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29书城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我的美母教师 | 乡村精品合集 | 乡村活寡 | 乡村欲爱 | 乡村春潮 | 乡村花医 | 欲望乡村(未删) | 乡村艳福 | 乡村春事 | 人妻四部曲

历史名人荟萃-第25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正是这样的巧合,巨蟒入梦,癣如鳞,祖屋藤似蟒蛇,种种异事都发生在曾国藩身上。因此便有人因缘附会,杜撰了曾国藩是巨蟒转世的神话。
    上面所讲述的或是传说或属巧合、或附会、或杜撰,但不可以完全相信。曾国藩一生为人处世、成就的事业,的确是常人所难以企及的,有的时候竟真有点像是上苍保佑天神给予帮助。
    曾国藩不相信书,相信运气
    曾国藩曾经对吴敏树和郭嵩焘说,自己死后的碑文由这两位执笔,不过要加上这样的话:“不信书,信运气。公之言,告万世。”
    曾国藩的运气总是表现在人生的关键时刻。
    科考得意,进入翰林院,曾国藩6岁从师入学,14岁应童子试,先后考了7次,到23岁才成为生员也就是秀才,第二年中湖南乡试第三十六名举人。28岁那年到京城会试,考取第三甲第四十二名,赐同进士出身。一般来说,中了进士便具备了做官的资格,但不容易做到大官。当时的“终南捷径”就是到翰林院镀金——被点了翰林,升迁就会加快。当时的进士分为三甲,一甲的进士三名,即状元、榜眼和探花,一般在发榜之后就会被授职为翰林院的修撰、编修等官。二甲三甲的进士则必须通过下面的“朝考”才能进入翰林院。一般来说,三甲进士入翰林院的几率不大。据说,曾国藩知道自己名列三甲后很是丧气,当即就想打道回府。因为朋友苦劝才勉强参加了朝考。结果,曾国藩的朝考成绩却出奇的好,列一等第三名,改庶吉士,入翰林院庶常馆深造。过了两年,庶吉士散馆,授曾国藩翰林院检讨,秩从七品。从此便开始了12年的京师为宦生涯。
    得到权臣垂青,十年七迁,曾国藩自1840年得授翰林院检讨,到1849年已经升至礼部右侍郎,十年七迁,跃升十级,成为二品大员。在写给朋友的信中说:“回思善化馆中同车出入,万顺店中徒步过从,疏野之性,肮脏之貌,不特仆不自意其速化至此,即知好三数人,亦不敢为此不近人情之称许。”由此可见,曾国藩对自己升迁会如此之快,也是始料不及的,简直有点“朝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的味道。
    曾国藩之所以被超常提拔,一方面得益于自己的刻苦自砺,办事干练,而非常重要的则是得到权臣的赏识和襄助,这个权臣就是在当时权倾朝野、在后世臭名昭著的穆彰阿。穆彰阿是曾国藩1838年参加会试时的主考官,因此两人有师生之谊。穆彰阿的赏识和关照,促使曾国藩的官职不断得到升迁。
    曾国藩仕途如此顺利,自然对所服务的朝廷感恩戴德,面对当时内忧外患的局面,便更急于能为这个朝廷做点什么。也许在曾国藩看来,当时最大的祸患,并不是外国的兵舰,而是朝野上下因循苟且的不良政治风气、官吏蠹民引发的深层社会矛盾。因此,在咸丰皇帝即位之后,上了一道名为《敬陈圣德三端预防流弊》的折子,大致的意思是建议咸丰皇帝不要因为斤斤于细节而忽略大事,不要因为尚文饰而不求实效,不要因为凡事专断而使大臣无所措手足。这么尖锐的批评在唯唯诺诺已成风气的当时,无疑是有一定风险的。曾国藩自己自然非常的清楚,“折子初上时,余犹恐犯不测之威,业将得失祸福置之度外。”