶荀彧。
  “荀君若肯相佐,大同未必能至,太平却必可期。只是论道容易,行道艰难,还望荀君能与我披荆斩棘,一路同行。”


第二百零三章 雏凤清声
  吃完早餐,荀彧起程,赶往安邑城。
  荀攸将他送到营外的官道边。
  “有话就说吧。”荀彧上了车,整理好衣服。“再不说,我可就走了。”
  荀攸轻声叹息。“叔父,你不觉得天子手段高明吗?”
  “你觉得我被他骗了?”
  “你得到想到的答案了吗?你确定他是你希望辅佐的明君?”
  荀彧曲指轻叩车轼,思索片刻。“公达,何伯求为何而死?”
  荀攸目光微闪。“忧愤而死。”
  荀彧摇摇头。“忧愤只是其表,绝望方是其心。弱冠以来,他就无心仕途,四处奔走,所为者何?不过是君子执政,上辅明君,下安黎民。袁绍身负四世三公之望,又兼有党人遗泽,本是执政的不二之选。可是面对董卓,袁绍却一走了之。”
  荀攸张了张嘴,话到唇边,化作一声叹息。
  他与何颙最为亲近,亦师亦友,对何颙最后的心态最为清楚不过。
  何颙的绝望,并非始于入狱,而是袁绍逃离洛阳之时。
  “党人汲汲以求的,是改朝换代吗?”荀彧转过头,打量着荀攸。“党人追求的是王道,是君臣相安,是天下大同。愿行此道者,皆是同道。不行此道者,便是儒门之敌,我辈之仇,人人得而诛之。”
  荀彧深吸一口气,又缓缓吐出。“不管他姓什么,也不管他是谁。”
  荀攸垂下了头,拱手施礼。“既然叔父心意已定,那我就不赘言了。只是河东形势复杂,赵公多病,你要注意休息,不可太过劳累。”
  荀彧瞅瞅荀攸,忍俊不禁。“行了,我会小心的。倒是你,兵凶战危,切不要大意。”
  荀攸扬扬眉。“这点我倒是不担心。天子治军颇有章法,用兵又谨慎,我只是担心他好战。立足未稳,便有意驱逐匈奴。将来国力强盛,岂不是要学秦皇汉武,开拓四夷。如此,何来太平可言?”
  荀彧赞同荀攸的看法。“公达,此正是你我用力之地。勉之,三十年后,且看大同。”
  荀攸挑眉欲语,随即又笑道:“但愿如此。”
  ——
  荀彧赶到安邑城中,进入太守府的时候,赵温正大发雷霆。
  太守府的掾属在阶下站着,一个个拱着手,垂着头,如泥雕木偶,一声不吭。
  三个人被扒了下裳,趴在一旁,正在施行杖责,臀背已经见了血。
  他们却咬着牙,一声不吭。
  见荀彧进来,赵温摆摆手,示意荀彧上前。
  “文若,你来得正好。”赵温气喘如牛。“我都快被这些蠢材气死了。”
  荀彧拱手道:“赵公暂歇雷霆之怒,莫要气坏了身体。”
  “与其整天面对这些蠢材,不如气死,一了百了。”赵温大声说道:“诏书说得明白,要在两天将诏书传各县、乡亭。两天过去了,一点动静也没有。怠慢至此,他们心里还有朝廷吗?”
  荀彧转身看看阶下的掾吏,颇有些意外。“是天子嘉奖赵青父子,劝百姓捐助的诏书?”
  “你也知道?”
