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29书城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我的美母教师 | 乡村精品合集 | 乡村活寡 | 乡村欲爱 | 乡村春潮 | 乡村花医 | 欲望乡村(未删) | 乡村艳福 | 乡村春事 | 人妻四部曲

重生北魏末年-第92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父王不给,但澄担心他会自取。”
  高澄回道。
  “以阿惠权势之重,又何必杞人忧天。”
  “权势虽重,于晋阳乐而言,只需一名刺客足以。”
  月光下,高欢默然许久,他没想到高澄的猜忌之心已经达到这样的地步,但也欣慰高澄对自己的坦诚。
  “记住今日之言,不要害了他的性命。”
  扔下这句话,高欢招来护卫送他离开。
  回到渤海王府,高欢没有第一时间回房休息,只是取来一封奏表,铺开来,内容是为高洋封官赐爵。
  散骑常侍、骠骑大将军、仪同三司、左光禄大夫、太原郡开国公。
  这样的封赏完全不能与高澄起家就是侍中相提并论。
  但今日高澄一番言语,让他不得不另写一封,只剩了太原郡开国公的爵位。
  高欢知道这样的处置对高洋很不公平,但他别无选择。
  高澄已经挑明了对高洋的忌惮,难道要对高洋大肆封官,加深他们兄弟之间的矛盾,只等将来自己一死,让他们在灵前操戈。
  或者废黜自己的好帮手,羽翼渐丰的高澄,不惜挑起内部动乱,扶高洋上位。
  废长立幼,又让其他子嗣怎么看待。
  高欢封好新的奏表,望着窗外的月亮,自语道:
  “阿惠本可欺瞒,却直言相告,他今日所言必是出自肺腑,晋阳乐能做个富贵闲人,或许也是一件幸事。”
  翌日,随着人流将高琛的棺椁送出晋阳城,将他安葬,这场丧事也算是结束了。
  高澄在晋阳多留了两天,这才向高欢辞行。
  耽搁的原因自然是高欢临时改变主意,将两岁的高浚、高淹都给捎上了。
  到了离别的日子,王氏、穆氏望着乳娘怀中的幼子,泣不成声。
  但高欢心意坚决,他认为造成高澄猜忌高洋的原因还是两兄弟久不见面,彼此间并没有多少手足亲情。
  同样的错误,高欢不愿再犯第二次。
  渤海王府外,高澄与高洋夫妇拜过父母,与送行的人一一道别,其中就有怀抱着高睿的元季艳。
  “我会在晋阳颂念佛经为子惠祈福。”
  元季艳轻声说道。
  高澄笑道:
  “佛祖若是有灵,只怕先要出手惩治我。”
  虽然打着元善见的旗号,但灭佛之事确实由自己主导。
  “你为佛门肃清妖孽,佛祖决计不会怪罪。”
  元季艳也知道高澄灭佛一事,她认真道。
  十六岁的年纪便要守寡,总得找些事情做,诵经念佛对于元季艳来说不是坏事,但高澄还是劝说她莫要学梁人吃斋。
  元季艳一口应下。
  高澄随即又转向红了眼眶的陈元康,与他道别。
  许久,车队才在王思政的护卫下启程南行。
  高澄掀开窗帘,探出脑袋向众人挥手道别,直至再也望不见了,才缩回车厢。
  对于高澄来说,离开晋阳,代表悠闲的日子已经过去。
  十月初七,卑鄙无耻的窃国大盗刚过河桥,一连阴雨了数日的洛阳也随之放晴。
  东魏都城终于迎回了它至高无上的小高王。
  高澄早早打了招呼,让众人不必相迎,可建春门外依旧挤满了高氏党羽。
  与众人一一寒暄,当走到赵彦深面前时,高澄只是说了几句普通的客套话,但目光里的赞许却流露在外。
  赵彦深在云阳谷做得很好,不止确保刘蠡升死在部将之手,更让他们杀尽刘蠡升的子嗣。
