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29书城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我的美母教师 | 乡村精品合集 | 乡村活寡 | 乡村欲爱 | 乡村春潮 | 乡村花医 | 欲望乡村(未删) | 乡村艳福 | 乡村春事 | 人妻四部曲

穿越清朝当皇帝-第243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原来是这样关续清没有想到,日本人竟然会伸手医治他前一阵子,日本人还曾秘密打压上海分行如今可能见压制不住,竟然又玩起拉拢的手腕
    关续清非常清楚,此时日本的军事实力和国力,并不像一战前那样不可一世现时他们即使对中国有贪婪企图之心,但也绝对不会像中日大战前那么明目张胆现今不值得与日本人翻脸,如何火中取栗,利用日本人的拉拢之心,谋取好处,倒是值得考虑
    关续清又不自禁地想起那次刺杀他记得清清楚楚,如果自己的警卫团中有一个狙击手暗中隐藏的话,居高临下,必然能发现刺客的图谋,还没等冈田小次有所动作,就把他一枪爆头了而且在未来的战争中,特别是城市巷战中,狙击手的作用将会越来越突出从这一刻起,关续清萌生了培养专门化的狙击手队伍这个想法
    培养一支优秀的狙击手队伍又谈何容易呢但训练枪法精准,会使用原始狙击步枪的准专业化队伍,还是不需费多大精力和时间的
    接下来,关续清又在协和医院休养了一段时间,每天有友美悉心的照料,有各国医学专家精心的治疗,因此身体康复的非常快与此同时,上海的一切秩序又恢复了稳定,商业和经济甚至比往日还要繁荣,这主要归功于聂缉椝等一帮上海要员披肝沥干,尽心竭力的做事,再加上黄金荣三人出资的那三千万,大大充实了上海市资金额度另外,在关续清的授意之下,国内媒体立即刊发了皇上康复的报道和皇上的照片,在照片里,关续清精神矍铄,面色红润,这些报道已经发出,民心立即得到了稳定一场风波再次被平息了
    这一日风清气朗,关续清再次登上了他的专列花车,在上海市成千上万名百姓的注目之下,离开了上海滩,一路南下,赶奔南浔
    当初关续清御笔批下李鸿章的折子一到江苏省政府,顿时是一石激起千层浪,官场民间一片哗然京城里没有桑树,所以大家都不着急可江南却不一样,这关系到江南成千上万养蚕人家的生计,关系到两江的赋税收入根本
    从省政府传出来的消息,江苏省省长刘坤一在收到朝廷庭寄的当天,就一口气摔了几个茶杯,大骂当年的李鸿章不懂经济,妄言误国,并连夜召集政府等相关官员商议对策
    所谓商议,其实根本用不着刘坤一定调子,江南的官员们对李鸿章的折子都是大为愤怒,这不是断大家的财路吗?李鸿章生前呈上的折子直到如今竟得到了批转官场上面素来讲究一团和气与同声联气,李鸿章这次是着实犯了江南官员们的众怒,以刘坤一为首,江南官员准备联名向朝廷上奏,力谏李鸿章所议不可为亦不能为,如果李鸿章还健在的话,不知对此事做何感想
    在庭寄到达江苏省政府的第三日傍晚,正当江南官场一片同仇敌忾,摩拳擦掌准备和死去的李鸿章大干一场时,一个年轻人来到省政府外,递片子求见
    刘坤一正在办公室内,逐字逐句的斟酌着秘书为自己拟就的奏折,听到下人禀报,不觉微微一愣
    农业部发展司司长杨深秀,莫不是前些日子京城中查处内务府的那位,目前皇上跟前的红人?刘坤一沉吟着,杨深秀不在北京做事,却颠颠的跑到江苏来干什么,其中一定有缘故他将手中的奏折放在桌上,对秘书问道:“他有没有说见我所为何事啊?”
