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29书城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我的美母教师 | 乡村精品合集 | 乡村活寡 | 乡村欲爱 | 乡村春潮 | 乡村花医 | 欲望乡村(未删) | 乡村艳福 | 乡村春事 | 人妻四部曲

狱中书简-第2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规则。所以,关于某些处于危险地位的人,关于抵抗运动的进展,关于对他的案子的调查等方面的情况交流,都只得使用暗号
进行。不过通信还是一直进行着,未被阻断,直到7月20日① 以后采取紧急措施,以及1944年9月卓森文件( 与同卡纳利斯、
奥斯特、汉斯·冯·多纳尼等人有联系的抵抗运动成员有关的材料、日记和别的一些可据以控告的证据 )被发现为止。结果,
朋霍费尔被盖世太保转移到阿尔伯特亲王街,进行严密监禁。十分不幸的是,这次转移以及编者本人在1944年10月的被捕,使
得他在特格尔的最后几个月写的书信为了安全的缘故而不得不销毁了。较早时候写的所有书信,当时已经保存在一个安全的休
养地。这些信组成了这本书的第二部分。在这些信里,朋霍费尔随便地谈到了他的体验、思想和情感,尚未受到陌生人监视着
的眼睛的干扰。


在他给我的信里,他附寄了一些他写的作品,其中有祈祷词、诗歌和沉思录。

 
这些书信使我们能够重现一幅单人囚室里的生活的图景,过着这种生活的,是一个非同寻常而又敏感的人。在这里,我们
能够看到一种个人生活的隐秘细节,这种生活已惊人地融汇入外面世界正在发生的悲惨事件,与之融为一体,一个由多思的头
脑和敏感的心灵造成的统一体。这整个的图景,在1944年7月21日的短信和“通往自由之路上的各站”中得到了一种凄凉的总结
,这篇东西写于“7·20”密谋失败的消息之后,那时候,朋霍费尔开始相信自己的日子已经不多了。密谋的失败对朋霍费尔是
一个可怕的打击,但是他在面对这一打击时,心里怀着为自己的人民服务的更新的献身精神,怀着承担一切后果和附加的痛苦
的坚定决心。将来,人们会更清楚地认识到,这第二个献身行动如何为第一个行动作了辩护,并证明了它是一笔不朽的遗产。
人们可能还不曾使用这笔遗产,但却决不会失去它。


   在阿尔伯特亲王街,与外界接触的机会被大大减少了。信息或生活必需品的接收和发送,完全由那些政委任意决定。有一
天,迪特里希的家人发现他突然失踪了。盖世太保绝对拒绝提供任何关于他的下落的信息。那是在二月间。直到1945年夏天,
即在德国崩溃一段时间之后,我们才知道了他的遭遇。他先是被转移到布痕瓦尔德,然后又转移到索恩贝格,最后被送到了弗
洛森布格。现在,他在最后时日的处境已渐渐清楚了。在狱中书信之前有一篇题为“十年之后”的文章。这篇文章写于1942—
1943年之交,并被送给几位朋友作为圣诞礼物。那时候他已得到一些警告,主要是汉斯·冯·多纳尼的警告,说帝国中央安全
局正在搜集对朋霍费尔不利的证据,有意要逮捕他。这零篇断简式的文章被藏在屋顶的梁椽之间,在那里躲过了警察的搜查和
敌军的炸弹。它是那时候我们据以生活并(如果需要的话)承受苦难的那种精神的见证。


