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29书城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我的美母教师 | 乡村精品合集 | 乡村活寡 | 乡村欲爱 | 乡村春潮 | 乡村花医 | 欲望乡村(未删) | 乡村艳福 | 乡村春事 | 人妻四部曲

芒刃-第35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百官齐齐跪倒,山呼万岁。成德帝环视百官,然后淡淡道:“众卿平身吧。”

第六章今天这事不对劲() 
成德皇帝俯视着下面的百官,自己是如此的高高在上!成德帝十分享受这种权柄天下的滋味。无论品味过多少次,这份感觉永远不会冲淡走样。

    百官得到皇帝命令,一个个从跪伏的状态下慢慢站起身来。只是低着头,不敢肆意向皇帝陛下的容颜窥探。

    这就是浩荡的皇威!天子乃是上天的儿子,代天巡狩天下万民。拥有无与伦比的权力威严。他就是神在这方世界的化身。有的窝囊的小官虽然也上过纯德殿参过早朝,但从头到尾都不知道皇帝陛下的金面是什么样子。

    今天皇帝陛下的心情不错,笑着问道:“今日诸位爱卿可有事要奏报啊?”

    太尉何骏率先出班,向皇帝陛下报告着最新的全国军情。在西域都护府和镇南王府的监视下,西域诸国和蛮族并没有什么异动。北方的匈奴虽然和边军小摩擦不断,但大规模的军事行动一直没有出现。此外北部的要塞和城关也还掌握在边军手中。所以说周围的军事形势还是稳定的。

    成德帝听完何骏的汇报后,微微颔首。经过一番思考后说道:“爱卿所言朕都知道了。我大燕西,南尽皆无虞,只是北面稍有疥癣。虽不是什么要紧事,可也不能大意了。现如今已经九月了,匈奴人怕是又要南下了。爱卿还要早作筹谋啊。”

    说完成德帝又看向户部尚书:“钟爱卿,你把着户部。一定要配合好何卿。”

    户部尚书钟恒清出班领命,何骏也是领旨谢恩。然后又返回了班位。

    说完军事,赵思明也站了出来:“启奏陛下,臣有本奏。青陇二州大灾初定,正是虚空萎靡之际。臣奏请陛下恩准减免此二州税赋,上彰天子圣德,下慰庶民之心,望陛下俯允。”

    赵思明刚一说完,便有数名官员出班附议。

    成德皇帝看着颇为意动,可钟恒清的脸色就苦了。虽说户部是六部里最肥的部门,但同样也是最累的部门。国家运转的哪一项举措活动不要用钱用粮?作为捏着钱袋子的主官,钟恒清肩头的担子更是沉重。

    平日里钟恒清总是想着如何才能让府库中的钱粮变得更多,为这差点愁白了头。可今天赵思明一句话要一下子砍掉两个州的赋税,这无疑就是往他的钱袋子里面捞钱出来嘛!而且还是要捞好多钱。

    钟恒清心里嘀咕:“好你个赵老匹夫,感情你不是你当家管钱。眼下要花钱的地方这么多,你还要再砍税赋。我劳心劳力的拿着七个州的钱粮管着十个州的事情容易吗!你们这些清流老臣就只知道博取清名,你轻飘飘一句话倒让我好生为难!”

    成德皇帝想了想,然后便答应了赵思明的请求。当庭下旨减免二州两年的钱粮税赋。赵思明大呼万岁,钟恒清差点气昏了。

    两年!那可是两年啊!那岂不是说自己两年之内都要挤着七个州的钱粮周济全国?

    有人要问,燕国一共十个州,就算是扣除两个州的税赋,那也是八个州才对。怎么到你这里就变成七个州了?

    朋友,十个州扣掉两个州的确是八个州。可人家南海洲的税赋都是自收自用,你倒是去收收看啊!

    钟恒清刚要出声反对,就看见不远处的诚王不动声色的朝他摇了摇头。钟恒清便蔫了,不再申辩。

    紧接着赵思明后,黄焘便出来向成德帝汇报自己先前巡视全国看到的一些情况。再其后,又是一些官员汇报各地发生的一些事件。成德帝一一进行了批复。

    终于,朝堂上再无官员上奏。成德帝便站起身来,朝着百官看去:“黄承王庸何在?”

