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29书城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我的美母教师 | 乡村精品合集 | 乡村活寡 | 乡村欲爱 | 乡村春潮 | 乡村花医 | 欲望乡村(未删) | 乡村艳福 | 乡村春事 | 人妻四部曲

刑徒-第193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却比不得蓝田大营人多势众。加之蓝田大营监控武关。公子将闾风头甚劲。
    有这么一个人在,大公子如何能不担心呢?”
    这皇家内部狗屁倒灶的事情,自古以来就多不胜数。
    只不过,刘阚的确是没听说过嬴将闾的名字。史书中有这个人的记载吗?刘阚记不清楚了。
    但毫无疑问,随着自己的地位提高,难免会遇到这样地事情。
    刘阚忍不住苦笑了一声,轻轻搓*揉面颊,感到非常的无奈。既然已经走到了这一步,有些事情也是难免地……且走一步看一步吧。但愿不要因为这个嬴将闾,而让自己涉足太深。
    房门被人叩响,李成出现在门外。
    “阿阚,我们该去见李郡守了!”
    李成的年纪比刘阚大,虽然官职没有刘阚显赫,可毕竟是名将之后,在朝中也算是颇有根基。
    刘阚可不敢托大,即便是李成不同意,但刘阚还是要他称呼其名。
    这样做的好处。是能够拉近二者之间的关系。李成也拗不过刘阚。只能听从了刘阚的建议。
    “老蒯,你和林在驿馆中等着。不要随意走动。我回来之后,还有事情要和你商议!”
    刘阚吩咐完毕,整衣冠和李成离开了驿馆。
    雒阳城,曾经是东周都城。自公元前二五六年,秦军大将嬴(音jiu一声平)攻陷雒阳,俘虏了周王姬延之后,雒阳就变成了三川郡治所所在。虽历经战火,但经过四十三年的治理,雒阳已恢复了往日地繁华。经纬式的城市街道,走在其中,仍能感受到那森森王气。
    三川郡府衙,坐落于雒阳大道上。
    刘阚在李成的带引下,来到府衙门口,递上了名剌。
    很快的,郡守府府门打开,李由一身盛装,大步流星的走了出来。
    一见刘阚,李由大笑着上前两步,和刘阚来了一个非常热烈地熊抱。刘阚和李由,也不是第一次见面。此前刘阚从北疆回转楼仓时,两人在荥阳有过一次会面,但却没有太过深交。
    那时候,刘阚还只是一个徘徊在大秦权力中心边缘的人。
    一晃两年过去,李由依旧担任着三川郡郡守,而刘阚却已经正式的进入了始皇帝的视野。
    李由虽然是驸马,却也不敢有丝毫怠慢。
    “刘兄弟,两年不见,你做得好大事业,连陛下都知道了你的名字。
    程公纸一出,天下为之震动。前两日我与雒阳士子聚会的时候,提起你来,大家都是交口称赞。
    对了,一会儿我还要为你引介一人,他可是对你颇为好奇。原本他准备前往咸阳,可听说你要来,就留在我这府中,专程等候……来来来,酒宴已经备好,咱们先吃酒,再说正事。”
    说着话,李由牵着刘阚的手臂,两人并肩走进了府衙。
    天已过未时,酒菜已经摆好。
    在大厅里,刘阚意外的见到了一个熟人。
    甚至连李成都觉得奇怪,忍不住开口问道:“冯敬,你怎么会在这里?”
