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29书城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我的美母教师 | 乡村精品合集 | 乡村活寡 | 乡村欲爱 | 乡村春潮 | 乡村花医 | 欲望乡村(未删) | 乡村艳福 | 乡村春事 | 人妻四部曲

带着成都回三国-第188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毕竟将心比心,刘鑫能够猜测出袁绍当时的想法,只要袁术一死,袁绍这个袁家庶子就是袁家最后的血脉了,到时候就算是袁家庶子又如何,袁绍现在已经是袁家最后的血脉了,袁术自然就顺理成章的成为了袁家家主,从庶出“转变”为嫡系,所以袁绍会放过这么好的机会吗?

    而且袁术那狂妄自大,自以为是的性格袁绍怎么可能不知道,如果真让袁术投奔了自己,或许过不了几天,袁术的本性就会暴露无遗,在袁绍面前上蹿下跳,指手画脚,甚至会强行借助自己“嫡子”的身份对袁绍进行夺权。

    当然了,袁绍肯定有信心不会让袁术夺权成功,但是有这么袁术这么一个混蛋扯自己后腿,不论是谁都会很厌烦的吧,何况袁术的“嫡子”身份也算是袁绍心里的一道坎,可以说袁术一日不死,袁绍就永远是个庶子,这对于当时已经志在天下的袁绍来说可不是什么好消息。

    所以袁绍是不可能让袁术前来河北投靠自己的,当然了,袁绍不可能正大光明的拒绝袁术的投奔,毕竟这会败坏袁绍的名声,所以袁绍只能用一些见不得人的手段来杀死袁术,以绝后患了。

    刘鑫想到这里,忍不住看了一眼坐在自己对面的袁绍,不禁肯定了这个猜测,就拿现在的袁绍来说,如果刘鑫提议帮他杀死袁术,袁绍绝对是举双手赞成,谁叫袁术这么跳呢?

    而弘农杨家就不一样了,弘农杨家在东汉末年到三国归晋这段长达近百年的战乱里,不仅没有衰弱,反而日渐强盛,弘农杨家在晋朝,隋朝,唐朝,宋朝等数个王朝的统治下,家族成员都出任过丞相之类的朝廷命官,一直以来都是赫赫有名的世家大族,可谓是铁打的杨家流水的王朝。

    所以说,弘农杨家绝对算的上是东汉末年的一条“大腿”,不过弘农杨家作为一个以文立家的大家族,家学强盛,可谓是与世无争,所以在之后的三国时期中,弘农杨家几乎是“默默无闻”,弘农杨家的子弟也就基本上没有出现在《三国演义》中了,世人对于弘农杨家的了解也就知之甚少了。

    不过还是那句话,三国时期的最大获益者,其实还是那些东汉的各大世家豪门,除了少数比较倒霉的世家豪门,比如袁家,其他的世家豪门在经历了将近百年的战乱之后,家族实力不仅没有减退,反而还变得更加强大了,因为连年的战乱让这些世家豪门兼并了更多的土地,收纳了更多的百姓称为他们的奴隶,佃户,而且还趁着战乱发了一笔战争财。

    总而言之,还是那句古诗说得好——兴,百姓苦,亡,百姓苦。

    刘鑫不知不觉间,又想了一些有的没的,不过袁绍等人也已经算是习以为常了,都在静静的“围观”着刘鑫,也不开口打断刘鑫的沉思。

    刘鑫突然回过神来,发现袁绍等人都默默的看着自己,不由得老脸一红,有些尴尬的说道:“不好意思,刚刚我好像又走神了。。。”

    袁绍笑着摇了摇头,有些开玩笑的说道:”没事的大哥,我们都已经习惯了。“

    袁绍的小玩笑,让刘鑫只得无奈的耸了耸肩,有些不好意思的说道:”好吧,我以后也得找机会把这个坏习惯纠正过来了。“

    袁绍深以为然的点了点头,不过还是笑着说道:”大哥你说的很对,你这个坏习惯是得早点改一改,你现在在我们面前偶尔走神还没有什么问题,但是如果在陛下召见你的时候,如果你走神的话那就是大不敬了,就算陛下不说什么,那些宦官或是老学究,也会想尽办法来找你的麻烦,到时候就算大哥是仙师,也会遇上不少的麻烦。“

