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超星空文明-第7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其中学术论文篇幅最长,一般可在5到7页左右,研究报道相对要短一点,一般为2到4页,通讯则最短,一般不超过1页。
因为版面有限,所以投稿时要对论文的页数做出限制,文章必须简明扼要,将研究的要点准确无误地表达出来。
这样的文章非常考验的写作功底,书写起来会比较困难,因为每个字句都必须经过仔细推敲,相对来说也会费时许多。
周晨的英语水平还算过得去,大学时期便过了英语六级,不过要将自己这篇极具专业性的论文翻译成英文,难度还是不小。
就好像翻译一篇文言文和翻译一篇用文言写成的佛经一样,前者是单纯的古今对比,据词翻译,而后者除了要懂得文言的翻译外,还要深刻懂得佛经当中蕴涵的佛理,没有一定的修为实在难以胜任这项工作。
好在现在可以借助互联网解决一些论文当中出现的专业词汇,极大程度地降低了论文翻译的难度。
再加上《Nature》通常要面向非英语国家的,反而更需要用简单明了的英语来写作,所以除了必要的专业词汇外,周晨尽可能让自己用一种近乎“白话”的方式在书写。
能不深涩的,尽量不深涩。最大限度的做到对友好。
毕竟,科技文章的第一要素是清晰,要明确告诉你要讲的事,而不是绕弯弯,凸显语言上的高大上。说到底,一篇论文的好坏,最的还是研究的本身,而不是对文字的驾驭能力。
周晨深刻懂得,一篇好的科技文章,不仅要让本专业的人能理解,还要让非专业的也至少能够理解文章的主要意义,这是非常关键的。
尤其文章开头的一段,更是要开宗明义一眼看懂文章的背景,和结论是什么。
如果做不到这一点,那这篇论文注定了只能在小圈子内流传,也就做不到科普效果,无法引起社会效应了。而这类文章,是无法通过《Nature》的审核的。
当然了,除了论文本身的质量外,向《Nature》投稿的时候还需要注意许多细节,比如《Nature》不允许“参考文献”中,在一个参考文献下列出一个以上的文献,也不允许在参考文献下加入简要的注解说明。
诸如此类的细节还有很多,投稿时必须注意,不然导致的直接结果可能就是被《Nature》退稿。
当然,投稿论文时还有一个放之四海而皆准的准则,那就是未经允许的情况下不能一稿多投。
一稿多投不仅反映出投稿者的职业素养之差,同时其品德也会遭到编辑们的质疑。绝大多数期刊都有这方面的规定,一旦发现一稿多投,不仅所投的稿件会被枪毙,其本人也极有可能登上期刊的黑名单,数年内不接受其投递的稿件。
对于一个而言,这显然是得不偿失的。
……
晚上九点,夜色一片朦胧,如一块浓稠的墨砚泼洒在天空中人看不清它背后若隐若现的繁星。
周晨的论文终于完成了,检查了一遍,确认没有错误之后,周晨将它制成PDF文件,试阅了下效果。
嗯,不错,算上参考文献一共7页的论文,看上去整整齐齐,隔着显示屏似乎都能够闻到油墨芳香的味道。
标题是《关于一种特殊黑洞状态及“极端克尔黑洞”与“宇宙监督假设”的联系》,名字起得很长,翻译过来有一种不明觉厉的冲击感。
周晨对这个名字非常满意,隐约中展现出了的逼格。
下面是的名字、地址,及联系方式。
接着是摘要、关键词,然后是正文部分。
正文中周晨层次分明的运用层级标题对文章进行了切分,主要讲述了特殊黑洞的状态和它的数学模型,以及“极端克尔黑洞”与“宇宙监督假设”之间的联系。前者是周晨研究生毕业论文的,后面则是新添加上去的。
他通过一组组复杂的数学偏微分方程运算,结合度规张量等描述了在极端克尔黑洞环境下的局部时空几何性质,并用数学工具重新推导论证了黑洞的几大定律,最后严格得出“宇宙监督假设”即“黑洞第三定律”的准确数学推导。
宇宙监督假设,核心内涵是假设宇宙间存在一个监督者,使黑洞的奇点不能裸露到外面。
它脱胎于欧洲的文化传统,据说在古罗马时期,欧洲的城市里会有一名监督官,他不允许人不穿衣服走在大街上。
彭罗斯认为,黑洞的视界好比是“衣服”,为保证时空中的因果性,宇宙应该有一个“监督者”,他不许奇点和奇环“不穿衣服”裸露出来。
但“监督者”是谁,彭罗斯没有说,就像大气层被发现前,有人提出“自然害怕真空”一样,实际上没有给出问题的答案。
“宇宙监督”毫无疑问是一条自然定律,它可能是我们目前还不知道的什么定律,然而自然界的定律又不会太多,所以它更可能是一条我们已经知道的定律,只不过还没有把它与“裸奇异”联系起来。
事实上关于“宇宙监督”即黑洞第三定律的猜测一直存在,更因为黑洞定律与热力学定律在公式上存在高度相似的特点,人们参考热力学定律,描绘出了黑洞的几大定律公式。
热力学第三定律告诉我们,世间万物总是朝着越来越混乱的方向进行的,在热力学中描述混乱程度的物理量便是熵值。熵值增加说明事物越混乱,什么意思呢,就好比一团面粉,你将它洒向空中后它会不断扩散,这个过程它变得混乱了,于是熵值增加了。
事实上,自然界有许多定律都是讲究守恒的,人们似乎也特别喜欢守恒的东西。比如能量守恒、动量守恒等等,但总有那么些东西不喜欢墨守成规,自然界中有两项定律就是不守恒的,一项是质量不守恒,另一项便是熵值不守恒。
所谓熵值不守恒,通俗的讲,就是你不能让一团撒出去的面粉从混乱状态恢复到原先稳定的状态,即事物不能朝着熵值减小的方向自由发展,它的发展方向只有一个,那就是朝熵值增加的方向进行。
这是万物都必须遵循的硬道理。
熵值的存在,实际上是规定了时间的方向性,认为“孤立系统”时间不能倒流,时间倒流,不正是熵值减小吗?