    冯敬,正是大将军冯劫之子。和刘阚也算是有一些交情,当初在永正原的时候,曾交过手。
    随着北疆战事地结束,有不少将门子弟陆陆续续的回到了咸阳。
    冯敬也是其中之一。
    回到咸阳之后,他被安排到了都尉军中任职。后来又随都尉军进入了蓝田大营,出任一部都尉。
    当然了,冯敬的这个都尉,是实实在在的军职,和刘阚的泗水都尉不太一样。
    听到李成询问,冯敬神色轻松的回答:“我现在已经从蓝田大营转出,如今在丞相府担任兵曹。此次前来雒阳,是为了和都尉汇合……呵呵,我奉丞相之命,将随同都尉一起,前往梁父山。
    都尉莫要怀疑,丞相是担心都尉遇到麻烦,故而命我一旁协助。此行梁父山,依旧是以都尉为主。丞相说,万一都尉在济北郡需要调动兵马,由我出面,也许能方便一些,如此而已。”
    听上去,似乎没什么问题。
    冯敬的父亲是冯劫,当朝大将军。
    各地兵马,都在大将军府的指挥之下。如果,也只是如果,真的需要动用兵马,冯敬倒是一个不错地牵头人。刘阚脸上地笑容不变,可是心里面不由得咯噔一下。看了一眼李成,从李成的眼中,他也看到了一丝忧虑。难道说,梁父山地事情,已到了需要动用兵马的地步?
    李斯不可能擅自做主!
    如果真的要调动兵马,那还需要始皇帝同意才行……
    也就是说,朝廷的大佬们,恐怕已经发现了一些线索。否则也不可能做出这样的一个安排。
    “刘兄弟,梁父山之事的确是有些复杂,我们回头再说。”
    李由在刘阚的耳边,低声细语了两句。就在这时,一阵脚步声从厅外传来,紧跟着一个人走进来,笑呵呵的说道:“李郡守,通来晚了,通来晚了……啊,这一位,一定就是杜陵酒神吧。”
    来人年纪大约在三十多岁,相貌清癯,眉清目秀。
    八尺上下的身高,略显瘦削。头戴方巾,一身青袍儒衫。笑声很爽朗,他上下打量了一眼刘阚,而后笑道:“在下叔孙通……见过杜陵酒神。呵呵,没想到,大名鼎鼎的杜陵酒神,竟然是如此的年轻。”
    叔孙通?
    刘阚闻听这个名字,先是一怔,旋即露出了震惊之色。
    第一部 潜龙勿用 第二一四章 天下谁人不识君
     更新时间:2009…6…7 21:45:26 本章字数:5192
    因时而变,为大义而不拘小节。
    这是后世司马迁著《史记》时,对叔孙通做出的总结。总体而言,这算是一个很高的评价了。
    刘阚前世,倒也草草的翻阅过《史记》这部书。
    不过当时一目十行,除了项羽、刘邦这些能让他生出兴趣的人物稍加注意之外,其余的大都是囫囵吞枣,看罢了也就忘记了。但叔孙通这个人,却是让他记忆深刻,很有意思的一个人物。
    后世儒生讲求气节,讲求风骨!
    对于一些原则性的问题,绝不会退让半步。以至于刘阚在很长时间里都有一种错误的观念:所谓大儒,应该是不苟言笑,古板执拗,不知变通,喜欢坐而清谈的误国书生。平日里死读书,危难时一死报君王,就算是全了气节。到了后来,许多儒生甚至连死的勇气都没有。
    但叔孙通却不尽然……
    这个人,求学于孔夫子九代孙孔鲋门下,曾先后为始皇帝、嬴胡亥、项羽、熊心、刘邦等人效力,可算得上是一个很懂得自保之道的人物。如果按照后世儒生的价值观,叔孙通应该是那种毫无气节可谈的无耻之徒。特别是当叔孙通降汉之后,为刘邦推荐的大都是盗贼力士之流,使得许多儒生对叔孙通感到不满,甚至有人私下里说他是天下读书人的耻辱。
    可这叔孙通却毫不在意。
    主在进取,争夺天下的时候,需要的是猛士,需要的是能够打胜仗地将军;但是当天下稳定。想要守住基业的话,就需要文士儒生的帮助。这是叔孙通在当时对刘邦的一个回答。
    其意思,和后来那句可马上取天下,不可马上治天下的箴言颇有共通之处。
    司马迁在《史记》一书中甚至称叔孙通为汉家儒宗。这一个宗字。足以说明一
    刘阚没有想到。会在这雒阳城中遇到这位千古名人。
    连忙整理衣冠行礼道:“未曾想会在这里遇到大贤。刘阚幸甚。刘阚幸甚!”