    “臣在!”黄承,王庸同时出班。

    这二人都是一般的紫袍,都是一般的不够品级。

    成德帝满意的看着下方的二人。这回他们在青州的差事办的极好,所以之前才会特旨赏赐二人穿着紫袍。

    成德帝说道:“二位卿家这回赈济青州的差事办的非常好。朕很满意。”

    黄承丝毫没有居功,反而谦虚的上奏道:“圣上过誉了。此番赈济青州,上依天子福德,下赖青州官吏用力,中有朝廷诸位大人调度有方。微臣能力平庸,实在不敢居功啊。”

    说完,黄承又看了看一旁的王庸,接着道:“启禀圣上,微臣在此次青州之行意外见识到了王大人的能力。真可谓能臣干吏。微臣的微末成绩也大多依赖王大人指点。”说完便低下了头不再言语。

    成德帝饶有趣味的看着王庸:“哦,黄爱卿这是在举荐王爱卿吗?没想到一趟青州之行倒为国家举荐了两位贤才啊。朕心大慰啊”王庸连称不敢。

    成德帝又看向二人:“国家正是用人之时,良才大贤朕都会拔擢启用。你们不居功,但朕不能不记功。这样吧,吏部会同礼部商议一下,到底该当如何封赏两位爱卿。”

    可就在黄承和王庸打算叩谢皇恩的时候。负责监管青州的御史上奏:“臣李暧纠劾赈灾使黄承督镇不力,以致陇州军哗变。另,其坐镇青州期间曾私自离开州城,行踪不详。臣以为黄承应当问罪处理。”

    话音刚落,百官就议论了起来。这是怎么了?黄焘的手下居然攻击起了黄焘的亲儿子?这是唱的哪一出!

    再看看黄焘吧,这位大佬老神地站在自己的位子上。一副事不关己的模样。

    成德帝的脸色有些难看。心说这个御史好不晓事!朕刚刚盛赞二人处事干练,有能臣之风。你立马就跳出来攻讦指责。你这是在落朕的面子啊。不知不觉,内心竟生出了回护之心。

    见皇上的脸色难看,老黄门适时的喊道:“肃静!”

    于是整个大殿便安静下来。成德帝深吸一口气,努力平复内心的怒气。然后淡淡道:“哦?黄承,御史所言可否属实?”

    正当黄承要辩解之际,诚王突然开口:“启奏父皇,儿臣有话说。”

    成德帝看了眼突然杀出来的诚王,皱了皱眉:“皇儿有什么事,但说无妨。”

    诚王回道:“父皇,李御史与黄大人当面对质恐怕是各执一词。王庸与二人素无瓜葛,青州之事也是亲身经历。不如听听他是怎么说的,也好做个参考比较。”

    诚王的话音刚落,太子和赵思明等人的脸色就变了。

    好你个诚王,蛰伏了这么久,终于忍不住要开始动手了吗!还说什么让王庸评判?谁不知道王庸是你诚王府的侍讲,让他来说黄承还会有什么好话?

    可是太子也不敢出声反对,为什么呢?一来诚王说的有理有据,根本没有反驳的地方。二来黄承的事情还没有定性,自己如果现在就忙不迭的跳出来反驳。岂不显得心虚?

    一番思量后,太子还是没有说话。他的双拳紧紧地捏着。只是因为笼在大袖之中,难以察觉。

    成德帝思虑一番后,终于说到:“皇儿说的有理。王庸,你就说说看吧。”

    王庸听得成德帝的命令,上前了几步。然后行礼道:“臣王庸回奏天子,不敢有假。御史大人所言尽皆属实。”

    王庸刚说完,群臣便敲响了自己心中的小算盘:看来这回诚王是要把黄承往死里锤了;也不知道黄焘会拿出怎么样的办法救自己的儿子;太子和诚王终于开始了吗?