于是相应的,黑洞第三定律也有相似的规定,认为黑洞内的信息无法被外界获知,从而不影响因果性。
彭罗斯认为,正因为有视界的存在,黑洞外的人才得不到来自黑洞内部的信息,当然也就看不见洞内的奇点和奇环,不受它们的“不良影响”,这样,因果性也就不会被破坏。
但在严格意义上的数学证明过程中,仍有未解的地方。
比如克尔黑洞与史瓦西黑洞一样,都有温度,那也应该存在热辐射。
霍金证明了球对称的史瓦西黑洞能热辐射各种粒子后,很快也有人证明了克尔黑洞可以热辐射自旋为整数的各种粒子玻色子,但在证明热辐射为半整数的费米子上却遇到了困难。
关键是这一证明过程要用到弯曲时空中的旋量方程,只是这种旋量方程中粒子波函数的各分量耦合得很厉害,很难求解。
而这次周晨却十分聪明地运用了一个数学工具,从而巧妙的做到了退耦处理,并找到了严格解,最终证明了这一过程。
如此一来,周晨便在计算的过程中将克尔黑洞与史瓦西黑洞严格地等同了起来。
与此同时,他还得到了一个关于克尔黑洞表面引力的新表达式,虽然这个新表达式要比原先的表达式更加复杂,咋一看不仅显得繁琐,甚至有些没头没脑。
要知道公式之美在于它的简洁,往往一个具有美感的公式,其蕴藏的能量与意义是非同凡响的,如果依照这点来判断,周晨的新表达式无疑是丑陋的,也并不具备推广的价值。
但就是这个丑陋繁杂的表达式,在后续的数学换算中却展现出了它独特的魅力。
通过一层层巧妙的数学工具运用后,呈现在人们眼前的竟然是一个截然不同的另一面,算着算着,居然得到一个严格解了?
就好像武侠世界中一个沿街乞讨的乞丐,他的穿着肮脏破烂,浑身上下充斥着藏污纳垢的气息,然而接下来的一场冲突,才让周围的人浑然觉知,他竟然是一个绝世高手!
所谓重剑无锋,大巧不工,这种朴实无华的冲击无疑是非常巨大的。
而这个公式,正是整篇论文当中最大的亮点。
ps:关于质量不守恒。质量守恒是单纯的质量问题,在核反应中一部分质量会直接转化为能量,而能量只有在相对论的范畴里才有质量,所以这里守恒也只在相对论里成立,我们在普通物理里就不会上升到那种理论高度。
核反应中遵循质量数守恒而不能体现质量守恒,核反应过程中反应前后的总质量一般会发生变化(质量亏损)而释放出核能。
第十章 论文定稿()
当然,周晨的论文到这里还没有结束,要知道克尔黑洞内部不是奇点,而是一个奇环,这是一种内禀奇异性,时空曲率为无穷大,而且不能通过坐标转换来消除。
当外视界的位置r+与内视界的位置r…都等于黑洞场源质量M的时候,克尔黑洞就成了极端克尔黑洞,若此时再增加黑洞的角动量J,使其更快的旋转,那么单位质量的角动量a的平方就会大于场源质量M的平方,黑洞的单向膜区就会消失,奇环就裸露了出来。
周晨现在做的,就是从数学的角度,证明在外视界位置r+等于内视界位置r…等于场源质量M的情况下,黑洞的角动量J本身存在一个极限,不允许再给予它额外的角动量J了。
这样一来,单位质量的角动量a的平方就不可能大于场源质量M的平方。
正如周晨在毕业答辩上所说的那样,“极端克尔黑洞的转速并不能无休止地增加,它有一个前提,当转速增加到一定程度就不会再增加,因此视界不会消失,奇环也不会裸露到外面……”
所以这个极限值非常!
有了新公式的代入,毫无疑问的,周晨重新构建了关于黑洞的体系,如此一来,挡在他前面的困难顷刻变得无比苍白。就像一台巨型的推土机,轻轻松松便推起了妄图阻拦它去路的小土包。
“OK,证明完成!”
当周晨翻译完最后一条语句后,他扫了论文一眼,确定证明的过程准确无误,同时也不存在英语语法上的问题后,这篇论文算是完成了。
……
中科大物理科学学院,东北角的一间办公室,这是副院长梁致远教授的办公室。
办公室并不算太大,和众多科研工一样,十几平方的空间塞满了大大小小的书本,当然大部分都是与天体物理相关的作品,偶尔也可以从中找到些诗歌、文选之类的佐料。
在书桌的旁边,梁致远教授的办公桌上同样堆满书籍,不过这边的书籍更多的还是像笔记本这类用于记录的册子。整整齐齐叠放在一起,或红或绿的标签纸延伸出来,搭配上铺展在桌面的草稿纸,一眼望去杂而不乱。
在不远的地方还摆放着几株盆栽,清爽利落的文竹英姿挺立人赏心悦目。
此时办公室里坐了两个人,正欢声笑语地交谈着。
“我说老杨,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