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29书城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我的美母教师 | 乡村精品合集 | 乡村活寡 | 乡村欲爱 | 乡村春潮 | 乡村花医 | 欲望乡村(未删) | 乡村艳福 | 乡村春事 | 人妻四部曲

风流唐帝国-第119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李俨见状道:“我明白郑公的意思。其实圣人之言,虽然并不是完全适合当今的时局,但也不是没有可取之处。我辈后人,应当善于取长补短,学习圣人之言中可以学习、当前有用的东西。而不应该食古不化。我想,这才是真正符合圣人原意的吧。”
    这么说。自己学了一辈子的儒学,还不是完全没用的?
    郑畋的精神好歹振奋起来。
    只听李俨接着说道:“当今的儒学,已经步入了歧途。往往执著于圣人之言地一端,生搬硬套。其实圣人之言具体说什么并不重要,重要地是圣人当时的理念。事过境迁,圣人地话也会发生改变。如果执著于圣人当时的每一个字,就如同刻舟求剑的那人一样,是不明智的做法。”
    听到这里,郑畋点点头,恍然道:“陛下天纵之才,老臣拜服!”
    看郑畋已经基本上赞同了自己的观点,李俨大喜,再接再厉道:“郑公,其实为政也是如此。政令不能千年不变,必须与时俱进。比如说现在,如果没有黄巢之乱,普通的施政方法应该如何?”
    郑畋想了一想道:“宽政、息讼、止戈、薄赋。”
    “那么现在这样的实证方法可行吗?”李俨追问道。
    郑畋苦笑道:“不可行。”
    “不错,郑公也知道不可行。当下黄巢谋反,已经占领了长安。而其他藩镇虽然没有明确的造反,也已经是朝廷号令不行了。在这样的情况下,止戈能做到吗?”
    “不能。”
    “当今朝廷的现状,郑公你应该比我更清楚。当今的天下,清廉的官吏很少,贪墨、搜刮百姓的官吏很多。朕刚刚即位的时候,卢携曾经上书说‘乞敕州县,应所欠残税,并一切停征,以俟蚕麦;仍发所在义仓,亟加赈给。至深春之后,有菜叶木牙,继以桑椹,渐有可食;在今数月之间,尤为窘急。行之不可稽缓。’朕也答应了,传令全国照准。结果如何呢?依然如故!朝廷的号令,除了长安城,居然就已经不灵了!这个时候,如果要施行‘宽政、薄赋’,郑公以为可行吗?”
    郑畋长叹一声:“地方官吏贪墨盘剥已惯,这样地诏令下去。他们根本不会照行!即使换一批官员,但当前的绝大多数官员都是如此。换来换去,也都是换汤不换药。也不可行。”
    “所以啊,朕才会对从前的许多政策作出调整。郑公难道认为不应该吗?”
    “调整当然应该。只是……只是陛下的许多政策,老臣以外太过……”
    “太过吗?朕以为不然。”李俨摇摇头。
    “朕实行的新政策都有些什么?立了一个军机省,改换了军制而已。勋爵制度的改变,也没有实行。而朕的绝大多数政策,都是以军队为中心进行地。时逢乱世。为什么黄巢之乱会从疥癞小癣变成如今的朝廷心腹之患?为什么藩镇割据持续数百年一直没有改变?为什么宦官专权也持续数百年不变,甘露之变地失败,不断累及参与的大臣,连文宗本人都因此而受累?还不都是没有一支掌握在皇帝手中,完全忠心于皇帝,军纪严明,军力强大的军队吗?”
    “而朕做的一切,都是为了建立一支强大而忠诚的军队。可以清楚这许多弊政、问题。现在朕不是已经初具成效了吗?如果不是这样,只怕朕还控制在田令孜手中吧?朕这样作,并没有什么不对啊!”
    “陛下这样做并没有什么不对。陛下的英明,老臣一直十分佩服。只是……陛下将兵部职权分割,成立与中书省、门下省、尚书省三省并立的军机省,政事堂对其又无法控制。这是一大隐忧啊!”郑畋忧心忡忡。
    李俨笑道:“军机省直接向朕负责,有什么可忧地?”