  领着一行人回到渤海王府,高澄吩咐仆奴设宴,与众人欢饮。
  席间又命人唤来高洋与高浚、高淹向众人介绍自己的三位弟弟。
  有些话,父子私下里可以直言,但在外人面前,表面功夫却要做足。
  就像那一夜,高欢还要特意屏退护卫才与高澄言语。
  高洋的封赏早已经颁发下来,只是被封为太原郡公,并无官职。
  众人猜想高洋并不受高欢重视,也少有人将他放在心上。
  罢宴后,高澄送走宾客,又为高洋、高浚、高淹在府中找好院子,安置下来。
  他没有急着往尚书省处理政务,而是先为高洋的学业操心。
  高欢就是以无暇看顾高洋为由,让他南下由高澄教导。
  老师是谁,并不重要,教导什么,才是关键。
  安排高洋入宫谢恩后,高澄搜罗了一堆道德书籍,又从洛阳城里寻了一个名儒过来,指着桌上书籍道:
  “你们儒家常言,人有三不朽,立德、立功、立言。
  “我将阿弟交由你教导,不求他将来立功、立言,德行却要无人非议。
  “该如何教导,你自该心里有数。”
  那儒士是个伶俐人,当即表示会将高洋教育成道德君子。
  高澄颔首道:
  “若真如此,我保你一世富贵。”
  让儒士明日开始往高洋院里教学,便将他打发走。
  忙完这些,又唤来婢女仔细询问一番,终于放下心,回后院与爱妾们相见。
  “下官高澄拜见皇后殿下。”
  才进门,高澄就叩拜行礼道。
  尔朱英娥故意冷着脸道:
  “爱卿早早进了府,却这时候才来觐见,可是在哪位妹妹那里耽搁了时间。”
  高澄连忙喊冤,言说自己与来客宴饮后,就在忙着为高洋寻觅良师。
  虽然小尔朱也曾身为皇后,但这种皇后与下官的戏码,却是独属于高澄与尔朱英娥的情趣。
  与尔朱英娥互诉相思后,尔朱英娥问起身在晋阳的母亲北乡长公主与两个弟弟。
  高澄此行并没有见到他们,但不耽误他胡扯。
  三言两语哄得尔朱英娥心满意足,这才往小尔朱房中走去。
  再见小尔朱,刚参加完高琛葬礼的高澄不免唏嘘。
  当初心存侥幸,以为小尔朱来了洛阳,能够保住高琛性命,但他终究还是没有管住自己。
  怀抱着小尔朱,说了一会情话。
  小尔朱同样询问起远在晋阳的家眷近况。
  高澄一番胡编乱造,将她哄骗过去。
  其实这两人的家眷也没什么好牵挂的。
  高欢将她们养在晋阳,念及尔朱荣的恩情、与尔朱兆的香火情谊,无论如何也不会让人欺辱了她们。
  吃喝不愁,只是没了自由而已。
  高澄先后见了元明月、宋娘子,又是一番甜言蜜语。
  高洋在洛阳的日子很规律,每天随着先生学习道德书籍,而受任吏部尚书的高澄,在跟进关东各地括检隐户之余,也将目光投放在吏治之上。
  北魏前期吏治腐败,根源在于官员没有俸禄。
  而后期吏治败坏,则是停年格的颁发,断绝了官员依靠政绩升迁的可能。
  废除停年格,重建官员升迁制度,也是高欢将吏部交给高澄,对他寄予的期许。
  河阴屠杀,以及之后的洛阳叛乱,宗室与大臣,如割草一般被杀了两茬。
  停年格旧有的既得利益者们大多凋零,新的既得利益者也已经形成。
  他们就是绕开停年格,而被火速提拔的信都元从。
  对于高党勋贵来说,资历要求约束不了他们,而不论才能、政绩的规定却能有效地保护自己官职。
  同时防止底下才能之士冒头,冲击他们的地位。
  贺六浑要做好人,却也想改革吏治,所要侵犯的却是自己亲信党羽们的利益。
  他很清楚,除了自己,只有高澄继承人的身份能够顶住高党勋贵的压力,强行推动改革。
  这也是高欢愿意将吏部尚书交由高澄的原因。
  历史上的原主没少充当打手身份,他在邺城冲锋陷阵,而高欢则在晋阳唱红脸:
  ‘我的儿子长大了,有自己的想法,你们要避让着点。’
  他与不计名声也要为朱标除去荆棘的朱元璋,是截然相反的两种态度。
  但高澄也明白,没有付出,高欢凭什么赋予他这么多的权力。
  高欢童年再苦,也没有如朱元璋一般看着至亲一个个饿死那样悲惨,自然也不可能如他对待朱标一般,珍视高澄。
  将心底的怨念抛去,高澄唤来崔暹、崔季舒,计划对两人的职责重新分配。
  崔昂虽然号称三崔之一,不过是借了姓氏的光,在高澄心里,终究差了陈元康、杨愔、崔季舒、赵彦深、崔暹这五人许多。
  如今陈、杨不在,听望司交给别人,高澄也不能放心,至少短期内,赵彦深还要为他继续主持此事。
  “崔长史,父王以澄为吏部尚书,嘱托澄改革吏治,吏部六曹,以考功最重,澄属意任你为考功曹郎中,你需用心治事。”
  这话一出,崔暹欣喜,而崔季舒却神色暗淡。
  高澄又道:
  “季伦出任公职,自然不能在我幕府任职,长史一职就由叔正接任,彦深虽任幕府司马,却要分心听望司,大都督府便交由叔正为我操持。”
  崔季舒这才重新振作,立即谢恩。
  先让崔暹回去准备接手吏部考功曹,高澄对崔季舒道:
  “吏部考功,贵重不假,但改革吏治时,却是一个得罪人的活计,叔正应该明白我的心意。”


第一百二十八章 南北之敌
  高澄被高欢推出来当恶人,但他的手中还握着崔暹这面挡箭牌。
  任他漫天箭雨,统统射向崔暹便是,小高王自是岿然不动。
  了解了高澄的心意,崔季舒离开渤海王府的时候,整个人都是飘的。
  老侄子崔暹跃居考功曹郎中的那点不满,也早就烟消云散。
  世子的一番话,言犹在耳:宰辅不党,却不能没有人望。
  得罪人的事当然不能让他崔季舒去做。
  而崔暹最先得罪的不是高党勋贵,而是考功曹吏员。
  考功曹设立之初的目的是考核政绩,以作升贬。
  但随着停年格的推行,哪还需要这么麻烦,径直将官员名录翻开,按照资历升迁便是。
  也是这个原因,原本吏部六曹中最紧要的考功曹,反而最是清闲,又因为职权关系,油水也够。
  这么多年养尊处优,早就是人浮于事的状态。
  而崔暹任职考功曹郎中,第一项命令便是让吏员们整理官吏过往政绩,习惯了舒适圈的众人顿时遭了难,背后对他也多有议论。
  若光只是议论便也罢了,高澄就从来不惧人言,但偏偏还有人消极怠工磨蹭事。
  见微知著,高澄对于因停年格颁行多年来,元魏官场所形成的懒政风气,深感忧虑。
  当即授意崔暹在考功曹中狠抓典型,不用担心缺了人手。
  高澄往邺城一行,河北大小豪族塞给他的青年才俊数不胜数,身边并不缺能用之人。
  崔暹得到高澄吩咐,大力整顿考功曹风气,抓出几人将其开革,又有高澄派来的河北士人填补空缺,一番杀鸡儆猴后,众吏也明白了自己的处境。
  在随意可被替换的危险下,考功曹上下一改往日惫懒作风,个个满怀高度的热情,为大魏燃烧自己的光芒。
  通过对官员政绩整理,既有了往后官员升降依据,又严肃了考功曹内部作风。
  高澄很满意崔暹的作为,但这注定只是前菜,真正的考验还在正式推出新的官吏升迁标准。
  就在高澄为指定新的升迁标准而整日与幕僚商议的时候,来自晋阳的指示让他暂时放下了吏部,转而过问起外交。
  高欢授意由高澄组建使团,出使萧梁、柔然,分别与他们议和。
  先后铲除阻隔在山西与关东之间的纥豆陵伊利、以及刘蠡升势力,保障了粮道安全,高欢也开始着手他统一北地的进程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