    刘阚这突如其来地举动。出乎了所有人地意料。甚至包括叔孙通在内。也想不通其中地缘由。
    别看刘阚年纪不大。名气却是不小。
    于公而言。以二十岁之年龄。已是一方大员。泗水都尉这个官职虽然是临时设立。但谁也不能否认刘阚手中地权利。手握兵权。监督两郡吏治……有聪明地人更隐约猜到。泗水都尉地职权下。恐怕还隐藏着一个非常重要地责任。那就是监控故楚治下地反秦六国后裔。
    可以想像,以刘阚地年纪,他日出将入相。也是早晚的事情,前途似锦。
    再加之两年前北疆战事的消息,也零零碎碎的传入中原。富平血战,刘阚也着实立下大功。
    在私来说,刘阚和程邈发明了程公纸,可谓名满天下。
    反观叔孙通,已过了而立之年,却一直默默无闻,声名不显。自弱冠之年入孔鲋门下求学。转眼十余年。自始皇帝与李斯商议焚书之后,孔鲋就带着门徒,自隐于中岳山中(亦即嵩山)。
    但即便是这样,孔鲋的出身还是决定了他不可能躲过朝廷的征辟。
    一纸诏书送抵之后,孔鲋再三考虑,觉得不能彻底拒绝征辟。但是要他去咸阳。又不太甘心。最后,孔鲋以身体不佳为借口,拒绝了朝廷的诏令。但同时,又从弟子之中选出了叔孙通前往咸阳。
    从这一点可以看出,叔孙通并不得孔鲋地喜爱。
    《论语…颜渊篇》中有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名句。孔鲋自己不愿意做的事情,却命令叔孙通去做,实际上已经有悖于他祖宗的教诲。所以,在叔孙通出山之前。根本就没有人知道他的存在。李由之所以尊敬他。也是因为和叔孙通的一番谈话,看出此人的本领过人。
    可在根本上。叔孙通和刘阚的地位差距,也的确是太大了……
    刘阚这恭敬地语气,让叔孙通不免有一种受宠若惊的感受。
    连忙还礼道:“通一无名之辈,怎担得起都尉如此大礼?除痴长些年岁之外,通实在担不起大贤二字……不过,通一直跟随老师求学,声名全无。不知都尉又是从何处听说过呢?”
    刘阚有些张口结舌!
    总不成告诉叔孙通说:我之所以听说过你的名字,是因为你以后会名留青史?
    见刘阚这个表情,叔孙通不禁暗自叹了口气:原以为人家真的知道自己,看起来只是客气!
    实际上,不仅仅是叔孙通有这样的想法。
    包括李由、李成在内的所有人,都怀有同样地想法。
    刘阚情急生智,正色道:“先生莫以为阚是那巧言令色之辈。至圣乃万世师表,阚素来仰慕。
    只可惜,阚晚生了数百年,未能在圣人门下聆听教诲,故而以为憾事。
    圣人一生多桀,然则风骨不变。
    吾之于人也,谁毁谁誉?如有所誉者,其有所试矣。斯民也三代之所以直道而行也……
    为人当如孔圣人!所以阚自入世以来,对圣人之道颇为关注……叔孙先生求学于孔先生门下,虽然声名不显,但机变之名阚却早有所闻。先生非那种死读书,读死书之辈。《礼记…大学》又曰: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圣人也知机变,可惜后人断章取义,将之领会错误。
    阚以为,先生之名,虽不如孔先生和他门下名士。然则却得了圣人真谛,故而当得上大贤二字。”
    刘阚这番理由说的并不充足,但是却甚得叔孙通之心。
    李由也感到非常惊奇,没想到这刘阚,居然是个博学之人,连这孔孟之道也能侃侃而谈。
    刘阚口中的至圣,是后世人对孔丘的尊称。
    虽然在这个时代,孔丘也有天纵之圣地美名,可比起至圣的称呼。却显得有些弱了。
    叔孙通不免有些激动。
    一直以来,他在孔鲋门下颇有种不得志的感觉。由于他言必有权术,语定出变革,以至于在儒门之中很受压制。孔鲋也好。亦或者其他的大儒也罢,总是喜欢把古制挂在嘴边,动辄上古如何之如何。虽明知孔夫子也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