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29书城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我的美母教师 | 乡村精品合集 | 乡村活寡 | 乡村欲爱 | 乡村春潮 | 乡村花医 | 欲望乡村(未删) | 乡村艳福 | 乡村春事 | 人妻四部曲

明朝第一国师-第162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此外,对半桶水的小道士来说,这同样是个坏消息。
    考校文采,刘同寿就算作弊也不能做得太过,否则拿去跟会试的文章一对比,其中情弊,岂非一目了然?而他的文章如果做得太差,皇上先前的话说得那么满,又怎好一意孤行的力排众议?
    想到这里,黄齐贤悬了这么久的一颗心,算是彻底落了地,他冷笑着向刘同寿看去,如愿以偿的看到,小道士果然皱着眉头在愣神。
    哼!这下知道圣意难测了吧?说不定皇上觉得有了御姐夸官那一出,就已经足够了,不需要小道士再进一步了。
    黄齐贤越想越得意,转过头来,只觉文思泉涌,下笔如神,一篇huā团锦簇的文章很快便跃然纸上。他志得意满的举目四顾,惊喜的发现,自己竟然是第一个完成的。
    此消彼长,小道士恶贯满盈,自己却时来运转,莫非那状元之位……
    黄才子浮想联翩。
第193章 皇帝挖坑
    刘同寿皱着眉头发呆,看似是被题目给难了,可实际上,他不过是在感慨罢了。'。guanm。'
    这题目的真意,当然不是表面上看起来那么简单。嘉靖的意图如果那么容易揣度的话,张孚敬、夏言又岂能在众臣中脱颖而出?
    崇古礼只是表象,其实,殿试的题目,只不过是嘉靖瞒天过海的手法而已。
    有会试的例子在,再结合嘉靖的发言,绝大多数考生们都自认揣摩到了圣意,以为拍马屁拍好了,就能得到皇上的认可。所以,都是打起了精神,对古礼大加赞扬,慷慨陈词,几乎将周礼捧到了天上去,大有不复古礼,便国将不国的意思。
    但是,他们都想错了,嘉靖的标准答案早就拟定好了,并且在第一时间传达给了刘同寿。
    这道题正确的回答方法,不是赞古礼,而是以中庸之道来破题。古礼有古礼的好,时下实行的礼制,也有独到之处,仁义兼备,不偏不倚才是王道。进一步展开的话,就是黄锦传的那句话了,关键字就是:亲民。
    发榜那天,刘同寿通过夸官,替皇帝扬名,使得嘉靖享受到了久违的拥戴,心花怒放之下,嘉靖也是狂欢了半个晚上。等兴奋劲开始消退,他认真的思考了一下这个问题,发现,老百姓比士大夫容易对付多了。
    身为皇帝,想得到士林的由衷赞誉,那是相当之难。通过历朝来的相关载,再结合上自己的经历。嘉靖发现,恐怕只有泥塑的神像,才最符合士大夫的预期。
    否则,无论是英明神武型的皇帝,还是宽仁慈和型的,又或荒唐无度型的,反正只要有自己的个性。就会远离圣君的标准,无法赢得士林的拥戴。
    可嘉靖又很好面子,很喜欢别人说他的好话。这个问题就显得相当无解了。
    他和刘同寿联手,在会试中炮制了一个祥瑞出来,朝臣们明明抓不到任何把柄。也不敢明着提出反对意见,看似已经认命服输了。但嘉靖深知,事情没那么简单。
    从锦衣卫反馈的消息看来,清流们确实没有异动,但他们私下里提起此事时,都充满了鄙夷和愤懑。没人把此事当做祥瑞,没人上贺表,说好的白鸽赋更是踪影皆无,甚至连个发表意见的都没有。
    嘉靖很郁闷,而且没什么好的解决办法。
    象以往那样直接下旨求贺文吧?他放不下脸面。以前都是有人主动凑趣,他顺水推舟,可这次满朝文臣都认为,事情是他一手炮制的,这叫他怎么好意思硬来?
