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29书城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我的美母教师 | 乡村精品合集 | 乡村活寡 | 乡村欲爱 | 乡村春潮 | 乡村花医 | 欲望乡村(未删) | 乡村艳福 | 乡村春事 | 人妻四部曲

我成为崇祯以后-第62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朱由崧被关的第七天夜里,牢房的门突然被打开了,朱由崧看着进来的人,喜道:“李信吗?真的是你,快救本王出去……。”
    李信示意朱由崧小声点,道:“王爷不要说话,快点跟我走吧!”他架着朱由崧很是费力,出来看着等候在外面的家丁,道:“你们快点保护王爷离开洛阳……。”
    “站住,什么人?”李信正和家丁说话,外面突然有人喊喝,“来人啊!有人劫狱……。”
    朱由崧使出了全身的力气奔跑着,身边的人不断的倒下,他连看一眼的时间都没有,倒是心中记挂着这些人的好处。
    “王爷,这边走,从排水沟爬出去。”李信见朱由崧肥胖的身体跑的那么快,生怕朱由崧跑错了地方,再被抓住就活不成啦!
    朱由崧顾不得排水沟中的恶臭,跳进去往外爬,一边爬一边道:“到底怎么了?”
    李信推着朱由崧往外爬,道:“河南巡抚刘湛打着王爷的旗号叛乱了,今天他们找来了一个胖子冒充王爷,我探听到他们明天就要杀了王爷,准备没有充分就来救王爷了……。”在福王府逃过一劫的李信探听了很多事情,一一讲给朱由崧听,不过内里的详情他知道的不多。
    听了李信的解说,脑子不笨的朱由崧前后一窜连,想明白了很多事情,脸色极其难看,权衡利弊之后,决定马上去北京。
    【关于最近的不合理,作者只能说,会尽力的自圆其说oo】
第一二三章 【挺进大别山】
    朱由崧一把鼻涕一把眼泪把自己遭的罪倾诉出来,当然了,有些说辞他已经跟李信商量过了,什么话该说,什么话不该说他心中有数。
    袁崇焕也点头道:“不错,徐龙星手上并没有那么多兵力,虽然不清楚详情,但是我判断徐龙星手上最多不过两万人马,他胆敢谋反,肯定是事先计划周详了的,如此仓促的夺取南京,岂不是自寻死路。”
    宋献策沉吟一声道:“我觉得威胁最小的反而是布局的徐龙星,他手中的实力我们虽然不知道,但是军事斗争的能力确属他最为薄弱,鞑子那里是一大隐患,八旗兵马战斗力强大,此时又有了火器助阵,是个极其难缠的对手,白莲教也不容小觑,在短时间内必然会形成大势,加上黄河决口,荼毒千里,活不下去的百姓有很多都会投靠白莲教活命,所以我觉得有两个策略,第一是派重兵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将徐龙星的人马灭掉,因为他们现在看起来最好对付,灭掉徐龙星可以使我军士气为之振奋;第二是最后再对付徐龙星,因为白莲教和鞑子的威胁是迫切的,不能给他们壮大的时间和机会,至于如何决策,请皇上定夺。”
    袁崇焕清了清嗓子道:“宋先生的分析有道理,我认为应该先北后南,鞑子的野心不小,皇太极又是诡计多端的老狐狸,战场的主动权绝对不能给鞑子。”跟鞑子打交道多年的袁崇焕觉得还是鞑子的威胁更大。
    “攘外必先安内。”我先说了这么一嘴,我记得大明朝的灭亡不光是鞑子的威胁,而是自身的原因占了一多半,内部如果一团糟,又怎么能面对外来的威胁呢!不管怎么样,都不该让徐龙星和白莲教发展壮大,而且白莲教已经不是单纯的“邪教”,里面很多骨干都是以前的农民军头目,李自成张献忠之流一旦成了气候,岂不又走回历史的老路。
