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29书城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我的美母教师 | 乡村精品合集 | 乡村活寡 | 乡村欲爱 | 乡村春潮 | 乡村花医 | 欲望乡村(未删) | 乡村艳福 | 乡村春事 | 人妻四部曲

重生两千年后-第191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那一年到底发生了什么?

    长平之战,源自于秦对于上党的觊觎。上党是韩国的地方,韩国一向比较弱,强秦的逼迫,意在于让上党不战而降。但上党的郡守冯亭却感觉憋屈,反正打不过,与其降秦不如降赵,拉赵国下水,于是他把上党的十七座空城献给了赵王。

    当时赵国朝堂为此争论不休,这个诱惑太大了,平阳君赵豹认为这种天上掉馅饼的事情不是好兆头力劝赵王不能要;平原君赵胜却认为平常百万大军打一年都不一定能拿下一座城,这平白有十七座城为何不要?

    赵王的意思肯定是想要的,正常的思维,不要白不要,整个七国之中,军事能与强秦分庭抗礼的只有赵国,所以赵王喜滋滋的接受了,谁也没想到这个由头引发了赵与秦的战略决战。

    (史记的评价说赵王短视,但是上党险峻本就是战略要地,赵国本来就拥有北上党,如今南上党送上门来,如果让给强秦等于是给对手增加筹码,让自己当缩头乌龟。)

    自赵武灵王的胡服骑射之后,赵国的军兵数量上虽然不如秦国,但大多都是骑兵,质量占优,以前的多次较量两国平分秋色。

    长平之战打响,首先上场的是名将廉颇,其中还有一个典故说廉颇老矣,尚能饭否?说的就是这个时候。

    长平之战打了三年,前两年都是在对峙,主帅是廉颇,打的也是有来有往,这就是后来人贬低赵括的原因?因为赵国后来换将了,两相一对比在赵括手里却是惨败,四十万精锐被坑杀,无疑显得赵括是个白痴。

    少年盯着电脑屏幕惨笑,后人把战争想的太过简单了,愚昧的人总是多过看清的人。

    想起那个暴脾气,动不动就骂人的廉颇将军,少年又有点恨不起来,因为后来最颓然的就是廉颇将军。

    两国交战,战争可不止于明面上的,廉颇将军犯了一个战略失误,他想保存实力,也没有把这场战役当真,认为秦国打不下来,又是劳师远征,久攻不下就会离去,于是就在上党丹水附近地带屯兵和秦国对峙,只打小规模战役,于是这场战役打着打着就打成了消耗战。

    大军未动,粮草先行,消耗战就是经济战,在军事上赵国和秦国平分秋色,但是一打消耗战,赵国稳输,论综合国力,赵国差秦国远矣。

    大军对峙,人吃马嚼,粮草要供应的上。虽然从地图上的直线距离上,赵国离上党近,秦国离上党远,但是赵军运粮的粮道异常险峻,要跨过崎岖险峻的太行山脉,而秦国虽然离的远,但地形上却是一马平川,而且河道遍布,水运运粮不要太方便,而且几乎没有粮草损耗。

    外交上,其他国都是乐于见两个军事强国互相搏杀,互相消耗,所以赵国几乎借不到粮。

    对峙的两年,赵国几乎被拖垮,再拖下去,赵国就不战自溃了。赵国换将不是后世的史记记载的赵王中了什么反间计,而是逼不得已,赵国高层也不傻,谁不知道临阵换将是大忌。

    但是廉颇将军固守的两年虽然军力上没什么损失,但是对峙到后期上党已经在秦国手里了,这场战役再固守已经没有意义了,上党已经丢了。

    廉颇下来,谁上去呢?这是一个烂摊子,几乎没有将领愿意接,这是决战,打赢还好,输了就是诛九族的大罪!

