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29书城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我的美母教师 | 乡村精品合集 | 乡村活寡 | 乡村欲爱 | 乡村春潮 | 乡村花医 | 欲望乡村(未删) | 乡村艳福 | 乡村春事 | 人妻四部曲

毒麦-第93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这条河名叫酉水河,流到清江。河床较浅,水波欢唱,河床深处,江河自然无语。如同做人一般,有的很有内涵,不爱说话,但很有见地,不人云亦云;有的很浅薄,总爱讲话,喜欢重复人家说的,或者马上认同人家说的,这都不好,缺乏独立思考的精神。

    酉水河上游是一处水电站,建在峡谷中间。大坝将水一拦,上游就形成了水库,水库很深,有人在上面搞养殖,即网箱养鱼。

    酉水河里出清江鲶鱼,非常好吃,实际上网箱里养的正是这种鱼。一般用来炖汤,做火锅吃,非常润滑可口。青山清水,好鱼,是爱鱼一族最喜欢来的地方。

    家里还需要添置一些东西,联系灌煤气的,德志问了民委领导,怎样联系,因宣恩城内大多数家庭都已经安装了天然气。

    宣恩县的煤气来自四川,那里有气田。输气管道通过宣恩时,顺带将这里的居民的用气问题一并解决。

    德志的老家还没用上天然气,这和德志的收入有关系,也和德志所住的小区普遍贫穷有关系。那里是城里的贫民区,可以说,在一墙之隔的地方,就是真正的小区,那里通了天然气,因此,德志家用的还是煤气,用完了就叫送煤气的来灌气,有时候德志也亲自去气站灌气,去过一次以后,就不再自己去了。因价格相同。

    这是气站和送气员达成的协议,给送气员或者送气公司一定的回扣,对外宣称的气价都是惊人地一致,让那些怀疑者死心,包括德志自己,都对送气员的报价有怀疑,但如今的社会,消费者永远都是弱势群体,在任何一个关系到民生的行业,都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和利润在里面,蒙在鼓里的永远都是大多数人。

    用水也是这样,德志的妻子在家的时候,为了节约水费,常常使用滴水滴的方式来集水,将水管里滴出来的水放在水桶里,经过一天一夜,一个水桶基本能装满,用来洗脸洗脚算是够的了。

    在用电方面,除了冰箱、洗衣机稍微费电外,照明基本上不用什么电。德志家没有空调,冬天在孩子做家庭作业的时候,用一下电烤炉;因是南方湿冷的气候,没有暖气,家里冷如冰窖,许多来襄阳的北方人,比如内蒙古和东三省的人,来到德志的家乡往往会被冻坏耳朵。

    夏天的时候,家里要吹电风扇,冬夏稍微费点电,平时每个月单就用电来说,常常在一百元以内。这还算节约的了。德志不会赚钱,但找了个会省钱的妻子,这一点让德志倍感欣慰。

    对灌煤气之说,还觉得陌生,领导说:“给你一个联系号码,看还能不能联系得上,有一段时间没用了。”

    说着,宋主任翻出电话本,找到煤气服务站的电话,报给了德志听,尹懋见状,也赶紧记下,惟独余哥,没记,他可能心里有数,街上到处都贴有秀告,包括住处的墙上都印刷了电话,何必在这里记录呢?真是有点作秀的可能。

    弄完这些,他们辞别民委领导,即去上街,买一些常用的东西,通知灌煤气的去搬空的煤气罐,德志说:“我们先回去了,灌煤气的来了,好招呼一下。”

    他们二位当然不愿意德志携妻带子,挺麻烦的,他想回去,就回去吧。德志也不好意思,带着妻子孩子,无法满足妻子的购物**,特别是妻子见到了时髦的衣裳,那眼睛都放光,且呈现猫眼的碧绿色,德志就赶紧催他妻子走,不想让妻子多看一眼,但是,这个方法貌似不奏效,他妻子反而多看了两眼。