事实上,咸丰皇帝看了折子后确实很生气,“欲罪之”,后因为大臣求情才作罢,还假惺惺地“优诏褒奖。”从这件事可以看出,曾国藩对于所效力的朝廷还是非常有责任感的,这种责任感一方面来自于自己对朝廷眷顾的知恩图报,另一方面则来自于儒家文化的熏陶,而最重要的是个人的命运与这个朝廷的命运休戚相关。曾国藩想做一名忠臣,看不惯官场的腐朽和暮气沉沉,想要通过自己的努力警醒皇上,在一定程度上改变现状。其结果则是,曾国藩的要求和建议根本就没有得到重视,反而使自己在朝臣中越来越孤立。而此时,自己所依仗的穆彰阿也已被罢黜,京师再也没有能使自己得以施展的空间。曾国藩在一首诗中写道:“补天倘无术,不如且荷锄。”说明曾国藩已经萌生了退志。
    咸丰二年(1852),朝廷命令曾国藩到江西主持乡试,曾国藩如释重负,迅速离京。途中又得知老母故去,便只好回家奔丧。在曾国藩回乡后的几个月的时间里,全国的政治形势发生了非常大的改变,太平军的声势迅速高涨,朝廷所依仗的绿营兵不堪一击,清政府紧急命令各地加紧兴办团练。1853年1月之时,任命曾国藩为湖南团练大臣。历史又一次的给了曾国藩展示才能的机会。
    曾国藩的各式各样的骂名、美誉
    可以这样说,曾国藩真正走上历史前台,施加曾国藩对中国近代历史的独特影响,是以在原籍襄办团练,协助地方官筹办“防剿”开始的。这不仅关系到曾国藩的一生荣辱,而且关系到大清王朝的气脉运数。从这时开始,曾国藩的才能和个性才逐渐得到展示;也是从这时起,人们给了曾国藩各式各样的骂名和美誉。
    “曾剃头”、“曾屠户”。在太平军巨大声势的影响之下,湖南政局动荡,许多不满地方官压迫和地主豪绅盘剥的农民趁机起来活动。曾国藩看到湖南的形势严峻,存在着爆发大规模起义的危险,因此断然采取铁腕高压政策。一方面,鼓励乡绅捕杀和捆送本乡、本族之敢于反抗之民,“轻则治以家刑,重则置之死地”,各地的土豪劣绅平时就欺压良善,此时更是为所欲为。另一方面,在团练大臣公馆直接设立审案局,“派知州一人,照磨一人承审匪类,解到重则立决,轻则毙之杖下,又轻则鞭之千百。案至即时讯供,即时正法,亦无所期待迁延。”审案局成为在司法部门之外可以随意捕人、审讯、杀人的机构。因为用刑苛酷,凡被抓入审讯者,少数人员能够生还。后据曾国藩奏称,截止到咸丰三年(1853)六月,仅仅4个月,审案局就直接杀人137名,其中“立予正法”者就达104名,“立毙杖下”者2名,“监毙狱中”者31名。
    不但曾国藩自己直接杀人,连其父亲和四弟也在家杀人,以至于该县县官熊某心知冤屈太甚,对自己不利,不隔几天就要私哭一次。有人问是为什么,就说:“曾四爷又欲假我手杀人矣。”
    受命于危难之中的曾国藩办起了团练,渐渐形成了自己的军力……湘军。曾国藩的政治前途与身家性命就与湘军荣损与共。与太平军作战,初战即败,再战又败,狼狈不堪,曾国藩两次跳江向朝廷表示忠心。每遇损兵折将甚至牺牲了亲人,自己总是咬牙立志:“好汉打脱牙,和血吞。”声声见泣见恨。那怕在战绩辉煌之时,粮草,军饷,辎重,奖赏,仍事事时时牵制着曾国藩,朝廷的狐疑和责难,满蒙皇亲的排汉势力,使自己身边的线人密布,暗哨林立。