    我深吸一口气,道:“内部的混乱不清除,如何面对外部的威胁,拖着残病的身体是不能支持长久的,国家更是这样,朕觉得首先就应该发兵灭掉徐龙星,没有他,怎么会如此狼狈,内部的作战朕来负责,元素,朕把鞑子交给你了,拿出你的能耐来,别让鞑子骑到我们的头上。”
    袁崇焕的长处就是对付鞑子,这个安排让他觉得满意,同时觉得崇祯皇帝颇能知人善任,让他去对付白莲教和徐龙星,效果也许不会那么好。
    宋献策见崇祯皇帝做出这个决定,对崇祯皇帝的能力很是赞赏,道:“皇上说的很对,大帅到了辽东,记住不要跟鞑子硬碰硬,要拖住鞑子,寻找合适的战机,毕竟朝廷的财力无法支持长久的两线作战。”
    袁崇焕点头道:“先生说的有道理,本帅知道该怎么做,皇上,元素带来的三万人马就不能带走了,带着数骑赶回辽东即可。”
    我手上可供调派的兵力确实不多,京畿人马多半有徐龙星的密探,还不能做主力使用,真是白瞎了我花费的那些功夫啊!一个老鼠屎坏了一锅粥,明知道徐龙星安排的人不会很多,可就是那些人让我投鼠忌器。
    “元素带回了三万人马,京畿人马还有一万多,江南张庆臻那里再派出五千,孙传庭应该还能出一些人,差不多够了。”我说完又想到北京不能不派人马留守,说道:“元素回去后,让满桂回来,朕会留下一万辽东兵马让他负责北京的关防。”
    地理景观和人文现象有时候可以表现出惊人的共性,令人不能不赞叹天地造物的神奇,也许冥冥之中确实有一种看不见的力量在规定某种秩序吧!
    这一天,明朝的官军来到太行山脚下。我和宋献策一起停住脚步看着面前的高山,太行山虽然不如五岳山那么雄伟壮观,但也有他挺拔不凡的一面。
    太行山的主体大致呈现南北走向,太行山的北面与恒山燕山等山脉纠结,层峦叠嶂,挺拔险要。由北向南山势逐渐平缓,到了南面,又出现一个转折,折向西南方向,与王屋山相连。
    “在山的那一面不到一百里,就应该是白莲教造反的地方了,朕如果此时挥师而去,不知道会不会杀白莲教一个措手不及。”我看着一眼望不到尽头的大山说道。
    宋献策脸色凝重的看着面前的高山,道:“反贼之中看来也有高人啊!把造反的地方选在山西河南交接的太行山附近,对他们来说有了很大的活动空间,朝廷派兵围剿,他们支持不住必然会遁入深山之中,给朝廷的围剿制造了很大的难度。”
    我突然想到一部电影,《挺进大别山》,而此时做出挺进太行山的却是造反派,太行山位于中原腹地,一旦被李自成张献忠之辈在这里开辟出根据地,上可威胁到北京,下可威胁到南京,就像是插在大明帝国心脏旁的一把利刃,让人寝食不安啊!
    宋献策见崇祯皇帝脸色不好看,转换了一个话题道:“皇上是否听说过愚公的故事?我们面前的这座大山,曾经和旁边的王屋山相并联,东西七百多里,高达万仞,据说他原来的位置是横立在冀州的南面,河阳的北面……。”
第一二四章 【从前有座山】
    愚公移山的故事我知道,记得以前的课文还有这篇文章呢!可是现在没有心情谈论这些,我问宋献策,“献策为何不答应朕封予的官职呢?”在离京的时候,我想加封宋献策为吏部侍郎,顶替徐龙星的空缺,可宋献策婉言推辞了,难道是觉得徐龙星空缺出来的官职不太吉利吗?
    “献策觉得皇上还是加封给我一个军师的职位比较好,也好让献策效仿诸葛武侯,辅佐皇上打造铁桶江山……。”
    在我全权委托卢象升练兵的时候,就军队的体制做过一些动作,可是今时看来,进步小的可怜,也许后世的军事等级制度才是最好的,军事学也是在发展,将校尉三级军官制的建立是时代发展的产物,而我却走了那么多的弯路,为什么不在一开始就照搬后世的军控体系和军衔制度呢?