    按理一个小小的司长和江苏省省长的身份地位相差悬殊,刘坤一根本不用理会,可是前任两江总督曾国荃刚刚病死在任上,之后全国官制改革,刘坤一就任江苏省省长时间不长,正是万般头绪无从着手的时候,又顾虑到杨深秀是皇上身边得用的人,在如今这个节骨眼上忽然从京城来到江宁,这其中必定大有文章
    “回禀大人,来人只说是有要事求见大人”下人垂首说道
    刘坤一心里一动,站起身来在房间里来回的走了几步,又把目光投向一旁自己最亲信的机要秘书,心神一凝,转头对下人吩咐道:“让他在外面侯着,我马上过去”
    来人正是杨深秀一个月前,他便按着关续清的吩咐,在部里领了个到江南公干的差事,悄然离京一路上未作耽搁,竟是直奔江宁而来在江宁的农业厅虚应了一下差事后,便专意的等着朝廷的庭寄
    此刻见刘坤一从门外走了进来,杨深秀一抱拳,说道:“参见省长大人,深秀不请自来,实在有些唐突了,还望刘大人海涵”
    刘坤一将手微一虚抬说道:“哪里哪里呵呵,杨大人请坐下说话”便转身走到屋中坐了下来,目光炯炯的看着杨深秀
    “杨大人是堂堂的农业部司长,兼着上书房行走,不知道到我这江宁来有何公干啊?”
    “在下是受农业部指派,前往江宁农业厅公干”杨深秀拱手说道
    “既是农业部的差事,去往农业厅即可,如何今日又到我这省署来啊?”刘坤一竟是毫无丝毫客套,一落座便直奔主题
    都知道这杨深秀是皇上身边的人,刘坤一虽然远在江苏,对朝廷内的局势也是洞若观火,心里巴望着三言两语打发走这个杨深秀完事他是在官场上打磨久了的人,自是不愿意担一个和皇上身边的人私下来往的嫌疑,凭白的搅进朝局之争中
    “公事已了,深秀今日前来拜见刘大人,非为他事,却是受了两个人的嘱托,来了却刘大人心中烦恼之事”杨深秀不急不慌,神情泰然的说道
    自古天子身边年轻悻进之辈,多半都是好作惊人之语,此刻听这个杨深秀说话似乎也是如此一个司长,却妄言揣度江苏省长心中烦忧,饶是刘坤一修炼的封疆大吏的城府与气度,神情间也是浮起一丝淡淡的嘲弄
    “不知道杨大人是受何人嘱托,又如何知道我心中烦恼之事啊?”刘坤一盯着杨深秀端详了半天,方才缓缓问道
    “大人心中的烦恼,恐怕整个江南都已经知晓,不过是废桑兴农一事”在刘坤一冷冷的目光*视下,毫无拘谨窘迫的神态,微微一笑又接着说道:“至于嘱咐我的人,其中一人便是直隶总督北洋大臣李鸿章……”
    刘坤一一怔,神色虽然如常,心中却已经是波澜乍起这杨深秀口中所说的废桑兴农一事,的的确确正是他此时心中最大的烦忧这些天来他也时常在心中琢磨,以当年李鸿章的精明和世故,怎会做出如此荒唐而又不落好的事情来呢,莫非这其中还藏着什么名堂……
    “至于另外一人……”杨深秀停顿了一下,神情肃然的说道:“乃是当今皇上”
    刘坤一倏然一惊,愣了一会儿方才反应过来,慌忙站起身来说道:“皇上可是有旨意?”
    杨深秀摇了摇头,镇定自如的说道:“皇上并无旨意,大人请安坐无妨,只是下官离京时,曾和皇上密电往来,皇上特意为废桑兴农之事嘱咐了一番,让下官为大人解说明白”
    刘坤一半信半疑的望着杨深秀,心中翻江倒海却又一片茫然一个死去的李鸿章、一个皇上,再加上这废桑兴农之事,便如这江南萧瑟的秋意,竟让他无由的感觉到一丝迷惘难道朝廷真的打算废桑兴农了?