    “陛下虽然英明神武,可以保证不出问题。但陛下之后呢?万一陛下之后的皇帝并没有陛下这样的英明神武,是个昏庸之君,不勤政务,又怎么会向陛下这样重视军机省?又怎么会亲自掌控军机省?那这直接向陛下负责的军机省,到最后,还不是被别人大权独揽?而能够大权独揽的人,除了出自内廷的宦官又能有何人?陛下好不容易才清除了宦官的影响,这不是重蹈覆辙么?”
    李俨皱皱眉头:“这倒不无可能。只不过朕已经下严令宦官不得干政。出现这种情况还不至于吧?”
    “怎么不至于?除了开国之君。皇帝大多生长于深宫妇人、或者宦官之手,即使陛下严令宦官不得干政。也难保没有人能够蛊惑新君,废除此令!更何况,即使没有宦官,但是军机省掌握军队,又没有人牵制,难保军机省的首脑有一日能够大权独揽,控制全队,进而窥视大宝啊!”
    李俨手扶下巴,在花园中来回踱步,思索着道:“这倒也不无可能。只是,眼下这个时候,朕必须将军队控制在自己手中,不能收任何其他人地钳制。所以这军机省的定制,还是不能改啊。”
    “陛下,您在位的时候,当然不会有问题,老臣担心的,就是陛下之后啊!”
    李俨呵呵笑道:“朕之后?到时候由新君把规矩改了便是!这也没什么啊。”
    “陛下天纵之才,当然有那样的胆识修改成法,其他的君王未必有这样地胆识。更何况,现在军机省建立不久,修改制度也不会遇到多大的阻挠。一旦他日军机省成了气候,再想修改可就难了!陛下三思!”
    “那么,以郑公之见,应该如何呢?”
    “其实陛下定的规矩已经十分完善了,唯独缺少人牵制军机省。虽然现在军机省的各部首脑并没有结成一党的迹象,却难保日后。再说,军机省即使独立出来成为一个省,也应该与其他三省相提并论。如此直接受陛下指挥,也与体制不合!以老臣之见,其他三省皆归于政事堂指挥,军机省也似乎不应该例外。即使因为现在的情况不同,政事堂也不应该被摈弃于军机省的事物之外。再说,也不能每次军机省总后尚书需要钱粮的时候都来找陛下,再由陛下向政事堂要钱粮,这完全是多此一举。”
    听到这里,李俨哈哈大笑:“郑公的意思,只怕是不希望政事堂的权力被分走,所以这才想往军机省里面插上一脚吧?”
    郑畋正色道:“宰相制度绵延千年,既为君王臂助,在某些时候,也可以阻止无道之君胡作非为,自然有其中地道理。至少在目前,如果没有比其更好地制度,老臣以为这是最适合当前局势的了。而天下政务、军务,皆由君王与宰相相商而处理,也是很合理地。除非陛下能拿出一个更好的制度,可以取代当前的宰相制度,否则臣只能将不归属于政事堂的权力收回。这并非臣在揽权,而是臣所在的政事堂,为了更好的处理政务而收回权力。”
第四卷 决战黄巢 第九章 世家改革
    更好的制度?取消宰相制度?
    李俨心中苦笑。wWW、
    我哪儿有那样的能力?
    在后世历史上,也就明清两朝没有宰相的正式官衔。可即使在这两朝,宰相的制度实际上也没有被取消。明朝的内阁制度,清朝的上书房制度,还不都是宰相制度?只是名称不同而已。
    甚至,即使到了近代、现代,虽然没有宰相的官职,那总理还不跟宰相的职权一样么?