 朋霍费尔的最后几个星期,是与来自欧洲各地的囚徒一起度过的。这些囚徒中有一位英国军官,名叫佩恩·白斯特。白斯
特在《 文洛事变 》一书中写道:“朋霍费尔……简直是谦卑虚心与亲切温和的化身,在我看来,他在生活中每一件小事上总
是在散布着一种幸福和快乐的气氛,仅仅为他活着这个事实也总在散布着深切感激的气氛。……他是我所见过的极少数这样的
人之一,对他来说,上帝是实实在在的,是近在身边的。”① 下边又写道:“第二天,星期天,1945年4月8日,朋霍费尔牧师
举行了一个小小的礼拜仪式,他对我们讲话时的那种神情,深深打动了我们所有人的心。他找到了最恰当的词汇,表达了我们
在囚禁中的精神,及其所带来的想法和决心。他刚刚做完最后的祈祷,门就开了,两个面带凶相身着便服的人走进来说:‘囚
犯朋霍费尔,准备跟我们走!’‘跟我们走’这几个字,对于所有的囚徒来说已经只意味着一件事情了——绞刑架。


“我们都去向他道别。他把我拉到一边说:‘这,就是终点。然而对我来说,是生命的开端。’然后,他请我在可能的情
况下给奇切斯特主教捎个口信。……第二天,在弗洛森布格,他被绞死了。”


这是在索恩贝格的巴伐利亚森林中的一个小村庄里。一间学校的教室,是他最后停留的地方,而来自欧洲各个国家、来自
曾经相互敌对的各个教派的人们,是他在地上最后的伙伴。


                                                           埃伯哈特·贝特格 




我为第221页上的诗歌的英译文,应该感谢J。B。莱希曼先生;为第202页、第224页和第249页上的诗歌的英译文,应该感谢乔弗
雷·温斯洛普·扬格先生。②


埃伯哈特·贝特格——朋霍费尔的好友,本书的一些信简便是写给他的。









                                            中译本序 (何光沪)
    




     这本小书,早已成了一部世界名著,而在我国则还鲜为人知。

 
 我国读者多半都熟悉《 绞刑架下的报告 》或《 革命烈士诗抄 》。这本小书也是一份“刑架下的报告”——作者被绞死
时年仅39岁,这是他在受刑前单独监禁的两年中思想感受的真实记录;展现在读者眼前的,也算一份“烈士诗抄”——书中诗
篇的作者虽非共产党员也不主张革命,而是一位牧师兼神学家,但他确实是为反抗危害人类的纳粹统治而牺牲的烈士。


 也许可以说,“监狱文学”( 这里指的,不是关于监狱生活的文学作品,而是在狱中写成的文章,即如尼赫鲁《 印度的
发现 》亦属此类,尽管其文献性大于文学性 )是文学中极其独特的一类。因为从某种意义上说,它最能表现人对于作为人之
本质的自由的最深切的感受和渴求——对已经失掉的东西,比起对正在拥有的东西来,人往往有更深的感受和渴求。我还想说
,“死囚文学”( 这里指的是死囚自己的文字记录,而不是描写死囚的虚构作品,即如雨果的《 死囚末日记 》亦不在此类,
尽管它写得动人心魄 )又是“监狱文学”中最为真实深刻的精品。因为它最能表现人对于生命本身、人的生存的最内在最深入
最切身( 即最主观 )同时又最外在最游离最超然( 即最客观 )的感受和认识——对即将失去的东西,比起对正在安享的东
西来,人常常会有更多的眷恋、更深的珍惜、更惨烈的失落之苦痛,也可能同时会有更远一步的审视、更准几分的评估,并且
更加彻悟到自己不能也无权永远占有。何况在这里说的这个“东西”,乃是生命、自己的生命,乃是存在、自身的存在!海德
格尔说:“只有面临虚无,才会想起存在。”曾子有言:“鸟之将死,其鸣也哀;人之将死,其言也善。”文学的极致,一如
哲学,不过在揭示人之本质与存在;对人的揭示,又不过主观和客观这两个角度。在监狱文学和死囚文学里,人在这两个角度
上的自我揭示,不都最近乎极致,不都最接近真相了吗?