    袁绍虽然看似在说笑,实际上也是在劝诫刘鑫,毕竟刘鑫日后真要在汉灵帝面前走神了,那可就不妙了。

    刘鑫狠狠的点了点头,看来是时候找苏佳商量商量,该如何改变自己走神的坏习惯了。

    袁绍这时继续说道:”对了,大哥你刚刚走神,是因为王司徒吗?“

    刘鑫一愣,没想到袁绍竟然一语中的,道出了自己对王允提前成为王司徒的疑惑。

    于是乎,刘鑫有些惊讶的问道:”二弟,你这是怎么猜出来我是因为王司徒而走神的,难道二弟你也是一名深藏不露的仙师,会读心术吗?“

    刘鑫这个玩笑逗笑了众人,袁绍也笑呵呵的说道:”大哥你就不要开小弟的玩笑,我之所以能猜出大哥是因为王司徒而走神,其实原因很简单,我已经见到过很多人因为王司徒位列大汉三公之位而震惊了,而且说句老实话,当年我在得知王司徒位列三公的时候,也是非常惊讶的,而且我还听说过很多小道消息。“

    袁绍这么一说,刘鑫就更加来了兴趣,看来这王允提前成为王司徒,当年也肯定在洛阳是一个大新闻,而且在这背后肯定有着不少的黑幕。

    ps:第二章会在下午两点左右吧。(未完待续。)

第二九八章 上位() 
当然了,刘鑫所说的黑幕其实可以理解为某些势力的利益需求,才会将王允送上司徒之位,毕竟虽然现在的大汉三公已经是名不副实,实权几乎为零,但是这好歹还是大汉官员中的最高级别,很多人都盯着这个位置呢。

    尤其是像袁家和弘农杨家这样的世家大族,到了汉灵帝上台之后,通过历史记载我们可以发现,袁家和弘农杨家基本上都各自占据了一个大汉三公之位,这两个大汉三公之位相当于袁家与弘农杨家的“自留地”,也就是说只有一个大汉三公之位是留给其他世家豪门所争取的。

    简单地说,大汉三公之位基本上都是被当时最强盛的世家豪门所占据,属于世家势力的“自留地”,宦官势力与外戚势力基本上是无法染指的,至于寒门子弟想要攀升到大汉三公的位置,基本上都是痴人说梦。

    虽然有些负能量,但是这也是事实,东汉是一个十分注重出身的朝代,出身基本上就决定了人的一生,因为普通人想要走上仕途,首先就是被举荐为孝濂,这是走上仕途最方便的一条路,因此孝廉的名额基本上都被世家子弟所占据,就比如曹操就是被举荐为孝廉之后才踏入洛阳官场的。

    而当踏入官场就算完成了第一步,但是寒门子弟毫无意问在官场中是缺乏人脉的,而官场又是一个讲关系的地方,世家子弟们都和相互提携,或者直接靠家里疏通关系,根本不需要什么政绩,等个一段时间就可以升迁了,而像袁术这样的“官二代”,就算惹出来一堆祸事,最后还不是在当官;而像如今的司马杨赐,一开始学问是很不错,但是归根结底还是一个白丁,但是架不住弘农杨家的名气大,杨赐直接便被破格提拔,一来就达到了绝大部分寒门子弟不可能达到的地步。

    而这时的寒门子弟,他们大多数都是

    被举荐为孝廉成为官员的,大家可能也看过不少的汉代孝廉的故事,他们大都是孝顺父母,团结兄弟,就算父母无端打骂,兄弟指使其做这做那,他们也是默默承受,毫无二心,最终感动了邻居或是当地官员,最后被推荐为了孝廉,当上了官员。

    看起来这些豪门出身的孝廉都是因为孝悌之道而得到了大众的认可,然后人生逆袭当上了官员,看起来是很不错的故事。

    但是这些故事实际上就是古代版本的“心灵毒鸡汤”,专门用来忽悠那些老百姓,宣传孝悌之道的,因为这些孝廉不过是一个个范本罢了,他们的确是当上了官,但是官也有大有小,这些孝廉基本上都是在自己所在的县城当一个普通的官吏罢了,过个几十年或许还能混个县丞什么的当当,想更进一步?难,难于上青天啊!