    取消宰相制度,自己可没有这样的本事。
    自己也不想学朱洪武,白费心机一场,日后又让宰相制度死灰复燃。而事实上,宰相的制度的确对君权是一个很好的制约,废除它是得不偿失的。
    当下道:“呵呵,郑公不要多心。朕知道你的意思。你也尽管放心,真没有取消宰相制度的意思。不但不会取消,还要大力加强。当然,宰相的数目也要增加。所谓绝对的权力导致绝对的腐化,一人独揽大权的事情,必须避免。”
    郑畋听到“绝对的权力导致绝对的腐化”这句话,只觉得其中大有深意,不由得暗自琢磨。
    李俨也不理会,径直道:“只是,现在宰相人选不好找,朕现在削弱政事堂的权力,也是不得已啊!一个不称职的宰相绝对能把事情办糟,与其这样。还不如让朕多分担点。”
    “那陛下以为,现在的宰相都称职吗?有几个称职地?”
    李俨苦笑道:“说实话,除了郑公之外,其他的宰相,以朕的意思,都不称职!王铎、萧遘皆有才干,只是无郑公之量。不敢任事。王铎已老,老而昏溃。才会有与高骈约为姻亲之举。萧遘在翰林时,与刑部尚书、叛户部事孔纬不和,因户部取给不充,移之散秩,改太子少保。而孔纬此人器志方雅,嫉恶如仇,昔为御史中丞。中外不绳而自肃,是一员能吏,有宰相之才。萧遘不能为国选材,却因一己之私,将之贬斥。朕虽有所知,因萧遘老臣有功,不便加责,二则也是磨练孔纬。所以没有阻止。只此一端,就可知当前的众宰相,除了郑公之外,其他人都还并不称职。”
    郑畋叹息一声:“陛下所言,老臣早已知之。只是萧相出身世家,少年得志。虽有才能,却难听人言。他与老臣之间也并不甚亲近。老臣有心劝谏,为担心宰相不合,故而止之。以至于出了这种事情,是老臣之过也。”
    李俨道:“郑公顾虑也有道理。人之性情不同,此乃天然之理。不过郑公为诸相之首,也应该排解众相纷争。郑公以后无需顾虑,朕为郑公撑腰。”
    郑畋拜谢:“谢陛下。”想起刚才李俨说道孔纬,问道:“陛下方才谈及孔化文(孔纬字化文),可有大用之心?”
    李俨点点头:“宰相也应该添些新面孔了。郑公。你有什么更好的宰相人选。尽管推荐出来。不过朕有个要求,那就是一定不要食古不化。要有赞同变法思想的人才行。”
    郑畋思索片刻,道:“裴澈在陛下出都之前已为宰相,可以复其官职,重入政事堂。”
    李俨问道:“裴澈才干、胸襟如何?”
    “无论其才干胸襟如何,裴郎自黄巢处出奔凤翔,忠心耿耿,若不能善加安抚,必令天下忠臣冷心,所以复其官职势在必行。”
    李俨点点头道:“知道了。朕准奏。只是此人才干胸襟究竟如何,朕也需要有所了解。”
    “这个自然。”郑畋回答道:“裴澈此人为人干练精明,唯失于计算太过。可用之而不可任之。”
    “还有什么人才?”
    “户部侍郎韦昭度有大才,公忠体国,可为宰相。”
    李俨想起后世历史记载的韦昭度资料:韦昭度,字正纪,京兆人。祖縃,父逢。昭度,咸通八年进士擢第。乾符中,累迁尚书郎、知制诰,正拜中书舍人。从僖宗幸蜀,拜户部侍郎。中和元年,权知礼部贡举。明年,以本官同平章事,兼吏部尚书。
    后来昭宗时,朝廷衰弱,邠州王行瑜求为尚书令。尚书令一职,自从唐太宗曾经任过之后,就一直没有人充任过。自然不能给一个藩镇。于是韦昭度阻之,改为“尚父”。由是得罪王行瑜,同时又与当时地宰相崔昭纬有隙。于是崔昭纬在为了反对李谿入朝而引王行瑜、李茂贞、华州韩建三珍兵马作乱的时候,也加上了他地名字,称此二人为奸佞,与此他为三镇兵马所害。
    说起来,这也是一个命运不佳的忠直之臣,作为宰相倒也并无不可。
    于是李俨点点头:“还有呢?”
    郑畋没想到李俨竟然像让这么多人入政事堂,忙谏道:“陛下欲增加宰相人数,这是一件大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