    嘉靖太熟悉读书人了。尤其是做了官的那些。这些人都是嘴上仁义道德,大义凛然,实际上最爱在背后搞小动作。强行压制他们不难,可压得越狠,反弹就越强,等他驾鹤仙去后。说不定会有多少相关的手抄本冒出来,把他的名声彻底颠覆了呢。
    嘉靖的忧虑是很有道理的,上述的手抄本,在后世有个雅称,叫时人笔,历史研究者将之视为研究当代历史的第一手资料,价值极高。
    刘同寿的办法让嘉靖看到了一线光明,老百姓比读书人容易忽悠多了。只要给他们找点乐子,他们就会喜滋滋的传颂自己的圣君之明了;如果在这个基础上,再给他们点小实惠,甚至只是一点希望,他们就会受宠若惊的感恩戴德。
    当然,百姓的影响力没有读书人那么大,而且他们的性也不是很好,如果没有新的刺激,很快就会将前事淡忘。但嘉靖又不是要从民间获得政治、权力上的支持,他要的,不过是有人说他的好话,而且越多越好,能形成一定的声势最佳。
    以前嘉靖想不到此节,即便想到了,也没办法实施。他是皇帝,掌握着大明朝的最高权力不假,但他的权力,最终还是要通过朝廷的各个衙门来体现。煽动百姓,那分明就是谋逆造反者的路数啊!不会有那个士人会执行这种命令的。
    刘同寿的横空出世改变了一切,发榜那天,嘉靖之所以那么高兴,就是因为他构思出了这个大计划。回头想想,刘同寿提议建立的那个道家协会,也很有用呢,有识情趣的小道士主持,这个组织肯定能帮助自己享誉天下!
    嘉靖的思路,刘同寿也是想了很久才想通。
    此刻,面对这考题,他的猜想得到了证实,又怎能不感慨万千?一直以来,他都是把嘉靖当做精神病加糊涂虫的结合体,可现在一看,嘉靖同学半点也不糊涂,精明得很,耍起手段来,那叫一个游刃有余。
    想到这里,刘同寿向四周扫了一眼,然后在心中默默的哀悼了一番。皇帝耍无赖,谁也挡不,肯定有人要倒霉了。
    考生们大多都是两耳不闻窗外事的那种读书人,玩心计哪里玩得过嘉靖啊?别说他们,就算在场的大臣们,听罢考题后,领会到真相的也不过寥寥数人而已。
    这场殿试中的绝大多数人,注定了是要偏题的。只是,由刘同寿这个始作俑者来默哀,实在很有猫哭耗子的嫌疑。
    其实,刘同寿自己也有不小的麻烦。
    这一次,他的准备比会试时充分得多,事先已经请韩应龙帮他做了枪文,花了两天时间背熟,此时只须照本宣科就可以了。
    但殿试中的规矩比较多,字体的统一要求,就是其中最麻烦的那个。
    刘同寿正月的时候练了大半个月的毛笔字,略有小成,写出来的字总算是能见人了。不过,他走的是歪门邪道,只是模仿梁萧的笔迹算是惟妙惟肖,其他的就不行了。
    梁萧读书的水平一般,字写的一般,模仿起来不难,倒是让刘同寿省了不少事,可这会儿就麻烦了。殿试要求的是馆阁体,这种字体可不是突击练习几天就能学会的,刘同寿愁眉苦脸,半是出于苦思的缘故,另外,未尝不是为这字体之事而发愁呢。
    他摸摸下巴,叹了口气,没办法,只能继续作弊了。
    恰逢一阵风吹过,考生们纷纷抬臂护墨卷,刘同寿也不例外。
    不过,如果有那眼神极好的,集中注意力观察,就会发现,小道士的袖口处,有白影闪过。但若凑到近前,却什么也找不到,刘同寿面前那张墨卷,依然一片空白,除非将墨卷紧紧压在桌面上,否则没人能发觉,卷子下面那张纸竟是写满了字迹。
    魔术师,就是为了作弊而生的啊。
    又是一阵感慨,刘同寿定了定心神,然后,他开始描文了。
    ''
第194章 青词
    策论当时,殿试还没完,前面还有下半场,下半场靠的是诗词。'。guanm。'
    众所周知,明朝对诗词歌赋的注重,远在唐宋之下,并非明朝文人不好此道,只是客观条件制约了这种文学方式的进一步发展。