    首先这些孝廉出身于寒门,基本上可以这么说,这些孝廉都是文盲,这就断了他们向上的升迁之路,毕竟大汉的学问都掌握在世家大族手里,并且这些学问的“解释权”也在世家大族的手里,这也是为什么像“不孝有三,无后为大”,“以德报怨”这样被明显歪曲或是断章取义的解释,被广泛流传于民间,并且老百姓们深信不疑的原因,因为老百姓们根本就不懂这些,世家大族充分利用他们的“解释权”,让老百姓们误以为真。

    所以这些寒门出身的孝廉,都吃了没有文化的亏,不过这也是世家豪门的有意为之,因为这样就可以“正大光明”的堵上这些寒门孝廉的升迁之路,毕竟这些寒门孝廉大字都不识几个,怎么能让他们担任更高的官职呢?

    当然了,也有不少有文化的寒门子弟,他们虽然身处陋室,但是仍旧自学经典,这是多么的正能量啊。

    但是,这依旧没有什么暖用,寒门子弟能学到的圣人学说,世家大族的子弟同样能够学到,而且能够学的更好,毕竟有师傅领进门,而且“解释权”还在世家大族的手上,这就能保证其“正确性”;而寒门子弟学习不到的知识,世家大族的子弟依旧能学习到,破船还有三两钉,就算是不学无术的袁术,知识储备量都能比得上寒门子弟的十年苦读了。

    因此寒门子弟再好学,在学问上仍旧落后于世家大族的子弟,这时寒门子弟大都会选择投入某些世家成为门客,或者是得遇贵人,被贵人相中被重点培养,这样的寒门子弟还有希望当一个县令什么的。

    而往县令之上走,基本上就是世家大族的“自留地”了,这些官职都被世家大族瓜分殆尽,哪里还有你们寒门子弟插手的余地,除非有贵人愿意推你一把,否则县令就是寒门子弟的上限所在了。

    以此类推,世家大族也是要分三六九等的,袁家与弘农杨家自然是金字塔最顶端的存在,于是他们的家族成员就能按能力按地位出任大汉的任何官职,甚至还可以“圈定”某些官职作为他们家族的“自留地”,只有他们家族的人才能有资格出任;然后像蜀郡张家这样的地方豪强,也就只能在益州“窝里横”了,益州的主要官职除了中央直接任命的之外,其他的都可以任选;而阆中黄家就是地方名望了,换而言之也可以说是土地主,他们在地方官员的任命上占据了优势,大汉很多地方的县令,基本上都是由同一个家族的人轮流担任。

    所以世家大族的地位高低,也决定了他们的家族成员为官的范围,特别是像现在的大汉官场,武官或是像某位不愿透露姓名的益州刺史那样买官进来的除外,其他的文官职位都可谓是阶级鲜明,朝堂之上的大官们,那个不是出身于大汉最顶尖的世家大族?

    而现在问题就来了,王允所在的家族虽然也是并州名门,但是距离大汉那些顶尖的家族还是有所差距。

    而王允在历史上之所以能当上司徒,首先是因为董卓入洛阳之后,袁家被杀了满门,自然就空出了一个三公之位,而王允恰好在这时来了洛阳,董卓可能是觉得王允出身的家族并不算是大汉顶尖的家族,所以王允应该比较好控制,因此才会让王允上位;然后王允在世家圈子里名声不错,平定黄巾起义时也算是有不少功劳,再加上其他顶尖世家不想再趟洛阳这浑水,步袁家之后尘,这才让王允有机会上位。

    但是现在可是公元一八一年,大汉还处于暴风雨前的宁静,刘鑫再怎么想,也想不通王允怎么能坐上这大汉三公之位,除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