    多看两眼又不犯法,衣服摆在橱窗展示,就是要给人看的。

    当然,有钱上街是一种享受,没钱也不一定痛苦。欢乐和痛苦往往是感受不同罢了,实际上道理就是一样的。

    余哥懂得如何安装煤气热水器,可是,他就是不去安装,他打电话给灌气员,是否会安装煤气热水器?因德志他们搬家之后不久,机构领导考虑到芭比,即齐老师外甥女要来宣恩上班,她们通过物流公司,从江城将热水器送到宣恩,以解决众同事的个人卫生问题,从乡下回来后,可以洗个热水澡。

    东西已经到位,只差技工师傅安装了。至于买些什么材料,这个要由师傅说了算。

    德志回家,他俩上街,德志刚到家,灌煤气的师傅就来敲门了。德志将门打开,那人进了饭厅,找到空罐子,扛起就走,德志还担心,这罐子会不会是别人拿去卖了的,但基于对山里人的信赖,这个念头稍纵即逝,不做什么停留。在脑袋里,没有留下什么痕迹。德志突然想到,在家乡的时候,灌煤气的从来不把气灌了之后,扛着气坛子跑得无影无踪的。在家乡没有,那么,在山区更不会有。

    过了半小时,煤气师傅就送气上来,德志付了钱,他却没有发票,德志着急,心中暗暗责怪余哥马虎,怎么不说发票的事呢?难道说,让自己承担这笔费用吗?

    凭德志的工资,不可能应付这些东西。在巴东生活的时候,那里的消费比宣恩还便宜些,因巴东有长江,运送物资靠船,那船装得下很多东西啊。大批量的物资,运费及轮船班次均是如此,东西多,就将利润分配到每一个商品上,自然不贵了。东西少,班次一样,跑空车也是烧钱的作法,这样东西自然贵一些。

    过了半小时,那送气员跑来,给了发票,另外,还背着一个包包,是一种老式的电工用的工具包,白色已经看不出原色,是比较粗陋的制作。那送气员十分娴熟地做工,很快即将煤气热水器挂在了外面走廊,如若放置室内,有危险,煤气中毒很常见,原因之一就是燃气具在浴室内,排气不畅,就让人晕倒,如若抢救不及时,即可能会煤气中毒。

    师傅安装好,又检查了一遍燃气具,打开一试,果然能用。恰在此时,他们回来了。

    德志问送气员有没有记得开发票,送气员拿出一张煤气发票,另外还有一些购买配件的出库单,德志一看,说:“出库单不能当发票使用。麻烦回去再开一张吧。”

    德志收了煤气发票,让尹懋在上面签字证明,将来好向机构领导报账。尹懋不肯签,他说:“这是余哥的事,是余哥打电话联系的,我不知道价格。”

    余哥见推不下去,即拿了单子签了字。

第112章 疯狂至死() 
签完之后,余哥将发票还给德志,德志收了校园全能高手。【。!//

    这个安排有理有据,应该没有问题,但是,做饭用的煤气用完了,那么洗澡用的煤气也没有了。

    宣恩县虽有天然气管道,但是,光开户就要三千多元,尚不知道在宣恩做几年项目,贸然投资三千元,到时候项目一撤,这天然气开户倒没办法收回。这里的天然气当然属于垄断行业的,价格已定,控制在别人手里,说断气就断气,不容商量,倒还不如自己上山砍柴,砍多少烧多少,不存在交钱的问题。

    尹懋说:“姚弟兄,你家的煤气坛子好像还有气。”

    德志说:“不可能,我们没灌气,用完了,因要搬家,为了减轻负担。”

    “是真的,你再看看。”尹懋坚持自己的意见。

    “是吗?”德志十分不解。

    “对,尹哥说的没错。的确还有半坛气。”德志的妻子说道。

    “怎么会呢?”德志弄不明白了。

    “是的,你可能忘了,我们上次灌了一坛气,是十五公斤的,平时是十公斤,你说山区送气不方便,就让师傅多灌了些。”德志妻子说。

    “哦,是这样的,那太好了。我还以为真没气了呢?”德志说。

    德志于是开始收拾东西。

    正在此时,机构领导齐老师打电话来说:“芭比快到了,做好接待工作。”

    德志答应之后,即挂了电话,刚挂电话,铃声又响起,齐老师说:“听说你家还有半坛气,是吗?”