    在曾国藩的恐怖政策之下,湖南地方的地主豪势力又抬起头来,使湖南非但没有成为太平天国革命新的策源地,反而成为曾国藩集团镇压太平天国牢固的后方基地。咸丰皇帝对曾国藩的做法十分赞赏,并在曾国藩的奏折上朱批道:“办理土匪,必须从严,务期根株净荆”但是另一方面,老百姓和社会舆论却激烈地抨击曾国藩的屠杀政策,“曾剃头”、“曾屠户”之类的诨号和诅咒传遍湘剩曾国藩有很复杂的多层性格。曾国藩驭人有术,善听谏言忠告,身边谋士密友如云,治军练兵,力奉封建礼教思想,以“忠义血性”为纲,训练出一支能吃苦不怕死的湘军;驾驭权术,曾国藩可谓文武之道机关算尽,一方面尊崇廉洁自律,一方面又厚晌养兵,纵容部下打家劫舍,以珍品重金行贿朝廷要员。曾国藩奸诈多疑,杀人如麻,有“曾剃头”之绰号。曾国藩时而君子,时而屠夫,各种角色的频繁转换,令曾国藩挣扎在官民之间,文武之间,生死之间,君子与小人之间,佛道与鬼魅之间。
    正因为如此,曾国藩才一生谨言慎行,奉崇一个字——忍。曾国藩外藏内敛的百忍之道,至今仍为后人叹服。吾服官多年,亦常在耐劳忍气四字上做工夫也,这是曾国藩的心得。但曾国藩的忍并不是一味的强忍,而是善忍,会忍,对皇上;太后,以及满蒙亲贵的猜疑排挤,曾国藩一忍到底;但对误国误军,加害于曾国藩的人,则拍案而起参人一本,或拔尖而起势不两立。曾国藩这一生有起有落,有荣有辱,但没有扶摇直上九霄,也没有一失足掉进深渊。
    “中兴第一名臣”。对于清朝而言,曾国藩能够带着他培养起来的湘军将可以使清王朝灭亡的太平天国起义镇压下去,挽救了清王朝即将覆亡的命运,并将清王朝带向了所谓的“同治中兴”,自然是“功莫大焉”,也无愧于“中兴第一名臣”的“美誉”。关于曾国藩与太平军之战。而他则以一介儒生开始带兵,从襄办团练开始,最后练就了近代中国第一支“兵为将有”的军队,而且把声势浩大的太平天国起义镇压了下去,其中的原因就不仅是“天佑神助”了,由此其人确有非凡之处。
    曾国藩平定太平天国的“赫赫战功”
    曾国藩虽然仕途顺利,但假如不是动荡的时代给了他特殊的契机,也只能是一个平凡的官僚,而不能成为受后人瞩目又倍受争议的曾国藩。
    咸丰元年(1851年)之时,洪秀全在广西领导农民起义,在桂平县冲破清军的重围后,便势如滚滚洪流涌遍半个中国,满清的八旗、绿营军在起义军面前一触即溃,太平天国大有一举席卷全国之势。刚刚即位的咸丰帝急忙下诏让群臣评议朝政得失,曾国藩在《应诏陈言疏》中提出天下有三大患及解决办法,即人才、财用、兵力三大问题。并认为解决人才问题是关键所在。并说:“自古治世不外招贤能,安百姓,正风气三事。”如能使贤者都能掌权,人民就能丰衣足食,人民丰衣足食了,社会也就安定了。咸丰帝批道:“剀切明辨,切中事情。”后来又在咸丰二年在《议汰兵疏》中提出“兵伍不精”、“长官空名坐粮”坐吃空额等弊。主张“兵在精,不在多”,建议裁军。曾国藩的奏议倒是不错,可是当时咸丰帝已现有的兵力已经难以应付太平军的进攻,根本无法实行裁军的举措。但还是勉励曾国藩“奏疏切中时弊,等广西乱事平定再办。”太平天国起义后,发展迅速,清军虽拦截穷堵,但无济于事。曾国藩又大胆上奏《敬陈圣德,预防流弊疏》,批评朝廷镇压太平天国用人欠当,下面虚饰不实,上面骄矜独任,这是一个大胆直谏,事后也深怕犯颜获罪。但咸丰帝未谴责,仅说“语涉过激,未能持平,意尚可龋”曾国藩当然是感恩了。出于保护封建专制的忠心,就又上了一个《备陈民间疾苦疏》,提出民间疾苦:一、银价太昂,钱粮难纳。二、“盗贼”太众,“良民”难安。三、冤狱太多,民气难伸。并说:“国贫不足患,惟民心涣散,则为怨甚大。”这都是些实情,但朝廷态度漠然。曾国藩不由得深为失望。这时正好派曾国藩往江西主考乡试,随即悄然南下。中途却传来母亲去世的噩耗,便星夜奔回家乡,为母亲守孝。
    太平天国运动也是中国近代史上一次最伟大的农民运动。洪秀全率领的太平军只用了两年多的时间,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