    就在各位大人心思活动的时候,王庸不紧不慢的继续道:“可微臣认为黄大人所作所为有功无过。”

    话音刚落,石破天惊。大臣们心说王庸你今天是怎么了?你不是诚王的人吗,怎么为黄承说上了好话。你是变节投靠太子了?

    太子也是一脸疑惑。自己好像没有收到王庸的投效书吧。那他怎么会

    只有成德帝听完内心一喜。心说这个王庸还挺懂事的,没有说黄承坏话。成德帝这个时候想要回护黄承,如果王庸落井下石,那么就是坐实了御史的罪名。成德帝的势必会丢脸,这是皇帝陛下不希望看到的。

    成德帝越看王庸越顺眼,笑着问道:“王爱卿啊,你说说看,黄承怎么个有功无过法啊?”

    “是,黄大人在青州坐镇时。青州一方县令勾结当地驻军残杀流民以掩饰贪墨劣迹。黄大人果断出击,一举擒拿罪人。还流民清白。再有,青州受灾严重,军力捉襟见肘,难以维持治安。黄大人从陇州调兵缓解窘境。可青州官府一时间粮食短缺便暂断了陇州军粮。陇州军一时气愤便负气哗变,可期间严守军规,并无滋饶百姓的恶状。事发后黄大人不顾安危,亲赴军营安抚。这才平息哗变。所以臣斗胆上奏,黄大人有功,无过。”

    这一个大喘气,差点把群臣的心跳给停没了。今天是撞了哪路神仙?怎么什么事都透着怪啊。王庸帮黄承说话,还都是好话!你看诚王,不但不生气,反而一副云淡风轻的模样。

    成德帝松了口气,心说这就好办了。然后开口道:“黄爱卿处理事务不拘一格,没有什么逾矩之处。朕以为不是什么大不了的事。李爱卿你过虑了。”然后就朝着黄承说道:“爱卿所作所为朕不怪罪。快和朕说说青州的事情。”

    黄承理了理思绪,便要上奏。

第七章飞来的武爵() 
原本平静的朝会因为御史李暧弹劾皇帝赞扬的有功之臣而横生波澜。紧接着诚王看似合理客观的建议也被朝臣们视作是对太子展开攻击的开端。可就在众望所归之际,身为诚王党人的王庸就像是反水般的为黄承说起了好话。这一个早朝用一波三折来形容实在是再贴切不过了。

    年轻的黄承此刻并没有慌张,因为今天朝堂里李暧的攻击完完全全就是黄焘安排的!

    事情要追溯到昨日,黄焘和黄承在书房密谈。黄承在青州差事干的不错,又得到皇帝陛下赏赐的恩典。心里有些飘飘然。

    黄焘看见黄承有些虚浮,幽幽的说道:“看来你还颇为得意。”

    黄承一愣:“父亲说什么?”

    “我看你是被迷昏了头!”黄焘教训道。

    黄承连忙说道:“还请父亲指教。”

    黄焘叹了口气:“你啊,什么时候才能聪明些啊。这几月你我虽然两地分隔,可你在青州的一举一动我知道的清清楚楚。身为总督赈灾的钦差大臣,不在青州坐镇指挥,私自离开州府,最后导致陇州军队哗变。要是有人抓住这个把柄做文章,我问你怎么办?”

    黄承沉默不语,许久才继续说道:“父亲,我以为不然。我离开州府也是为了调查冤案。身为钦差大臣,安抚百姓,沉冤昭雪也是我的职责。其次,陇州军哗变实在是因为各种存在一些误会。再加上还有地方豪强从中作梗。如今陇州军归正,哗变期间也并没有骚扰民生做下罪孽。地方豪强也被我一番整治。总的来说儿子也算是挽回局面,陛下必然不会轻信奸臣的污蔑。”

    黄焘静静地听完后说道:“那你是打算安心领受皇帝的封赏了?”

    黄承头一硬:“若是理所应当,儿子当仁不让!”

    黄焘看了他一眼,话锋一转:“知道诚王当时为什么要举荐你吗?”

    黄承一怔:“这个儿子确实没有想到。诚王当时还给我塞了个王庸。刚开始我只当他是诚王派来掣制我的。可一路下来,王庸不但没有为难,反倒助力不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