    “对!”德志说。

    “好,跟你商量一下,你把气作价卖给基金会吧!”齐老师说。

    “好!”德志懒得多说,答应了就算。

    “多少钱合适呢?你看二十元好吗?”齐老师说。

    “行!”德志答道。对于齐老师的建议,德志无话可说,二十元不多不少,德志当然在乎,要说不在乎,那是在单身时代。这个社会就是这样,要想作好人,要有起码的资本,要么金钱,要么良心,总之,二者居其一,并且非常优秀才行。

    德志将刚才的信息向尹懋余哥透露,他们也清楚,而且比德志拥有更多的信息,那就是,亲自护送芭比来的,是二位领导,另外,就是省民委的领导。芭比的横空出世,让人刮目相看,对于领导的良苦用心,惟独局中人,才看得分明。

    芭比的到来,貌似很低调,实则已经惊动了侯局长。侯局长打电话来问德志,奇怪得很,明明是余哥与其联系,他却把电话打给德志,原因是什么,真的不清楚。侯局长问:“是不是刘秀和齐老师要来宣恩啊?”

    “这个我确实不知道,只听说芭比要来宣恩,没听说领导来宣恩。”德志说。

    侯局长不好说什么,德志更是无话可说,这个行程竟然如此保密,以至于类似于偷袭。

    尹懋说:“领导们要来,说是要和县政府签一份协议书,包括村里的,都要来人签字。分管领导都需要到场。“

    尹懋肯定很懂内情,领导把重要的东西都告诉他了,德志觉得领导还是重视他们,对于通过成人高考得来的文凭,德志根本没放在眼里,只不过没有得到自考的文凭而已,那些成人高考取得的文凭,水分很大,没有真才实学,完全靠混才得来的文凭,文凭是真,但水平有水分,不真实,其实就是花钱买的,毫无价值,除了可以评职称以外,对于上头无权无势的人来说,等于一张废纸。

    有一个教授,从江城来德志的家乡,说是函授学院的老师,来向学员面授,竟恬不知耻地向学员推销他的书,德志跟大多数人一样,生怕这门课程不及格,就交了钱,订购他的书。

    他自称是池莉的同学,对池莉的小说做了一番批判,说话的意思,池莉的小说还没有他写得好,通过压低别人来抬高自己,通过这种手段达到兜售他写的书的目的。

    德志不知深浅,傻乎乎地交了钱,后来,那位吹牛的教授却迟迟不给他写的书,到如今,德志也搞不清书到底写了没有,反正//,对于爱书的德志来说,等于上当受骗了。

    大学教授这样做,让德志很失望,幸亏没有到江城上大学,那样的话损失会更大,不知道要被大学骗去多少钱。他父母辛苦一辈子,难道就是单给大学打工?再说,德志将来毕业,不知道会不会找到一个好工作,因为,德志的父母都是一般的工农家庭,无权无势,更无后台,没有良好的社会关系。

    能找到好单位的,有好收入的,或者不用上班,吃空饷的大有人在,有四岁当局长,领局长工资的,有一人兼数职的,不干活就拿钱的。德志只能干瞪眼,也没用。哪怕找到一份工作,就不错,这就是父母养育德志一场所得到的回报。

    但是,德志好像没有这个机会,因为没有人给,就连上个函授大学,还要受大学教授的气。大学教授将骗术用在社会上的学员身上。德志有点后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