    唐宋诗词登峰造极,断了先人通往巅峰之路尚在其次,最关键的是,经过两千多年的发展,儒学在明朝曾经发展到了相当的高度。不消说进士,即使随意从府试考场上抓个童生出来,即时命题一首,他们都能七步成诗。
    对制艺有成的人来说,诗词真实太复杂了,达到李杜苏轼那样的水准不太能够,但中规中矩的诗词,就是一个信手拈来。
    和乡试、府试一样,会试、殿试也考诗词,但起不到关键性的作用,顶多如虎添翼,想要逆转乾坤是不能够的。
    不过,上述所说,乃是通常状况,在嘉靖年间的殿试中,诗词的重要性,全不在策论之下,由于皇帝喜欢这个。
    当然,他喜欢的诗词,不是七言绝句,也不是曲牌词韵,而是一种特殊的词体,青词。
    吃过午饭,下半场开考。
    考题发上去的时分,考场受骗即响起了一阵压制不的抽冷气声,声响之大,甚至在广场上构成了回音,阵阵回荡。
    能令众人失态至此,可见这个考题有多不着调。
    连刘同寿,此刻都在心中大骂:青词?那狗屁玩意本人连看都看不懂,更别提写了。这是红果果的坑爹哇?黄锦的那个死瘦子也是够坏,怎样也不说事前提示一下?让人有个预备啊?
    他不爽,其别人也好不到哪儿去。
    嘉靖那点爱好,考生们都略有耳闻。但嘉靖十一年的那场殿试中,并没有青词这个标题,所以,众人征引前例。都没做这方面的预备。此时一看标题,都是干瞪眼。
    能考中进士,学问自然不会差。但青词这东西不属于正统的文学范畴,术业有专攻,不懂就是不懂。想到这里,众人纷纷将视野投向了考场地方的某处,眼神中饱含着说不出的滋味。
    很分明,皇上又在偏袒某人了。青词这玩意,就是道士以之祭天祷告的东西,皇上以此为题,大道士自然大占便宜。
    殊不知,他们固然猜对了嘉靖的意图,但刘同寿的痛苦,就无人得知了。刘同寿这个道士是假的。装神弄鬼,他比较内行,青词神马的,他压根就不会。
    青词和南北朝盛行过的骈文有些相似,词用俪语。以四字和六字构句,极度考究对仗格律,对词藻华美的要求,简直达到了变态的程度。
    前世时,由于猎奇,刘同寿曾在络上搜索过相关材料。找出了严嵩的代表作来看,只惋惜,他压根就看不懂。一篇文章寥寥百多字,他不看法的字没有八十,也有五十,字都认不全,谈何看懂?更谈何写出来?
    这就是沟通不畅形成的结果了。
    嘉靖知道刘同寿没文凭,可他觉得既然是神仙点化的,大道士总不能够对青词一窍不通,有点道行的道士都懂,神仙弟子怎样能够不懂?他很等待刘同寿会给他带来什么样的惊喜。
    看到这个标题,考官们也都在苦笑,不过,却没什么人有劝谏皇帝改换标题的想法。
    反正进士们很快就要入朝,迟早也要面对这项工作,尤其是那些进翰林院的,这项工作更是他们的次要业务之一。提早面对,也算是实习了,有何不可?在场的大臣们,又有谁不是这么过去的?
    不会写?不要紧,随着标题发下去的,还有一篇格律表。有了框架,以进士们的功底,添字句出来也不是不能够完成的工作,只是文采有高低之分罢了。
    于是,在考官们意味深长的注视下,众考生冥思苦想,搜肠刮肚,第一次感觉到了八股文的局限性。谁说学通制艺,就能无往不利的?这都是扯,至少青词就不在八股文光环的覆盖之内。
    苦思之余,有人偷眼看了眼刘同寿的动静,发现大道士正襟危坐,看都不看格律表一眼,显得极为从容。一工夫,众人也是纷纷慨叹:这年头,还是当道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1 1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