    少年想着想着,攥紧了拳头,犹记得当初抱负广大,他深爱着赵国,从小在父亲的熏陶下,也立志成为一代名将,为赵国打下一个大好的江山,好在天赋异禀,自小就过不不忘,思维敏捷,兵法韬略,几乎无人能敌。

    自上党争夺战始,他就想去战场,却被父亲阻止,说他还太年轻,还需磨练,不要急于一时。而且赵家已经是世家大族,已经无法更进一步了,并且父亲一早就判断上党争夺战没那么好打。

    后来战争急转直下,赵国快被拖垮时,恰好父亲病危,他是赵家独子更不希望他去冒险,甚至留下遗言对赵王说他不可用。

    最后他还是要出战,包括母亲在内,从小敬重的蔺相如大人都抱病上朝严辞阻止……

    大丈夫当战死沙场,是职责,年轻一辈中他最强,锐气十足。赵王赐予他水纹青龙佩,并许下诺言,无论结果如何都不会牵连赵家,只要他能赢,就把婉儿公主下嫁予他,赐封王族。

    大军出征,婉儿公主,泪眼婆娑徒步送军千里,他背负了太多,背负的是整个赵国的希望,还有婉儿公主的希冀。

    刚到前线,就看到了曾经精锐的赵国儿郎们一副面黄肌瘦的样子,一点也不似曾经的虎狼之师,粮草短缺到了很可怕的程度,大多兵将都是饿着肚子在打仗。

    赵国骑兵天下无敌,是一支锋利的矛,防守等于是挨打,他被派上来本就不是固守的,只能运动战博一把。

    不是他不想守,是真的守不了了,他一来就带着骑兵冲锋,取得了几次小胜,士气大增。只是秦军可恶,就算败了也会烧了粮草辎重,不给他们留一粒粮食。

    之后的几场战役就是变成了苦战,每一天每一夜都是煎熬,不断的有人死,不断的有人逃跑,连战马都饿的精神萎靡跑不动了。

    已经打红眼了,赵与秦不会退一步,最后决战于长平,当时秦摆出口袋阵,他是算到的,他没算到的是秦国也临阵换将了,偷偷换上了白起。

    明知道是口袋阵他为什么还要钻?因为这是他的一场豪赌,他想一战定乾坤,他相信赵国骑兵的锋锐,只要击穿秦军的口袋底,骑兵的长驱直入,秦军将会大溃败,剩余的粮草也不足以支撑他耗下去了。

    于是他把大军所剩余的最后粮草都拿了出来,让将士们吃的饱饱的,然后留足三日口粮,轻装上阵,不成功便成仁,没有给自己留任何的后路,破釜沉舟!

    谁也没想到,这场突击与反包围,一打就打了四十多天,这是如噩梦般的四十多个日日夜夜,这是没觉好睡、缺衣少食、每日廝杀、吃人肉、思念亲人、笼罩在死亡阴影下、心理逐渐崩溃的四十多个日日夜夜!

    不断的突击,不断的被围,再突击,再被围,秦军的顽强超乎了他的预料,后来他才知道他的对手是战功赫赫的白起。(那年赵括二十出头,白起已经临近五十。)

    他难受,白起也不好受,秦兵的伤亡了近乎三分之二,包围的人员不断的锐减,白起快要围不住他了。

    他一早算到了秦国此时关中正在闹饥荒,本身人员就在锐减,不出意外秦国此时已经无兵可增了,他以为他要赢了。

    但是没想到秦昭襄王亲自跑到刚得到手的河内去征兵,连十五岁左右的小孩都不放过,直接拉上战场来给大军当炮灰……

    战场中为了胜利可以不择手段,但是每天杀的都是乳臭未干拿着武器都在发抖的小孩,任谁都会震撼!!!