    其实这也是崇祯皇帝妄自菲薄了,不管在什么时候,革新遇到的压力都非常大,如果在一开始就进行那么彻底的改革,能够接受的人肯定是小部分,那样一来效率会大打折扣,革新不革新还有什么意义呢?
    军、师、旅、团、营、连、排、班;将、校、尉、士、兵,这是中国最后的军队体制,看起来照搬是不太可能,可是有值得借鉴之处,可以取其中的军、营、班,将、校、尉,再辅以其他的现代化机构,诸如情报部,特种部队等等,这样一来不但军队的建设会搞上去,对于防范再次出现徐龙星事件,也非常有益处。
    我把这个想法跟宋献策讲了一下,宋献策在赞同之余道:“皇上这个想法不错,不但能减少军队的冗员,还可以提高效率,但是这个时候绝对不是改制的时候,那样恐怕会导致军心不稳,还是战后再改比较好,借着封赏之风,军官们和士兵们都会乐于接受。”
    “献策说的是,不过献策的官职最好现在就定下,参谋总长之职不但有军师的职权,而且也有军队的指挥权,最适合你了。”
    就在这太行山脚下,大明帝国的军事体制的最终形态尘埃落定,虽然崇祯皇帝走了许多弯路,甚至是想走出跟别人不一样的路,可最终仍然走上了符合历史发展的道路。实践证明过的东西,永远有它的生命力,这是不容置疑的。
    当队伍继续前进度过黄河到达开封后,陆续遇到了一些难民,也知道了确切的情况。崇祯皇帝君臣之前分析徐龙星手中并无军队,这是正确的,因为朝廷所有的正规军都在崇祯皇帝的控制之下,依附于徐龙星的是极个别的军官,实力有限,从各个方面得知,朝廷的正规军中跑出来跟着徐龙星一起造反的不到三千五百人。
    可是世事都是在变化中进展,当黄河决口后,河南便陷入一片恐惧之中,人口损失了五分之一,加上徐龙星的宣传造势,在受灾地区的人心大部分都背离朝廷,有很多还恨崇祯皇帝为什么把修河的银子挪作军饷,致使自己亲人离散骨肉分离,在这个环境下,徐龙星的“揭竿而起”就有了生存的环境,而且老百姓又没有饭吃,很多青壮都选择了参军,或者渡河去白莲教那里找口饭吃,徐龙星的实力一下子膨胀起来,且不说战斗力如何,起码人数在一个月就达到了四五万人,而且都是精壮。
    开封府改县后,级别虽然降低了,但是仍然是一个肥缺,三肃运动等运动过后,在这里做县令远比其他地方的县令有油水。
    “微臣开封知县朱大可参见皇上,皇上万岁万岁万万岁。”朱大可很恭敬的给崇祯皇帝跪倒磕头,他可是很盼望崇祯皇帝的到来,因为朱由崧的叛军已经向开封进发,开封附近的两个县城都被攻陷了。
    我听完朱大可的汇报,问一旁的宋献策,“吴三桂现在在什么位置?”从北京出来,吴三桂就率领着原本驻扎北京的人马和主力分开行进,一来是为了从旁策应,担任偏军之责,二来也是怕原本驻扎北京的人马有徐龙星的密探,一旦合兵一处,反而不好。
    “吴三桂所部应该驻扎在桃花峪渡口,新郑和中牟都被徐龙星攻陷了,吴三桂可以南下,正好切断徐龙星人马的退路。另外皇上要马上筹措粮草,灾民不能不管,有皇上在这里坐镇,救灾的工作进展会快一些。”
    “不错,马上传令吴三桂,让他兵发荥阳,最好军中有徐龙星的密探,可以给他们造成很大的压力,再让吴三桂派一支人马,去把黄河的决口堵上。”我马上同意了宋献策这个参谋总长的建议,目的只有一个,那就是用最快的速度扑灭徐龙星这把野火。
    吴三桂的一万两千人度过黄河后天色已经黑了,吴三桂一边吩咐部队挑选适宜的地点扎营,一边分析眼前的局势。
    这是吴三桂第一次被委以重任,作为独当一面的大将,他深感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1 2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