  荀彧点点头。
  他听荀攸说过这道诏书,当时便觉得执行起来不太乐观。
  如今看来,果然不出所料。
  但这不是太守府的掾吏不配合——事实上,他们不配合是意料之中的事——而是赵温没有足够的行政经验,低估了这些掾史的胆量。
  赵温为人慷慨,意气甚壮,以公卿子弟入仕,仕途一帆风顺,却没有足够的郡县施政经验,不清楚郡县的掾吏有什么样的手段对付上官。
  太守也好,县令长也罢,如果得不到本地掾吏的配合,所谓命令和诏书的待遇一样,只能挂在墙上,根本不可能贯彻施行。
  荀彧虽然也没做过太守、县令长,但他曾被颍川太守——南阳人阴修辟为主簿,在郡中为吏,深知其中门径。
  他敢于接受天子的挑战,来协助赵温,代理河东太守,也正是因为有这样的履历。
  “赵公,我有一策,或能施行。”
  “说来听听。”
  “故太守王文都(王邑)身体有恙,归乡养病,路途遥远,路上不免需要人照顾。这些人中想必有他辟除的故吏,一日为君臣,便有君臣之义。不如让他们送王文都回乡吧,全其忠义。”
  赵温心中一动,尚未作答,便见阶下有数人色动。
  “文若所言甚是,只是……”赵温沉吟着,低声说道:“如此多的空缺,谁来填补?增补之人,若是不熟悉情况,只怕会误了正事。”
  荀彧笑笑。“赵公,诏书的对象并非大族,而是普通百姓。”
  赵温一愣,随即恍然,用力一拍额头。“是我老糊涂了。”他随即转身,快步走到阶前,大声说道:“王文都病免,诸君既为故吏,不可不全君臣之义。即日起,你们都自免吧,送王文都一程。”
  堂下众人谔谔,一时不知如何是好。
  互相看了一会儿,有人出列,解下腰间印绶,双手奉上。
  赵温身边有侍从上前接过。
  有人带头,便有人跟上,无可奈何地交还印绶,辞去官职。
  太守府的掾吏大多由太守自辟,与太守有君臣之义。王邑因他们而免,他们理当投桃抱李,就算不送王邑返乡,也应该主动辞去官职,以示共进退,然后等接任的太守礼辟。
  他们没有随王邑一起辞职,已经有恋栈之嫌,如今赵温要求他们自免,就是最后的体面。
  再不辞职,那就只能被免职了,会被人讥笑。
  但他们清楚,这次辞职之后,怕是等不到新任太守的辟除了。
  这个新来的荀彧看似相貌儒雅,手段却够狠,和天子如出一辙,釜底抽薪。
  看着功曹、主簿等几个大吏先后辞职,院中只剩下普通掾吏,赵温命人取来太守的印绶,连同那些人交上来的印绶,一并交给荀彧。
  “文若,河东的事就交给你了。”赵温拍拍荀彧的肩膀。“努力!莫负何伯求品鉴。”
  荀彧躬身致谢。
  赵温当着众人的面,要求几个大吏自免,然后才将太守的印绶交给他,自然是以司徒之尊,为他拔除了障碍,避免他成为众矢之的。
  这等爱护,足以让他感动。
  赵温转身离去。
  荀彧走到廊下,举起手中的印绶,朗声说道:“某颍川荀彧,字文若,承朝廷不弃,赵公信任,暂理河东事务。还望诸君多多扶持。”
  堂下众人七嘴八舌的说着客气话,眼睛却盯着荀彧身后侍从手中的印绶。
  但凡有点脑子,都知道机会来了,只是这差使不太好办,弄不好,会得罪本地的大族,甚至他们自己的家族。
  “天子诏书是嘉奖赵青父子,绝无强捐之意。”荀彧不紧不慢地说道:“诸君不必担心完不成任务,只要能将诏书送达乡亭,使百姓知朝廷心意即可。百姓捐与不捐,来与不来,不作考评依据。”
  众人如释重负,笑容绽放,顿时变得热情起来,纷纷上前与荀彧寒暄。


第二百零四章 百密一疏
  荀彧午饭前接任河东太守,一个时辰后就收到了第一批捐赠的粮食。
  粮食来自原仓曹吏马适,他献出了一百石粮。
  荀彧命人记下了他的捐献,同时委任他接任仓曹掾。
  原仓曹掾还被关在大狱里,死活不开口,所以也没有自免的机会。
  马适愉快地接受了仓曹的印绶,却不肯在捐献簿下留下名字和捐献数量。
  他恳切地对荀彧说,这些粮食有一半原本就是郡仓里的存粮。以功曹卫固为首的大吏们瓜分郡中存粮,为了避免其他人说闲话,每个人都分了一些。
  别人分了多少,他不知道。
  他自己分了五十石。
  但这五十石粮食,他从来没敢动,一直存在家里,等着还给郡仓。
  至于另外五十石,也不能算捐献,是他自愿缴纳的罚款。
  荀彧没有坚持,给了一个“有过能改”的评语,勉励马适好好做事,不要有心理负担。捐献的数字可以不记,但功劳记下了,将来一并赏赐,以子弟一人为郎。
  马适心花怒放,随即走马上任。
  有马适为榜样,太守府的掾吏们终于卸下了心理包袱,干劲十足的走上工作岗位。
  仅仅半天时间,太守府就再次运转起来,而且效率更高。
  吃晚饭时,原本空空如也的郡仓里已经有了一千多石粮食。
  听到消息,赶到郡仓,看着金灿灿的麦子,司徒赵温、司空张喜乐得合不拢嘴,压在心里一块大石头总算落下了。
  终于不用担心明天早上的早餐了。
  “这便是王佐之才。”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