    最后的几天,将士们几乎都绝望了,敌人永远杀不完,和前两年的战役一样,要被耗死了,已经断粮了四十多天了,每天吃的都是同伴的血肉,军中甚至爆发了瘟疫,许多人开始想家,甚至夜里传来汉子们的低泣声……

    将士们可以轻言放弃,轻言投降,但是他不能,他甚至不能表现出一点失落颓然的情绪。赵国骑兵的确强大,但是此时战马已经瘦的不能冲锋了,身陷绝地,他已然无计可施。

    最后一次冲锋,他被万箭穿心而死,他一死,整个军队就开始溃乱,四十万精锐投降他预料到了,只是他万万没想到四十万赵国儿郎竟然全被白起给坑杀了,就那么坑杀了。

    他握紧拳头,心脏不住的抽痛,即使已经过了两千多年,即使他又重新活过来了,依然心痛的无法呼吸。

    无数儿郎的面孔仿佛萦绕在眼前,说过的话也仿佛在耳边,犹如昨日。

    “将军,我们会赢的,当年赵奢将军带领我们在这里赢得一场大胜,虎父无犬子,将军也可以,必胜,我们必胜!”

    “将军说的对,口袋阵我们不怕,只要在合围之前,我们以最快的速度击穿,那群秦王八拿我们一点办法都没有,见过有王八把龙围住的吗?哈哈!”

    “我们赵国儿郎不是缩头乌龟,让那些秦军知道赵国骑兵锋锐无人能挡,天下无敌,杀,杀,杀!!!”

    “将军,敌人,又包围上来了,将军,快突围吧,我们断后,为了赵国,必胜!!!”

    “将军,儿郎们已经断粮多日了,已经开始杀心爱的战马了。”

    “将军,撑不下去的将士,自己把自己给结果了,说没有吃的他的身体就是粮食,我们不能输,一定要赢!”

    “将军,秦王八竟然如此卑鄙,拿孩子当炮灰,我呸!”

    “将军,杀不完了,敌人太多了,太多了,我们还有增援吗?”

    “将军,将士们说有点想家了,不过我们会胜的,秦王八也快撑不住了吧。”

    “将军,我想我们要败了,真的败了吗?”

    “将军,将军…………你不能死,你死了我们怎么办啊!!!”

    千载兴亡都作古,英雄何处?

    文人说,在千秋土,在万帛书。

    武将说,在后生血,在君王念。

    一场豪赌,一战,胜就赵无敌天下,横扫六合。

    一战,败就黄土一剖,空为天下笑耳。

    真正的战争岂是那些躲在宫廷里的御用文人能够懂的,岂是写史记的司马迁能够明白的,将军百战死,壮士十年归,一腔热血,为的是保家卫国,可不是为了青史留名!

    纸上谈兵?司马迁这样的文人是没资格说的,战争有多残酷?兵者,死地也!真正纸上谈兵的永远是司马迁之流的文人。

    历史是赢家书写的,他被后人唾骂没什么,赵王后来说中了反间计,轻信了他赵括也没什么,诸子百家,兵家为了胜利是最不择手段的,要是他也会把责任推给一个死去的人。

    赵王是没错的,他看到史书记载赵氏族人后来并没有受到牵连,他就知道赵王并没有怪罪他。

    至于白起,坑杀四十万赵国儿郎,那一战让白起理解到了赵国骑兵的破坏力,秦军死伤三分之二的惨烈,如果放回去,长平之战就等于白打了。

    修兵家之人,都不会有什么仁慈之心,慈不掌兵,他理解白起的所作所为,但是并不代表他不恨他,因为那些都是赵国的好儿郎,他的战友兄弟。

    只是已经过去了两千六百年了,只是一闭眼一睁眼的时间而已,然而却早已物是人非,曾经的赵国不在了,亲人兄弟早已不在,什么都没有了,什么都没有了,仇恨和不甘也没有了意义!

    这一世他的名字叫白泽,恰好是白起的后人,这并不是可笑的巧合。

    当初他死之后,随身的沾染了他精血的水纹青龙佩理所当然的被白起收缴为战利品,然后当做传家宝玉传了下来,他能重生多半也是因为这块玉佩。

    这玉佩并不简单,它是从和氏璧上分下来的,后人都知道完璧归赵的故事,当初秦王愿意用十五座城池换和氏璧,赵王其实非常鸡贼的切下来三分之一,命工匠造出了七块小玉佩,水纹青龙佩就是其中之一。

    诸子百家时期,练气之法横行,每一家的学说之后都有着练气成神大道,老子骑青牛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