人生有一个真相,那就是,所有的人而不仅仅是死囚,其生命都是“即将失去的东西”。这个“即将”,当然有客观的长
短之别,有主观的久暂之感,但所谓长短久暂,不过是五十步与百步之差。人生还有一个真相,那就是,不光是囚徒,所有的
人虽都“生而自由,却无往不在枷锁之中”( 卢梭语 )。


    (古今中外这一类的感觉反复为人们所印证,莎士比亚、罗曼罗兰、曼德尔斯塔姆、鲁迅、萨特、加缪······,即
以中国古代而论,有杜甫的“日月笼中鸟”,还有更惨烈的“天地为炉兮,万物为铜,阴阳为媒兮,造化为工。”)


    人对自由的理解以及由之而来的追求自由的方式,彼此相去之遥,何止万里!这两个涉及人的本质和存在的大问题,是哲
学,更是神学的重要主题。这本书的作者作为神学家,不仅面对绞刑架,而且背负十字架,不仅身陷单人囚室,而且置身世俗
世界,他对这些主题所作的超乎监狱围墙的思考,正是这本书的独特之处,也决定了这本书不同于其他的“监狱文学”或“死
囚文学”,它不仅仅是“监狱文学”,也可以说是“监狱哲学”或“监狱神学”。


这位神学家参与的地下抵抗运动刺杀希特勒的计划没有成功,使他的希望破灭,否则那肯定会改变世界历史的进程;但这
个年轻人在那非常的环境中写下的部分?信和记录思想的残篇断简?他死后由友人整理出版,却为他始料不及,竟然引起了神学
思想的一次震动。这场震动,就是20世纪60年代后风行一时的所谓“世俗神学”或“激进神学”或“上帝之死神学”的出现。


提到“上帝之死”,我国读者近来对“上帝死了”这句话似颇眼熟。但是多数人只知道尼采或萨特或陀思妥耶夫斯基的作
品中有这句话,却不知道把这句话扩展为一套理论或多套理论的那个神学思潮或流派,就是以这位早逝的青年作为鼻祖,以这
本残缺的小书作为起点的。少数知道这一点的人则以为,这个学派既称“上帝死了”,必然是一些无神论?,是一些反宗教的革
命派,而它的鼻祖,当然更是个彻底反宗教的无神论者了。


事实究竟如何呢?这个思潮或流派,确曾被一些人称为“无神的神学”或“非宗教的基督教”,因为它主张人类已经成熟
,“上帝”已经死亡,基督徒应当彻底进入世俗社会,应当使基督教“非宗教化”。但是,如果仔细研究这个流派中不同神学
家的思想,就会发现他们所说的“上帝已死”并不是说上帝不再存在( 本来尼采那句话也只意指“人们已不信上帝了”),而
具有复杂得多的彼此不同的含义①。至于朋霍费尔自己,读者从这本小书可以清楚地看到,他虽然首次提出“世界已经成年”
,不再需要“上帝”,但并不认为上帝不再存在;他虽然强调基督徒积极参与世俗生活,教会应该为社会服务,甚至激烈地批
判宗教,但是他所反对的,实际上只是那些幼稚的或肤浅的或表面的或狂热的或虚伪的宗教现象和宗教行为。他一方面认为作
基督徒就是要做一个真正的人,另一方面又为世界和人生而对上帝抱有深厚的感激之情和虔诚的信仰态度。当然,按照他自己
或某些世俗神学家的说法,这种感情和态度不应称为“宗教”,而仅仅是“信仰”本身。然而,如果说宗教的本质就在于对神
或上帝的信仰,那么我们就可以说,他还是有他的宗教的,只不过这种宗教( 尽管按他和他的追随者以及巴特的说法,
Christianity并不等于Christian religion )是一种成熟的或深刻的或内在的或谦和的或真诚的宗教而已。


 实际上,朋霍费尔在本书中表现出来的思想相当复杂,甚至显得混乱和矛盾。这当然与他所处环境的极端严酷是分不开的
。他关于“上帝软弱无力”之类说法,从社会历史方面来解释,可以归因于他对当时德国国内反纳粹力量极其弱小的深切感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