    迟疑了半响,刘坤一将手轻抬了一下说道,“杨大人请讲”
    ………
    ………
    光绪二十二年的这个春天,张颂贤的二儿子张宝善坐在自家的恒和丝行里面,满脸惊愕的望着自己对面,正神态悠闲的翻阅着账册的林启兆,一时之间竟说不出话来
    张颂贤一共有两个儿子,大儿子张宝庆一直多病,在光绪十六年便因病去世,如今张颂贤年老病弱,张家整个家业的重担便自然落在了二儿子张宝善的肩上
    张宝善,字定甫,说起来在显赫一时的张家并不怎么显山露水,但是他的儿子张静江却是中国近代史上声名远扬的传奇人物国民党“四大元老”之一,孙中山称他为“二兄”,“中华第一奇人”曾倾家资助革命经费,为孙中山反清斗争出谋划策也曾经提供大量经费给蒋介石,并多次为蒋指点迷津,并亲赴广州向孙中山说情,使蒋获得黄浦军校校长之职孙中山逝世后,他力挽狂澜,支撑危局,在担任国民党中央常务委员会主席、代理中央执行委员会主席期间,为蒋介石获取党政军最高权力不遗余力,出谋划策,被蒋介石称为“革命导师”
第三百六十七章 生丝迷局
    能够养出这样的儿子出来,张宝善这个当老子的自然也不会差到哪里去张宝善自成年后便一直帮助其父张颂贤打理家族的生意,在生意场上也算是一把好手,可是这一次,他却结结实实的被这个比自己还年轻7、8岁的林启兆给晃花了眼睛
    一个月前,林启兆找到张宝善,提出以高于市价10%的价格收购张家包销的全部生丝,有多少要多少这是一个让张宝善非常心动甚至有些不敢相信的价格要知道此时生丝的销售已经比不得过去了,虽然销量日渐增大,但是价格却一再下跌,在各国外商的打压下很难卖出好的价钱
    如今外国人的进出口贸易也做得越来越精明了,每年生丝大约在三月间上市,这时候各大洋行除了购进极少部分生丝维持缫丝厂的运转外,都处于等待观望阶段,很少有大宗的生意交割而且这些年外国人也学得门槛精了,知道中国商场的规矩,三节结帐,年下归总,需要大笔头寸,有意想“杀年猪”一直要等到快到年底了,各大洋行才会出手,以低价收购华商手里的生丝因为生丝不能久存,放久了便会发黄变烂,江南的商人们此时也只好接受洋人的价格
    林启兆拿出如此优厚的价格也是有条件的,那就是林家只支付一半的资金,剩余部分等到明年开春再行付款张宝善和林家打了多年的交道,知道林家是以钱庄起家的,底子还是蛮扎实的,对林家的实力和信用倒是不怀疑但是毕竟数额过于巨大,哪怕一半也高达六百多万元,即便是张家一时之间也很难筹措如此多的资金进行周转
    几番讨价还价,最后张宝善和林启兆达成协议,林启兆以高于市价百分之7的价格收购张宝善手中的生丝,生丝货款支付7成,剩余3成等到明年开春再行付款,以林家的钱庄作为抵押
    这样一来,虽说价格低了一点,但是比起外商的价格却是高了许多,而张家也不用垫付太多资金进去,相应的风险也小了许多
    协议达成,双方签字画押,不仅张家在上海货栈里的全部生丝便归林启兆所有,张宝善还以张家在南浔的实力地位,收购了不少生丝转手卖给林启兆这原本是让张宝善觉得再划算不过的买卖了,比和洋商做生意利润高多了,心里多少还有些过意不去按照往年的行情,这些生丝放在林启兆手里,越往后面价格便会越低,看林启兆却是一副满不在乎的样子,让张宝善委实看不明白
    然而不过一个月时间,整个江南的生丝价格竟陡然间暴涨,起因便是全国各地粮食普遍减产,朝廷有把桑田变为稻田的想法,据说是已故的直隶总督北洋大臣李鸿章上的折子而江苏省长刘坤一似乎也是无可奈何,已经着手准备在一两个县份试着施行
    消息传来,张宝善吃惊的差点把下巴掉在地上,这个林启兆莫非是神仙,能够未卜先知?
    能够未卜先知还不算可怕,可怕的是这个年轻人居然有如此大的魄力和手段,据张宝善得到的消息,现在整个江南大约八成的生丝都集中在林启兆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